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招法—劲力—内劲——童旭东

2012年02月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71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834 views 次

大抵明朝中期以前的拳术是以招法为表征,这从戚继光的论述中可以显现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那时及其以前的拳术有招无劲,而是说那时人们对拳术关注的重点是招式,尽管任何招式都必然是以劲力为基础,但是那时的武艺家们对劲力的认识还不深入。这种情况到清朝中期逐步有了明显的变化,武艺家们对拳术的认识逐渐深入到拳劲的层次,于是对于不同拳派的特征,更重在体现了不同的拳劲,拳劲逐渐成为了一个拳种的个性。但是拳的个性多了,新的问题也就来了,对于不同的拳性如何博综贯一呢?这个问题直到民国初年才由孙禄堂先生对内劲的提出与研修取得了根本性的解决,孙禄堂先生揭示了所有拳劲发挥作用到极致必须以内劲为基础,内劲构成了升华所有拳劲作用效能达到其极致的基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招法和拳劲可以忽视,招法和拳劲不仅不能忽视,还要进行深入研修,因为招法和拳劲体现的是交手时那一刻的具体作用形式。内劲是使这种具体的作用形式能够取得最佳的作用效果。所以,研究技击不仅要研究招法的运用及相应的条件,还要研究该招法背后的劲力特性,并且要不断地提纯这种劲力的特性。如孙氏形意拳就是对形意拳特性的进一步凝练与提纯,使之成为钢球劲。孙氏太极拳正是对太极拳特性的进一步提纯,使之成为皮球劲。孙氏八卦拳同样是对八卦拳特性的进一步凝练与提升,使之成为钢丝盘球劲。并通过内劲统御三者,构成孙禄堂武学的技能基础。所以,研修任何一家拳术既要研究其招式的运用与演化,也要用心体悟其拳劲的特性,并通过取舍与配称,不断使拳合于自性。只有当拳艺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时候,此拳才能称之为拳。因此,任何一个拳术上的成就者,必然是创新型的,必然要走博综贯一、融通兼备的路子。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