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福刚发表的所有文章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053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879 views 次
2002年有朋友带给我一本名为《太极拳秘谱诠真》(颜紫元著),其中有关人物历史部分谬误甚多,这里仅举两个例子:1、如该书第33页写到:“1914年,许禹生先生创北京体育研究社,其中教师除祖师(即吴鉴泉)外,还有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刘彩臣、刘恩绶、姜殿臣、梁师如、孙禄堂、张忠元、佟瑞浦、姜登撰、兴石如等。”仅就在这一句里,就出现两处错误: 第一处,许禹生先生创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在1912年底,而不是1914年。 第二处,孙禄堂先生从来没有加入过北京体育研究社。1916年,许禹生开办北京体育讲习所时,曾请孙禄堂先生去......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52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7,713 views 次
民国时期天津是国术重镇,各种级别、规模的国术团体甚多,本文只简略介绍天津地区的三家国术馆:河北省国术馆、天津市国术馆、天津县国术馆。这三家同在天津的国术馆属于省、市、县三个不同级别的国术馆。 1928年3月24日国术研究馆在南京成立,由国民政府直辖管理,同年7月改称中央国术馆,根据中央国术馆的章程各省及特别市成立分馆,隶属中央国术馆,江苏省国术馆为最先成立的省级国术馆(1928年5月筹备,7月1日成立),此后全国各省国术馆相继成立。 河北省国术馆成立于1928年12月,河北省国术馆设立在天津,馆址在天津东马路,......
阅读全文
《武魂》曾登有刘正先生的“大成拳(意拳)史上若干重大疑难史事考”(7)一文。该文问及孙存周轻取解铁夫一事的来源。有关孙存周先生轻取解铁夫先生一事,是我于1978年——1982年在南京上大学期间,听刘子明先生所谈。刘子明先生曾担任过黄元秀先生的秘书,后随李景林先生去山东国术馆,担任李的私人文书,并与孙存周先生有过交往。因此,此事属于口碑传说。刘子明先生还谈及解铁夫有一师弟金铭恒曾在南京镇江一带教拳。但是刘子明先生从没有谈过解、王交往的事。这就是此说的来源。我之所以在1994年将此口碑公布出来,是针对当时一些......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43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482 views 次
题齐公博(一): 进步势如山飞,退步状似浪卷。意起如弓上箭,意去若雷击电。 题齐公博(二) 瘦小枯干神怡,木呐耸若呆鸡。掳人贼风掠地,毙敌晴空霹雳。 ——孙振岱先生这两首六言诗,就诗的格律而言并不十分工整考究,但是作为形容齐公博先生的神情及其武艺特点却十分地传神,既生动又准确。 “进步势如山飞”——高速地整体移动,孙氏形意拳的运动特点。 “退步状似浪卷”——身虽退而势仍在,孙氏形意拳的身法特点。 “意起如弓上箭”——拳意与拳劲相合,孙氏形意拳的劲意特点。 “意去若雷击电”——觉之已晚之神打,孙氏形意拳的发劲特点。 “......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1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266 views 次
八面皆影,四下是风,于无声处,电裂山崩。 ——这是孙振岱先生对乃兄八卦拳技击特点的素描。孙门八卦拳技击特点之一是飘忽如风,于无声处出惊雷。 我所见过的人里,包括视频,八卦拳练的好的,一个是孙剑云老师,还有就黄万祥师兄和刘树春师兄。 八卦拳练就的是闪赚,闪不能仅仅理解为躲闪,而是闪进、闪打,赚也不仅是放他入来,还有让他一刹那不知所措地发呆,所以,八卦拳考究作势、用势,这对身法步法要求很高,转掌就是基础。曾看到一篇文章《 吴云倬先生晚年记事一二——樊赓绛》,里面有一段讲到:“一次武汇川老师跟练八卦的孙振......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33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058 views 次
太极拳不讲究力量吗?如果你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只是为了健身、修身或玩味推手,可以不讲究力量。但是如果你想成为技击高手,力量训练就是不可缺少的。提高技击能力的力量训练与练习举重的力量训练有相同也有不同,相同的是腿部力量、腰肌、背肌、腹肌都是训练重点。不同的是,技击的力量不要求胸部的胸大肌、大臂的二头肌发达,而强调颈部、手指、手腕、小臂、脚腕、小腿外侧等部位的力量要发达。有人不知道从哪儿道听途说的野狐禅,说什么孙禄堂先生技巧高明但力气不大——这完全不是事实。孙禄堂先生的技击技巧自然高明至极,力气大得......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72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379 views 次
束展为形,起落为气。其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束展同时俱备。二是互为其根,环生如轮。 何谓束展同时俱备?束手束肘时,务要同时肩胯处极力向外开展,与手肘之束合成一圜劲,此圜可极小,愈小,其劲势愈强。同时与头尾之顶塌,共同合成身体之球劲。此谓束中有展。手足肩胯外展时,肩根、胯根处极力缩住,展缩同样成一圜劲,此圜可极大,愈大,其劲势包之愈广、吞之愈深。同样与头尾之顶塌,共同合成身体之球劲。此谓展中有束。由此得束展俱备之意。 何谓起落同时俱备?外气吸入落腹与内气自足起至顶同时俱备,外气弥散而出与内气回落于......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18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271 views 次
孙禄堂先生指出: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拳术即有静中之动,也有动中之静。 所谓静中之动就是不动之动,身体看上去并没有任何动作,然而其理已具,触之即发,如星火燃油。所谓太极、横拳皆是此意。 所谓动中之静就是动之不动,身体虽然动作,甚至往来倏忽,然而身体内仍具有静中之动,周身不失太极、横拳之意。 因此静中之动是基础,动中之静是其升华。 拳术有优劣,下乘之艺,无静中之动,即无太极、横拳之意。中乘之艺,只能做到静中之动,身体一旦大动,其静中之动即失。上乘之艺,即能静中之动,又能动中之静,所谓动静合一,如孙......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57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085 views 次
近日有朋友来电话问及有关胡凤山先生当年的一些传说,其中有不少与我所了解和掌握的资料完全不同。这里例举两条: 其一是关于胡凤山先生在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比赛中的传闻,这个传闻主要来自凌耀华先生所撰写的“千古一会——一九二九年国术大竞技”一文(以下称“凌文”),发表在1986年《武魂》第4期和第5期上。该文对胡凤山先生与王子庆的比赛过程的描写与1930年4月出版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中对胡凤山先生与王子庆比赛的记录有很大的出入。 凌文的描写如下:“王子庆与胡凤山对打时,胡接受与朱打时的教训,连出崩拳,王侧身时,面......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337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156 views 次
曾有人问我:孙禄堂先生在中国武学的具体技能方面都有哪些提升?笔者虽然研究孙氏武学二十年,然而因学力粗浅,并无阐发之能,既然问难于我,只好勉强拾遗微末,不揣浅陋略述如下,实乃管窥蠡测而已: 1、感而遂通——说内劲 2、雄浑通透——说劲力 3、动静如一——说基础 4、极致自然——说技艺 5、完备开放——说体系 一、感而遂通——说内劲 读俞大猷的《劍經》、唐順之的《武編》、戚繼光的《拳經捷要》和程沖鬥的《耕餘剩技》等著作,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无论是论技还是论势,都是在有为的层面上,虽见精妙,然未抵核心。至吴殳,谈枪有......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530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833 views 次
形意拳创始于何人,长期以来有不同的说法,有达摩说,有岳飞说,也有姬隆峰说,近人比较普遍认同姬隆峰化枪为拳创心意六合拳的说法,此拳传衍两百多年至李能然,为之一变,经李能然改进提高成为形意拳,因此一般又认同李能然为形意拳之祖师。形意拳发展到清朝晚期,虽然在人才、理法、技术上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尚未被当时武术界广泛认同,更未被社会所认识。根据《清稗类钞》记载,截止到清末,各派拳术共列有数十种,其中无形意拳,可见直到清末时形意拳在社会上影响不大。民初,形意拳异军突起,一方面是形意拳在人才、技术、理法......
阅读全文
  • 02月
  • 13日
全部文章,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20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968 views 次
今年是孙禄堂先生150周年华诞,对于中华武学、对于中华文化这都是一个极为值得纪念的年份。有关孙禄堂先生的生平、轶事,以及在武学思想、武学理论、技术体系、武学精神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卓绝成就,在我编著的《孙氏武学研究》和我主编的《孙禄堂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册》中已有一些论述。再谈这些内容,似有罗列之嫌。但事实上无论是对孙禄堂先生本人的生平事迹、道德实践、武功造诣,还是对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武学理论、技术体系,长期以来研究的都非常不够,这与孙禄堂先生对中华武学所做的贡献、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不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