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张大辉先生文章 > 正文

孙式太极拳源流——张大辉

2012年02月21日 张大辉先生文章 ⁄ 共 103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676 views 次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周易》中的《易经·系辞上传》第十一章中写到:子曰 :“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太极一词含有经过循序渐进、前后节制,达到规范次第、高度有序状态的意思。

太极拳,曾被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等等。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呼吸自然,形意互动,中正安舒,不偏不倚,虚实分明,连绵不断。在交互运动中,要求动静相随,刚柔相济,虚实相应,随人由已,粘走相依,因势而变;宜“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最终,达致体意相谐,形神兼备的状态。

太极拳,据《中国传统武术史》作者于志均先生考证,作为一种拳术的名称,有记载的最早资料是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这份资料出现在1852年(咸丰二年),是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号廉泉)的兄长武澄清(1800-1884,字霁宇)发现的。

武禹襄同乡杨禄禅(1799-1872,名福魁,别号禄禅)曾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处修习太极拳十余载。武禹襄从杨禄禅学,但不得要领。遂大约于1853年亲赴河南怀庆县赵堡镇访陈清平(1795-1868,又名清萍或青平),研究月余,始得精妙。后来,根据习练心得著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十三势说略》、《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十要》等拳论和习拳要旨。此外,武禹襄的长兄武澄清著有《释原论》和《打手论》等;武禹襄的仲兄武汝清也著有《太极拳结论》等武学篇章。

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畲(1832-1892,名经纶,武禹襄姐姐之子)和李启轩(1835-1900,名承纶,李亦畲之弟)均从学;李亦畲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撒放秘诀》、《论虚实开合图》、《身备五弓解》、《太极拳谱跋》等拳论;李启轩著有《一字决》和《太极拳行功歌》等。武禹襄的入门弟子还有杨禄禅的次子、著名太极拳实战家杨班侯(1837-1892,名钰)。

李亦畲(she)传郝和(1849-1920,字为真),郝和得拳法窍要,称名冀南。1912年,在北京访友时识孙禄堂先生(1860—1933,名福全,晚号涵斋),并引为知己。孙禄堂先生自请列为弟子,得识武李式太极拳窍要。后与先前所学形意拳、八卦拳相融合,于1919年创孙式太极拳〔1-5〕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