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孙禄堂先生对中国武技的提升——童旭东

2012年02月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433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429 views 次

曾有人问我:孙禄堂先生在中国武学的具体技能方面都有哪些提升?笔者虽然研究孙氏武学二十年,然而因学力粗浅,并无阐发之能,既然问难于我,只好勉强拾遗微末,不揣浅陋略述如下,实乃管窥蠡测而已:
1、感而遂通——说内劲
2、雄浑通透——说劲力
3、动静如一——说基础
4、极致自然——说技艺
5、完备开放——说体系
一、感而遂通——说内劲
读俞大猷的《劍經》、唐順之的《武編》、戚繼光的《拳經捷要》和程沖鬥的《耕餘剩技》等著作,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无论是论技还是论势,都是在有为的层面上,虽见精妙,然未抵核心。至吴殳,谈枪有六品,其所论神品“因敌成体,如水生波,如火作炎”始触及技击内核,然而其论只是感受描述,未及其理。之后三百年,虽有《拳经拳法备要》、《苌氏武技论》等出世,然所论未出此格,直到孙禄堂先生提出内劲,始揭示其理。孙禄堂先生揭示出因敌成体、感而遂通的究竟是内劲。
孙禄堂先生在所其著《形意拳学》(1915年正月出版)中指出:“夫人诚有是气,至圣之德,至诚之道,亦可以知,亦可以为矣。在拳中即为大德小德,大德者,内外合一之劲,其出无穷。小德者,如拳中之变化,生生不已也,比如溥博源泉而时出之。如此形意拳之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至矣。学者知此,则形意拳中之内劲,即天地之理也,又人之性也,亦道家之金丹也。”又云:“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家,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处猜想,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胜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那么虚无一气又是什么呢?
孙禄堂先生指出:“虚无生一气者,是逆运先天真一之气也。但此气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础也。”什么是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就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机制:自动反馈调节机制——适应机制。所以内劲的本质是:人体身心自发的适应机制。孙禄堂先生将此适应机制发展、完备成为一切技击行为(技能)的基础,使此适应机制统驭一切技击行为,为人体技击技能建立了因敌成体、感而遂通的机制。此后17年,1932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其《躯体的智慧》一书里根据大量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内稳态的概念,其所述机制与孙禄堂先生的内劲如出一辙。由此说明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内劲之说是符合生理科学的。
那么如何体会、培育和完备内劲呢?为此孙禄堂先生提出了中和——内劲理论,孙禄堂先生指出:“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着,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吸。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见《拳意述真》第四章第六节)
那么孙禄堂先生总结、提炼的拳中规矩是什么呢?就是以極還虛致中和為宗旨,以有無並立、有無不立為總綱,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法則,以無極式、太極式為門徑,以九要為規矩,以三體式為本體,通过孙禄堂鼎革的孙氏三拳,形成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和實中、虛中、變中之效能,將三者融合互补為一,完备技击中感而遂通之能,即完备内劲,如此则能因敌成体,一以贯之,纯以神行。
孙禄堂先生通过孙氏三拳形成了簡易、圓融、互补、完備的技擊技術的功能基礎和博綜貫一、融合百家、不斷創新的技術結構。孙禄堂先生由此彻底解决了数百年来技击领域的核心问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武学最重要的成就。
二、雄浑通透——说劲力
上面谈了内劲,内劲是通过生命存在的适应机制驾御劲力的机制。孙禄堂先生对提升技击中的劲力质量也有重大贡献,孙禄堂先生提升的劲力其基本性状如球,谓之浑圆一气,有三种基本的变化,谓之剛球、皮球、鋼絲盤球三種勁性。
那么为什么说其劲基本性状如球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无论发力与否,周身各处用力均匀,周身之劲无处不成○,其意浑圆虚空均匀。
2、劲力传递中没有任何存留和消耗,均匀传递,由根至梢。
3、始终单重,移动自如无兆,动静如一,运动中劲力发放与静止时无异。
以上三点就是球劲的特征,即圆、整、透、空、灵。其发力是内外合一之劲,是将身体重心的移动最大速度、身体躯干的转动最大速度、身体肢体的整体鼓荡最大速度合之为一,因此能够产生最大的爆发力。
那么什么是身体肢体的整体鼓荡呢?就是每一发力,身体各处如球充气炸开,所以周身劲意要均匀,发力则周身鼓荡。力走十字,脊椎拉直,两肩两胯横开,蹬、顶、拔、开、撑,五者协同一致。
蹬是足蹬,顶是头顶,拔是脊椎拉直,开是肩胯向外松开如拉弓放箭,撑是或手或足发力时要与身体对应点互相对撑,所有这些皆出自一气之起落,势圆,气顺,意直,谓之发力。
如此之球劲:浑圆一气,循环不息,自然饱满,深透迅疾,无时不然。
球劲在技术上的先进性还体现在不发力之发力上,劲随步成,无须肢体伸缩,运动中抬手迈步劲力就浑厚深透,甚至没有肢体伸缩动作,步到劲到,运用自如,故动静如一。此劲演化为三:刚球劲、皮球劲、钢丝盘球劲,浑融为一。其性:
所谓刚球劲,是一气贯穿,梢节与根节一体贯通,劲去如楔。
所谓皮球劲,亦是一气贯穿,稍节随而根节去,劲如吞吐。
所谓钢丝盘球劲,形断气连,根梢互变瞬间一致,劲走抽弹。
由三体式开始就要求得球劲之意,并由孙氏三拳完备三劲,三劲能融百家技法,由内劲来统御,感而遂通,动静如一,则所谓雄浑通透。孙氏三拳合一所成灵捷雄浑通透之劲,即三球合一。孙氏拳劲力实超越古今,乃古之未逮,自孙禄堂始大成。所憾者,当今练习孙氏拳艺者竟大多不知此三球三劲之意,更况外道乎!俗云之周身如弹簧,只接近孙氏拳劲力之初阶。
三、动静如一——说基础
俗云:“以静制动”又云:“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可见在俗手看来动静有别,不能如一。孙禄堂先生建构的武学则是动静如一,即动亦如静,静亦如动,不仅能“以静制动”,也能“以动制动”,更能“以动制静”,脱俗超胜。其方法是将体内的虚无一气建立在身体临界失稳的条件下,使极动与极静得以统一,在极限状态下进入虚境,即极还虚致中和之道。孙禄堂先生发现并合理利用临界状态,形成功能卓绝的技术体系,这是孙禄堂先生在武学上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从孙禄堂先生规范的无极式、太极式、三体式以及孙氏三拳的技术结构与要领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孙氏无极式是平地立杆,孙氏三体式则由此杆生成球劲,具有一触即发,启动无兆之能,并将此式做为孙氏三拳的基础,贯穿于三拳架构中。由此孙禄堂先生把形意拳双重步改为单重步,大大提升了形意拳启动和爆发的能力,把太极拳大弓大马步改为三体步,大大提升了太极拳进退轻固的能力,扩大了太极拳的沾粘与控制的条件,又把八卦拳趟泥步改为自然趟步,大大提升了八卦拳变化与闪战的能力。因此,孙禄堂先生使三拳的技术基础获得极大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孙禄堂先生把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都建立在共同的无极式、三体式上,使三拳基础同一,因此三拳之能可以融合为一,互补完备。
四、极致自然——说技艺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的又一特点就是在自然中呈精密,虚无中出极致。那么如何才能在自然中呈精密,虚无中出极致呢?这就是孙禄堂对技击技术规矩的凝练、改进与提升。孙禄堂先生的技击技术的规矩具有三性:极限性,精密性,实用性。
极限性:孙禄堂先生发现了一系列的提升技击技术的极限状态,由此极限而还虚无,再由虚无中产生极限作用。
精密性:孙禄堂先生总结、提炼出的技击技术架构与运作要则,其规矩极为精密、确切,符合生理。
实用性:孙禄堂先生总结、提炼的技击技术,是以大量的高质量的技击实践为基础的,要求出手只有一,无需第二打,实用高效。
只有技击技术符合极限性、精密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才能在高强度、强对抗的实战中,通过内劲作用机制产生感而遂通、以巧破敌、生生不已之效。只有极限性、精密性和实用性是通过内劲的作用来实现,才能在自然中呈精密,虚无中出极致。
孙禄堂先生技击技术的要领和规矩是来自理性的提炼,使各项技能无不臻其极,需要通过有为的过程来明其门径,同时孙氏技术要领和规矩若要产生效果,在技击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则必须在虚无的状态下,完全出于感应。所以孙禄堂先生提出有无并立,有无不立,理性与感知相辅相成,各有擅长,相互启发,所谓“极还虚”。这是孙禄堂先生武学思想的精要。
孙禄堂先生由此改进提升了原有的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的技术架构与运作法要,形成了孙氏三拳。具体内容见孙禄堂先生五部拳著。
五、完备开放——说体系
完备开放指孙禄堂先生建构的武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基础是三拳合一。那么为什么孙禄堂先生以三拳合一为基础建构的武学体系是完备开放的呢?
因为协同能力、变化能力、选择能力三者互补则构成完备的适应能力的基础。孙禄堂先生通过对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的改良与提升,使三拳成为完备协同能力、变化能力、选择能力的途径,并将三拳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功能互补合一,并以内劲为统御,因此,孙禄堂先生的三拳合一的技击体系构成完备人的适应能力的基础。孙禄堂将此称之为天地人之理,并将三者之效能比之为实心钢球、钢丝盘球和空心皮球。故三者互补完备,构成融合百家之技化为内劲的基础。所以说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武学体系不仅完备而且开放。这就是孙禄堂先生三拳合一武学体系的意义。对此,八卦掌名家李子鸣评价说:“综观孙先生之武技,得自四五位名师之尽心亲传,更加他自身之钻研苦练,对于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内家拳术均能造其极,本其心得而创造发展,成为孙式形意、孙式八卦、孙式太极,并创三家合一之说。曰:形意力实,八卦力巧,太极力灵。问何以三家可全?曰:比之于物,太极皮球也,八卦弹簧球也,形意刚球也。惟其空,故不屈不伸而不生不灭;惟其透,故无知无得,无障无碍;惟其刚,故无坚不摧,无物不入。要皆先天之力,一气之流也,何不能合成?其三家形式虽不同,其理皆同,应用亦各有所当也。惟孙先生能将三门拳术融会贯通,合而为一,体用完备,集内家拳术之大成,为一代名家大师,创宗立派者。孙先生技与道合,其威名享之于海内外。”斯言诚是。
笔者不敏,研究肤浅,以上所述五点不过是挂一漏万而已。关于孙禄堂先生在中国武学的理论、技术方面所做的卓绝贡献,当年李存义先生的弟子、天津中华武士会秘书杨明漪先生讲了十六个字:“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又云:“至涵斋(涵斋是孙禄堂先生晚号,笔者注)功候之纯,学问之邃,予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因此,孙氏武学更非笔者所能概括的。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