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从力中求》《时机与分寸》——童旭东

2012年02月16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31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22 views 次

一、从力中求

功夫最初从力上求,如何求?

基础阶段的原则是:整体均,稍节强。

什么叫整体均呢?就是多次强调过的——均匀地发展整体的能力包括力量。如裘德元先生身披50斤重的铜衣转掌、站三体式等。整体均,一方面锻炼周身各节的能力,更重要 的是锻炼周身主要关节处的韧带和肌腱的能力,身体能力的均匀发展是通过周身主要关节的连通能力、控制能力达到的。所以要强化周身各主要关节的韧带和肌腱的能力,一些拳式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为此而设。

什么叫稍节强呢?就是为了达到均匀地发展整体,必须强化稍节的能力,使稍节与根节的能力包括力量相接近,乃至相等同。故孙氏拳在入门阶段很重视发展手指、手腕、脚趾、脚腕等处的能力和力量。强化稍节的原则是循序渐进,有个慢慢增长的过程,通过用力方式与呼吸和意念相配合,达到意气力相合。

孙氏拳要求能力要平均发展,技术则要有特点。前面曾公布了孙振岱先生对他的一些师兄弟技术特点的题诗,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孙氏拳第一代嫡传的各位名家他们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和技击风格都不一样。孙存周的从容,孙振川的神变,齐公博的雄浑,曹晏海的灵捷,他们各有特点:提笔、插花,无声、电裂,贼风、霹雳,山飞、海卷,风车、舞蝶,梨花、绞炮,如铁、如棉,这是一幅何等绚丽的技击艺术景观。这又岂是当代技击者们力壮膀粗所能为?

从力中求,也有如何求的艺术,这是当代技击缺失的一课。昔不如今?至少孙门不在此例,也许某些门派的确如此吧。

二、时机与分寸

民国25年上海举行全国运动会期间,曾有人问刘子明先生:“实战中最要紧的是什么?”刘子明先生当时没有立即回答,就跑去问孙存周先生,孙存周先生对他讲:“时机和分寸。”刘子明先生豁然明了。

刘子明先生曾对笔者讲:“当年国术家大多认为,自孙禄堂先生之后,全国的国术家中擅技击的,以孙存周先生的实战造诣最高。孙存周先生与人较技时从容潇洒,临机制胜如操左券,无需任何惊人之势,于自然平淡之中,已然胜人。究其故,擅把握时机、掌控分寸当为其一。”

无论任何技法,如缠拿、弹抖、冲撞、冷踢、连手等皆需要相应的时机,时机把握不好,即使是绝技也要失效。同样,即使把握住了应用的时机,如果分寸掌控得不好也要失效。所以,惟中和才是技击艺术的核心。

陈鑫先生讲:“太极拳,缠法也。”并没有揭示出太极拳的核心,缠法只是太极拳运用的形式之一。孙禄堂先生所讲的:“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才揭示了太极拳的核心,揭示出太极拳重点考究的就是如何获得并把握时机(开合动静相交处)并恰当掌控分寸(圜研相合)。所以说,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技理是中国太极拳技理的最高成就。

有人问:不惟太极拳,任何拳术包括当代的拳击、泰拳以及无限制格斗都讲究把握时机、掌控分寸,怎么能说把握时机、掌控分寸是太极拳的特点呢?诚然中外任何拳术乃至竞技体育都讲究把握时机、掌控分寸,但是作为有针对性的建立系统的训练方法来解决如何把握时机、掌控分寸的技击艺术就是孙氏太极拳。所以说孙氏太极拳提炼并提升了太极拳的核心技术,由此将太极拳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更高的境界。

孙禄堂先生的《太极拳名称》一文值得反复研读,就太极拳理论而言,言简意赅无过于此,是为太极拳理论的最高经典。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