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体悟孙式太极拳——陈威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241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613 views 次

《中华武术》2006年第06期

自1991年有缘结识先师孙叔容以来,快十五年了,恩师离我们而去也近一年了。这十几年来随着对孙式太极拳的练习,以及近几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读研期间,对太极拳认识的加深,对孙式太极拳的感悟也就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现将个人的体会及观点与太极拳练习者共同探讨。

一、称其为“小架”为何

有关太极拳的“大架”与“小架”之说不知缘起何时?查阅有关文献,普遍认为是以动作过程中肢体运动幅度的大小来区分的,如陈式太极拳以“大圈”与“小 圈”来分“大、小架”。另有人认为“太极拳架子大小主要指风格而言,不在于修炼时架子之高低”。也有人认为“架子大小有点类似于书法艺术中颜体和欧体楷 书”。但凡此种种我认为都不足以把孙式太极拳定为“小架”。
首先,来看看练习孙式太极拳上肢的状态,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丝毫拘谨,而是感觉到舒展、开阔。这一点从孙老先生《太极拳学》中的要求中清晰看到,比如 “两手……伸至极处”,“先将两手……分开到极处”,“……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等等。从上肢在练习过程中的状态来看,我认为其舒伸程度和其他被称为 “大架”的没有区别。
可能问题就出在下肢的状态上。孙式太极拳的下肢状态往往使人产生一些误解,看起来动作不够“放开”。实际上并非如此,只不过是放开的形式不同而已,这 一点也正是孙式太极拳的突出特点。因为其特点是“迈步必跟,退步必随”,正如孙禄堂先生所言:“迈步要以不移动重心为至善处”,即要以保持好身体平衡为原 则。试想一下,假如孙式太极拳的步法不是活步,其下肢的状态和其他称为“大架”的太极拳还有何区别?另外,那种引用书法艺术中的“中宫收紧”与“中宫外 拓”理论来解释与划分“大架”与“小架”,显然是有点牵强附会。
值得一提的是,从孙式太极拳的几代代表人物的言论中也不曾看到有“小架”之说。

二、孙式太极拳独特的健身性

太极拳的健身与修身功能已是公认的,我也不必在此赘述。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即有很多人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或之后,出现了膝关节疼痛, 严重的出现病变。对此北京体育大学徐伟军教授曾专门运用解剖、生理等现代人体科学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其结论是这些症状是由于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动作 不规范,使膝关节长期受力不正确造成的。
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根据自己武学的修为,融太极、形意、八卦于一炉而来的,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活步”,即迈步必跟,退步必随,以碾转来变换 方向。这一步法特点,使练习者的下肢在运动过程中很好地保证遵循人体解剖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下肢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受力方向不正确现象的出现。先师在教我 练习时对我提到最多的也是“两腿不要有死弯,注意重心的灵活变换”。孙式太极拳的这一鲜明特点正是其独特的健身性根源。
我本人少年直至进入大学学习期间一直是练习长拳类,由于在训练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动作,导致膝关节伤病。后经学练孙式太极拳,逐渐转好,在我的师兄弟中有类似情况也很多。这也是我对孙式太极拳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

三、对“开合手”的体会

孙式太极拳练习中对我另一个影响至深的就是“开合手”。“一阴一阳一太极”,或曰“一开一合一太极”。开合是太极拳的本性之一。孙式太极拳又称“开合 活步太极拳”,细查整套98章拳学之中共出现了“开合手”有12章之多,从中不难看出孙禄堂先生对“开合”的个人见解与重视。
对于太极拳的“开合”论述很多,也很详实,至于孙式太极拳的“开合手”的阐明或说理所见却是寥寥。孙禄堂先生应用了这样的语句:“两手如同抱着气球, 内中之气亦如同向外放大之意……再两手要同时亦如同抱着气球,往回缩小之意……”我的体会是,只有做到肢体的整体开合才能达到“内中之气的放大与缩小”。 要做到肢体的整体开合必须要以脊椎(即是督脉)为中轴,以两手为发端点,两肘下坠,松开两肩,背有后撑之意。“开”:两手向外分开时,由颈椎至腰椎同时向 两侧外伸拔,直至两手三阴经和两腿三阴经同时有向外撑之意,配合吸气;“合”:两手向内合时,颈椎至腰椎两侧向内缩挤,两手三阳经和两腿三阳经同时有向内 挤之意,配合呼气。

四、孙禄堂先生个人的武学思想在拳术中的体现

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该书收录了1903~2002年体育图书书目16645条,包括部分非正式出版物及部分港台 出版的)一书,在“中国武术”部分太极拳类书目排名第一的就是“《太极拳学》孙福全,上海中华书局1920年(民国8年)”。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 《八卦掌学》等拳学著作面世更早,同样在同类书日中排名第一。可见孙先生的拳学思想对近代武学思想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对孙式太极拳的练习,参悟孙先生拳与道合的“中和”思想。大家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可能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就是练习一段时间后会有一些新的疑问,接着就会去问老师,或者去翻书。我就是在不断翻书过程中逐渐感受孙先生的拳学思想的。
翻开孙禄堂先生的儿部拳学著作,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我们通常说的“每一个动作”,他都冠以“学”,如“太极学”“无极学”“开手学”“搂膝拗步 学”等等。为什么老先生称“学”而非“式”或其他什么呢?我以为这也是他对拳学有关“体用”方面的思想体现。给我们一个信号就是,太极拳不是那几十个式简 单的组合,而是包括一个又一个的“学”,它不止是一些具体动作架势。
孙先生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充分显示在太极拳中。他认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是太极拳之精髓所在;在对练习的要求是以“无极”始,以“无极”终; 以“名之闩太极”“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的“内劲”为核心;认为“……不尚血气,纯任自然,不伤其后天之力,专以善养人之浩然之气为主”。道家的“虚 无生一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万物归一”的思想完全贯穿在太极拳的动作及练习要求之中,因而透着浓浓的拳与道合的思想。远远超越那些简 单的以“气力”为主的技击能力本质论,从而揭示武术成为一门能与传统文化互补相承的文化体系的可能。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