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近五百年来的武术发展走向及其代表人物(3)—童旭东

2012年02月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34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463 views 次
作者:童旭东 文章来源:武魂
 

(续上期)

19世纪,随着对技击技法研究的深入和对生理机能在技击中作用的摸索,使对武艺的认识逐渐走向由博转约,突出地表现为由以往注重对技法的研究逐渐深入到注重对劲性的研究。这是武艺成就个性化之后,武学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必然结果。造成个人的武艺特征与自身的先天条件结合的更加紧密,并通过不同的劲力特征表现出来。经过董海川、杨露蝉、李能然、武禹襄、郭云深、李亦畲、李云标、黄林彪、程庭华、刘玉春、宋世荣、郝为真、李存义等人的不断融炼,集中地体现为八卦、太极、形意、通背、披挂、八极、戳脚、翻子等几大劲系。把千百种技法提炼为若干种劲性,无疑是武学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这一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董海川、杨露蝉、李能然、武禹襄、郭云深等。

董海川(1797——1882)的最大贡献首先在于他创立了以走圈、转掌为基础的独特的技击技术形态,即八卦掌,突出了劲力与技法的生生演化,为技击技术的提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八卦掌当时作为一种全新的技击技术,不仅在一对一的单兵步战厮杀中能够发挥效用。而且在以一对众的混战中尤能发挥奇效。董海川本人就有以一对多人战而胜之的记录。第二代的程廷华、尹福、梁振甫等人也有以一对十数人甚至数十人的传闻。第三代的孙禄堂更有孤身迎战上百人,战而胜之的记录。因此八卦掌的出现。在技击技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就技击技术本身而言,在董海川先生之前,技击技术的运动形态都是以直线进退为基本运动形式,自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始,才使人们认识到转圈也是技击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并具有提高劲力与技法生生演化的独到功效。这就是后来被孙禄堂先生提炼并总结出的万法归一之理。八卦掌也因此成为至今为止最为流行的几大主要传统武术流派之一。此外,董海川具有宏阔的武学见识,他以八卦掌的基本转掌为基础,要求他的学生吸收各门各派的技术特点,他的学生尹福、程廷华等都是以八卦掌为基础结合进自己原有的武技的成功典范。董海川先生创立、传播了一大武术流派,而且成功地找到了以转圈为基本运动方式、突出劲力与技法变化的技击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技击技术。堪称是19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武术家之一。

杨露蝉(1799——1872)在武术领域里的杰出贡献是大大发展了技击技术中的用柔技术。杨露蝉从陈家沟陈长兴那里学到以缠丝劲为基础的陈式拳(当时尚未冠以太极拳之名),但当时陈式拳还是以刚劲为著,即使到了陈发科时,还被杨敬先生称其特点为“特刚强”。杨露蝉的成就是在以刚劲为著的缠丝劲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柔劲为特征的粘黏劲,增加了以轻柔舒缓为特征的、系统的练习听劲与感应的训练方法,强调并凸现出听劲及其感应的重要作用,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发展了技击技术中的一项重要的能力。在拳劲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在杨露蝉先生以前,练习听劲与感应的技术尚不系统和普及,杨露蝉先生的这一贡献不仅对以后的太极拳的技术走向与风格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还对八卦掌、形意拳、通背拳等其他重要武术流派的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尤其为以后武术的健身功能的开发建立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此后由杨露蝉之孙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太极拳业已成为中国目前最普及的武术健身形式,追根寻源,杨露蝉先生的巨大的武术贡献将名垂史册。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