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内家拳旧闻(1-6)

2012年02月13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832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947 views 次

内家拳旧闻一——太极拳名家旧事录
瀛人叙述:
1. 杨少侯自杀海上.关于杨少侯自杀,在陈微明的《海云楼集》中有明确记载.那么杨少侯为什么自杀呢?是因为有几位国术馆的教师通过李景林约好了杨少侯,要与杨进行切磋交流.时杨已68岁,虽名气很大,但真打起来已力不从心.杨少侯是很要面子的人,事先请人试了回手,确感非常吃力.由于答应李的事又不好回绝,为了保全杨家太极的名声,于是选择了杀身成仁.
2. 郝维祯潦倒京城.民元郝维祯来京,遭杨健侯冷遇,在京城站不住脚,于是去了天津,去访李存义和李瑞东,在河北公园李存义的徒孙李玉琳向郝请益,试了回散手.郝维祯竟不能胜.于是又折回北京,斯时盘缠用尽,病困交加,潦倒在宣武门,几于毙命.后经人救助才终于得以返乡.
3. 吴鉴泉汗颜西子湖.民国十八年,杭州举办国术游艺大会,吴鉴泉应邀为评委,同时作为表演员表演太极拳,时评委副主任褚民谊是吴的学生,吴颇得意,评判时对朱国禄的拳击打法颇有微辞,认为朱的打法不和于国术.时朱国禄之胞弟朱国祯邀吴与自己作一对上台一较,朱国祯称:我只用国术,不用拳击,看能不能赢你.朱站在台上三次邀吴,吴不敢应.时值深秋,而吴竟汗流满面,双手微颤.后经李景林与陈微明调解,才作罢.
4. 陈照丕动口不动手.国术馆有摔跤名家杨法五,生得虎背熊腰.闻陈谈太极拳以轻破重之高论,欲与陈一拭,陈远避之.一日陈教拳时,杨又至,立于一旁.陈望见,立刻解散学员.至杨前顿首曰:”您总得让我混碗饭吃,我不敢在您跟前练拳,可您总得让我有个说拳的地方吧.”
5. 武术家也是普通人,真正修养高深的没有几位.1979年在京的老武术家在西单聚会,由于文革后很多武术界的老人儿很久都没见面了,一般见了面都客客气气.都相互称对方为”某老师”.孙剑云看见吴图南向吴打招呼说:”吴老师您来的早啊.”吴回答道:”我在等你那,干闺女.”孙剑云反映可是真快,立刻跟了句:”哎,你这干孙
子,怎么几天没见,跟姑奶奶开起玩笑来了!”吴图南站在那儿尴尬地笑了笑,没敢再说话.旁边不知是谁说了句:”真是自取其辱.” 往事历历在目,讲出来是想说明今天的人不要被故事和文字异化了.

包不同叙述:
汪佩琴说“(马岳梁老师)一足着地,以金鸡独立之势,用少腹迎着三十来岁青年拳师的双推掌。双方相持不到一分钟,这位推人的小伙子满头大汗,脸上神色显得十分尴尬,而八旬老人依然是单足着地,神态自若。”青年说:“我在推马老师少腹时,只觉得他腹中有一股气在跟着我的手转,只要我一用力,这股气就会聚到用力处,使我的力在圆形的气团上滑过去。”马老师还曾在香港以金鸡独立之势迎着五名摄影记者的推击而不动。

skate评述:skate初学杨式太极拳时,所接触的书籍文章无不是说杨式拳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天下无敌,杨少侯乃是杨家第三代中功夫最精纯者,但其自杀一事一直是个迷。如瀛人先生所言为真,则殊为遗憾,须知李存义晚年在山东也曾经栽过,但也无损其一世名。

内家拳旧闻二--杨澄甫一门旧事
1.《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

瀛人叙述:
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
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杨澄甫教人多强调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当时杨澄甫吃的不是技击这碗饭,而是健身这碗饭。说杨澄甫是技击名家,这种说法当时很少听到。杨澄甫曾先后在江苏国术馆担任一等教习和浙江国术馆担任过教务长,时间都很短。原因就是杨澄甫基本不与外人比手,而在国术馆与人比手是天天都少不了的。杨很不适应。杨澄甫在江南的名声主要靠两个人的宣传和抬举,一个是陈微明,陈微明为杨澄甫著书,使杨家太极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另一个是黄元秀,黄元秀通过练杨家太极拳治愈了他的肺结核,黄元秀在军政界颇有些影响,杨澄甫能去浙江国术馆当教务长便是黄元秀力荐的,黄元秀是浙江国术馆的董事,在浙江影响很大。

纯阳叙述:
4. 褚桂亭是李存义先生的徒孙,褚桂亭的师傅是姜玉和,姜玉和的形意拳师承李存义.褚桂亭生于1893年死于1977年,终年84岁.褚桂亭一生轶事颇多.褚桂亭虽拜在杨澄甫先生门下,但杨澄甫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捧场.杨最喜欢的弟子是陈微明,武汇川和董英杰.其中陈微明与杨最交厚,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杨家的太极所以能够普及,实得力于陈微明先生的宣传与研究.杨门内多推崇武董二人,而实际动手功夫,褚桂亭却在他二人之上.

顾坚叙述:
姜玉和是李存义门下八大弟子之一,其弟子刘墨林功夫很高,可惜在十年文革中,受尽凌辱,投黄埔江自尽.
skate评述:杨澄甫的推手功夫被李雅轩等人说得神乎其神,skate多年来一直以为杨的功夫在当时天下无敌,现在看来大谬矣。虽然杨澄甫为一代太极宗师,其定型的杨式太极大架如行云流水,极具观赏和健身价值,但是并不能由此证明甚至夸大杨澄甫在技击方面的实际造诣。

内家拳旧闻三——武术家与技击
瀛人叙述:
练拳的一般说来比不练拳的多少要灵便些。但要称什么技击名家、什么精技击,恐怕就有个标准问题了。据我所知,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等可以称为武术名家,但很难称得上是什么技击名家。技击名家至少要符合两个条件:硬条件是在擂台比赛中名列过前茅。软条件是在擂台下赢过不少有名的练家子,但不是自吹出来的而是历史上确有所载。就杨澄甫、吴鉴泉、陈发科来说都不具备这两个条件。至于精技击,则更是说明其技击造诣非一般同道所能及的。堪称精技击的,一般是指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技击高手。以吴公仪的技击水平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什么精技击的。吴公仪至多可以算是略懂技击而已。太极拳是个好东西,但它的好处主要是在明理、健身与修身上。硬要说它有什么技击特效,那就只有去吹肥皂泡了。最近在“武林”杂志上看到了一篇童旭东先生的文章,其中谈到了太极拳的技击问题,谈的很有见地,很有水平,这样好的文章实不多见。真能把童先生的这篇文章读懂了,也就能明白太极拳在锻炼上是起什么作用的,同时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说武术家与技击家是有联系的但又不是能划等号的。
技击的成就七分在人三分在艺。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技艺的品位在于其是否能合于理。术合于理近于道则不分优劣。从这点上讲形意八卦太极皆为上品之选。若单就技击而言,形意考究发力之道,发力乃技击之基础,故用于技击似更直接。所以近百年来善技击者多出自形意一门。但太极、八卦于技击上也各有独到之处,只因其特点不是技击术之基础,故纯修太极、八卦而不及其他者,欲成就技击难矣。人言马贵只练八卦不及其他,其实马贵兼练少林罗汉拳,其拳路不仅有转圈,更有直趟,出手甚硬。真正的技击大家非博采众长不可。民17之国术国考、民18浙省、上海两次国术大赛其名列前茅者多为内外家兼修。其中尤以练少林、形意、查拳、通背、摔跤者为众。他们所兼修之太极、八卦,也只是孙氏太极、孙氏八卦,也就是经过孙先生改善了的太极、八卦,与老谱的太极、八卦已有出入了。傅钟文先生讲:孙先生在世的时候,就被世人视为神一样的人物。傅先生说,当时有名的技击家大多拜在孙先生门下。但到底孙氏拳好在哪里,我没练过,所以也说不出来。而我所认识的一些孙先生的弟子,都是原来就有其他拳术的基础,后来又得到过孙先生一些指点而有成者,如李玉琳先生等。他们的拳大多很杂,很难说哪一手是谁的,哪一手又不是谁的。任何一门艺术都有绝顶天才,孙先生就是技击艺术的绝顶天才。但天才的弟子不一定还是天才。不是天才的师尊也不一定就教不出天才。没有当过状元的师傅有可能教出当状元的徒弟,同样,得过状元的师傅不一定就有当状元的徒弟。彼一时,此一时。不能由彼及此,也不能因此非彼。还是就事论事的好。

纯阳叙述:
孙剑云、尚济、马岳梁都不是职业拳家。一些真正的拳家解放后很少出头。象孙存周和许延曾都是身怀绝艺者。但又有谁去研究他们的艺业和事迹呢?自1956年国家体育领导部门开始反唯技击论后,有真正能耐的拳家更是很少露头了。我并不否认孙淑容、马岳梁他们在太极拳方面的造诣,但是他们在拳术上的实际功夫是根本无法与尚云祥相提并论的。尽管他们比尚云祥活的年头长,但这只能说明他们养生有道而已。

skate评述:虽然技击是内家拳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不是全部。许多成名的或享有高寿的拳家都不是技击高手。而许多技击高手的惊人绝技一生也难得用几次,终生默默无闻。这点学拳者不可不知。

内家拳旧闻四——不为人知的技击高手之一
包不同叙述:
许延增是醉鬼张三的徒弟,和他同室学艺的还有王卓然等六人。其子许维仁功夫也很好。张烈就说,他见过拳家无数,只有许维仁和孙存周是真正懂拳的。孙存周先生功夫是好,只是有点生不逢时,可惜!现在几乎没什么人提起他们了,只有童旭东写过一点关于孙存周的文章。有人说孙存周曾战胜过王芗斋,也不知是真是假,这一点还被王的后人们大骂,说是无中生有,自高身价。现在就是这样,真是有本事的不露头,知道史实的也不愿说,门把的倍儿紧,你怕什么!?谁知道你是谁呀!现在真正的拳家也是多得很哪,如宋光华、李桂昌、骆大成、牛宝贵、邸国
勇、余永年、孙剑云、杨剑霞等,这只是现于世者,还有不出名的隐者,就更不可计数了。

纯阳叙述:
许维仁是有真功夫的。文革前他在东单那边儿推个小车卖冰棍儿。其实他家里很有钱,应该说是祖产。许维仁因手上有块白癜疯故在武林中有“花手许维仁”之称。许维仁本来瞧不起形意拳,认为没什么用。许维仁本身的份儿大,他不仅力量大抗击打能力强而且柔韧性极好也非常灵活。他身材硕大但能钻在八仙桌下打拳。后来许维仁与西四澡堂子李梦更交了回手,挨了李梦更一记暗劲骀拳。三天才回过劲儿来。于是知道李的形意拳劲道非同一般。他常去找李梦更切磋交流,对李颇服。这是我所知道的许维仁唯一钦服的人。近来有人撰文说许维仁与崔毅士切磋如何如何,其实论实际工夫崔毅士远非许的对手。可惜的是文革中许杀了抄家的红卫兵然后自己刨腹自杀,李梦更则更惨生生地被红卫兵给折磨死了。

同道叙述:
有些真正的高手,由于宣传的原因后人不知道,而一些本来并非高手的拳家,被其后人吹捧成为高手。于是在后人中产生高手不见面的印象。其实,高手间大多数都是有过交流和切磋的。比如,刘百川与杜心五就动过手。赵道新和万籁声更是多次参加擂台赛,但成绩都不理想。当年的一些真正的高手解放后却很少有人知道,象朱国福、马承智、马裕甫、杨松山、郭长生、韩庆堂等都是高手,而且他们相互之间更是没少动手。高手之间不比试,是文革后这二十多年的事。即使如此,梅惠志和张旭初与王选杰还是动过手的,贾永安与崔瑞彬也动过手。当然梅、张、王、崔、贾等算不算高手,还值得商榷,但他们至少还都是有名气的。

罗伊琼斯叙述:
   刘百川与杜心五、赵道新和万籁声当初的社会环境不同于当今,刘、杜是因为万籁声的私怨而交手的,赵道新的擂台赛成绩怎么样我不清楚,但是万籁声是曾经广州国术馆的馆长,国民党的少将军衔,但是解放以前的武术界的名人都是靠自己的手段,师门的名气并不重要。但是现在的所谓名家大多数都是靠关系发家的,有的是名师高徒、有的自己自封一个宗师、有的是官方认定的高手,自己的名气大但是对于自己的手段没有多大了解,所以没有足够的信心保护自己的名誉。而且现在不同以前的是官方没有认可你,你的功夫再好、手段再高还是没有办法立足于武术界。所以不少有能力有实力但是没有师门背景,没有官方关系,即便打遍天下也没有在发扬自己价值的可能。与其得天下武林朋友,不如闭门谢客的好。

skate评述:津门张烈是形意拳现存的高手中功力最为精深的数人之一,原居北京,据说小时侯喜欢打架,十二、三岁时就能打得十几个大人到处乱跑,后拜孙存周为师修习形意。但据门内的人说,张的功夫尚未到暗劲。如何才是暗劲功夫?刘伟祥能做到落地无声而又踏碎青砖,是也。文革时期,武术和其它传统文化都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实乃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

顾坚叙述:
我1988年被武当拳法研究会聘请为特约研究员,万籁声老师是该会的顾问,我曾问万老就他与杨比武一事,万老当时说起此事的起因是杨在北京与少林门冲突引起.后来我根据万的说法,发表了有关万杨比武的文章,刊登于武当杂志.

内家拳旧闻五——武学泰斗孙禄堂
瀛人叙述:
孙禄堂先生独步武林五十年,平生未遇敌手。这在当时已是定论。用李玉琳的话讲:形意拳主要是靠郭云深、李存义、孙禄堂三个人立住的。而八卦拳在董海川以后主要就是靠程廷华、尹福和孙禄堂三个人,才在武林中立稳。至于太极,在陈微明广传以前,其传播范围并不广。孙家的太极从不轻传,也没听说有谁只练孙氏太极拳而不涉及形意、八卦。好象孙氏拳就必然包括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家。我不是练孙氏拳的,深点儿的说不好。
孙先生年轻时到处踢别人的场子,只要听说谁有功夫,不管对方辈份大小,孙先生就一定要找到对方比试,一见高低。仅在保定、北京、天津一带被他踢倒的场子就有五六十间,加上冀南燕北约有数百间。以后,孙先生名气超过了所有的人,于是又变的非常谦逊了。由于孙先生成名很早,人们往往仅知道孙先生成名后待人接物的情况。而对于孙先生早年的情况,反而有意无意地淡忘了。

单刀叙述:
1934年「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是我国太极拳界唯一的名手”说明当时陈、杨、吴、武诸家宗师还不能与孙先生齐名。许禹生谈及孙先生时说:“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说明当时尚云祥也是无法与孙先生比肩的。解放以后,孙存周不出山,孙剑云极谦逊。加之一些人,包括唐豪、顾留馨等利用孙门的谦虚,大肆宣传其他拳派,有意无意的贬低了孙氏拳的成就。造成诸门拳派在技理上似乎并驾齐驱的幻象。我曾涉猎过多种拳派,根据我的体认,童旭东先生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合理的。解放以来,在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上是失当的。正因为如此,童旭东先生才在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顾坚叙述:
孙录堂先生的功夫确实如传说中的,高的无底,当时民国时期是最有实力的拳家,可惜他的武学没有很好继承下来,随着他儿子存周的去世,孙家武学基本失传了!

包不同叙述:
后人之所以达不到孙先生的武学成就是因为两个原因:一、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1900年程廷华先生死于八国联军的火器之下是给了人们很大的震动的。孙先生后来教学也更注重拳术的教化功用。二、孙先生能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和他勤学善悟分不开的,打开《拳意述真》,就可以看到他受过多少前辈的教诲,陈曾则的序中说:述真就是述而不做的意思。除了前辈的指导,他还得到过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一直研究不懈,精通了形意、八卦后,他还想研究太极拳,与杨澄甫换艺,但杨保守,说还是各守其道。后来机会凑巧,才向郝为真学了太极。可以说具备了这种精神,就算是入了别的行业,也会大有成就。孙存周曾受同门怂恿,问孙先生有什么决窍,孙先生说我以为你懂拳了,看来还是不懂。言下之意就是拳术没什么决窍,就是一个练字。孙先生处事是很谨慎的,认为僧、道、女子、小儿气纯,不轻易招惹。前人之中,隐侠、高手甚多,董海川之师是谁?他的功夫当不低吧。杜心武不出山,谁又知道徐矮子?

精武门叙述:
关于”孙禄堂先生武功独步当时,超越前代”的评价,并非是孙门后人的吹捧,而是对孙禄堂先生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评价.如时任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姜容樵先生在其1933年出版的<<当代武侠奇人传--近50年国术家掌故>>一书中对孙禄堂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孙禄堂的八卦掌不仅为同辈人所望尘莫及,就是形意拳也是极尽其妙.他的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于是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于是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要知道姜容樵是张兆东的弟子,当时很多老前辈和同道还都在世,有的甚至还与姜容樵在一起共事.姜容樵先生以其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的身份是不能胡捧乱吹的.姜容樵也没有必要去吹捧孙禄堂先生.因此,姜容樵对孙禄堂先生的评价反映了孙禄堂先生在当时武林中的客观情况.那么,”盖世英豪”难道不是独步一人吗?!”压倒那些老前辈”难道不是超越前代吗?!故这并不是孙门后人在自吹.此外,1934年1月28日的<<大公报>>评价孙禄堂先生的武学造诣令”海内精技艺者皆望风倾倒.”

skate评述:杨露蝉、董海川、李洛能分别将太极、八卦、形意练至最高境界,而孙先生将三拳都练至绝顶,时人无不叹服,1898年程廷华弟子询问程孙的修为如何,程连说:神乎哉!神乎哉!孙先生真是武学千古奇人。

内家拳旧闻六——孙禄堂学习太极拳
纯阳叙述:
孙禄堂先生与郝维祯先生接触时,孙先生的功夫在郝维祯之上是事实.老”四民”的人都知道.我师吴子珍先生曾谈起过此事.郝维祯先生初来北京时,是想借助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影响来发展他的郝式太极拳(解放后又被称为武式太极拳),因为北京体育研究社是当时北京教习太极拳的主要组织,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社长是许禹生.许是杨健侯先生的弟子.于是,郝先生以访乡友的名义,找到杨健侯,希望在体育社中也能传播,推广他的太极拳.但得到的是杨健侯的冷遇.因此,许禹生也就不敢把郝维祯留在体育社.但许禹生觉得郝维祯的功夫确实是好,后来就把郝维祯介绍到”四民武术社”.
”四民武术社”虽以形意拳为主,但也兼教八卦,太极,通背等.当晚,邓云峰先生请郝维祯乘黄包车去外面酒馆吃饭,下车后郝维祯要付车钱,邓先生忙用手阻拦,没想到郝先生一卸力,邓先生伸出去的手一时竟未能收回来.于是知道郝先生功夫不俗.饭后送走了郝先生,邓先生就赶到孙先生家,告诉孙先生遇到了一位好手,并请孙先生第二天去”四民”与郝先生会会.第二天孙郝见面,相互倾慕,谈得很投机,于是两人搭手,未想一搭手,孙先生即将郝先生放出.郝维祯大惊失色,孙先生忙说:”这是按照您的说法走的劲.”算是为郝先生打个园场,找个台阶.郝维祯很吃惊,说:”真是奇了,怎么就几句话,您就胜过了我这几十年的功夫.”于是郝先生也就知道孙先生的功夫在自己之上.所以以后也就不到”四民”来了.据说曾去天津武士会呆了几天,再回北京时,便染了痢疾.后来,孙先生见郝维祯不到”四民”来了,也很后悔自己一时兴起赢了郝先生.因为那时孙先生正在研究拳术的合一问题.以后听说郝维祯潦倒在京,便连忙将郝接到家中请医治疗.郝先生感其恩,无以为报,于是便将自己研究太极拳的心得窍奥告于孙先生,以助孙先生对内家拳术合一的研究.因此,孙先生所以能将形意八卦太极拳合一,这里也有郝先生的功劳.童旭东先生在今年<<武林>>第9期上对孙郝关系的介绍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
有人认为,如果对方打不过我,我就没有向对方学习的必要.这种想法太幼稚了,是心性不成熟的表现,此外也不合乎现实.我的许多弟子刚到我这儿时,已经是在全国散打比赛中取得过很好的成绩了.若论技击实力绝对在我之上,但他们还是要拜我为师.目的是学习我形意拳发力的一技之长嘛.我友夏伯华先生,他的很多学生一入学,就能把他打的鼻青脸肿.但他们还是诚心诚意地拜夏先生为师,学艺.过去这种例子很多.不知现在的人为何心性变得这般狭隘和幼稚.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