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文能素手发科 武能舍身临阵——灵山云

2012年02月13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481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334 views 次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孙存周先生有句话,真武者,“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也就是太平时参加科考,能高中状元,取卿相位,治国安邦。危难时,能投身行伍,捧元帅印,十荡十决,方是男儿本色。
  传统文化里的文、武二字,大得很,没有点儿指点江山的气魄,接不下来。国术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宝石里的金刚钻,翡翠里的祖母绿,他是传统文化里“文武两道”的精华沉淀凝结而成。学习传统武术,必须把自己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里去,才能真正理解武术的本质。研究传统武术,更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探寻他的发展脉络。
  我一直想把自己在学习传统武术期间,从传统文化中的得益总结一下,以供大家参考。不过这个话题太大,小弟严重的底气不足,所以想好好读两年书,练两年拳再说。但是现在推广活动在不断的扩展,我感觉有些朋友练功总不太对路,反思一下,很大程度上是思想方法的问题,现代教育的思维模式,放在武术上,未必好使。所以只好把这些年的一些想法,胡乱攒攒,提前出炉了。思维上、逻辑上比较混乱,但因为咱们不是专门做学问,只是通过探讨古典文化,来寻找修习武术的“钥匙”,所以我就漫无边际的聊聊,对错与否,兄弟们一笑了之。有考据典故失误之处,还请大家包涵。有愿意参加讨论的,也请畅所欲言,小弟在这里抛砖引玉吧。

  首先从武术的思想谈起。武术的指导思想成分很杂,基本上儒、释、道、法、兵、阴阳、纵横都有。而且这几家的思想,在武术这个熔炉里,又进行了融合和再生,所以武者眼中的孔子、老子、如来是另外一个样子。因此奉劝朋友们,千万不要拿书本经卷的道理来套武术,用李仲轩老人的话来说“形意拳有自己的歪理”。武术的思想核心其实是实用主义,合则留,不合则去,这点大家一定要认清楚。没办法,战场上下来的东西,不实用的,在刀光剑影中都被淘汰掉了。学武术,得从孔老夫子开始。为什么呢?讲学习,他堪称“万世生表”,是当学生的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没有这个态度,什么学问也做不好。
  我曾给朋友们提过“为学日进,为道日损”。站桩是练内功的东西,内功来自道家,所以站桩脑子里东西越少越好,混混沌沌最妙,等着灵机自现。但是武术他是个技术活,学武术是要“为学日进”的,这方面,就要研究儒家的道理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绝对是实用主义的典型,不是单拿某一家的思想能解释的,所以练武术的人得有大心胸、大气魄才行,眼界要高,兼容并蓄,别没练几天,自己就挖个某某派、某某宗的坑把自己埋了。那样一辈子掉在“文字障”、“知见障”里出不来了。
  怎么认识和学习武术?灵山有个观点:武术是个人的国防。现在的传统武术是从古代冷兵器战场上脱化而来的,所以传统武术和过去政治、军事思想密不可分。大家就跟着我从这个视角切入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吧。先看《论语》,下面两段,我用的是南怀谨先生的诠释。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是《子路》一篇的结尾,这篇开头说:“世而后仁”,又说“善人为邦百年”才可以建立一个国家文化的基础。我们知道周公、孔子,都在身死百年之后才慢慢弘扬出他的文化思想,然后影响了后世几千年。至于军备武功,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善人来领导,只要七年之间,就可以保家卫国了。“即戎”,把军事上的国防建设做好,可以用兵应敌。但要有上面的重点——善人。善人并不只是做做好事,拿点衣服去送送人,做做冬令救济的善人。这个善的意义很大,是包括了道德、学问、才能。这样的人领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富国强兵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是《子路》的最后一段。这篇第一段,是子路问政。现在把孔子这句话放在《子路》这篇的最后作结论更妙。因为子路的个性比较冲动,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孔子骂过子路,“暴虎冯河”,只晓得用武力、用军事,偏向于武功,而不懂得为政之道。可是在这里的结论,却主张一个国家无论如何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军事。如果不教人民军事的知识和技能,不巩固自己国防上的战备,等于自己要把国家丢掉,是不可以的。
  孔子在许多地方,表面上看起来,不大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但对于国防的战备,他认为非常重要。个人的修养也是如此,随时要准备战斗的精神,但不轻易用兵。
  中国武功的道理也是一样,练拳、练刀、练剑的人,要练到最高的武功,不是为了轻易杀害别人,而主要在于求得和平的自卫。这是南先生《论语别裁》里的文章,我认为说的透彻极了——文武兼修,才是真正的传统文化的宗风。儒家的“六艺”,礼、乐、御、射、书、数,其中射就指格斗类的体育技能,在当时他兼有强身和护国的意义。
  一个国家的知识分子都尚武,都是硬骨头,坐下来能辩理,上讲台能讲学,撸起袖子能砍人,拉起队伍能打仗,你看看这个国家是什么气势!
这里面其实就藏着一个学习武术的思想方法:把自己当作国家来管理,当作军队来训练。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把自己管好了,逐渐也就明白了治理天下的道理了。反过来,也一样。“顺中用逆”是武术的“歪理”之一。你看咱们自己的身体,头足胯膝手肘肩,七处十四拳(丹田也算一拳),就象十四支军队。肌肉、骨骼就是士兵,大脑是司令部,神经是通讯系统,耳、目是侦察系统,内脏肠胃是后勤系统,基本构成了一部战争机器。内家拳的指导思路实际是总体战的思想。怎么发动这台机器呢?肯定是从招兵、训练开始。

  大家都知道,人身上力量最大的肌群在腰、胯、腹、股几个部分,但是一般人不会利用它们来格斗,他们只是起个支撑身体的作用。就好象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人口基数最大,但是只会种地、做工,打起仗来只是乌合之众,什么战斗力都没有。现在要打仗了,就要把他们唤醒,不能按照平时的习惯过日子了!告诉他们,要团结起来,准备打仗了!让大家站桩,其实就是唤醒那些平时懒懒散散的肌肉,但是这个过程不能急,不能压力太大,一急老百姓自己就乱了,国家的根本就要动摇了。得从休养生息开始,所以桩功是从养开始。就象一个国家,在慢慢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经济实力增强了,才有能力打仗,否则就是穷兵黩武了。内家拳强调养练,养筋养骨养气血,所以花甲年龄的拳师还有实战的能力。

  慢慢的,队伍建起来了,但是不能马上上战场,那样还是炮灰。得训练啊,站动桩、盘架,过去叫知己的功夫,就是搞新兵训练的。其实你看,我们做动作,和训练新兵一样,站军姿、练队列、单兵技术动作,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很枯燥,但是慢慢的,士兵的体质增强了,对军队纪律理解了,一些最基本但是最重要的战术意识、战术动作也内化在士兵体内了,队伍的协调性、凝聚力也出来了。一句话,一群老百姓已经变为一队军旅了。这在自己身上是可以验证的,大家练上一段时间的动功就会发现,骨骼的质量、肌群的协调爆发力、神经的反射速度都会提升,具备应付格斗的基本素质了。

  在这里插点闲话,跟大家提一下整体力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内家拳以弱胜强,靠的就是整体力。这个“整体”很多人理解是站得象铁柱子一样,推不动,有些人还喜欢卖弄这个。现在我们用军队作战的视角来分析,就知道这是多可笑了。给你一个师的士兵,你会让他们手拉手,肩并肩,湫成一个人堆往上冲么?肯定是有冲锋的、有迂回的,有掩护的,有后备的,最好是天上有飞机、远处有导弹,看着是分成了好几支,其实这才是发挥了整体的力量呢。所以武术里的整体力,也是全身个各个系统协调一致的能力,应该是很灵活的,是坦克,而不是铁陀。
基本训练完毕之后,有了一定战斗力,但还只是一队新兵啊。这要是立马上战场,肯定血本无归。所以要继续训练,逐渐接触实战。 先来一些最基本的战术训练,怎么冲锋、怎么撤退、怎么迂回。然后遭遇战怎么打,伏击战怎么打?攻坚战怎么打?游击战怎么打?阵地战怎么打?大概的几个模式得清楚。然后要考虑战场的问题,平地练完了,丘陵地带呢?森林里呢?城市里呢?海上呢?一样一样来。拳术里叫做“本身已具有,反向身外求”。自身的筋骨比较坚强了,气血比较充足了,精神比较饱满了,就可以进行带有攻防意识的单操手训练了。 知道怎么打仗了,还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经过实战对抗,上了战场还是要心慌,还是容易吃败仗。怎么办?搞对抗演习吧。两个目的,一是习惯实战的感觉,二是部队各系统之间经过训练,逐渐磨合,以后才能应付千变万化的战场。武术里,这阶段要找同伴,进行推手、拆手和散手训练。同伴的水平越高,你的进步就越大。 训练完了,就该接触实战了。这就得研究兵法了。形意拳练功的两部经典是《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实战的经典就是《孙子兵法》。 光琢磨《孙子兵法》来打架,真有点屈了武圣人了。
我在“孙子兵法——绝世剑法”那个帖子里,转贴了一个武侠小说的片断,里面对孙子兵法和武术的论述,可以说是经典。大家不可不看啊!

  武术与兵法的关系,先放一放,聊点道家的闲话。
  内家功夫还是偏重于道家。
  道家,不是道教,他是一种思想,一种世界观,是很自由的,不是宗教模式。所谓道,是古人对世界的本源的称呼,这里即指世界,也指世界运行的规律,二者本是一体,老子里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但为了方便认识,所以把他分开。学道,实际是指认识世界,了解他运行的规律。按照世界本源的规律来行动,就叫德。所以,《老子》又叫《道德经》。道德二字,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从这一观点出发,道家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而且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影响世界。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研究世界、改造世界,都是要让人活的更好。在这个过程中,道家孕育了中国自己的科学体系。求长生,产生了养生术、医药和冶金,研究社会,派生了兵法、帝王术,研究自然,产生了术数和堪舆等。总之,内容非常丰富,大学科的有文、武、医、兵、政,小学科的看相、测字、看风水,几乎覆盖了中国古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不过在此提一点,中国道家的“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不同,道家认为人的最高境界是与自然融合,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长久的、高质量的享受人生。与西方为了成就个人而不惜破坏自然是不同的。
  对整个世界的宏观认识和把握,称为大道。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叫小道。老前辈说“技击是武术的末道小技”,就是说研究格斗终归离不开两个人打斗的那点事,即使是练成天下第一高手,也不过是个武夫,如果对武术的追求停留在这个层次,终身成就也就是“金牌打手”而已。所以,练功夫,一定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往大道上去。
  一说大道,大家可能就觉得遥不可及,玄而又玄。其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本身就在大道之中,你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生老病死无一刻不在天道运行当中,你的行为合道,可能生命就比较顺利、美好。不合道,可能就比较坎坷、不如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肺是用来呼吸的,你非要抽烟,这就是不合道,所以肺病就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等着你呢。如果你一咬牙,把烟戒了,这段灾祸自然就消失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大道”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名词,他和你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命由天定”但是“命随心转”。大家有什么理由不接触他、了解他、通过体验他让自己的生命更美好呢?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武者求道,和道教修真们又不一样,咱们有自己的追求。比如长生不老,咱们的理想是本来有七十年的寿数,通过练武术,活到了八十岁。或者七十年的生命里,有四十年的状态处于二十多岁的状态。在有生之年,咱们要活的有声有色,顶天立地,不钻深山老林,不枯坐冥想,更不说一些哑谜般的妙论愚人自娱。
  武者求道,就是调节自己的身心,改变自己的一些积习,使自己和“天、地、人”的运行规律相符合,并没有什么神秘的,所以今后我再提到“求道”的时候,你就把他理解成“优化生命手册”好了,简称“优生手册”,呵呵。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道德经,不用抠字眼,就囫囵吞枣的看,模模糊糊的去理解,对练功静心有特殊的效果。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