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复性与创新——童旭东

2012年02月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41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375 views 次

孙禄堂先生说拳术在于“复其本然之性体。”(见《拳意述真》自序)这句话非常重要也非常的深刻。其一是说拳术所开发者是每个人的本能、本性,通过拳术中的锻炼使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其二是说自我性体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拳术的锻炼来实现。所以,拳术与自我的关系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充分焕发自我本性的技能。——即在否定中确立,在确立中否定,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因此孙禄堂先生将此过程囊括到“有无不立”的观念中,成为解读这一观念之一例。

由此可知,复性是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自我否定就是创新。所以复性与创新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

拳学创新必须以复性为根本,也就是要以自我意识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创新就失去方向也失去意义。因此拳学创新是一个在自我的否定中认识自我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是与自身的环境、条件相互作用为一体,从中自为地、能动地提升与构建。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并建立自我。

所以,拳学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拳学创新要有基础,没有复性这个基础,就不可能不断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于是相应的技击技术的创新就失去了所要依据的主体。

那么复性从何处入手?孙禄堂先生指出是“极还虚之道”。

极还虚含义之一就是:通过有无并立的方式,产生有无不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极尽在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之能——作为每一步无不尽其所能追求最佳,同时还于虚,使心态归零,从而不断获得新的感悟与创建,因此每前进一步都是对前一步的否定,在此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最终确立,这个最终确立就是这个过程本身。所以“复其本然之性体”,就是这个在自我否定中确立自我的过程全体。

然而要实现这个以自我否定为特征的创新过程,就需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是理念排斥。其二是自我标榜。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罕有提倡创新的价值理念,强调的是承古,以承古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其实前贤所倡导的这个古,更多的不是一个历史性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概念,比如说当代某人的创作有古风,并非说他在模仿古风,而是指他具有朴真的风格。认为古则朴,朴就是没有外在的修饰,因此朴则真,所以认为古朴则呈现万物之原理。换言之,老的东西、原传的东西未必就符合古朴的风格。后人忽视了承古是归于朴的价值理念,而是片面地认为什么都是越古越真、越古越好,在观念上,忽视了后来人的实践价值,实际上这是步入了承古这个理念的误区。这种现象在传统武术界表现尤甚,长期以来一些密传、独传大行其道,把本来明明是自己的实践心得,却非要贴上一个前辈密传的标签,似乎只有这样,他所介绍的那些经验和心得才有份量,以及千方百计、不惜工本地造假,争夺某拳的创生地。为此一些人不惜杜撰故事,曾几何时编造伪史几乎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现象的一个特色。

另一种倾向是,武林中也有少数自我标榜为富于创新精神的弄潮儿,他们不懂复性是创新的根本,他们所谓的创新不过是在胡编乱造、异想天开,甚至割裂历史的传承,极力掩盖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把前贤们早已取得的成就,窃为己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的武术界长期以来忽视正确的认知理念和价值标准,尤其缺乏科学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论。造成中国武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武术的本位是一门以技击为表征的修身艺术。就其修身复性而言,则需焕发个人之性体,呈现其特殊性。就技击技术而言,则需结合自身条件不断创新。承古,但不泥古。即要尊重前贤经验,又要勇于创新实践,如此,才能使中国武术的发展步入其正轨。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