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气定神闲谈何易 心心相应只有一——童旭东

2012年02月11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27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32 views 次

学习拳术,自己练习时气定神闲容易,与人交手时则难。难于何?
剑云老师讲,一是平日练的不真、不熟,一经比手,立即散乱。如是,当从功夫做起。二是平日练的很好,老师、同道无不赞美,只是一经比手,平日的功夫不能很从容的用出来。这是心没有放下来,意重之故。剑云老师讲,技击之道,在功夫上身之后,要经常交手,每次交手“心要放、身要忘、意要扔、知止定静而神明,神明则安,动则不妄。”
心要放,把心放下,则需舍己,放心即是忘我,如此,则气不浮乱,如此,呼吸才能自然,举手迈步才能如志。
身要忘,忘掉自已身手招式,身体才能不僵不散、内外如一,周身一家。
意要扔,扔掉主观之意,才能听得准,看得明,洞彻其内外,动则不妄。做到此,也就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是,则能打若不打,不打而打,从容中道。
知止定静而神明,知止定静是练拳的四步功夫,目的是神明。
知,要知规矩、知道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心知,还要身知。更要知道知之本身有动静两法,不可偏颇。
止,止于何?止于中和。有了知这一步的功夫,于是就明确了规矩道理,有悖于规矩道理的,则止。更要知道止有内外两境,两境又是一理。
定,心定、形定,是止的结果。
静,静即内明,通达内外,洞彻八极。此静非物理现象之静止,而是心静。行止坐卧、站桩、走架,乃至技击散手闪赚腾挪,心无不静,气无不平,内无不明,则是拳中之静。如此之静,无法门真传形而下之艺不得而入,绝非仅靠参禅悟道得形而上之理所能臻者。惟有形上形下一以贯之之技理体系,才能臻此之静,孙氏武学所以为中华文化独到之学,既具此意也。
剑云老师曾说:孙氏太极拳,对应有窍、心心相应、有一无二。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武术界刮起一阵标新立异的说法,他们贬低一切拳式的作用,声称站桩加意念假借是拳学技术的核心,一时沸沸扬扬,从其说者颇众,此说影响颇广,大有一扫武林之势,此时孙剑云老师如砥柱中流,告戒我们“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拳意述真》语),并不是否定拳术修为中的形与意的作用,而是说无心见奇要以有形有意的功夫为基础。有形有意虽不是拳学的究竟,但拳学中的究竟则必须从有形有意的规矩中来。知规矩、守规矩、得规矩、脱规矩而又合规矩,这是一个从有形到无形,从无意到有意,再从有意到无意,无意中又有真意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偏废的。看看当今的武术界,不管愿意承认与否,事实上已经又回到剑云老师的认识上来。
所谓对应有窍、心心相应,是指孙氏武学的规矩是一套极为严谨、精密、系统、科学的修为技术体系。身体各个部位在运动中乃至在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关键的对应点,这个对应点对协调自身运动、身劲以及应敌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这个对应点相对于人体不同的运动状态和作用状态是变化的,通过拳式、推手、散手对练以及喂手,使练习者能逐渐掌握这个对应点的变化规律或说对应道理,达到身知。从有意到无意,于无意之中仍能做到对应有窍、心心相应。所谓无中生有。所以说孙氏拳式式皆有对应点,非礼勿动,动则不妄。这是孙氏拳学的一大特点。因此剑云老师说,孙氏太极拳只有一,没有二。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