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孔令谦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3152字 ⁄ 字号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孔令谦已关闭评论 ⁄ 阅读 4,384 views 次

在目前流行的几大派别太极拳中,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很明显的,总括起来有四点:三拳合一,开合贯穿,进退活步和刚柔相济。若有众多的人混在一起练习各家的太极拳,孙氏拳是最容易被分辨出来的,常常可以一目了然。

第一节 三拳合一

孙氏太极拳是综合了太极、形意、八卦的精华而成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本来是孙氏拳的特点和优点,是应该好好理解和继承发扬的,但是在一段时间内却被孙门中的某些人有意地淡化,似乎一提三拳合一就是破坏了太极拳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就是要把太极拳练得忽刚忽柔、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就是破坏了太极拳的恬淡虚无、纯以神行的优良风格。这实在是一种误解。不仅是对孙氏太极拳的误解,也是对形意拳和八卦拳的误解。

首先,三拳合一是融合而非混合,这是先祖师在创拳时已经解决的问题,就像水和牛奶的交融,无分彼此。三种拳术能够合一,一定是有合一的基础,若从本质上不能合,勉强合起来也只能是凑合。那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者都有那些共同之处呢?

一, 三者对身体的基本形态要求是一致的,即为“九要”之说,具体对从头到脚都做了细致的规定。最典型的如含胸拔背,塌腰松胯,气沉丹田等。

二, 三者都要求用意不用力,纯以神行,顺其自然,反对拙气拙力,也不要求窝腰压腿翻筋斗打沙袋,不论老弱妇孺均可练习,是武术从专业化走入寻常百姓家的良好途径(由外家而入内家),清末民初以后文人习武日渐增多,蔚成风气,就是因为内家拳开始普及于民间的缘故。即使是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伤害性的比武,在太极拳这里也化为了温和、文明、优雅、美观的推手,极具艺术观赏价值,同时却又可以锻炼出真实的武功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是“武术中之文雅事也”(孙禄堂语)。

三, 三者的理论基础都是太极阴阳之说,阴阳相生相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互为依存,互为消长。所以练起拳来都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动中求静,静中有动,吞吐和化,收放伸缩,都是绵绵不绝,生生不已。

四, 三者在与人搏击时都讲究以柔克刚,意在人先,舍己从人,借力打力,牵动四两拨千斤,而拒绝硬碰硬式的蛮缠死打。形意拳是最有刚劲的(主要在明劲阶段),它的打法是直打直进,也决不是硬打硬进,这从它的动作设计上可以得到证明,它所有的动作都有手臂的钻滚裹翻,用来化掉对方的力,而不是硬架硬抗。形意拳在练到暗劲阶段后就与太极拳毫无二致了。

五, 三者的训练都是遵循阶段渐进方式,形意拳讲三种劲力:明劲、暗劲、化劲;八卦拳要定步(阳火)、话步(阴符)、变掌(还虚);太极拳要练顺劲、逆劲、化劲。三者所说的层次基本相当。

六, 三者都同时具有养身、祛病、技击的功能,这从如今练习太极拳的人要远远超过其他拳种的总和即可见一斑。

基于以上六点,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三拳合一是顺理成章的,是早晚的事,这个大任就历史地落到了孙禄堂先生的肩上。在所有的太极拳中,孙氏拳是创立得最晚的,它就应该为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多做出贡献,这是历史所赋予的责任。一般来讲,先行者负开拓之艰,基础之重,而后来者则集其大成,提升完善。自孙氏太极拳创始之后,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不再分家,习拳者多三拳兼会,从事实上认可了三拳合一。

其次,孙氏太极拳中的三拳合一并非只是把形意拳和八卦拳的内涵拿到太极拳里,而是实实在在地把大量精华动作移植进来。这从以下几方面可证明。

一, 基本身形和桩步是以形意拳三体式为蓝本,前三后七,斜45度面对前方。在孙氏太极拳里基本没有弓箭步和马步,已经完全看不到少林拳的痕迹。

二, 前进后退的步法,完全是形意拳的:前进时,前脚踩,后脚蹬,有进必跟,重心不过前脚掌;后退时,前脚蹬,后脚抽,有退必随,重心不过后脚跟。只是在太极拳中虚的脚更减少一些比重,更虚些。

三, 许多动作就是形意拳和八卦拳的动作稍加变化,这将在后面分解动作中详做讲解。需要说明的是,孙氏太极拳中的许多名称和其它太极拳是相同的,但招式却差别很大,如三通臂,懒扎衣,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等等。即使是云手,虽手的路线相同,但手掌外翻又和其它不同,就是因为使用的是八卦的手法。

四, 走转,完全合乎八卦拳法则,如玉女穿梭,进步指裆捶,进步搬拦捶等式中进步,转步,扣步,摆步。孙氏太极拳以活步为主要特征,就是融合了八卦的步法,整套拳脚下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所以,练好了孙氏太极拳即使不练八卦,将来走起活步和大捋来也会很自然很轻灵,不必另做练习。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人把三拳合一理解为“形意的胳膊,太极的腰,八卦的腿”,虽不无一定道理,但失于简单勉强。比如,“形意的胳膊”指的是手法,形意的手法简洁明快,进攻性强,但难道太极没有进攻性?八卦的手法出其不意,凶狠多变,不也是很有特色吗?再如,形意、八卦也都是以腰为主宰,岂独太极拳哉?又如,形意之步伐,进退走转,穿插纵跳,也极精彩,太极拳之大捋,又与八卦有何二致?总之,合一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融合也。

第二节 开合贯穿

开合的动作为孙氏太极拳所独有,不仅在别家的太极拳中找不到,就是在形意拳和八卦拳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动作,这可以说是这套太极拳的突出特点,是孙氏太极拳的标志性、招牌性动作。孙式太极拳又被称为“开合活步太极拳”,在整个套路中每逢动作转换之时多以“开手”和“合手”做为联结的关键,在全套97式动作(包括起式和收式)中,开合的动作有13处之多,计26式,约占27%,比例之大居所有动作之冠。

为什么孙禄堂祖师在创编这套太极拳时要设计如此多的开合动作而不厌其烦地让学习者反复习练呢?他的道理何在?作为传习孙氏太极拳者不可不探究。

首先,开合体现了太极拳最本质的内容。从太极拳“正名”的角度讲(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从太极拳的定名来看,“太极”是什么?至大者为“太”,至广者为“极”,天下至大至广者,“气”也。“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故太极拳也就可以称为“气拳”,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恰恰说明太极拳是以“气”为模拟对象的拳术,是一种象形拳术,这和我们的象形文字,和八卦取象于自然,和许多武术取象于动物是同出一辙的。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太极拳乃法于气。既如此,气的最基本性质是什么呢?我们暂且抛开哲学意义上的“气”不谈,只看物理意义上的、作为物质之一种的“气体”:它没有固定形态;可流动;可以膨胀和压缩。与太极拳相对照:没有固定形态,是最柔和的,所以太极拳内外相合,顺其自然,尚意不尚力,用柔不用刚;流动,则太极拳要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有涨缩,所以太极拳有开合。气是无形无象的,这恰恰给了它开合伸缩收放的自由,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就是形象地描述了气之开合的自由程度。所以,拳中的开合也是基于对气的摹仿,是对于气的功能与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或者说是由于对气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后设计于拳路中的动作。实际上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所应该追求的就是在各个方面去体会气的感觉,它的柔和,它的流动,它的伸缩。有了这三点,太极拳的体用皆备矣。柔和,则外力无法伤我,“抽刀断水水更流”,何况气乎?流动,则得机得势,“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而伸缩(也就是开合),则是最关键的,是气之用。气的作功,全在伸缩之间,世间的一切爆炸都是源于气体的迅速膨胀,其威力尽人皆知,那么太极拳的用也是摹仿于此。拳之用在于将对手放出,放就是开,就是吐,就是伸,就是发力;要放,须先化,先调整自己,使得机得势,就是收,就是吞,就是缩,就是蓄力。所以,太极拳中不论有多少动作,其实都是都是肢体的伸缩,开合的演绎,开合的变化罢了。从这一点来看,说“开合是太极拳的本质”,“太极即开合”,“开合即太极”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是从广义上来认识开合。

其次,从狭义上看,开合动作的设计也是独具匠心的。从动作外形上看,它

抱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