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太极拳为什么要慢(4)打出内涵——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07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612 views 次

用太极舞、太极操来丑化太极拳是常见的事,这又是误区。

舞和操也不是吃素的,除了不能打架用,难度绝不亚于打拳。舞有舞的要求,操有操的标准,干什么就得像什么。舞和操是表演的艺术,就要线条舒展流畅,动作优美大方,并不要求实用。

而拳是用来打斗的,光外表动作好看没用,要有内在的东西,这就是内劲。如果拳也打成高、难、美,去追求视觉效果,那反而才是舞和操。可惜,我们的官方竞技武术和一些满世界去表演的武术团都在弄的这类玩意。而太极拳再怎么说也比这些更不像舞和操。

所以,打拳与做操跳舞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内涵。

操谈不上内涵,只是运动肌肉骨骼内脏;舞是用肢体语言说话,它想表达的东西就在它的肢体动作中;而拳则复杂得多,它不想表达什么,甚至它还在极力掩藏着自己的真实意图,它只是在模拟着各种技击的状态,模拟自己的发劲和应对对方的发劲。

儒家提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渐外推式的自我修养程序,打拳的过程同样是一个不断外推的自我修养过程。从养心到强身,从强身到练功,从练功到敌将,从盘架到推手,从知己到知彼,从招熟到懂劲,从懂劲到神明。这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我们仔细体味揣摩,而太极拳盘架中的慢,就是为这种体味揣摩创造一个舒缓宽松的环境。俗语说“欲速则不达”,慢工出细活儿。

太极拳一定要慢练,才能尝到个中三味。慢而不停,在悠然从容中仔细体验如拧湿巾、上发条、揉面团般的细腻感觉。

要把湿手巾拧干用猛力是不行的,必须逐渐加力,但又丝毫不能缓劲,尽力拧出最后一滴水来;

上发条时,要用力但又要悠着力,力不足上不满,力过猛就会拧暴;

揉面团更是如此,不用力揉不动,用猛力没有用,一定要悠着劲但又要一按到底。

此三者与太极拳运劲如抽丝非常像,都是在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中找感觉。

记得上世纪60年代,还是在东单公园,见到一位练龙形太极的前辈,当时他有四十多岁的样子,人很瘦,戴眼镜。他打的拳市面上没见过,手就像两条龙,盘来绕去,不离身躯,腿基本不迈出去,但每每深蹲到底,而且是单腿,很吃力。他告诉我,此拳名为龙形太极,以旋拧为主,全身都拧,练拳像拧手巾,要把最后一滴水挤出来,所以要慢慢拧,拧到家。这话很有道理,虽然各家拳式不同,但其理则一也。

孙老先生常常说动作要“到极处”、“极力”,就是极限态、临界态的训练方法。这里最关键的是掌握分寸,也就是度。离临界态远了不行,过了也不行,只有在逐渐接近的过程中去体验,太极拳的慢就是最好的接近临界态的途径,这个过程太快了,很容易把关键点滑过去;所以要渐进,“渐入佳境”。

总而言之,快有快的用处,慢有慢的好处,目标都是一个:把拳里的内容练出来。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