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武学颠峰,文化昆仑——童旭东

2012年02月13日 全部文章,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520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450 views 次

今年是孙禄堂先生150周年华诞,对于中华武学、对于中华文化这都是一个极为值得纪念的年份。有关孙禄堂先生的生平、轶事,以及在武学思想、武学理论、技术体系、武学精神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取得的卓绝成就,在我编著的《孙氏武学研究》和我主编的《孙禄堂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册》中已有一些论述。再谈这些内容,似有罗列之嫌。但事实上无论是对孙禄堂先生本人的生平事迹、道德实践、武功造诣,还是对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武学理论、技术体系,长期以来研究的都非常不够,这与孙禄堂先生对中华武学所做的贡献、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不相称的。因此在孙禄堂先生150周年华诞之际,我以为有必要对孙禄堂先生为中华武学所做的贡献再做若干探究。虽属管窥蠡测,亦希望能有助于今人认识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精神、思想和成就,并对中华武术的未来发展有所启发。
武学是以技击为其基本表征的,技击能力是衡量一个武艺家能力的根本。但是技击能力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武艺家们的天赋、传承和努力,还取决于时代环境与实践积累的进程,因此技击能力与技术的进步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自明朝万历时期的俞大猷、唐順之、戚繼光、程沖鬥等人开启中国武技的复兴,再到十九世纪,經過董海川、楊露蟬、李能然、武禹襄、祁信、李雲標、高占魁、郭雲深、黃林彪、李亦畬、張景星、李存義、程庭華、郝為真、劉玉春、張其維等,经过数百年的不斷融煉,逐渐形成了八卦、太極、形意、通背、披掛、紅拳、八極、戳腳、翻子、查拳等幾大勁系。把千百種技法提煉為若干種勁性,無疑是武學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但是對於如何形成“因敵成體”、“感而遂通”這一技擊的核心問題,仍沒有做出理論總結。此外武學的終極究竟是什麼?也就是武學最根本的道理和最終目標是什麼?以及不同拳派之間在理論與技法上是否存在有共同的基礎或說規律?如何認識其中的相異?如何構建相互間的相通與相融?以及如何達到武學的終極究竟?等等一系列有關武學的核心問題尚未解決。以上提到的各代武學前賢,無疑都為探索上述這些武學的核心問題搭建了若干個重要的平臺,但終究還未能系統地回答和解決武學這些核心問題。因為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武學理論與技擊實踐方面的長期積澱,同時還要出現一位兼有卓絕的武功、深厚的人文修養、高卓的眼界和巨大的創新能力的武學天才,只有這樣的曠代俊傑才可能繼往開來,完成武學終極究竟的探究。在此武學發展需要出現天才人物之時,幸運地出現了孫祿堂先生這位具有非凡天賦的、劃時代的武學巨擘。
孫祿堂先生自1915年起,率先撰寫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及一系列武學專著,通過揭示中華武學的統一原理和技術結構,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這就是以中和內勁為原理,以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技術結構為基礎,融通百家、博綜貫一的武學體系。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彻底揭示了技击的核心问题
孫祿堂先生揭示了武學的終極究竟是中和,由此創立了中和內勁原理,構成了中華武學的統一原理。
其要點為:揭示了形成因敵成體、感而遂通這種能力的究竟是培育內勁,內勁就是將技擊技能化為良知良能。內勁生成與完備的原則是中和,需要由後天之法而返先天,其方法是極還虛致中和之道。明確內勁是武學修為的核心。在歷史上首次揭示了內勁的奧秘和修為的原理。結束了自明末吳殳提出“因敵成體”以來,歷代拳家不斷摸索追求“因敵成體”的境界,但又苦無發現“因敵成體”形成規律的現狀。並且進一步提煉出誠一、萬法歸一、抱元守一的修為原理和實中、變中、空中的技擊原理以及剛球、鋼絲盤球、皮球三種勁力結構的武學技術理論。建立了中國武學完備的技術理論。
二、建构了完备技击能力的功能基础
孫祿堂先生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技術結構,通過提煉三拳各自的特性並建立在共同的基礎上,由此建立了完備內勁的技術結構,使身心的適應能力最大化。在技術上完備了技擊能力的基礎結構。
孫祿堂先生為三拳建立的共同基礎是:以極還虛致中和為宗旨,以內勁為統禦,以有無並立、有無不立為總綱,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法則,以九要為規矩,以三體式為本體,以無極式、太極式為門徑。
孫祿堂先生提煉出三拳的特性為: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和實中、虛中、變中之效能,通過建立孫氏三拳,將三者融合為一,構建了完善技擊所需完備技術的基础結構。通过孙氏三拳形成了簡易、圓融、互补、完備的技擊技術的功能基礎和博綜貫一、融合百家、不斷創新的技術結構。為達到武學的終極究竟建構了階梯。
三、实践着技击艺术最高境界
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学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总结与提升,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而是以自身绝伦的技击造诣和卓绝的技击实践为基础的。因此得到当时社会和武林的公认。有关孙禄堂先生武功神奇的传闻极多,在此不以引用,我仅引用当年史料文献中的评价以窥一斑。以下是一組當年著名報刊、文獻對孫祿堂先生的記載和評價:

如:《申報》記載孫祿堂乃“神州莫測之身手”,其“武當劍、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等皆臻絕詣。”
再如:1934年1月28日《大公報》記載孫祿堂“合形意、八卦、太極三家,一以貫之,純以神行,海內精技藝者皆望風傾倒”,“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
1934年1月29日《京報》記載孫祿堂是“中國太極拳術的惟一名手。”
1934年1月31日《世界日報》記載孫祿堂之武藝“乃卒抵大成”,“黃河南北已無敵手”,“孫之藝竟臻絕頂”。
以上所列的這幾份報刊都是在中國近代新聞史上享有很高聲譽並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名報。如《申報》的主編是著名民主人士史良才,《大公報》的主編是張季鸞,《京報》的主編是著名烈士邵飄萍、《世界日報》的主編是著名民主人士成舍吾先生(他是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的父親)。因此,以上這些記載孫祿堂先生的報刊不是如《實報》、《小實報》這類社會小報,而是在近代中國新聞史上經過歷史檢驗的名報。這些在近代新聞史上聲譽很高的報刊對孫祿堂先生的記載和評價具有如此高度的一致性,反映出這些報刊對孫祿堂先生的記載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客觀性和歷史性。此外,近代這些著名報刊對於一個國術家給予如此至高的評價,除了孫祿堂先生外,無第二人。
在中央國術館編輯的“國術史(續十八)”中(《國術週刊》),記載孫祿堂之武藝“神乎之遊刃”,“輕靈矯捷得未曾有”,“技击已炉火纯青”,“藝雖精絕,謙遜如無所能者,”而“忠義之心,肝膽相照,尤非常人可與比也”,並號召當時的國術家應以孫祿堂先生為“千秋金鑒”。在中央國術館的文獻中對當時的國術家給予如此高度評價的,除了孫祿堂先生外,沒有第二人。
1934年8月《國術統一月刊》刊有“孫祿堂先生傳”,記載孫祿堂“道德極高,與人較藝未嘗負,┅┅出神入化、隨機應變,而無一定法,不輕炫於廣眾,故能知其深者絕少。”
當年許多國術名家對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成就也有極高評價:
這是1924年孫祿堂先生前往山西時受到太原國術界歡迎的照片。(前排坐椅者中右5是孙禄堂先生,右1是董秀生先生,左1是齐公博先生)
參加這次歡迎活動的著名拳家董秀生先生及胞弟董子英先生皆對孫祿堂先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如董子英先生在《技擊述聞》中說道:“孫祿堂先生道德極清、武功極高,其德之清,如天也,無所不容,其藝之高,蓋世也,無人可及。其德其藝,非世人所能測所能知者,其知其行與古之聖賢大德足可比倫,至於技擊末技合於道體,神乎其神,更遙遙不能望,無可比倫者也。今有得其拾一者,足可獨步一時矣。余兄與先生交厚,嘗歎曰千古奇人耳。”
這是1925年孫祿堂先生在天津中華武士會與當時中華武士會負責人、著名拳家李星階先生和李墩素先生的合影。李星階先生在《拳術初階》序文裏寫道:“世人言近日善者,拳術以孫祿堂先生為絕,劍術以李景林將軍為絕,槍術以李書文先生為絕。余與孫、李、李三位先生皆相識,時相過從。余雖不才,研究國術亦數十年矣,深知拳術為各門法術之基。孫、李、李三位先生之武藝於近代各占一絕,然究其根底,尤以孫祿堂先生為最。昔日余嘗見孫先生徒手破彼之劍,破彼之槍,神勇絕倫。全賴拳術根基深厚耳。”
當年國術界對孫祿堂先生的至高評價還有很多,不作贅述。
綜上,無論是當年那些享有很高公信度的著名報刊的記載,還是當年專業國術期刊文獻的記載,以及當時許多著名武術
家的文論,對孫祿堂先生的武藝、道德、武學成就皆給予了
(前排坐者左6是孙禄堂先生,右6是李景林先生,左1是杨澄甫先生)
唯一性的最高評價。甚至對孫祿堂先生存有很深誤解的田鎮
峰先生,對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成就也不得不給予高度肯定。
上述史料記載表明:孫祿堂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武林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其武学实践表徵著中華武學的最高境界。
四、对中国武学精神的奠基
孙禄堂先生任江苏省国术馆教务长时,明確提出“剛勇和平”的中國武學精神。
孙禄堂先生说:“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武学之目的是使人“成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那么孙禄堂先生武学精神的现实意义何在呢?在于开启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提升。在于与“文”互补,锻造提升人的精神气质。这是建立民主制度,构建先进社会制度的基础。
那么武学在修身和认识能力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呢?其独到之处,一是完备身心适应机制的培养,二是通过完备身心机能,构建、丰富了人的感悟图式。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而适应机制的完备正是人的性德归复,是本然之性的彰显。而内心感悟图式的完备正是人的智识的基础,是智慧之根。所以,孙禄堂先生指出武学是人生不可缺之一科。
作为孙禄堂先生武学精神的继承者,孙存周先生对武学精神的阐述是:“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习此艺者,可得凛然无畏、诚中形外、从容中道、自强不息、圆融通达之精神”。
孙剑云先生说:“我一辈子手心没向上过。”
张烈先生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以上是孙氏武学三代传人关于武学精神的阐述。
这些论述是具有深远文化渊源的人文精神,是研习孙氏武学的灯塔,是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需要今人反复体悟、品味。
五、对中国武学文化的建构与提升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极为精深而宏阔,远非笔者学识所能概括的,借用当年济南学者杨明漪先生的话“不敢赞一言。”但孙禄堂武学思想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粹,对中国文化的建构与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近年来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探讨,以管窥天,以蠡测海而已,笔者以为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其大意是:以拳与道合为旨,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法,文武一理,体用完备,塑造“全知全能之完人”,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从中“体物不遗”,完德而复性,给人以自我意志与信念,在自我实现中,求得自我意志与客观可能之间的统一。
如果强用西方哲学的分类习惯来描述就是:拳与道合为其本体论。中和内劲原理为其认识论。极还虚之道为其方法论。塑造全知全能之完人、复其本然之性体,为其实践论。旨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在孙禄堂先生这里,武学是通过提升技击能力的过程来修身的一个法门,并非仅仅是一门搏斗之术。所以,武学必须合乎天道。为此孙禄堂先生全面鼎革了传统拳术之法理。建立了孙禄堂武学体系,这是需要全面的非凡的天赋、意志和勇气,才能完成的艰深无比的文化成就。
綜上所述,孫祿堂的武學體系使技擊藝術首次成為一個建立在完備的技能基礎上的,不斷創新的,開放性的技術系統,並昇華為完備性德即完善人格精神和身心機能的體育顯學,使武學成為體物不遺、變化氣質、完善身心機能的修身文化,不僅在技擊功能上是對當時武學的全面提升,而且形成了具有獨到的人文價值的武學哲學。
因此,孫祿堂建立的拳與道合的武學體系不僅揭示了中華武學的終極究竟,而且建構了如何達到這一終極究竟的階梯,並成為東方傳統哲學一個重要的驗證體系。
所以,孫祿堂開創了武學研究的一個新的時代,孫祿堂不僅建立了曠古絕今的武學成就,而且以自身極為高尚的性德印證了其學說,其道德之高,被認為“士大夫所不能及”。此外,還造就了一批影響深遠的武術家,如孫存周、朱國福、鄭懷賢、李玉琳、陳微明等。
因此,孫祿堂是迄今為止中國武學發展史上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堪稱是中國武術史上最傑出的武學宗師。
孙禄堂先生不仅在東方傳統哲學方面造詣極深,對近代西方科學也有一定的瞭解。此外通医道、精書法。
孫祿堂先生的草書是將懷素大草和章草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草書風格。孫氏武學對於今天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具有完備人的性德、提升人的生命力和生命價值的功能,對塑造和提升民族精神與民族氣質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同時通過孫氏武學的身心體證,有助於開啟人們的智慧和思想,為今人匯通東西方的哲思搭建了內在體驗的橋樑。對於促進人類的進步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義。一個民族的崛起,不僅在於其經濟的發展,更在其哲思、魂魄與精神的卓越。因此,從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以及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上講,我們自然應該紀念孫祿堂先生,並全面繼承、發揚孫祿堂先生的武學文化。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