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局部力不重要吗?浅谈掌指之力——童旭东

2012年02月15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75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683 views 次

对于技击而言,整体力之重要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另一种倾向倒是值得关注——认为局部力有害,至少是下乘或不重要的。果真如此吗?我以为整体重要,并不意味着局部不重要。这并不是玩逻辑游戏,而是源于实践。至少我认为手指、手腕、脚趾、脚腕的力量无论对于技击,还是对于人的生存能力都是极为重要的基本素质。所以,昔日注重实战的武艺家们无不把鹰爪力作为必修的基本功。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那些都冠以鹰爪力的功夫并不是一种,其间甚至有天壤之别,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都必须练出强劲的指力。只有当功夫能够体现在手指、脚趾等梢节,才是实用的造诣。

所以,练习拳术不仅要练习整劲,还要有针对性的练习某些局部力,如手指、脚趾、手腕、小臂、小腿外侧等处的力量。孙氏拳讲究:“没劲去练劲,有劲不用劲。”这句话不仅适合整劲,也适合局部力。

 

前面谈了拳劲,这里又谈局部力,千万不要把两者混为一谈。两者在拳术中分属不同的层次,局部力仅仅是基本素质,严格地讲与拳术无关。而拳劲乃是某一拳种的特性,拳劲与拳术则不可分离。

——————————————————————————————————————————

二、浅谈掌指之力

孙振岱先生说:“武技之所重,气为首,力次之。气充而后运之以神,神之所照,无不如志。人有恒言辄曰:气力,有力无气,死力也。极其所能,负重而已。而以气行力,气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如气球然。未有气已泄,而球能上跃者。人亦尤是也,气馁则志败,气盈则力胜。子舆氏曰:持其志,毋暴其气,胥是道也。迨真气弥满,所养即充,而后注意于神。以气行力,则力不可测。以神行气,则境臻于化。儒者曰: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可知神为莫大之功用。然而,非易筋转气之后不能遂臻此境也。

——这才是拳术中的力,与气、意、神密切相关,是易筋转气后的结果。

孙剑云老师讲:“掌指之力以气贯之,练架子之余可以一试。”并介绍了几种锻炼方法。

第一种是最基础的方法,就用右手的食、中两个手指尖撑在墙上,身体随之侧卧于空中,左脚支撑地面,右脚搭在左脚上,坚持半小时以上。左右互换。以后,随着能力的提高,逐渐降低身体与地面的夹角。进行这种支撑练习时,手指的撑力与呼吸密切相关,通过调整呼吸,延长支撑时间。

第二种练习的是手掌的抓吸能力,把一个比自己手掌大些的水瓢扣放在充满水的水缸里,用手掌把水瓢抓起来。左右互换。随着能力的提高,水瓢要越来越大。

第三种是抓铜球,练习八卦掌时,左右手各抓一个三十斤重的铜球转掌。随着能力的提高,在铜球上涂上油。继续进行抓球转掌的练习。

第四种是点按水瓢或气球,将水瓢或气球放在装满水的水缸里,用一个手指(食指或中指)将漂浮的水瓢或气球按入缸底。

第五种是用手指指尖弹击弹簧板,将两块木版或钢板用弹簧平行连接,并固定在墙上。先用食、中二指指尖弹击(不是点按)板面,使板面后的弹簧充分压缩震颤。以后逐渐增加弹簧的数量,加大练习的难度。最后改用一个手指进行弹击。

另据姜容樵先生记载,孙氏拳有种功夫,练成后用脚尖支撑身体如芭蕾舞般用足尖支撑全身重量,让力士随意推拉自己,纹丝不动。可见其足尖的控制能力以及绝对力量达到惊人的程度。其用处是能够用足尖进行点穴、闭血。

以上几种方法是孙氏拳前辈们在孩童时期作为游戏练习的一些项目,并非全部。但是无不与提高技击能力的基础密切相关。而且不是仅仅靠力气大和体能强就能完成的,练习这些游戏(功夫)时,必须神、意、气、技、力高度协同才能完成。

有了这些基础,下一步才能练习点穴、闭血、抓筋、卸骨等手法、技法。这一套程序,需要从小练起,成材的效率才高。所以当年四十岁的李玉琳先生拜到孙禄堂先生门下时,孙禄堂先生讲:“你还能练出一条胳膊。”言外之意是,李玉琳先生的掌指以及腿上的功夫已经难以练出东西来了。后来李玉琳先生果然练得手臂上的功夫非凡,享有“铁臂苍猿”、“铁胳膊李”等美称。

今天的散打运动员有几个具有这样的掌指之力呢?更不用说如何运用掌指和足尖之力了。当今很多专业武术教练员以及管理者的见识浅薄,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传统技击中还有这样的功夫。他们不具备分辨真伪的能力。他们把吴公仪的技击水平放大为整个传统武术的水平,因此他们产生很多错误认识。不就是KO对手吗?对于孙门前辈们而言,用手指或足尖点一下对手就够了。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