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童旭东

2012年02月16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99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583 views 次

一些人总是热衷于争夺太极拳的发明权,然而我认为这是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工作。研究历史问题,必须以事实和史料为依据,否则就成了评书演义。为了争夺太极拳的发明权一些人不惜造假,甚至刻块碑,伪造成前人的石碑埋在地下,过几年又挖出来,以假充真。截止到目前所看到的史料,太极拳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武禹襄的论述中。当然并不能因此说武禹襄创立了太极拳,因为在武禹襄之前,作为一种有鲜明技术特征的(后来被武禹襄名之为太极拳)拳系已经逐渐形成,只是有不同的冠名而已。以可追溯的信史为标准,陈家沟的陈式拳无疑是当今太极拳的重要源头。

拳术古老并不意味着技术先进合理。研究太极拳最值得研究 的是不同太极拳拳派的技术合理性。然而对于这方面,国家武术研究部门以及体育院校做的非常不够,研究不深入。

当今太极拳通常所说有八派,按照显现在社会上的时间顺序为:陈式、赵堡、杨式、武式、犹龙、李式、吴式、孙式。通过深入的技术分析(将另文专述),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历史进程,太极拳技术呈现波浪式发展,大趋势呈不断进步和完善,至孙式太极拳为太极拳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度。实践检验也说明了这一点,民国初期的数次全国徒手擂台赛(无护具,几乎无限制,唯不许挖眼、掐喉、抓阴、打太阳穴),以孙式拳传人战绩最佳,即可资证明。

然而1949年后,尤其是文革后,因多种复杂原因,孙氏拳在传承上出现了严重的断代,可谓后继无人。相比而言,各派太极拳在传承方面情况最好的是陈式,其次是杨式、吴式、李式,武式(郝式)稍逊,但仍能接上。陈式发展的好,首先得益于陈发科、陈照奎父子教拳不保守,同时也得益于沈家桢、唐毫、顾留馨等人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因此造就了一大批技理俱佳的好手如李经梧、陈瑜、张志俊、冯志强、洪均生等。目前孙氏拳的情况最为危机,无一人能将拳中每一动的技击含义与技法的运用以及变化讲解透彻并实际演化。而在其他各派,当代这样的人才少则数人(如武、李),多则数以十计(如陈、杨、吴)。

所以如今孙氏拳传人最需要深入交流,同心同德,真正做些有实际意义的研究工作。此外,还要注意研究各派,在泰州孙氏武学研究会成立仪式上,吴彬先生对沈宝发师弟讲:要他除了深入研究孙式太极拳外,还要多看看其他各派。这让我想起李天骥师兄所言:“研究各派太极拳后,才能体会到孙氏太极拳最为高妙。”因为孙氏太极拳是极简极深之学,没有充实的武技基础和大量技击实践,一般人很难体会到其中的内涵。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