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孙存周黄包袱的联想——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265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258 views 次

孙存周先生在19岁时即身背黄包袱周游四方,历时5年余,在武林传为美谈。有人问,什么是黄包袱?背黄包袱出去,是怎么一回事?

在清末、民初之际,武林中有这样的不成文规矩,谁要是认为自己功夫大,可以背上黄包袱走江湖。但凡是武林中人,见了背黄包袱的人,都有招待之义务;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向你进攻,打死白打;当然,被打了也白打。江湖道上有句行話:“黃包袱上了背,打死了不流泪。”正因为凶险之极,所以,真正背上黄包袱闯荡的人,少之又少,几如凤毛麟角。因此不是真有本领的人,出门不敢驮黃色的包袱。

在平江不肖生(向恺然)所著《近代侠义英雄传》书中也说:“江湖上人只要见这人驮了黃包袱,有本领的,总得上前打招呼,交手不交手听便。有時驮黃包袱的人短少了盘缠,江湖上人多少总得接济些儿;若动手被驮黃包袱的打死了,自家領屍安埋,驮黃包袱的只管提脚就走,沒有轇轕(读音:jiāo gé,轇葛)。打死了驮黃包袱的,就得出一副棺木,隨地安葬,也是沒有一些轇轕。所谓'打死了不流泪'就是这个意思。”

当时的武林,比武是常事,打伤是家常便饭,打死的情况却极少见。一般来说,只要是为了切磋武功,而不是报仇或赌气,犯不上去拼命,也不会有大麻烦。而且,越是高手过招,手上就越是有分寸、有准头;能够把人发出去、就能够收得回来;特别是两人的武功水平相差比较大时,是不会伤着人的。

我听说,当时在老先生禄堂公的家里,每天都熬着两锅汤药,一锅是内服药,一锅是外敷药。因为每天的住家学生都有人试手受伤,娇嫩的公子哥是练不了武的。这说明,师兄弟之间动手过招,是每天的必修课。遇到两个人的功夫差不多时,而手上没有准头、把持不住,打急了,动了真的,就难免伤着。

孙振川和孙振岱是亲哥俩,说起拳来,互不服气时也经常较量。这俩人打起来时,别人没他们的功夫大,拉不开,就去报告老先生。老先生总是问“怎么打呢?”“用家伙,一个用炉勾,一个用炉铲”,“没事,让他们打去”。如果说:“空手打呢”,老先生一定说“赶紧把他们拉开”。别人不明白:为什么用家伙打,反而不管;空手打、倒要赶紧拉开?老先生解释说:拿着家伙,手上有准,空手时没有顾忌,反而容易伤着。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听起来就有点血腥,却是真事:我在青海地质队时有个朋友,是内蒙人,家传练弹腿,有空就喜欢蹦蹦跳跳地打拳,人们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跳”。他告诉我们,他父亲说过,练武的人要是刀头没见过血,就不算会练武。我们听了都觉得毛骨悚然,打人尚且不准,还得见血?他说,他父亲当年,年轻时在山东老家和师弟一起练刀法:对刀,两个人抡开了一打,师弟有一下缩头慢了些,被他一刀就把头削下来了;他一看闯了大祸,扔下刀就跑,一路就跑到了内蒙。

这个例子有点极端,但同样说明:练武的人,不打不行。如今的武术之所以在不断萎缩、退化,与缺少交流的氛围,有相当大的关系。不要说不同门派间的切磋基本不可能,就是同门的人也避而不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虚荣心在作祟,赢得起、输不起。而真爱武术的人,不会避而不打,反而一听打就会像小孩子穿新衣服似的,兴奋。把武术当作名利的工具,如何能放得开?只算是叶公好龙而已。

我们先不必评论黄包袱规则是否合理,就凭背黄包袱的人和江湖上人对此的理解,就很值得后人追念和学习。背黄包袱的人的勇气和献身武术的精神,无疑是令人景仰的。若只想出名,只求获利,大概不会背;因为风险太大,命都没了,名利还有什么用?而江湖上对背黄包袱这件事的态度,也决定着你这黄包袱背得成、背不成。

如果是群起而攻之,必欲除之而后快;明的不行,就来暗的;一人不行,就来一群;打你不过,就用阴招;让你防不胜防,疲于奔命;累垮你,弄伤你,也就背不成了。或者是谁也不理睬你,就当没有这个人,没有这回事;不和你过手比武,不给你秀自己武功的机会;冷处理你,你这个黄包袱也就背得没劲了。再或者,等等,总之,东方式的嫉妒,有的是办法来修理你。

都说江湖险恶,可是上面的这些假设却都没有发生。事实上是,孙存周先生背上黄包袱,在大江南北闯荡了五年,没有被打死,也没有听说打死人,朋友倒是交了不少,把孙家拳的名气也传播了开去。由此可见,当时的武林,不是没小人,但邪不压正,大多数的人,风气还是正的。要比武,就正大光明地比,打赢我、我服你;不打不相识,交个朋友。孙老先生曾经说过,天下第一,不是打出来的。全天下那么多练武的人,你一个、一个地捱着打,累死你也打不完。想让人家服你,只靠武功不行,更要有武德,德以立身。

什么是武德?

首先,就是正大光明。输就是输,赢就是赢,本来输赢就是家常便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遇有两人的水平相当,切磋、交流是福,享受武术的过程,追求武术的真谛,才体验到其中的快乐。相反,一掺杂进许多的功利,又要顾及到个人的面子,等等;干脆就不要练武,更不要去比武。

其次,武德追求的是真、善、美,而不是假、恶、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实事求是。例如:跟谁学的拳、就是跟谁学的;现在练到什么地步、就是什么地步。而不是像有些人,总想着自己开宗、立派,把别人的东西七拼八凑,就说成是自己的原创。还有的人,自己拳练得不行,却要到处去收徒弟。要不然就是道听途说、以一知充十用,没有东西还要当“掌门”。从前不要说当“掌门”了,就是在一个地方开场子教拳,也总得要先亮亮功夫,打上几场;没有真东西,就别想吃武术这碗饭。

我们今天当然是没有这样的可能,去仿效背黄包袱了。不要说打死人,就是打伤人,也得吃官司。例如:某武馆的教练在动手教招数时,把学生的胳膊摔断了,赔了几万才了事。又比如:前几年有某门派的人找到孙门,要求比武。在商量时我提出,比是一定要比的,但有三个条件:一是不能照目前散打和拳击的规则,要不计时,不计点,不限制打击部位,打出输赢为止;二是不称体重,只分年龄段,按10岁一分段,我表示可以在60岁以上组参加比武;三是要解决法律问题,公安局和法院不能找麻烦。

对方提出,可以签定后果自负的合同去公证;经咨询,这是无效合同,没用。又说,可以去上保险;保险公司回复说,这叫私下斗殴,根本不可能被保险。就是因为法律问题解决不了,结果是不了了之。比武没比成,令我至今仍觉得很遗憾。因为我已经65岁了,再不打,今生恐怕就没有机会打了。由此联想到,若在当年背黄包袱的时代,肯定能够打成了。

感叹之余而油然做黄鹤之思: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我非好斗,只是不知道没有黄包袱精神的武术,还有精神吗?只是质疑丢弃了魂魄的技击,还能剩下些什么?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