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孙式太极拳解析(29)孙式太极拳的手(一)手型—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27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838 views 次

说是太极“拳”,实际握拳的时候远远没有用掌的时候多。在套路中,除了“搬拦锤”、“肘下看锤”、“践步打锤”、“指裆锤”、“双撞锤”等少数几个动作是攥拳外,剩下都是掌。所以掌型对不对,就关系到拳的质量。而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很忽视这一问题。人们关心的都是大动作的路线、姿势、劲力和用法,没有人去细抠手的细部问题。以为手张开,伸出去就是了,没有什么对与不对。

实际上,手型的对否直接影响到整体动作的正确与否,也影响该动作所要达到的内部抻筋、通气血的效果,影响腕部力量的提高,当然更影响使用的效果。在松肩坠肘的前提下,手型的正确,可以大大提高拳的效果。

手型的基本要求是:

1)立掌,也就是手腕和小臂尽可能达到90度角;

2)虎口撑开,撑圆,大指与食指的夹角为90度;

3)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自然伸开,挑住劲,有如托排球一样,不可卷曲无力;

4)掌心劳宫穴内含,不可腆出。

此四项除立掌这一项有些动作不要求外,是自始至终都要做到的。孙式太极拳之所以要求这样的手型,是与孙式形意拳和孙式八卦拳一致的,这也是孙老先生在晚年总结、修改后定型的。早年的形意拳是不立掌,指尖向前的,在《形意拳学》中的照片可证,但到了晚年便全部改为立掌。

以上四项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初学者会觉得手甚至胳膊都很累,也很难达到标准。

以开合为例。如果把这四条都严格做到,开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手会很累,小臂的筋会被抻得痛,手指会有麻涨感,甚至整个小臂都会有麻涨感。

开到与肩宽时大拇指根会有钢丝捆住的感觉,而在合到与脸宽时小指根会有捆住的感觉。但正因为手规矩了,开合起来不那么轻易可动,才会启动全身的运动来完成开合动作,才能把周身一体的整劲激发出来。如果手随随便便就可以做成,不费力,身体内部的潜能就不会被逼出来,这也是临界态训练在手上的应用。

比如单鞭。两手要向外极力撑住,有如两面的墙在向你挤过来,而你要把它撑住,同时还要沉肩坠肘,不能耸肩翻肘,这就很吃力,整个胳膊和手都有从里面被抽紧的感觉,双手十指的麻涨感非常明显。可是如果手型不对,没有极力撑开,内里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比如搂膝拗步。向外搂出去的手一定要撑开,塌住腕,极力向外伸展出去,意念在搂对方的膝盖,甚至是对方的脚腕,不只是要极力伸出去,还要在肩、肘、腕处撑圆,以滚动的圆球撞出而不是一根木棍似的打出去,

再比如金鸡独立。手在耳旁是为了架住对方的双峰掼耳或单峰掼耳,人家的拳头是用很大力气抡过来的。如果你的手没有立住腕,向外挂的劲力就小,就拦不住来拳。而立住腕,撑住肘,又确实很费力。

有人要问了,太极拳不是说要松柔,不用力吗?可是不用力手型就不对,这不是矛盾吗?这里有一个误区,太极拳只说不用拙力,没有说不用力,该用的力还得用。多余的力,用得过分的力,才叫拙力。该用的不用,或不用足,只有散和软,没有松和柔。

所谓临界态就是在可控与失控间的不稳定状态,控制就要用力,尽管是用最小的力也还是要用。不是说只有临界态才能出功夫,但是临界态出功夫快,是不争的事实。舒舒服服的状态不要说技击,就是健身都不行。所以,把手型做对,就是对手而言的临界态训练。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