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对童旭东先生《孙氏武学研究》的讨论

2012年02月23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640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7,396 views 次

引文一:真实的武学——评《孙氏武学研究》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武侠小说影视作品的大量泛滥,真实的武术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武术曾经是什么样子?它500年来是如何发 展的?是如何从简单的打斗技术发展成系统完整的武学的?都涌现出哪些杰出的武术大家?最辉煌的顶峰在哪?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谁?中华武学的最高成果是什 么?------。这些问题不仅关心武术的人士要知道,凡是热爱中华文化的人都应该知道。可惜,现在武术方面的书随多,但或滥编故事,或卖弄套路,或翻炒 故纸,或拼凑文字,了无新意,了无深意,引人入歧,误人不浅。有见识的人以为武术不过如此,无见识的人以为武术神乎其神。历史上真实的武术到底是什么样 子,长久以来几乎是个空白。这也难怪,做这个研究的人,既要真懂武术又要精通文史,要有科学的头脑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有满腔的热情和大量的时间去搜 集,整理,研究,即使是专业的武术史研究人员也未必能够胜任。所幸的是,这个工作现在有人做了,而且是个地道的票友,刚刚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童旭东先 生的力作《孙氏武学研究》填补了这个空白。

孙禄堂先生是中国武术史上独步颠峰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建立的孙氏武学体系代表了中华武学的最高成就,是他把武术技击和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传统 文化融会贯通,系统创立了以“拳与道合”为理想,以“中和”为指导,以“内劲”为基础,以“内修精神,外强身体”为目标,以太极、形意、八卦“三拳合一” 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武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把原本粗鄙简陋的打斗技击术改造提升为与其它学科堂皇正大地并肩而立的科学,成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优秀载体。然 而由于种种原因,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了,以至于到现在,没有一部象样的作品来宣传他的事迹,更没有一部专著研究他的武学理论。童 旭东先生是孙剑云先生(孙禄堂先生的女儿)的入室弟子,有感于斯,自入门之始便矢志研究孙氏武学理论,在近20年中,纯粹利用业余时间,遍查文献资料,遍 访各地各派的武林人物,旁搜远绍,细大不捐,呕心沥血,集腋成裘,终成这部煌煌巨著。

此书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一个真实的历史和一个真实的武学讲了出来。这不但是孙氏武学之幸,也是整个中国武术之幸,更是中华文化之幸,这是属于我们全 民族的瑰宝,不能湮灭,不能遗忘。无论你练不练武,作为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还是多知益善。了解一个真实的武学比听一百个胡编乱造的故事要有益的 多。

本书之最:是目前最详实,最完整,最系统,最科学地总结了孙氏武学。

最详实。资料详尽,提供各类史料复印件图片近百幅,有些是作者独家采访到的珍贵稀有资料,也包括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容,此为详;取孔子作《春秋》的笔法,“述而不作”,言必有出处,此为实。

最完整。既有人物、事件的记载,也有思想,技理的研究,人物和学理完整丰满,有血有肉,读之不枯燥。

最系统。首次对孙氏武学做了系统的总结、归纳和阐述,从概念,思想,原理,功能,到技术体系,训练方法,实践经验都有系统的论述,是认识和学习孙门武学的良师益友。

最科学。作者研究孙氏武学不是照本宣科,泥古不化,而是应用了大量现代科学的理论,比如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等现代前沿的科学理论,这在中国武术研究的历史上开了先河。

本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讲人物和事件,后半部分讲孙氏拳的理论和实践。过去在武术界有一句话流传了多年:“练武的人不知道孙禄堂,就不算会武”。这本书就告诉你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孙禄堂先生和他所创建的武学。

如果说本书有什么缺点的话,可能就是读起来不是太好懂,特别是后半部分学术技理的那些内容,没有练过孙氏拳的,或造诣较低的,或文化底子差的人,读 起来会有些费劲。但作为严肃的学术著作,太通俗似乎也不太可能。本书的角度不是教你怎么练拳,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总结和阐述孙氏武学,所以显得书卷 气比较浓,也是可以理解的。另外,某些孙门传人从狭隘的门户角度看,可能会觉得书里披露的东西太多了,有些原只是孙门的登堂入室弟子才会被传授的东西,也 一览无余地公布出来,站在大众的角度,这反而成了优点。至于是哪些内容,则不便明言,惟有缘者自取吧。

昔者“孟柯好辩,孔道以明;荀卿守正,大论是宏”,童先生的这本书对于孙氏武学来说,有孟荀之功不为过也。由于孙禄堂先生武学成就至高,所以历来攻 击他的人也就不少,童先生多年来一马当先,笔战、舌战间或加手战,澄清史实,维护真理,所以得罪的人也满多,此书出版也定会招来挞伐,我想说的是,只要不 带偏见,辩论只能对真理的彰显有好处,而对其它的,只能说一句话“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该书目前各大新华书店皆有售。读过后深感这是一部闪烁着伟大哲思的武学著作,值得反复研读。虽有个别打印错误(在neijiaquan网站已经登出勘误),但是瑕不掩瑜,仍使人不胜钦佩,不由得不由衷地赞叹!

引文二:《孙氏武学研究》勘误表

勘误整理:
1、第33页图片说明“右3田北麟”应更正为“左1田兆麟”。
2、第81页倒数第16行中的“美华美术专科学校”应更正为“北华美术专科学校”。
3、第300页倒数第1行中的“1928年4月29日”应更正为“1928年5月7日”。
4、第408页倒数第20行“即能” 应更正为“既能” 。
5、第418页倒数第15行中的“缩者,缩肩,缩脖”应更正为“缩者,缩肩,缩胯”。
6、第418页倒数第15行到倒数第14行的“形彰而劲彰”应更正为“形彰而劲缩”。
7、第419页正数第6行“俞际” 应更正为“鱼际”。
8、第426页倒数第20行中的“顶入楔近的效果”应更正为“顶入楔进的效果”。
9、第444页倒数第2行“即不怕”应更正为“既不怕” 。
10、第445页倒数第6行“还不没有” 应更正为“还没有”。
11、第446页正数第3行“耽心”应更正为“担心” 。
12、第456页倒数第五行“爱尔浸路”应更正为“爱儿缙路”。

————————————————————————————

af先生语:
其实,童先生此书出版后并未引起预期的强烈反应,这是不太正常的.如果这样,对作者是不公平和不尊重的,因为看了作者的书而不发表任何观后感,无论是肯定还是反对,都显得看书人过于世故和庸懒了.

好话都让上文说尽了,那些话本人深表赞同.

今天购书中心发现有好几本童先生的书<武学研究>,对其中部分观点说点不同看法:
1 坎农内稳态实际还是西医的路子,与内劲好象没有联系迹象;
2 孙氏拳的内劲是机制,难道别的拳的内劲就不是机制,这样说好象不妥当;
3 梁漱溟先生在关于孙氏武学的一篇序言说当时有神奇功夫的全国有很多.童先生似乎只注意搜集孙氏武学了,对很多门派甚至民间的功夫资料都很少接触吧!
4 童先生举的几个不闻不见的例子很好,但接下来的解释却觉有续貂之感;
5 中国武术甚至外国一些武术(比如空手道剑道之类的)都有用布蒙住双眼的训练法,而且也能闪过袭击;
6 童先生的什么不闻不见的条件好象是在静态中甚至睡着时才能发挥作用,在拥挤时人多时好象无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强调.难道偷袭不能得手,敲锣打鼓反而能得手吗?
7 再高深的武学都是继承的结果,就算孙宗师也会谦虚认可吧!别的内家拳练好了也可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只是看人咋样了;

我不认识童先生,仅谈谈对这本书的看法,不可能涉及人身攻击吧!如再有什么问题,我会陆续提出来讨论.也欢迎各位朋友讨论!向各位朋友学习!
————————————————
童旭东先生语:
1、内稳态与内劲虽然研究的方法不同,但是两者所描述的是人体同一种机制。
2、内劲并非仅仅表现为一种劲力,而是人体所以得以存在的适应机制——这是由孙禄堂先生最先揭示出来的武学原理。在孙禄堂先生之前没有人认识到这个深度,在孙禄堂先生之后也几乎没有人理解这条原理。
3、 梁漱溟先生有很偏激的乡土情节,他认为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之记载了北方拳师的造诣,而没有记载南方拳师的造诣。其实,自1928年以来,解放前5次全国性的技击比赛,南北交锋的结果,南方拳师无不一败涂地。所以 梁漱溟先生的一些说法只是一相情愿的期望。
4、关于不闻不见,你还没有理解。不闻不见的感觉是靠身体对周围异常信息的感应而来。当周围异常信息混杂一团时,身体同时接受过多的异常信号,于是就无法 判断那一个是有潜在危险的异常信息。于是不闻不见这种知觉就失去用于技击判断的功能。所以,不闻不见而知觉这种能力在人多拥挤时对于判断有无偷袭者将失 效。
5、武学不仅仅是继承,孙氏武学是对原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优化、改革和升华。那么如何优化、改革和升华的,在我的《孙氏武学研究》一书中已有相关论述。
——————————————————————————
thecelts先生语:
不见不闻之觉知,对练拳是极高,但对道家功则不是. 但由练拳而来的和练道家功而来的"觉知"质上有区别,用上更有区别
童先生文字如古时拳师,诚在其中.
——————————————————————————
童旭东先生语:
孙禄堂先生晚年隐居北平,在家中习字时,能感知到有化缘的和尚将要路过胡同口,于是要孙子宝安拿几个馒头去路口,宝安到路口时,化缘的和尚差不多正要经过路口。孙禄堂先生的这种感知也是不闻不见的感知,但是已经超越了拳术技击的范畴。
——————————————————————————
af先生语:
童先生说佛道两家是出世的,但此言未必能在两家得到认同;

说佛道两家是有体无用,殊不知如果无此两家,中国内家拳也不会有任何成就的;

对内劲是人体的一种机制,在传统上已经在佛道两家得到描述了.否则,孙宗师也不会说,在道家曰金丹,在佛家曰圆觉,在拳中曰内劲之语了.
—————————————————————————————
童旭东先生语:
道家的金丹,佛家的圆觉,都不具有直接的技击效用,因此说有体无用。而内劲具有直接的技击效用。所以,内劲虽然与道家的金丹、佛家的圆觉同体,即本体是一个,但其效用并不完全等同,内劲更具有技击的效用。所以说“道”在拳术曰内劲。
——————————————————————————
af先生语:
对于史料部分,仍觉得童先生欲言又止.其实到了现代社会,那些老前辈都已经仙去,不该有什么顾虑了,把那些掌握的真实的史实能全部公开就好了.有比试就有 胜负,只要符合史实,又有说服人的证据,何畏之有?难道怕得罪现在姓秦姓汪的,就不敢在历史书上写汉奸汪精卫和秦桧了吗? 希望童先生在适当的时机能将掌握的这些史实公布,以振我民族精神,激励下一代健康成长,功德无量!不能象布鲁若,象哥白尼也一样得到敬重的,愿与各位朋友 共勉.
——————————————————————————————
童旭东先生语:
很多老拳师私底下说的话,你一公开,对他的压力就来了,如今他门里的那些传人不干了,于是一些老拳师又把自己说的话收回去,公开否认他说过的话。这种情况时常碰到。说明,很多人他们不能接受真实的历史。
在我的下一部书中,我还将披露一部分史实。对于一些历史问题,需要有步骤的澄清和揭示。
————————————————————————————
fortune先生语:
商榷

关于“不见不闻之能”,顾名思义,即是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也能接受外界信息。这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现象,现在的科学水平尚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虽然童先生已经作出了他自己的解释,但是希望他还能继续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古人就有关于“视听不用耳目”的记载。《列子》当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做亢仓子,据说是老子的学生,世面上传说 他“能以耳视而目听”,不过亢仓子本人后来对此作出了纠正,他说那是在传言的过程中传走样了,他实际上是能“视听不用耳目”,而非能“易耳目之用”。他这 么一说,人家就更惊奇了,忙问其故。亢仓子说“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捷之内,来干 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知,其自知而已矣。”

在这里,对于这种特殊的功能,亢仓子并没有区分什么干扰因素与非干扰因素,他只是自信地说,只要是冲着我来的,我就能知道。

虽然,从形式上来讲,对于“视听不用耳目”的机制原理,亢仓子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就是“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但是具体来说,气是什么?神是什么?无又是什么?几者又是怎么相合的?旁人看得依旧是一头雾水,如坠五里雾中。
————————————————————————
童旭东先生语:
如果周围一群人的意识都在关注着你,仅仅从身体对信息的感应上你是无法分辨何者为善,何者为恶的。任何能力都有其条件或说限度。
不闻不见之知觉是人体的一种功能态,这种功能态也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作用。试想如果你在一辆拥挤的公共汽车中,周围的人都在挤你,你如何分别周围的善恶,如果这时有人捅你一刀,你是不可能预知吉凶的。所以,任何信息都怕干扰。
在这里,对于这种特殊的功能,亢仓子并没有区分什么干扰因素与非干扰因素,他只是自信地说,只要是冲着我来的,我就能知道。
哪个时候,修道之人多独处,亢仓子既然是老子的门生,估计也不喜欢生活在闹市,在他的生活环境中难以遇到什么干扰因素。所以他对信息的干扰可能就没有体认。
————————————————————————————
af先生语:
从童先生举的三个孙宗师功夫实例中,就是可以隔空使房子里的所有人身体不舒服一例、可以远远预知来化斋的和尚一例及孙宗师在拥挤的电梯上被人点穴而未真正 受害一例来看.说明事实上孙宗师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避过针对自己的危害的,而且也可以控制别人的身心状态.孙宗师有"他心通"的能力,可以在这些例子中得 到证明.童先生举的例子和理论似乎矛盾了,特提出商榷。
在网站帖子里,童先生似乎说过世界上有绝对真理。孙宗师如果已经掌握了这个绝对真理,那末,什么不可以超越呢?如何会受什么干扰呢?
对于孙宗师修道的史实,披露的甚少,如果童先生还有其他未披露的材料,能公布就好了,这样研究孙宗师的信息就会更广泛全面些,不至于让我们难以找到论据。 现在谈修道好象无论在社会还是政治环境上都没有什么障碍了吧。反而,若有什么门派以此来当什么把柄攻击孙宗师,那他们才会引起行家的笑话呢!
知道童先生不是职业武术家,但此作品不仅条理清楚,理论深度也远远超越了当今许多职业武术家。这是本人由衷的感叹!
——————————————————————————
童旭东先生:目前我所掌握的科学理论是不足以解释孙禄堂先生的武功造诣的。
所以,在我的书中我要把历史事件和拳学理论分为上下两卷。
————————————————————————
af先生语:
《武学研究》393页,童先生说孙氏无极式是脚尖90度并立,别的门派是双脚开立。这点就我所知,有的门派的无极式是脚尖脚跟并拢的,难道不可以松到脚跟吗?这个问题与童先生商榷。

不知道童先生是否方便公开,您是多少岁开始学习孙氏拳的?

站桩对少年儿童是否有副作用,这是个教育下一代的重要问题,研究武术最后不就是落实在教育吗?这点很少有人说明,仅仅在一个关于郭云深大师教某人站桩要考虑他的年龄的描述。还知道太小的孩子练柔韧性好象会影响身高。
————————————————————————
童旭东先生语:
关于孙氏无极式脚尖90度脚跟并立的问题,在我的下一部书中有详细的技术说明和比较。
我是31岁开始学习孙氏拳,不是30岁。
关于神气在技击中发挥作用的培养,需要与明师投缘。而且三年之内不能一日无师。否则容易出现危险。一般来说,练习技击还是从力量、速度、体能、技法方面入手,较为安全和实际。
即使是孙门前辈,也不是教徒弟都是从神气上入手,对于有的徒弟,因其性情之故,也是从力量、速度、体能、技法方面入手。
所以,不同的传人对孙氏拳的理解和解读往往存在很大的不同。有时候,听上去似乎是完全相反的理念。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