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交流与进步——童旭东

2012年02月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677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89 views 次

任何学术,没有交流就难以进步,拳学也是如此。

当代传统武术技击能力之所以退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实际交流不够。尤其是不同拳种之间的交流太少。为何如此,门派之见深重是其主要原因。

此外,当今传统武术的陋习之一,就是斤斤计较于个人之间一时的胜负,并常常把个人之间一时的偶然性的胜负,有意放大为不同拳派之间的技术优劣,再加之一些好事者的大肆渲染甚至编造,给不同拳种之间的技术交流增加了极为沉重、本不该承载的额外负担,无形中为不同拳种之间的技术交流构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造成传统武术在技击能力上的退化。

清末民初,之所以名家辈出,使传统武术的技击能力达到其高峰,其重要原因就是那时的武林中有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打破门户观念,在诸多不同拳种之间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其中孙禄堂先生无疑是这个群体中最杰出的代表。史载,孙禄堂先生终年游走全国各地,与各地有造诣的拳家进行广泛的切磋、交流,以求其道理,所研究的范围涵盖了十数家不同拳种,因此孙禄堂先生成为中国武学的集大成者,其武学成就旷世。

太极拳也是如此,最原始的太极拳一定不是上乘的太极拳,而是较低级的太极拳。从杨澄甫、吴鉴泉早期的拳照中可窥其端倪。杨澄甫、吴鉴泉早期的拳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仰头撅臀,见1925年杨澄甫的拳照。这个姿势显然是有悖于拳理的。在杨澄甫南下进入国术馆后,他的这个缺点有所纠正。杨澄甫南下进入的第一家国术馆是江苏省国术馆,杨澄甫在那里当了三个月的教习,期间得到了教务长孙禄堂先生的指导,使杨澄甫的武艺获得一次重大的升腾。杨澄甫按照孙氏拳“九要”的规矩,改掉了仰头撅臀的身法。这从杨澄甫1931年的拳照中可以明显看出。

吴鉴泉似乎不注重拳术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他终身恪守原传的太极拳形式,因此他仰头撅臀的身法始终未变。但是他的一些继承者,如马岳梁、吴图南等对仰头撅臀的身法有所克服。这不能不说是交流的结果,使吴式太极拳架有所改进。吴氏太极拳传人中,在与其他拳种进行交流方面做的最好的就是刘晚苍和李经梧,他们二位无疑是吴式太极拳现代传人中成就最突出的两位。

不仅太极拳如此,其他拳种也是一样,只有重视交流,才能不断进步。查拳名家张英健曾获得1933年中央国术馆二次国术国考拳术甲等,是13位甲等者之一,这是继其兄张英健获首届国术国考最优等(15位之一)后,查拳取得的又一有影响的战绩。张英健并不自满,他又向郑怀贤学习孙氏太极拳,专心致志多年,使他的技击能力又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使他的竞技状态保持了很久,1955年,42岁的张英健又获得台湾中国国术大赛的总冠军,打得后来获得亚军的黄性贤毫无还手之力。所以,交流与融合是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

遗憾的是,最近这几十年来,这种优良的学风并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近几十年来门派之见甚至甚于以往。所以,造成当今各个拳种在技击能力上的整体滑落。这是需要当今研修传统武术者认真思考的。

令人欣喜的是,最近这种情况开始有了一些变化,一些年轻的传统武术爱好者,开始打破门户的藩篱,纯以求实的态度,相互交流,研究传统武术的技击,我友张西可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张西可先生是南开大学的硕士、山东《大众日报》社的高级记者,他利用业余的时间,醉心于传统武术技击的研究与实践,他以形意拳、八卦拳为基础,博采众长,学以致用,勇于技击实践。他不仅涉猎多个传统拳派,而且对当代散打、拳击、泰拳等都进行研究、学习,走的是“兼而习之、融通兼备”的路子,这是提升技击能力的必由之路。最近张先生在济南成立“济南内家拳实战联盟”,与许多不同拳种的技击爱好者相互交流,不以胜负为荣辱,相互研究制胜之道。为如何提高传统武术技击能力,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示范。

传统武术的发展,必须要倡导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研究精神,剔除深植其中的门派之见的毒瘤,门派之见属于封建文化的法理观念,严重阻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在实战交流中,每个人的胜负及技术水平只代表交流者本人,不代表他的老师,更不代表他所练习的拳派。通过交流所探究的是技术和道理。只有如此,才能在一个比较平和、科学的氛围下进行交流。愿当今研修传统武术技击者,为此共同努力。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