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刘树春先生文章 > 正文

太极拳十三式新解——刘树春

2011年11月07日 刘树春先生文章 ⁄ 共 4189字 ⁄ 字号 评论 1 条 ⁄ 阅读 6,048 views 次

《武当》2005年09期

“太极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凡练习太极拳者都将这段话熟记于心的。按照上文的说法,掤捋挤按是“四正”的方向,即东南西北;采挒肘靠是“四隅”,也就是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四个方向。“进退顾盼定”是前后左右中五个方向,取的是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和中土之义。前八字暗含八卦的八方,后五字则合五行之数,共为十三势。以上是比较普遍承认的说法,也就是“八卦五行”说。

还有一些别的说法。

如陈式太极拳说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八门劲,八法其实只是一法,都是掤劲,只是顺逆正斜单双前后的用法不同罢了。其原文是:

“八门劲的名称虽有不同,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掤劲,其余七个劲只不过因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所以太极拳也可以称为掤劲拳。现将八门劲的内容分析如下:

(1)    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

(2)    在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捋劲;

(3)    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称为挤劲;

(4)    掌心向下圈沾着一点而不离开的下掤劲,称为按劲;

(5)    两手交叉向左右、前后双分的掤劲,称为采劲;

(6)    将掤劲卷蓄起来,在短距离内猛然一抖而弹出的劲,称为挒劲;

(7)    手腕出了方圆圈,用二道防线肘的掤劲掤出去,称为肘劲;

(8)    肘出了方圆圈外,用三道防线身躯的掤劲掤出去,称为靠劲。

综合上列所说,归根结底内中主要练的是掤劲。”(引自《太极拳全书》)

对于后面五个字,认为是五种步法,“顾”和“盼”被认为是左右的步法,

所以“进退顾盼定”统称为“五步”。十三势就是“八门五步”。

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太极拳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固定套路的,即没有完整的套路,只有十三种单练的动作,就像八段锦和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拳似的。但没有具体的说明解释十三个动作到底是什么,所以对此说不敢妄议,只立此存照。

不论是“八卦五行说”还是“八门五步说”,虽然表面上的说法有不同,分析起来,对基本事实的认定是一致的,即十三势是手法与身法的结合,是具体操作层面上的概括原则,或曰行动指南。

但仔细研究之下,发现问题远非那么简单。首先,这十三个字是不同层面意义上的东西,或说是不同类别的词:“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是手法,很具体,八种手法之间分别很细,让人一看就知道在教我们什么(尽管各家对每一式的理解出入很大,如吴式太极拳就有自己的解释);“进退”是步法,前进和后退,似乎就有些让人模糊起来,练拳交手当然有进有退,记住这两个字似乎并不能增加我们的理解;“顾盼”是眼睛的功能,是天生的,如果说进退还要提醒的话,那么用眼睛左顾右盼是人的本能(当然训练和不训练的能力是有差别的),写在拳经里,是想说明什么呢?最后的“定”字就更玄妙了,定者不动也,不动还练什么拳呢,或说练桩功,练气功的入定,又都不像,作为总括全局的最后一个字,和前面的内容,特别是具体的八种手法似乎不是一类。这样看来,这十三个字放在一起,岂不是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么?

再看前八个字。说“掤捋挤按”是“四”正,“采挒肘靠”是四隅,也很勉强,似乎有凑成八卦的八个方位之嫌,因为“四正”之中,只有“挤按”说是“正”还过得去,“掤”和“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是从斜方向走的,否则就会化到自己身上。“采挒肘靠”中,“采挒”是手法,“肘”和“靠”是身体的部位而不是手法,它只是告诉我们要用肘和肩胯等部位作为武器,而没有像前六个字那样具体,所以严格说来,“采挒”和“肘靠”也不是同类,不是同等意义上的词。至于说“四正四隅”是代表了八个方向,就更勉强了,首先应该说是和东南西北的地理方向不搭界的,如果以练拳人自己的方位为准,八个字和八个方位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方位之说大可商榷。

至于把进退顾盼定和五行联系起来,就更显牵强,似乎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前八个字和后五个字之间又有着明显的断层在。况且进退、顾盼和定都是极其简单明了的动作,都是人的本能,难道还用教]用练吗?显然在这其中隐藏着我们还未探明的深层次的东西,决不是表面文字所能说出的。

那么被几代太极拳人奉为经典的这十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它在向我们后人传达什么信息呢?我们可以肯定这十三个字不是随便凑在一起的,不是某人心血来潮随意而为,而是先贤对于太极拳理解的心得,提炼、概括、总结出来的,而且是经过了数百年的实践考验,证明是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流传下来。我们经过钻研体会,略有心得,底下也曾与同道多做交流探讨,终有所悟。但究竟确否,不敢肯定。于是不揣冒昧,自现粗陋,将一孔之见书之笔端,供世之同好批评切磋,“就有道而正焉”。

其实我们只要从推手的实践中而不是从以往的概念上来思考一下,就可以发现,这十三个字是分层次的,代表着功力上的不同层次。若按距离和动作的大小分,则掤捋挤按是一臂以上距离的大动作,采挒肘靠是半臂以内的小动作,进退是手上无动作,只有身体的移动,顾盼则连身体也无动作,只有眼睛的动作,定则是全无动作。这是一个由大而小,由远而近,由动而静,由外而内,由方而圆,由形而神的递进序列。下面详述之。

掤捋挤按是大开大合,大动作。敌人在一臂距离以外,动作幅度大,这是练太极拳的人最初级的实践,是基本功的训练。只有在此阶段把身形、步法做扎实,把动作做大,做足,做圆满,顺就是顺,逆就是逆,该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极处,该收的能收回来,收到极处,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开,什么是合,开合收放吞吐和它们之间的转换是如何运劲儿的。这是一个长功夫、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入门的阶段,却又是不可跨越的阶段,只有在长期的打轮锻炼中才可以将虚浮僵硬之气化去,身体越来越柔,越来越轻灵,动作越来越自然,从招熟而渐进懂劲,生铁已成钢也。前人所谓“四正”者,方也。方者,刚也。刚者,以筑其基,以壮其骨也。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采挒肘靠则是小开小合,小动作。比较前一阶段的劲力训练则更偏重于手法机巧的训练。经过了前一阶段练习之后,功夫见长了,就敢于把对手放进来,在半臂之内乃至贴身的距离上化敌进招,由外线作战变为内线作战,把敌人放进来打。此时的动作幅度变小了,化方为圆,内方外圆。掤捋挤按的劲路是明的,是方的、有棱角的,而此时采挒肘靠的劲路就是暗的,是圆的了。由于动作小,隐蔽性强,旋转性强,劲力容易集中,周身容易控制。且开中有合,合中有开,顺中有逆,逆中有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方寸之间将敌之劲力化解,化即是打,能化才能打。敌为我所制,全靠化得掉,要想化得掉,就须自身能至柔。越柔,则越敢将敌放进,无论对方势多沉力多猛,我全敢放在身上,轻松化掉。越柔,则我发力时动作越小越脆快,有如抽软鞭,又像金鸡抖翎和鲤鱼打挺,都是在极放松、极柔软的情况下发出了突然的爆发力,劲力之大、频率之快是超乎想象的。到此阶段,懂劲之功已成。

进退与顾盼从功力的角度看,似应同属于化劲的范畴,都是身法,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进退是功夫再长,周身的动作更小了,可以手臂不动,或基本不动,仅靠脚步的移动即可化解对方的进攻,有如大捋。身形进退,闪展腾挪,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全是一气之流行,或沾或走,如影随形,敌若进攻,打不到实处,劲力总在似空非空中化去,敌若退却,又总被我之势所压迫,甩也甩不脱,进退两难,左右支绌,只有徒叹奈何耳。

顾盼。再进一步,脚步也可以不动,仅靠眼睛的顾盼和身体的微调就可以知机得势。练到此处,目力之毒使敌之任何微小企图全收于眼底,我之睛光照住敌之双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彼之意念在眸子必有反映,彼心念甫动,我已全然知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彼不动,我不动,彼若动,我先动”,所谓“意在人先”是也。前辈功夫深厚者甚至有以目光摄人神魄使之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者。这一层次的“不动”,是在前面的“动”基础上的,没有前面的功底,你想不动也不行。有了前面的基础,你就没了怯敌之心,就敢于不动。从前面的大动到如今的不动,是一个逐步内敛的过程,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形而意。精神内敛,而后气可以鼓荡,正是所谓由动入静,静极而动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定。到了最后,眼睛也可以不看,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也,猝然临之,无故加之,都在无意之中化解,“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为何?实际就是本能。猫在从高处摔下时会全身完全放松并且将头和前腿扭到面向地面的方向,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冲击力的损伤,这就是本能,不用猫在空中去想。人也有许多本能,有了前面的四层功夫,练到了精纯不用想的本能,后天之功已成,同时也就是由后天返先天的起点。通过“定”,也就是气功中的“入定”,与先天之气相接。先天之气是什么?就是人的潜能,潜能之大之强往往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所谓特异功能也就是人的潜能之一。练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的地步,静极而动,阴极而阳,先天潜能随处而发,太极拳应该是到了最高境界。说“应该”,是因为我们自身目前还达不到这种境界,将来能否达到,也要看我们的努力和缘分。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若吾无身,则何患之有?又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拳之要领,无非“虚实柔曲”四字,练到至虚至柔,此身虽有而若无,则何患之有?武林前辈有能先知先觉者,亦有能不知不觉中发神功者,足见先天之气非谬也。

所以说,像练形意拳要分明劲、暗劲、化劲三步功夫,练气功讲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三个阶段一样,太极十三势是为我们指明了练习太极拳的三重境界,五个层次。对应于形意拳和八卦拳的阶段性锻炼方式,则掤捋挤按为明劲阶段,采挒肘靠为暗劲阶段,进退顾盼定就是化劲阶段,三步五层,分阶段逐步练去,庶可大成。为后学者好懂好记,特仿效拳经,做歌以概括之:

十三势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大开大合走车轮,化去虚浮僵硬气,招熟懂劲始入门。

采挒肘靠近欺身,至柔卸去力千斤,金鸡抖翎鱼打挺,方寸之间见精神。

进退得宜天地宽,周身一体走和沾,行云流水形随影,纵有千招也枉然。

顾盼悠然似等闲,精神内敛气如山,意在人先静制动,望而生畏敌胆寒。

定至虚极静至空,寂然不动感而通,无拳无意先天气,太极终得圆满功。

十三总势意无穷,日日修行必有成,浑然一气流行处,尽在虚实柔曲中

目前有 1 条留言    访客:1 条, 博主:0 条

  1. 风火太极 2011年11月07日 上午 10:10  @回复  Δ-49楼 回复

    写的太精彩了 看来太极十三式是太极拳的命脉 好好研究一下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