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孙氏武学研究》目 录——序言——童旭东

2012年02月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636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14 views 次

《孙氏武学研究笔记》自2005年6月竣稿以来,又经过三年的修订和增删,期间书名曾定为《中华武林第一人——武圣孙禄堂》,近日又定名为《孙氏武学研究》。在出版本书的过程中,我一再坚持要实事求是,写真写实,不得含糊其词,故与出版社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与沟通,出版社曾先后邀集全国多所体育大学和传统武术界的相关人事对本书提出意见,目前对该书的前五章基本取得一致的意见。但全书是否能在近期出版,尚难以确定。为了广大孙氏武学爱好者能够及早地掌握相关材料,我将该书前五章的内容公布在此贴中。
全书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序五
序六
自序
前言
上卷 人物与事件
第一章 孙禄堂先生传
第二章 孙禄堂先生大事记
第三章 历史文献记载的孙禄堂先生
第四章 当年亲历者记载的孙禄堂先生
第五章 孙禄堂先生武功轶事摘录
第六章 孙存周先生传
第七章 孙存周先生的朋友、学生与亲属的回忆
第八章 孙务滋先生
第九章 孙剑云先生传
第十章 孙剑云先生的朋友、学生与亲属的回忆
第十一章 孙禄堂先生部分弟子、传人简介
第十二章 从中央国术馆到江苏国术馆
第十三章 孙氏传人与国术国考及全国擂台赛
第十四章 究先人之迹 秉文直之风
第十五章 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
下卷 思想与技理
第十六章 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
第十七章 孙存周先生武学思想概观
第十八章 孙剑云先生武学理论汇编
第十九章 孙禄堂先生部分传人的武学理论与实践
第二十章 孙氏武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第二十一章 孙氏武学的思想、原理、功能和技术体系概要
第二十二章 内劲之论纲
第二十三章 孙氏武学三拳合一中的三与一
第二十四章 孙氏武学基本规矩的要求与原理
第二十五章 浅谈三体式
第二十六章 孙氏三拳的特点

序 一
孙氏武学问世以来,至今已跨越两个世纪,一直为武术界同人所尊崇、赞颂,享誉海内外。近一二十年来,童旭东先生重点研究孙氏武学,为此做出极大的努力,寻访、广收资料、深钻、细研、思考、探索等,均尽其所能而为之。功夫不负有心人,童先生编写的《孙氏武学研究》即将公之于众。如此不吝和盘托出其多年苦研,作品实属难得,赞之、贵之。阅读之后,自感值得一读,其文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将孙氏武学思想理论、技术体系梳理有序,赋予新理念,便于今后从学者交流共研,为继续普及、推广、发扬光大孙氏武学增添了新的动力。
孙婉容
2005年7月25日
序 二
20多年前,由于同在一个工作单位,有幸认识了童旭东先生。在频繁的接触交谈中始知童旭东先生爱好传统武术,尤其对近代武术史及武术人物,特别是对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思想和事迹颇有研究。童旭东先生经过几十年的走访,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珍贵史料,经过他的归纳、分析、研究、体悟,梳理出了系统而独到的孙禄堂武学思想,深入全面地总结为以拳与道合为中心的武学思想理论,使习武者更加明确如何修习孙禄堂宗师的武学体系。
童旭东先生编著此书是直言实叙,因此难免要受到一些人的非议。然而该书的可贵也就在于真实与直白,相信任何一个真正把武学当成学术的人,都会从该书中受到启发和教益。
白普山
2005年8月2日
序 三
2005年6月初,旭东师兄电话嘱我为其将版的《孙氏武学研究》作一序,欣然应之。其因有二,一则,1992年,我从孙剑云先生习孙式三拳剑,始识旭东师兄。尔时,即知旭东师兄于中国武学着力探究。于孙门武学,尤有力焉。其中,精辟见解,不绝如缕,常能发人所未发,学界友人常赞之。孙门学人,深受启迪者,大有人在。愿借此序为之一证。
再则,孙氏武学,参武当,访少林,综合流派,沉思精酿;采形意,和八卦,证太极,据易品道,推陈出新,卓然独立,自成一家,俨然武学一昆仑。峰奇路远,香花异草,千般景色,尽在其中。旭东师兄,不辞艰辛,跋涉此中,而来十有数年。又,不私珍奇,公示同好,足见胸怀。故,愿借此序为之一赞。
《孙氏武学研究》一书,赏读之际,心中时有所动。人物众多,事迹频频。旭东师兄,娓娓道来,证以逻辑,实属难能可贵,发人深省。以史证理,以事说理,直指学人心地,作者心性使然。今此作问世,犹如山石落地,必有响应于社会。此故,愿为之引,乐为之序。
张大辉写于北京
2005年6月30日
序 四
我多年以前从武术刊物上读过童旭东同志多篇文章,以武会友,相交笃厚。童旭东同志嗜爱中华武术,研究近现代武术史和武术人物,是著名武术家孙剑云大姐的学生。在日常的交谈中,发现童旭东同志对当年中央国术馆我的老师和同学的情况了解非常详细和确切,使我感到他对近代武术史的研究确有造诣。
在1999年10月,我去海南省旅游,并做全民健身和革命传统延安精神报告。知童旭东同志也在海南工作,故应他的邀请,我在他的公司小住了两日。于是对他的研究有了更深的了解,得知他掌握很多武术人物的历史资料,对武术人物的研究比较深入,对近现代武术人物的评价与我当年所了解的情况比较吻合。尤其他对孙禄堂(名福全)先师的学术和事迹研究相当深入和确切。
孙禄堂先师是我们中央国术馆第一任教务主任,又兼武当门门长,是那个时代国术界的圣人。孙禄堂先师的技击功夫、道德修养、学术成就都是登峰造极的,在当年直至今天都是他人望尘莫及的。他将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精髓,融汇互合成进退相随、圆活敏捷、刚柔并济的孙式太极拳。他的少林武功也是蜚声海内外的。因此孙禄堂先师当年被誉为 “天下第一手”和“赛活猴”。孙禄堂先师确实是中国武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史上的一位伟人。
童旭东同志致力于研究孙禄堂先师的武学成就多年,他的这部研究笔记对于今天继承传统武术文化意义重大,故愿为之序。
①吴江平:原南京国立国术体育专校及中央国术馆校友会副理事长、中国全国体总委员、中国武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武当武术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华武林百杰。
①吴江平:92岁(2005),抗日卫国老战士。
吴江平① 于北京 2005年夏
序 五
翘首已久的旭东兄大作终于杀青,这是孙氏武学乃至整个中华武学的一大幸事。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脉,因其独特的锻炼价值、对抗的刺激和优美的形态而吸引了众多的习武者,趋之若鹜,武风日盛。然遍观当世,习武者多如牛毛,而近道者鲜如麟角。何也?盖武之一道博大精深,层次有差,高下有别也。只讲搏击打斗之能,但求胜负输赢之利者,只武技耳。旨在强身健体,编为套路,既可演练自娱,又可表演乐人者,武艺也。此二者,形而下者也。技术体系完备,理论坚实严谨,动作设计合理,训练方法科学者,可称武学。至于将武学之理提炼升华,抽象概括,用之于万事万物,放之四海而皆准者,武道也。学与道,形而上者也。今之习武技、武艺者,比比皆是,而通学近道者,屈指可数耳,而旭东兄则斯人哉。他嗜武如痴,孜孜不倦,尤对武学理论与武术史情有独钟,钻研备至。他旁搜远绍,探幽抉微,广引博征,集腋成裘,去伪存真,大论是宏。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不鹦鹉学舌、照本宣科,而能以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功底相结合,将现代科学的方法用于武术研究。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前沿学科的观点和方法都可以在他的研究成果中看到,这是真正意义上把武术上升到现代科学水平的成功努力,其对于武术可谓功莫大焉。
旭东兄以武术理论研究闻名于武林,他自己却每每自谦,称:“不练拳、不会武”。果如此耶?曰:非也!武术本是实践性极强的项目,绝非纸上谈兵、滥竽充数者可沽名钓誉,若无亲身经历体验,又岂能丝丝入扣,语语中的?我平日每与旭东兄谈拳论道,得益非浅。他绝不泥古泥书,人云亦云,而是言必有据,理必周详,必使人能循循而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又岂是纸上谈兵者所能为?我只知,因旭东兄秉笔直书,文辞犀利,且又疾恶如仇,不留余地,故得罪者多有。而上门寻事、较艺高下者亦时有之,而旭东兄以年及半百之龄,一老书生之身竟能来者不拒,足见其实力不俗也。
今旭东兄邀予为其书作序,予欣然应之,实感于其人品、学问之交,尤其是他对孙氏武学的巨大贡献。借此机会,以表敬意耳。诗曰:
砥柱中流可赖君,
如椽健笔扫风云。
文韬武略千秋事,
继往开来气象新。
孙门弟子雷世泰谨识
2007年夏于北京
序 六
喜闻童旭东先生准备多年的,关于孙氏武学人物历史和拳理的综合性笔记即将出版,知道这是童先生经过多年的苦心挖掘、研究整理,并通过习练得出的硕果。此书对孙氏拳的继承和发扬将有着重大的意义,实乃孙门一大幸事!
童先生作为孙氏拳的第二代嫡传,无论拳理和拳技都是当代孙氏拳的明师。我年少跟恩师孙叔容先生习拳时就曾耳闻过这位师叔的大名。恩师常言起这位师叔对研究孙氏拳所做的工作,并给予了很高的赞誉。以后又在武术类的出版物上读过童先生的文章,更使我对这位师叔产生敬意。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亲自拜会,直至2003年在师傅的引荐下得以拜见!和童先生的促膝长谈,让我真正感受到童先生的胸怀远大和淡泊名利,是一位对孙氏武学有着深刻理解和追求的人。由于工作原因,童先生经常出差,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去当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关于武术方面的历史资料,对每一个记载孙氏拳的资料都爱不释手。童先生为孙氏拳的挖掘和整理所付出的心血着实令我感动。
很多人误以为童先生只善研究拳史、拳理,其实童先生在拳技上更是精湛。近来,童先生精心指导我孙氏拳的意、气的习练,并传授拳理和拳技的真学,使我受益匪浅。由此感悟:只有大的胸怀和修为,才能得到高深的技艺和造化。
孙氏武学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对其挖掘和整理,继承和发展不容我们乐观。恩师在世时,一直为此孜孜努力,出版了孙氏武学的一些作品,并不断叮嘱我辈弟子努力继承和推广孙氏武学。在恩师仙去后,值此困难之际,童先生勇担重任,吾师若泉下有知,我想也会欣慰的。
鉴此,愿为之序。并代表我辈感谢童先生为孙氏武学所做贡献。
深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李斌
2005年8月22日
自 序
我喜欢武术并非家传,我的长辈中没有人练习武术,只是我的外祖父在天津租界当厨师时结识了拳师张兆东,因为同是河间人,大概是结识这样的老乡能少一些麻烦。但是外祖父并不练功夫,有时喜欢看人练功夫。这是我所知道的我家老辈人中惟一与武术有过的一点缘分。
1978年我上大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孙禄堂先生的拳著。由此才认识到中国武学的博大精深。使我对传统武术尤其对孙禄堂先生本人及其武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较为系统地关注、考察武术。1990年,我开始从学于孙剑云老师,1994年正式拜师。直到今天,我一直重点研究孙氏武学。
二十多年来,随着不断的学习、广泛的考察以及多年的实践,使我对武学的认识不断深入,越发认识到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的正确与精深,确实堪称是至今为止中国武学发展的最高成就。无论是武学思想还是理论成就,无论是技术体系还是实践成果,无论是道德品行修养还是个人的技击造诣与实战战绩,孙禄堂先生都堪称是中华武学领域里的第一人,直到今天都是无人能够企及的。在这里我就不就此展开谈了,因为这正是本书所要展示给读者的内容。
本书集结了笔者二十多年来在武术人物方面的资料收集与考证和在武学理论上的思考与探索的一部分内容。作为一个业余的武术史和武术理论的爱好者,在武术研究上所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终究受到较多的制约。考虑到笔者本人的工作性质,几乎每周都要乘飞机往来于各地,人身意外风险较多;考虑到目前我所掌握的这些资料比较稀有,如果我个人发生意外,将有可能随着我一起永久地消失,所以在朋友们的提醒下,我决定将这部并不十分成熟,许多地方尚有待进一步深入、完备的作品贡献给大家,以备他人进一步研究参考。
此书所以能初步完成,要感谢的人很多,尤其是孙剑云老师、孙叔容师姐、刘子明先生、杨世垣师伯、支一峰师兄、李天骥师兄以及何福生先生、吴江平先生和台湾的周剑南先生。他们都毫无保留地为笔者介绍了许多情况并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没有他们以及其他许多人的热忱帮助,本书的形成是难以想象的。遗憾的是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已经过世了。
最后特别要提示给读者的是:孙氏武学并非仅仅是一套格斗训练体系,而是一门体用兼备、完备身心的良知良能的修身实学,是几千年人类文化长河中产生的最优秀的成就之一。孙氏武学不是一个武术门派,而是一门以实践为第一性的、完善人类身心能力的科学。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正是孙氏武学使我从一个生性懦弱的人,逐渐学会了勇敢和坚韧。孙氏武学铸造的是人格精神,能够升华练习者的精神力量。我想这才是孙氏武学最有意义的价值之一。
童旭东
2007年6月15日
前 言
我的这本书共分上下两卷,上卷是有关孙氏武学主要人物及其事件的研究。下卷是有关笔者对孙氏武学理论和武学实践方面的梳理和体会。本书原名为《孙氏武学研究笔记》,完成于2005年6月11日,其初稿应同道之请,曾赠予多人,如华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张志勇先生、北京体育大学的博士生于均刚先生、香港心一堂的陈剑聪先生以及同门好友多人。两年来,笔者又对原稿内容进行了精简、补充和修订,书名最终定名为《孙氏武学研究》。但实际上该书是笔者研究孙氏武学的一部资料笔记。之所以定性笔记,是因为我的这些研究还不很成熟。其一是我本人的智识与我所研究的对象有很大的差距。其二是尚有某些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与分析。但是鉴于长期以来对孙氏武学思想、理论研究处于空白的状况,作为抛砖引玉,这次出版了这部研究笔记,旨在引起更多的有志者共同参与。另外,根据笔者20多年来对史料的积累与调查研究,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而言,笔者在上卷中展现的史料、事实和评价是可靠的,是可以作为所研究的人物以及事件的基本结论的。笔者在下卷中对孙氏武学理论的研究也是以多年的拳术实践为基础的。所以本书还是具备了公开交流的基本条件。
本书上卷以“孙禄堂先生传”为首篇,以“五百年来中国武学发展历程及主要代表人物”为终篇,由此可以清楚地呈现孙氏武学在近500年来武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下卷是以“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为首篇,以“孙氏三拳练什么及其特点”为终篇,阐发孙氏武学对技击运动乃至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独特贡献。其中研究武术运动的几个基本理论包含笔者20多年前对科学哲学的思考,而有关孙氏武学的基本技术特点与要求,则是笔者在收集前辈心得的基础上也融进了笔者自己的体会和理解。对于我在孙氏武学的有关人物与历史考证方面的研究,我的朋友们普遍给予我较大的支持。但对于我在理论尤其是技术方面的研究,我的某些朋友表示出某些忧虑。他们担心我的一些提法与他们的提法或他们习惯的提法不一样。更担心对于孙氏武学的理论解读会出现分歧。对此我完全可以理解,并且把他们的担心写在这里,以提醒读者。
我认为武术是一门以实践为第一性的学术,通过实践,人们逐渐可以判定理论的真伪。我想时间和实践可以说明一切。我对孙氏武学的理论研究主要依靠“两条线”,其一是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包括有无、动静的辩证关系以及中和概念的内涵。其二是以稳态理论为基础的系统理论,主要表现在适应功能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上。这是我在本书中研究武术理论与技术的两大基础。尽管在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系统理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内在逻辑上的平行性尚未在科学研究的理论层面上得到统一,但是通过对孙氏武学的研究可以凸显两者之间内在的一致性。随着武学实践的深入和科学研究本身的进步,有可能最终在科学研究的理论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使人类的认识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至少这种运用东西方两种思想的综合性研究,对人们认识武术、认识自我或许是有启发的。
此外,本书还展示了近百页的武术史料复印件,虽然这只是我多年来收集积累的史料的一小部分,但是其中很多资料是建国后首次公开披露的,其中包括中央国术馆首届国术国考成绩、中央国术馆第二届国术国考成绩、上海国术大赛获奖人员概况以及中华国术协会及理事概况、江苏国术馆职员简历等珍贵史料。这些资料不仅对研究孙氏武学,而且对中国近代武术史的研究都必然会有帮助。
童旭东
2007年6月25日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