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习拳感悟(1-4)——mabo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368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499 views 次

(一)

常听老一辈说练内家拳不能用力,否则无法练出高妙的内家功夫,杨澄甫的太极拳十要就有一条“用意不用力”。但很多人驳斥此乃缪论,不练力一辈子无法打人,过去那些大师都是关起门在家偷偷练力,对外教拳时却让人不练力。两种说法似乎都有理,到底谁对谁错呢?
我的体会是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力不可不练,但练的方法大有讲究。不可练僵力蛮力猛力肌肉力局部力,而要在意识的指导下练绵绵不断的筋骨力整体力。用意即是用力,意与力相合。这种意是似有似无的。观孙公的拳谱,也常见“足跟用力蹬住”、“头用力顶住”、“两腿里根极力往回缩”之语,又见“此皆是用意,不可用拙力”之语。器械的练习,也需遵循此方法。
早先我练形意拳时,呼哧呼哧发力,自以为是明劲的练法。打直拳摆拳也是呼呼做响,自觉威力很大,旁人看上去也觉得很有气势。认识刘树林先生后,观其教拳,不论太极形意,都如捕鱼摸虾,缓缓行拳,绝无丝毫发力。初觉奇怪,如此练法真能出功夫吗?在刘先生的指导下,我加强对拳术规矩的遵循,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揣摩,后来发现自己抬手轻轻一拳击出,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力量,旁人看着也不觉得有力,但打到人身上就威力无比。自此对用意不用力才有了新的认识。以前呼呼发力全是血气之力,而非内家真力。血气之力虽能打人,但不长久。内家真力全在瞬间松紧转换,越练越精。

(二)
俗话说穷文富武,习拳多年,对此感触颇深。且不说董海川、孙存周这类绝顶高手,也不说尚云祥、李书文、张策、杨澄甫这些顶尖高手,因为他们都几成绝响。单看一流高手如王培生、冯志强、刘晚苍、孙德善、牛胜先,还有廖白陈小旺等等,这样的一流高手当今还有一些。说他们都是一流高手,是说他们都在功力上到了某一层次,或许他们之间还有高低,但都是量的区别,而非质的不同。
本人曾跟随近十名各派老师学过,短则一、两月的培训班,长达数年。其中两位老师功夫达到了一流的层次,一位m师,自幼习武,几十年如一日每天练功四小时以上,得多位高手真传,本职工作虽收入微薄,却丝毫不以为意,习拳授拳不辍,比专业还专业。另一位c师,也是从小练武,后来更是辞去工作,四处拜访名师,终日以练功为业,历经数年,方有成就。其他诸位老师,虽都有一定造诣,但离一流层次都相差较远,究其原因主要是缺练。没有长期不断的刻苦练习,纵有高人教授也难出真功。比如我从学当中,一位来自山东的t师,他的老师功夫不可思议,或达顶尖高手水平,他也跟随多年,但由于未下大功夫,后来忙于生计疏于练习,现在虽小有名气,但离一流高手还有很大的距离。
其他名师我也见过不少,从他们身上基本可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没有达到相当的训练量难成高手。要达到一流高手需要练多少时间呢?从我接触的拳师来看,至少需要练一万五千小时,而且是扎扎实实,不参水分的训练。如能练到一万小时以上,就能望见一流境界的山峰了,而没达到此时间,则一流境界多半遥不可及。本人虽练拳十余年,但算起来,平均每日练拳时间最多也就一小时,故离一流高手相去甚远。而只要家境富裕,不愁生计,有时间练习,中等资质的人都可以达到一流高手的层次。若无时间练习,即使天份过人,也终难成就,这就是穷文富武的含义吧。

对于传统武术来说,我的感触是:
没有两千小时扎扎实实,不参水分的练习,不敢轻言自己是练功夫的。
没有五千小时的练习,不敢轻言自己懂拳。
没有一万小时的练习,不敢轻言自己是高手。

(三)

前些年寿关顺先生说:因为拳架是无止境的,只能相对来说,比你好就是你不行,比他好就是他不行,这叫棋高一着,缚手缚脚,又因为拳术没有止境,所以青年人不宜先学拳架,比如20岁的人学拳20年,到了40岁拳架还不能讲打好,40岁再学用法,人的火气已经没有了,运用能力和人的生理反应降低了,没有斗志,还能学好用法吗?所以青年人一开始就应该从用法入手,有斗志,学习用法的教学要因人而异,年轻人掌握用法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战胜对手,这时候再学习拳架就感到无比兴奋,对拳架的运用体会更加深刻。而且对拳架提高更上一层楼。

根据本人的体会,上述文字非常有道理。本人早年学拳时,参加某太极拳研究会,随某名家学习。某名家以拳为生,一年只来两次,每次半月左右,教授拳架。本人每日早晨练一个多小时,几乎雷打不动。练习两三年,不可谓不勤奋。但没有练出丝毫功夫,寻常之人也难以对付。

后改随m师练另一派太极,m师教拳初期即让练双推手,其实所谓推手和寻常推手大不一样,而是一种实战功夫训练方法。先是双方用全身力量顶着打轮,练习整力和桩功,之后练摔跤和擒拿,同时还练习排打。每次练拳,都穿一身脏衣,练完后都摔得一身土。随着练习日久,力由僵而渐活,步由飘而渐稳,反应由钝而渐敏,出手由慢而渐快。如此两三年,再与各派练家推手,虽对方练习数十年亦不畏惧。后遇先前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言其虽练拳六、七年,但师仍说拳架不过关,故至今尚未学推手。而从学m师者,二、三年即能轻而易举地战胜一般人。m师学生弟子亦众多,三教九流皆有,形成一种磁场效应,吸引众多爱好实战者。因能有不同层次功夫的师兄弟陪着你练,故功夫进步非常迅速。

后入孙门,虽师亦弟子不少,然能打者寥寥,何以故,与我早年参加的某太极拳研究会类似,只练拳架不练动手的缘故。练习实战,必需很多人能在一起摸爬滚打,否则无从谈起。单纯听老师讲解某个劲怎么走,某招怎么用对于实战来说是没什么用的,非得和别人真打真摔才行。因此对那些真想学点功夫的人来说,最好在练孙家拳之前先练上两三年摔跤、散打、拳击或其他能真打的武术流派,否则难以练出技击功夫。若老师不能真打,虽理论再高,也难以吸引真正的技击爱好者,只能吸引年老体弱者或妇幼文人,愈发不能打,形成恶性循环。而只有爱好技击者众多,经常在一起切磋,才有可能从中涌现出高手来。正如巴西足球,超级球星的背后是千千万万爱好踢球的少年。

人之身体,自20岁起开始老化,30岁后加剧,每5年老化30%,也就是40岁时只有30岁的一半。故40岁后练拳应当以养为主,若40年前没练出打的能力,40岁后再练,恐怕是很难了。
-------------------------------------------------
童旭东先生注:的确如此,原来孙氏拳也是讲究打的。孙宝安先生说,他小时侯天天看见他爷爷的徒弟们在一起打。剑云老师说,她家里的炉子上总是熬着药,她的那些老师兄相互动手难免受伤,所以老先生每天都要给弟子们准备治伤的药。
现在这种风气没了,练习打不是在一起瞎打,要有老师领着、带着、喂着,当然还要相互真打。

(四)

常有拳友认为推手不等于实战,推手好并不意味实战好,某某推手功夫高,但擂台实战成绩平平。此说法固然没错,但本人认为推手是一种游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擂台实战比赛也是一种游戏,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经常见到比赛中被追着打或者累得气喘吁吁快不行的一方反而以点数获胜,你能说这种擂台比赛有意义吗?

真正能说明问题可能只有古罗马的角斗赛场,双方性命相搏,生存者为胜者。当然这对现代社会来说太残忍了。那么至少现在的比赛规则也得改一下,拳套护齿护档可以戴,后脑咽喉裆部依然禁止击打,但除此之外应该没有任何限制,并且比赛时间为20或30分钟不间断,直到一方认输为止,若到时间没有一方认输,则为平局。只有这样的规则,才能检验出双方的真正实力。但对于商业运作的现代比赛来说,这种规则是不切实际的。至于民间私下切磋散手,即便胜了一拳一腿,恐怕也难以说明问题,除非一方能让另一方失去战斗力。散手高手和推手高手真正性命相搏,谁输谁赢还真难说。

有人认为,比赛可检验自己的技艺,增加自己的练拳动力。这没错,但也得适度。若过于追求比赛结果,则是舍本求末了。因为想要在比赛中取胜,势必投入更多的训练,才能更快更强,而这种投入往往会透支自己的身体。以当年长跑名将王军霞为例,她十个脚趾甲训练得全都脱落掉,只剩下红红的一块肉,可想而知训练多苦,对身体伤害多大。专业运动员得靠参加比赛养家糊口,故只能终日训练,且往往得靠损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来取得好成绩。对业余爱好者来说,身体练坏了,且练武花费的巨大时间不能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创造任何价值,实在是一种奢侈和浪费。那么,对业务爱好者来说,武术的价值何在呢?或许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自己的身体机能,使自己能在地震、火灾或其他危难关头能够靠多年修炼的功夫逃生,甚至救助他人。
2. 能以功夫击退歹徒流氓的袭击,如李小龙功夫击退四名持刀的流氓,洛阳宋氏通背传人宋铁龙在湖南孤身击退20多名持械抢劫的歹徒。能达到此程度的练习者恐怕寥寥无几。
3. 使自己身体变得健康。对业务练拳者来说,过度练习导致身体受损,或无故和人比武导致身体伤害是得不偿失的。
4. 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现代社会的其他娱乐方式都需花费不菲的金钱,而习武则花费甚少,可以说再物美价廉不过了。
5. 结识更多的拳友,使生活不寂寞。
6. 在自己身体不断强壮、功夫层次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增加自己的毅力、自信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张烈先生说拳能练好则干什么都能干好,很有道理。
7. 体味传统文化的奥秘,精神上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