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福刚发表的所有文章
  • 02月
  • 17日
张 烈先生文章 ⁄ 共 1168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242 views 次
练习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过程中,上肢应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类似针灸时的感觉,即酸、麻、胀,主要体现在指尖、掌心、小臂、腋窝等处。练习气功的人经一段时间的练习也能产生此种感觉,称之为得气。这种感觉可称为练习内家拳的特有感觉,我们称为拳感。(在武术试验一:内家拳的共同感觉中已试验过 编者注)。现在我们用一种方法马上找到这种感觉,并记住这种感觉,要在今后练拳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一阶段:找到拳感的基础训练  动作1:面对墙壁,胸距墙十五公分,两脚距离如肩宽,直立站好,两手侧平举,手心向上如......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张 烈先生文章 ⁄ 共 42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088 views 次
一、预备式:两脚距离同肩宽,两臂侧平举,身体直立。 二、向左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左转体180°,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成为左腿在前的卧腿姿势。侧平举的两臂用来保持身体平衡,卧腿下蹲后要保持身体的正直挺拔、收颏、顶头。卧腿完成后左脚全脚着地,屁股坐在高抬的右脚跟上。 三、转体起立:身体向右转动,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身体起立恢复两臂侧平举的站立姿势。 四、向右转体卧腿下蹲:提起足跟,两脚以前脚掌着地,身体向右转体180°,顺势两腿下蹲,两脚前脚掌在地上碾动,......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张 烈先生文章 ⁄ 共 119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807 views 次
增加形意拳基础训练的原因 形意拳动作朴实无华,看似简单,真正想学好就会感到有一定难度,真是应了:“越是简单的就越是复杂的”那句话。很多人认真的练了很长时间的形意拳,但动作仍不规范,且练拳的效果也不明显。 形意拳的基础是三体式,练习三体式确实有一定难度。多年来形意拳的教学都是上来就学三体式,用三体式来练三体式。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人,一开始就练三体式,就像没上过小学的孩子直接上中学,肯定极为困难,甚至说根本不可能。简直无法想象该如何教?如何学?一切事物的发展都应循序渐进,都应有基础才行。 发现......
阅读全文
在太极拳练习中,经常会听到“腰如车轴身如车轮”或“手如车轮”的说法。内家拳中也经常会听到“以腰带手”的说法。反正我是弄不明白怎么“以腰当车轴”,又怎样能以身体当车轮围绕着腰这个车轴转动。另一说是“手如车轮”,这里手我们理解得可以宽一些,是连胳膊带手。但胳膊是长在肩上,又怎么能围绕着腰转动呢?我并不是故意咬文嚼字:身可以理解为躯干,手可以理解为手臂,这是很难由腰来控制转动的。  什么是腰呢?每个人系皮带,对腰的概念是明确的,没有必要按医学概念搞得那样精确。一般说就是肋骨下沿到胯骨轴这一段称为腰。在生活中......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张 烈先生文章 ⁄ 共 95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337 views 次
        真是有不少朋友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关于顶劲,前边我们已经做过头向上顶,同时也是肩向下垂的试验。顶劲,一定是头向上顶,这一点是容易统一的。可能是一提到“顶”,则首先想到了牛羊,因为它们都是用头去顶。也听到过一些行家讲解“虚领顶劲”,是将头“虚虚领起”。为什么叫“虚虚领起”呢?是因为头即要向上顶劲,又要转动自如,所以是将头“虚虚领起”。我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懂,弄不明白。下边咱们按照我的理解来做个试验。   所谓虚领的领,我不认为是“带领”的“领”,也不是“领东西”的“领”,这个“领”......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07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957 views 次
杨明漪先生在评述孙禄堂先生的武学贡献时说:“三家拳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邓完白以隶笔作篆,康南海论书,至以儒家孟子佛家六祖谀之。夫完白以汉篆结胎成体,汉篆固多隶笔,完白无破法之嫌,亦不得谓有尊古之功,一视孟子六祖,阐发之绩,瞠乎后矣。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如以康氏谀邓之言誉涵斋,可以不愧。顾安得好学敏求心知其意者,而与之论定之哉!然从此衣......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75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528 views 次
掤是太极拳入门时最基本的劲意,太极拳中的一切劲意皆由此劲而出,掤是体会太极拳之皮球劲的入门之径。皮球劲是太极拳的劲性,意味着此劲圆而有弹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圆而有弹性呢? 前面短文曾谈到走掤劲不能直着捧出,要走出螺旋伸展之意,螺旋中含着裹翻,于裹翻中含着皮球弹性之力。所谓皮球劲不是呆抱成球,而是于螺旋伸展中含着里裹外翻之意。 既然说掤劲是最基本的劲意,这就意味着掤劲中包含着采挒肘靠四法,那么掤中是如何包含采挒肘靠四法的呢? 采的基本手法是两手分别走以上下交错为主的分劲,或先向下捋,随之向上采......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61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429 views 次
一些太极拳研究者喜欢说什么听劲、懂劲,这种语境很容易引起歧义。我则倾向说认劲,即对劲进行辨认,认识是掌握 的前提。那么如何辨认呢?对劲的辨认和掌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三角→套环→浑圆一气→神意。孙禄堂先生根据自身经验指出:周身哪儿都不动,唯心意一动,亦谓之变。盖劲即随之变化——这是劲力发展的最高阶段,其劲已进入神意的境界。孙存周先生亦根据自身经验写道:“若不动而变,不为形式所拘而变,行之以神,尤为上乘。” 那么如何达到这种至高境界呢? 入手是从三角开始:辨认劲的三角,体悟劲的三角,运用劲的三角。这个辨......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58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309 views 次
站无极式不是以时间论功夫,而是以动静论功夫。 那么什么是无极式的动静功夫呢? 无极式的动静是两段功夫。 第一个阶段是动中求静的功夫。 第二个阶段是静中生动的功夫。 如果作为教拳,话说到这个地步就已经说完了。但今天的人总不满足于此,总要问什么是动中求静?什么是静中生动? 过去如果这么去问,一般是要碰钉子的。 但是我以为今天的人学习拳术,就应该这么去问,只有这么去问才能使东方的艺术与西方的理性发生碰撞,产生有意义的思想火花。有人说没有困难就没有艺术。同样我以为没有冲突就没有思想。这是题外话。 站孙氏无......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78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613 views 次
近日有朋友问:据说1992年孙剑云老师去北京体育大学参加推手研讨会时讲:“我们家的推手名字与各位老师的相同,但用法不同。”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答曰:我本人不会推手,也很少练习推手,但是对于推手的一些基本知识曾听孙剑云老师讲起过,零零碎碎也记过一些,虽不系统,但多少可窥冰山一角。在《孙氏武学研究》中,我曾经披露过一点,相关内容在此不赘。这里仅就最基础的掤捋挤按谈一点孙剑云老师的用法特点。 剑云老师讲:推手时意要虚无,劲要浑厚。 什么是意要虚无? 无中生有,有中存无。 无中生有,虚无中具有感而遂通之......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92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912 views 次
有武术同道对我讲:“看了你的博客觉得你写的东西自相矛盾,一会大谈爆发力,一会又说爆发力用处不大,一会大谈太极拳,一会又说太极拳对技击用处不大。”他没好意思说我稀里糊涂,但是意思我听出来了。我对他讲:“实战技击的要核是技能全面,动作自然,过份突出任何一种能力都是有害的。所以谈一种技能,同时就要谈其限度,即有限性。” 孙存周先生认为,拳术的归宿是朴实简易,平淡自然。这是唯有武艺真正达到上乘,功臻化境者才有的体悟。 我是在多年学习、研究孙氏武学诸前辈经验后,才逐渐有了这样一点认识,但是并非是由经验来的......
阅读全文
  • 02月
  • 17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440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706 views 次
近日写的几篇短文,涉及到对发力在实战技击中价值的看法,认为这项技能在实战技击中的价值要排在耐、毒、硬、快之后。但并不等于说发力没有技击价值。发力虽然具有一定的技击价值,但不可夸大其价值和作用。 我曾经接触过或看过如山西各派形意、河北各派形意、程派八卦、尹派八卦、刘(凤春)派八卦、披挂、八极、翻子、太祖、五行通背、独流通背(也称合一通背)、陈式太极拳、杨少侯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大成拳、查拳、洪拳、温州南拳、福建鹤拳和现代拳击、泰拳等这些有发力表现的拳派,我认为就发力而言,孙氏拳所产生的爆发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