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白普山先生文章 > 正文

孙式太极拳的动与静—白普山

2011年11月08日 白普山先生文章 ⁄ 共 103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788 views 次

动与静是运动的两个方面,而且又是高度的统一体,太极图完全展现了这一变化规律,动为阳,静为阴,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统一于一圆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融于一中。

佛家、道家之静坐练功(气功)是静中求动,用静坐之躯体,练体内的真气运行,以达连通小周天、大周天,使真气运行全身,达到养身、健身、延年祛病之效;拳术是在动中求静,在动中也就是练习拳架中以求打通小周天、大周天的功效。所以太极拳的拳架,练习时要求神要专,心要静,气要沉,身要松。
动与静又可分为神意的动与静和形体的动与静。形体的动与静是通过太极拳的拳架的演练来进行的,对整个套路来讲,拳架的演练从起势的开始,动与静变化的开始转换。孙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的起势皆是以无极式起始,即从静开始而进入到有极,进入到动,即进入到太极的境界,进入两仪阴阳运行变化。在盘架时就要求中间不能断,要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到收势才回收到无极境界。这一规律即是由无极开始——太极运行——回到无极,是由静起始——运行于动静的转换中——到静止收势这一规律。拳架中的每一式,又都由起始运行到终止,小的周期变换,也要一气完成。在演练起始时,迈步进身,出手要同时完成,也就是迈步进身,出手皆在动中完成。就如救火车的云梯(升降梯)虽由多节组成,但提升时不能一节一节的提升,而要求同时提升一样,然后开始使用到用完收回,这样才能节约时间,加快速度,体现一动无不动的形整效果。练拳时达到的外三合层次,当完成整个套路起始——运行——终止时,则由静经动到静,小到每拳式,亦是如此,而达到全止、全静、形体各部位完全停止,完成形体一静无不静的境界。
神、意的动与静的练习是内三合的练习,是生成和使用内功的练习,演练时是通过拳架的演练完成的。所以要求盘架时形体一定要松,腰身、手足、出收、进退要用意不用力,练习时用神领意,以意领气、以气催劲,将手脚送出,然后再依原式收回,意要有放有收,才能达到养身、健身之功效。放时达到手足,收时回到丹田。放时为动,收时为静。放时为阳,收时为阴。坚持持久的演练,内劲自生,能运用自如和手足配合,来完成内外三合的练习,并逐步使内外三合练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静以观变,相机而动的功效,使内外三合混融为一,即六合之功成矣,练拳的初层功夫已备。
神意与形体配合的动与静的变化演练,开始时要求以形体领意,即形体到位将意发放出去,形体收回再将意收回,而后演练,以意导形体,形随意的转换而转换变化,最终达到意动形生,即一有意感形身即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