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福刚发表的所有文章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964字 评论 1 条 ⁄ 阅读 4,412 views 次
  (1)左手向后向下搂(手心向下),右手向后向上(手心向上)起,身体微向右转,脚先不动; (2)左手搂到左胯处,大拇指贴住;右手从右上方回到头顶,再向下按去,同时左脚撤回到右脚前脚尖点地,右手随着身体前俯(脊柱尽量挺直不弯)按到左脚踝骨处; (3)起身仍直立,出左脚,右脚踩实重心不动,右手上抬到前额处,掌心向外,左手在出左脚的同时自左膝处向上向前抬起,如托重物,高与肩平,左手左脚要同时出,动作完成时姿势有如顺步炮拳; (4)左脚以脚跟为轴向里(右)扣,身体右转,左手随之上抬到头前额处;不停,继续右......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378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520 views 次
(1)左手从立掌转为手指向左,右手握拳,右臂拧转至拳眼向下; (2)身体左转,左脚不动,同时将右拳从右向下向左如钟摆状,向着左肘下打去,右脚与之同时起,落到左脚后,虚点于地。 左手极力伸出,不可往回缩,保持着掤劲,顺着对方的捋劲随着走,同时松肩转身用身体向前极力靠拢,有如八卦之身随掌走,我虽被敌两手捋住,但形势上却不吃亏,等于我之一手拿住敌之两手,我的右手可以随意使用,或捶,或掌,看形势而为。 此式还有另一种打法:从单鞭式起,先向里扣右脚,身体左转,重心移到右脚上,然后把左脚也向左旋直,重心再随着右手拳的......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736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100 views 次
(1)左脚向前迈步,脚尖向外斜45度,同时右手转为手心向上(同时左手转为手心向下)从左手下面向前伸出,左手向前顶住不可曲回,向后拉至右肘处,两手之动作如捋长杆; (2)向前出右脚左手,规矩与上动作的手脚完全相同,只不过左右对调; (3)左脚直着向前迈,两手变拳,右手拳从左拳的上面直着打出,右脚跟上,虚点于左脚后。 此式有八卦穿掌之能,有形意“起如挑担,行如槐虫”之意,两手如捋住长杆向前走,又如拉长绳牵住的重车,车向我来,我向车去,前手虽向后拉回却并无弯臂曲回之意,而是用腰带动肩胯的抽劲往回带,同时另一侧的......
阅读全文
问:我看了您《孙氏太极拳精解》中练搂膝拗步的要求。我有这样的几个问题想请教您:1,比如左搂膝拗步在出左步时,左手搂得要远,身型矮下去,步子也就迈得大了。这样从出左步到搂膝拗步定式,胯部是不是走了一条下弧线?2,如果是下弧线,那是否与练拳要保持的唯一高度矛盾?3,身型矮下去了,上身依然要求是正直的么?还是随着左手的前搂有些向前探去?4,我把身型放低,步子迈开来练搂膝拗步,感觉膝盖周围一圈、确切说是髌骨周围很吃力,练得会有一些酸痛的感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正确的么? 答:搂膝拗步时,胯部是走的弧线......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2659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6,088 views 次
孙存周先生在19岁时即身背黄包袱周游四方,历时5年余,在武林传为美谈。有人问,什么是黄包袱?背黄包袱出去,是怎么一回事? 在清末、民初之际,武林中有这样的不成文规矩,谁要是认为自己功夫大,可以背上黄包袱走江湖。但凡是武林中人,见了背黄包袱的人,都有招待之义务;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向你进攻,打死白打;当然,被打了也白打。江湖道上有句行話:“黃包袱上了背,打死了不流泪。”正因为凶险之极,所以,真正背上黄包袱闯荡的人,少之又少,几如凤毛麟角。因此不是真有本领的人,出门不敢驮黃色的包袱。 在平江不肖生(向恺......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23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841 views 次
接白鹤亮翅,左转式: (1)左手内旋,从胸前向下向左搂去,同时左脚向左后方45度迈出(之所以叫“拗步”,就是因为向斜后方迈步),脚跟虚点在地;同时右手外旋,与左手对称着,向外向上拉开,身体随着两手的拉开先向右转,随即随着左脚的迈出而左转(取欲左先右之意)。 (2)身体向左拧腰,蹬右脚,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同时左手向膝盖外搂去作弧形回到左胯边停住,右手同时从下颚处如捋胡须再继续从左肩处(而不是当胸)推出。右脚跟步至左脚后,脚尖虚点。两手与右脚的动作要同时完成。 这也是孙氏太极拳中数量最多的动作,计:单独的......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262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5,852 views 次
中国乃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书画.中华武术和中医药一源三歧,千百年来,它的传承形式一直是靠师徒口传身授.因此,中国传统特别强调师徒名分,讲究尊师重道,注重拜师礼仪.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是一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技艺只有通过拜师入门,才被视做真正的薪火传承.称为"入室弟子",没有拜师的弟子称为"记名弟子".所以,师生都把拜师仪式看作是一件非常隆重和严肃的事情. 在茫茫人海中,弟子有缘得识恩师并从师学艺是第一步.弟子在从学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后,可以自己真诚的提出来或由门内人代为转......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588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519 views 次
(1)左手自头顶下落,手心向前,右手自小腹上抬,手心向后,坠肘 松腕,小臂尽量直起,以手腕向上引领,两手在脸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相对。左手下落至胸口处停住,右手举过头顶后,沿着右耳前边落下,也至胸口处,与左手平齐,均手心向外。 (2)于两手在脸前交叉时将右脚轻轻迈出,足跟虚着点在地上。 (3)两手平着极力推出,右脚进步,左脚蹬并跟进,与右脚平齐着,足尖虚点。 此式右手上提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横臂翻肘,小臂应该尽可能垂直地向上钻,与形意的炮拳向上钻翻完全一样。假如对方用木棍砸下来,我若横臂格......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621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168 views 次
接单鞭式. (1)松左胯,重心全移到左脚,坐满脚跟;将右脚提离地面并到左脚前(钩着脚尖),落地时脚尖虚着点地,脚跟提起。 (2)在动右脚的同时左手上举到头顶前额处(手心向前上方),右手下收在小腹处(手心向右,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右肘向外撑开,不可软弱无力。两手在动时都有外翻之劲,与右脚要齐起齐落。 此式的内意与外形与形意拳的猴形最相近,其定式有如猴形,整个人如猴一样缩在那里,一定要缩住,缩稳。前缩后开,里缩外开,含胸带着两肩、两胯里根极力后缩,拔背带动着两肩、两胯外侧向外极力撑开。 许多人把这个动作......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066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207 views 次
经常有人问:打一套传统的98式孙式太极拳,究竟要多长时间为最好?是七到十分钟?还是五到七分钟?还是十四、五分钟?我的回答是:如果不合上你自己的呼吸打,多长都不对。太极拳一定要合上自己的呼吸,具体说,就是开时一定是吸,合手时一定是呼,这一点是不能错,没商量的。 如果你想把拳当拳练,当功夫练,就得这样。拳路中其他动作怎么配合呼吸?也是有基本原则的。即:向内收时吸气,向外发时呼气,这一点是所有拳术的共识,也是人的本能,人都是憋着气或吐着气发力,没有人是吸着气发力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四川李雅轩先生......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735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404 views 次
(1)左脚向左横着迈出,脚里侧先着地,逐渐放平至全脚踏实,身体重心随之左移,成为偏重的马步(左脚70%,右脚30%),右腿不可蹬直,两胯务必松开,虽然身轴与支撑脚跟不在一条垂线上,但也要坐满在脚跟上,两脚向外蹬住劲,两膝向里裹住劲。出式是从马步变换来的,凡骑过马的人都知道,两腿之间是实实在在有马背的,因此腿和膝盖虽向里裹劲,但不能向里移动,也就是不能向里瘪,裆要圆。 (2)与迈步移重心同时,两手在胸前(开合位)如捋一长杆状向两旁分开推出,极力推住,立掌。头极力顶住。一些人的手离胸太远,把手向前推出去再开,像......
阅读全文
  • 02月
  • 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504字 暂无评论 ⁄ 阅读 4,948 views 次
接前式。(1)落实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左转至脸向正面两脚平齐,同时两手回到胸前,如抱球状,大小臂与身体的夹角为45度,腋下以能放一个拳头为宜,两肘既不可翻起抬平,也不可过于夹紧而贴在身体上,手掌直立向上,与胸距离10厘米许,手指尖高与肩略平。 (2)在身体开始转动的同时即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着向外开,至两手间与肩同宽处止。此时两手大拇指根部似乎是被铁丝捆住,再想开也开不动了。 (3)两手顺原路向里合去,至与脸宽止(开与合都是微弧形的路线),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合的时候两肩仍然保持向外开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