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福刚发表的所有文章
作者:童旭东 文章来源:武魂   (续上期) 19世纪,随着对技击技法研究的深入和对生理机能在技击中作用的摸索,使对武艺的认识逐渐走向由博转约,突出地表现为由以往注重对技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注重对劲性的研究。这是武艺成就个性化之后,武学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必然结果。造成个人的武艺特征与自身的先天条件结合的更加紧密,并通过不同的劲力特征表现出来。经过董海川、杨露蝉、李能然、武禹襄、郭云深、李亦畲、李云标、黄林彪、程庭华、刘玉春、宋世荣、郝为真、李存义等人的不断融炼,集中地体现为八卦、太极、形意、通......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705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868 views 次
讹传不能代替史实 尤志心先生在“究竟谁在编造谎言”(以下简称尤文)一文中称由支燮堂先生口述,由支燮堂之子支一峰先生记录的点穴事件是精心编造的一则美丽的谎言。但是纵观尤文全篇,发现尤志心先生的理由不能成立,因为其理由与事实不符。 请看: 首先尤志心断定由支一峰记录了点穴事件是“精心编造的一则美丽的谎言”的依据,是因为网上有一篇署名为“大松大软”的帖子与我所抄录的支一峰的记录基本雷同。于是认为是我改用了这个帖子作为我自己的调查结果。这个逻辑非常可笑。因为近几年来常有一些研究近代武术史的同道找我索要资料......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40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088 views 次
“研究三拳合一,首先要弄清楚这个‘一’是什么?这个‘三’又是什么? 合于一的这个‘一’具有五层含义,即一理、一规、一气、一性、一体。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拳式。一理即易经。一规即九要。一气即中和真一之气。一性即自身本然心性。一体即体用完备之技能体系。而‘三’的含义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所谓三生万物之理。用现代科学语言讲就是任何一个体用完备的功能体系其基本结构是三元结构。所以,孙氏拳的基础是三拳合一,而不是四拳合一也不是五拳合一更不是百拳合一。三拳要成为三位一体的结构就需要改造完善三拳。使三拳之间能充分体现出......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55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469 views 次
孙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以自己数十年的化境武功为基础,参考了武式太极拳的理法,融会形意拳、八卦拳之精义,而创立的一门以完备人的良知良能为目的的太极拳学术体系。 1、拳理特征:以儒(以《易经》为主)、道(以《道德经》、《丹经》为主)、医(《黄帝内经》为主)三家学说为理论基础,构成中和内劲理论(形而上),动静合一理论(形而下),皮球动力模型理论(技术形态)。 2、技术特点:松、空、圆、活,精刚之至,以式达理,中和含蓄。是于松、空、圆、活之中含有精刚之至之意。以式达理是拳式与道理的统一。该式能合形意、八卦、太极三......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0976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7,586 views 次
童旭东先生2007年3月23日在网易上接受访谈实录(完整版)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我们的聊天室请到的嘉宾是童旭东先生,童旭 东是近代武术史研究者。今天我们请他主要是和大家谈谈大家非常感兴趣的武林奇人, 并且解答大家的问题,先请童先生和大家打个招呼。 童旭东:各位网友下午好。很愿意和大家探讨近代武术的发展和它的主要影响人物。 郭云深和半步崩拳 网友: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半步崩拳是什么拳? 童旭东:这个比较专业,前腿进,后腿跟。基本现在打崩拳大部分开始练的也都是半步 崩拳,少量的也有变化,可以过......
阅读全文
 剑云大师,当代武学泰斗,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幼得家传,17岁时已有名于江南,受聘为江苏省国术馆教授。至今,修武近八十年,日复一日,其功力与日俱长。剑云大师之形意、八卦、太极诸拳艺皆已入于三摩地。 对于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作用,剑云大师认为:此三拳所以在本世纪一百年来昌盛不衰,其一是,三拳可与道合真。知、勇、健合一。既是拳艺又是道艺。勇而合乎卫生,健而格物修身,知而体物不遗。其二是,三拳构成拳学修为的全部技术基础。 剑云大师说: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所修为者,都是内劲。三拳形式不同,道理则一......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2576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527 views 次
冲是最简朴的发力,南北少林、心意六合、形意皆能体现此劲。这是基础劲性,道理简单,上身却不是很容易。做出质量来,就更需明确规矩,下大功夫。其中的有体用,体之核心,在乎蹬纵、转研、束展三者同步一致。用之核心,在乎突、疾、稳的启动能力。每一项要求都有明确的合格标准,要想达标,即使知道了其中的规矩,也需要下一翻大功夫才有可能。冲法是运动战的基础。 重就需要骨节脱开,说拳头重,其实是肩、肘关节松开了,腿上的劲能送到拳头上了,拳就重了。没有桩功的基础,没有握拳的方法,没有一定数量的单操,拳头的份量是重......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2545字 评论 1 条 ⁄ 阅读 4,245 views 次
  练太极拳者皆讲松柔。但是何谓松柔?怎样才能入于松柔?是习拳者需认真探究的问题。当今练太极拳者虽有千万之众,但真能由松柔而至劲者却是凤毛磷角。故一搭手,软硬僵者比比皆是,有的虽然也能赢人,但用的功夫与太极功夫并不相干。于是有人又是“沉思”,又是“悲哀”。之所以如此,其实正是人们过分注重了太极拳松柔的表象,反倒忽略了松柔的真意。   何谓松?松是指修为的方法,是谓身心于规矩之中自然放松。何谓柔?柔是指修为的结果,是调整劲能在周身隐而不发、自然转换。故不知规矩、不合规矩,松无异于软。这种松,于健......
阅读全文
  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的技击经验在其名著《拳意述真》一书中提出道艺武学的技击特点:“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及“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这是功入化境时,心神高度清净,身心高度灵敏、协同的技能表征。但是,任何技能其效用都是有条件的,“不闻不见而知觉”这种技能的效用也是如此。那么“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这种能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在什么情况下才可能有效呢?由于当今武术界中已经没有人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参照《拳意述真》中的记载以及孙禄堂先生......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24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855 views 次
李玉琳(1885年——1965年),字润如,直隶任邱县人。幼从形意拳名师郝海朋习艺。郝之师为海内著名拳师李存义。郝走镖关外,润如实学于李师,侍从左右二十年,苦心研究,深入法海。期间,又得名家张占魁先生详加指导。并先后结识前辈名家如:李瑞东、霍元甲、陈玉山、李书文、郝为真、韩慕侠、马玉堂、刘玉春、张策等。润如虚心求教,增广见识。清末,天津成立武士会后,各派名家前来交流更为频繁,因名家之间交流常关系门派声誉,每做实际交流,相互多有顾忌,故润如得以晚辈身份求教,亲自体验各派名师之长。所得指点尤多,收益非浅......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26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111 views 次
修悟无极式大略上讲有五个阶梯,借用曾子《大学》中的概念就是:知、止、定、静、明。   前四步都有心法,第五步是结果,明是动的依据和基础,否则就是妄动。所以只有进入明,才能使太极的状态进入至真妙境。   知、止、定、静这四步中每一步中,大略又可分为三个进境次第,恕不详言。故在神明之前大略有十二步步进阶次第。   因此,无极式不是随便站站的姿势,其心、形皆有可操持的关窍,第一步入手之法就是首先要知道这些关窍的道理。如果连这个也不知道,除了极少数天才,一般的人是永远也得不着此式的究竟的。   孙老先......
阅读全文
  • 02月
  • 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307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186 views 次
被动极速指由感而遂通产生的下意识的瞬间感应发力这一过程速度,这个过程速度非常快,这个感应来自双方肢体的接触或准接触。 主动极速指由感而遂通产生的下意识的瞬间感应移动发力这一过程速度,这个过程速度极快而突然,精微在身体的起动能力上,这个感应来自自己与对手之间安全距离与状态的感应。 孙氏武学的技术体系使人兼备被动极速和主动极速,故而比传统的内家三拳更加完备。 人一旦练出被动极速,周身就都有了感应,但是面部及后脑都是无法产生反击能力的,所以还是有漏洞,单纯靠被动反击是不完备的。所以还要具有主动进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