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福刚发表的所有文章
  • 02月
  • 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4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3,627 views 次
为什么要小议?因为虚实这个题目太大,仅就拳术而言所有的一切无不与虚实有关。即使以此来写一本书,也不能穷尽其理。所以要小议,只谈具体,不涉全局。 具体谈哪个呢?躯干,人在行拳时躯干的虚实问题。 说两手有虚实,两脚有虚实好理解,躯干的虚实在哪里呢? 答:在前后、上下。 前后指躯干的前胸和脊背。脊背永远要紧而实,前胸永远要松而虚。比如站三体式,如果胸大肌凸起来就说明出问题了。 上下指躯干的胸腔和腹腔。胸腔要空,腹腔要实。 胸腔要空,是两肋拉开,里面若无一物,空如罄。 腹腔要实,是腹肌松开,里面之气徐徐......
阅读全文
  • 02月
  • 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8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310 views 次
张枢印,字玉峰,生于1871年。河北三河县马房镇人。自幼嗜武,为人和蔼可亲,毫无武夫习气。初拜深州徐巷口少林巨子徐洛龄先生门下,精习金刚八捷。技成返京,于东城船板胡同准良宅充护院职。后拜李文豹先生门下习形意拳。时李文豹先生客东城大佛寺山东督粮道喜三大人处。张枢印每日趋其府就教。复拜孙禄堂先生为师,学习八卦门技艺。同时又拜邓云峰先生门下习刘德宽派太极拳,并得邓师传授六路大戟及黑白鹞子十八枪。并从千峰老人赵碧尘习道功。与名拳师赵鑫州、艾永春、魏香庭、刘采臣、马万通、刘玉春等时相过从。张枢印师事多位......
阅读全文
  • 02月
  • 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0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504 views 次
齐公博先生强调孙氏太极拳运拳要则: 顺中用逆, 逆中行顺。 不中而中, 空而不空。 讲的就是顺逆中空,孙氏太极拳运拳如此,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也是如此。似乎是老调重弹,但是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却不那么容易。对于练习者而言,此调虽老,其意却能日日出新。 顺逆即是指同一层次,如身形、运劲,也涉及不同层次,如形与气,气与意等。即是指体,如打坐、站桩、行拳。也是指用,如推手、散手,包括踢打摔拿的具体方法。 因此顺中用逆、逆中行顺这八个字是大有讲究、大为考究的。 中与空,是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语境,含义甚多......
阅读全文
一、浑圆浅谈 浑圆者,球也,其圆无缺陷。 拳中之浑圆有三层意思,第一是劲意,第二是气,第三是神。 浑圆的劲意就是球劲,孙氏拳是由三体式入手。相关要求见《孙氏武学研究》第25章。一些人站孙氏三体式竟不知道其中的球劲,把最重要的东西弄丢了。如此谈何自己练的是孙氏拳?! 浑圆一气,就是内气通达周身,完满无缺。鼓荡劲没有缺陷。1919年陈微明先生为孙禄堂先生《形意拳学》写的序中说:“故先生是书,首论太极之体。昧者不察,乃言形意非太极,岂知拳术精微之理乎?盖能得浑圆一气之意,则合乎太极式与法。其粗焉者也,世之......
阅读全文
  • 02月
  • 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51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376 views 次
孙氏太极拳五十六字诀, 笔者于1981年得自刘子明先生。刘先生言民国九年得自孙存周先生,为孙氏拳所独创。共分总诀8字,行拳、交手、心法各16字,合计56字诀。刘先生说:“56字诀为孙氏太极拳所独创,与‘九要’合为一体。可入孙氏太极拳之门。”并允许笔者抄录。时笔者尚未学习孙氏太极拳,不能明其真意。1990年笔者认识孙剑云老师后,曾问及56字诀,剑云老师未置可否。至1995年笔者协助剑云老师撰写《孙氏太极拳、剑》一书时,又向剑云老师提及此56字诀,时剑云老师与存周先生子女不睦,嘱之以不写入自己书中为妥,以免纠纷。剑云老师......
阅读全文
  • 02月
  • 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75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257 views 次
对于技击而言,整体力之重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另一种倾向倒是值得关注——认为局部力有害,至少是下乘或不重要的。果真如此吗?我以为整体重要,并不意味着局部不重要。这并不是玩逻辑游戏,而是源于实践。至少我认为手指、手腕、脚趾、脚腕的力量无论对于技击,还是对于人的生存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所以,昔日注重实战的武艺家们无不把鹰爪力作为必修的基本功。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那些都冠以鹰爪力的功夫并不是一种,其间甚至有天壤之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都必须练出强劲的指力。只有当功夫能够体现在手指、脚......
阅读全文
  • 02月
  • 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71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365 views 次
大抵明朝中期以前的拳术是以招法为表征,这从戚继光的论述中可以显现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那时及其以前的拳术有招无劲,而是说那时人们对拳术关注的重点是招式,尽管任何招式都必然是以劲力为基础,但是那时的武艺家们对劲力的认识还不深入。这种情况到清朝中期逐步有了明显的变化,武艺家们对拳术的认识逐渐深入到拳劲的层次,于是对于不同拳派的特征,更重在体现了不同的拳劲,拳劲逐渐成为了一个拳种的个性。但是拳的个性多了,新的问题也就来了,对于不同的拳性如何博综贯一呢?这个问题直到民国初年才由孙禄堂先生对内劲的提出......
阅读全文
  • 02月
  • 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4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001 views 次
行拳要由滞到灵,如果没有经过滞这一步就去追求灵,得到的必然是虚浮。高水平拳师行拳特点是松顺灵敏、神行一片,动作之自然如行云流水。这是模仿不了的,强去模仿必然是东施效颦。尤其练拳开始阶段,必然是从滞开始,孙氏拳称之为“绳捆索绑”。为什么要从滞开始呢,因为你在行拳中内气与外形尚不能完全同一,内气与外形的同一需要有个过程,换言之,需要练。以我个人为例,由于我练拳少,直到现在我还在“滞”中磨合。比如孙剑云老师要求,一套孙氏太极拳练下来的时间应该是7分钟左右,超过7分半就说明练滞了。而我练一套孙氏太极拳需......
阅读全文
  • 02月
  • 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3550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812 views 次
一、 孙氏三拳无极式的完备性,一方面取决于由混沌——静心——心镜这种内在的演化状态,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身体外形姿势。两者缺一不可。 关于如何达到无极的内化状态的方法参见《中国武学之道》第8章。那么,作为符合无极式内化状态的身体最佳姿势是什么呢? 这里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无极状态作为其功用是针对拳术技击而言的。因此评价无极式的功用的优劣不仅要符合无极的状态,而且还要最大程度地合乎技击的功用。因此,形意的统一,变化的灵捷,运动的各项同性以及劲力的均匀就是衡量一个无极式是否优越、是否完备的标准。 我们......
阅读全文
  • 02月
  • 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818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3,892 views 次
传统武术技击训练是什么样的?答案也是各家不同。 孙剑云老师和孙叔容师姐都曾讲过,孙禄堂先生允许自己的弟子可以随时随地偷袭自己,并要以真劲相向。网上有人认为支一峰先生记载的他的父亲支燮堂先生用洞穿帆布之力向睡眠中的孙禄堂先生投掷石子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其实支燮堂先生的这种行为,正是孙门内动手的规矩,动手必以真劲相向。孙存周先生也倡导动手必以真劲相向,以致其女弟子张亚楠偷袭老师时,趁老师不备,逮住老师一个小手指并以周身整力拧之。事后反而得到孙存周先生的称赞,称赞她出手隐蔽、爆发迅疾。 练习技击必须......
阅读全文
  • 02月
  • 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78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036 views 次
有人练习孙氏太极拳多年却不得其用,原因何在?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正确掌握孙氏太极拳的心法与架构。二是没有实战经验。三是没有掌握悟求实用的法门。 第一条是基础,这条没有,后面的就谈不上。 第二条是关键,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数量的实战经历,或者没有打过架,那么他不仅难以悟求孙氏太极拳的实用之道,即使是孙氏太极拳心法、架构,他也难以正确掌握。 第三条是法门,孙氏太极拳每一手都是技击的母式,由此可演化为针对不同具体情况下的各种具体的技击技法。因此,需要假设对敌条件,想象技击状况,演化该手的用法。这里就需......
阅读全文
  • 02月
  • 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68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3,617 views 次
太极拳行拳要一气贯串始终,神意连绵不断,式停意不停,意断神相连,呼吸自然,不得强为。这些要求练习太极拳者尽人皆知,可谓老调重弹。那么为什么要老调重弹呢?因为对于初学而言不容易做到,甚至一些太极拳名家也不是总能做到。其根本在于对有无关系的体认上。孙禄堂先生揭示的“有无并立,有无不立”之理是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谓的名家也未曾真正能体认到的。前面曾说过,学习太极拳的过程是“有中求无”,这里“有”指规矩。因此,行拳时要想做到“一气贯串始终,神意连绵不断,式停意不停,意断神相连,呼吸自然”,仅仅认为顺着拳架子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