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一代武医宗师——郑怀贤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399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967 views 次

一、一代武医宗师——郑怀贤

郑怀贤,河北安新县人,生于1897年9月,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全国运动医学学会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副理事长、成都运动医学学会主席、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等职。   
郑氏幼读私塾,14岁开始拜安新人李而清为师习武、学习骨伤科8年,其武功和医术在当地小有名气。后经李而清介绍,又先后拜武林前辈和高手北平的孙禄堂、魏金山为师,深造武功兼习医术。在师傅的精心教授下,不但在太极、形意、八卦、擒拿、飞叉等方面造就了一身过硬武艺,而且其医术医理得到系统完善。

30岁以后,只身辗转上海、南京等地,赁着自己高超的武功和精湛的医术,行医、授艺谋生,并结识了一批武林朋友。曾先后于南京“中央国术馆”与少林门长王子平、武当门长高振东等在一起交流、切磋、研习武艺。在上海中华体育会、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西江体育师范学校担任武术教员。

1936年,郑怀贤作为中华武术表演团11名成员之一,赴德国柏林参加第11届奥运会,作武术演习,其飞叉绝技震惊了德国。表演后法西斯头子希特勒都感到害怕而不敢与郑老握手。回国后,他被聘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师。

不久,日寇的铁蹄踏进南京路,不甘做亡国奴的郑怀贤抛妻别子,独身浪迹天涯,顺江而上,到了四川。在蜀中,他曾在重庆怒惩欺负妇女的流氓,也曾在成都皇城坝为伤兵免费治伤……1944年到成都体育专科学校任教。解放后五十年代初,成都体育专科学校改为西南体育专科学校,后又改为成都体育学院。

郑以孙氏八卦拳的技击功夫享誉西南。被同道称赞为西南五省八卦拳之第一人。郑怀贤的八卦拳活步推手、快摔、擒拿为西南武林中的三样技击绝技,而郑怀贤一生最珍爱的三大绝艺则是孙氏八卦拳、飞叉、正骨。

郑怀贤在西南地区四十余年,以此三大绝艺驰名全国。尤其八卦拳控人之技,为其师孙禄堂先生晚年独创太极、八卦融合之技,郑得真传,运用起来闪赚腾挪随心所欲,走沾控人得心应手。郑师又善卸骨、打穴、擒拿、摔跤,与八卦拳合用,其实战技术非常全面,技击实力超群。

郑先生武德很高,从不说别人的不是,对于拳学毫无保留,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什么人,哪怕是不认识的人,只要向他请教技艺,他都会毫无保留地教给你。其豪爽坦荡非一般人可比。

1958年和1960年,在当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和指示下经有关部门的批准,成都体育学院建立了附属体育医院和运动保健系(1978年改为运动医学系),郑怀贤教授任医院院长和系主任,全身心地投入到伤科诊疗、中药、按摩的研究、教学和临床等工作中,并走上讲台,亲自讲授凝聚他毕生心血的正骨、按摩和伤科用药的经验。几十年来,运动医学系和附属体育医院为体育系统和卫生系统培养了大批中医骨伤科和运动医学人才,已遍布祖国四面八方。有的还远涉重洋,在异国他乡宏扬中华医术造福全人类。在他的带领下,成都体育学院逐步形成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传统骨伤科为特色的全国运动医学基地,徒子徒孙亦在众多体育机构和的中医骨科中担当重任。

郑氏伤科学术幼从师学,博采诸家之长,结合多年临床体验而成。归纳出郑氏正骨12法,摸捏按提拉顶,再加端送搬摇挂;郑氏伤科按摩13法,抚摩、揉、捏、揉捏、搓、摩擦、推压、摇晃、抖动、提弹、振动、叩击和按压;独创经穴按摩8手法,摩推按拿,分合揉掐:总结了郑氏伤科经验穴位55个。

郑氏治伤,重视功能,强调治筋。指出骨为主干,节为枢纽,筋肉为动,若骨折脱位不治筋,十治八九难屈;重视综合治疗,强调外治;重视医患结合,强调治“心神”;倡导医者练功力、手法,熟记解剖、方药等基本功。其所创“一号新伤药”、“舒活酒”、“铁弹丸”、“三七散”、“抗骨质增生丸”、“一号活络膏”、“虎骨木瓜酒”等郑氏良方,以其独特功效,为千百万患者解除了痛苦。现其秘方为成都体育医院所有。

此外,郑老还善于学习别人经验为己所用。60年代初,选派自己的学生数人赴天津医院骨科向方先之、尚天裕等学习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关节脱位,学习小夹板制作和使用技术,并独创了铁丝托板。使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成为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骨伤科和运动创伤教学、临床医疗和科研基地。

郑老医术卓绝则济困扶危,悯恤病患,不愧为一代良医。他不分富贵贫贱,官吏平民,均一视同仁。无论上班还是下班,只要病人找到他,他一定亲切询问,仔细诊断,从不敷衍了事。对远方来信求医者,他也一一复信,并寄去外敷中药和内服药方,嘉惠了不少患者。

郑怀贤教授高超的武艺、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不仅给学生,给患者带来福音,也为成都体育学院的学术和办学带来巨大影响。深深为郑老医术和武艺折服的贺龙元帅曾亲切的将成都体院的武术和中医骨伤称为“成都体育学院的两支花”。郑老在教学中提倡并注意实施体医渗透,他提出“加强学生保健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又能作为一般的保健医生”,“当骨科医生必须要练基本功,医生良好的指力、手力、腿力才能帮病人进行治疗和功能锻炼”。在其影响下体医渗透成为成都体育学院这所以体为主的专业性学院的一个传统和特色,并逐渐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使成体逐渐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明确办学特色,成千上万的学子从中受益,为成体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学术和办学遗产。

  郑怀贤教授一生勤奋,习武、医人、授徒从未间断,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依然带领学生到四川各地教授普及太极拳,到暮年 85岁的还在为天南地北的骨伤科患者诊疗。郑怀贤教授主要著作有《正骨学》、《伤科诊疗》、《中西医治疗骨伤科经验》、《伤科按摩术》、《运动创伤学》、《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参加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骨伤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运动医学》等。1981年十月三十一日,这位著名的老武术家、骨科专家因心脏病在成都去世。

郑老过世后,成都体育医院(原成都体育学院校医院)设怀贤堂,与后建立的新成都体育学院校医院设郑老半身塑像于正厅,成都体育学院设怀贤路,并于院内塑郑老全身坐像,立碑上书“武医精湛”,受后人瞻仰。

郑先生确是一位罕见的德艺双馨、技艺全面、特点突出的杰出武术大家,是医德高尚和医术精湛济世救人的一代名医,是诲人不倦,孜孜以求的一代宗师,“武医宗师”名至实归。

二、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中国武术———希特勒惧与郑怀贤握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四川人第一次登上了现代奥运的舞台。历史由此记住了郑怀贤的名字,他不是运动员,而是武术大师,当年国术表演队的一员。在柏林奥运会开幕式上,他表演飞叉技惊四座,被誉为“空前绝后”。
郑怀贤是成都体育医院的创始人。武者侠骨,医者仁心,郑怀贤不仅是武林翘楚,在中医骨伤科界也有极高的声望,被后人尊称为“武医宗师”。寻访这位四川奥运第一人也许很容易,但我原本期待的“武侠故事”因岁月流逝不那么鲜活,可他传奇的一生却未因岁月流逝而失去光芒。
   将历史翻回到1936年8月,69名中国运动员经过长途跋涉,辗转来到德国柏林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其中,由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等人组成的国术表演队最为耀眼,他们是当时全国武林的顶尖高手,名动江湖。出征前,蒋介石、宋美玲夫妇甚至专门在南京行政院接见了这些江湖侠士,并一起合影留恋。这是中国武术第一次有组织地大规模在国外献技表演,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在奥运会上表演。
郑怀贤的这段传奇,如今已演绎为“口头文学”:在奥运会开幕式上,面对10万观众,郑怀贤手持飞叉,昂首挺胸出场。他拉开架式舞动钢叉,场内顿时静寂,只听得飞叉呼呼风响,上下翻腾,就像被施了神奇的魔法粘连在这位中国人身上。飞叉刚柔有致,紧紧缠身,简直就像他手的延长那样翻腾自如,尤其是耍飞叉的“怀中抱月”、“苏秦背剑”等绝技更令全场掌声雷动,他虽谢幕达十多次,观众仍意犹未尽。表演结束,在观众的喝彩声中,一位德国体育官员走到郑怀贤身边,用手在他身上里里外外摸了一遍,做了一个惊奇的手势,退场了。当晚的招待酒会上,这位体育官员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端着一杯啤酒再次来到郑怀贤身边,通过翻译问道:“白天在你身上没有发现什么东西,怎么那钢叉就不离身子呢?”郑怀贤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国的武术!”这位官员马上敬酒,大为叹服。

随后,国术表演队在德国的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各大城市巡回表演。中国武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征服了西方观众。但起初,国术队受到组织者的冷落,被安排在一个露营联欢会上表演,没有专车接送,队员们来去都是扛着器械去乘公共汽车。可轮到他们上场时却各献绝技,郑怀贤的飞叉、刘玉华的双刀、蔻运兴的64公斤大刀、金石生的九节鞭等节目精彩纷呈。至此,表演组织者才完全换了一副面孔,准备了夜宵,以专车相送。
当时中国衰弱,参加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均名落孙山,惟独武术表演受到了热烈欢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和巍巍雄风。当年的盛事,如今已无迹可寻。不过当年的德国报纸上却记载了一段关于郑怀贤“放电”的逸闻:在郑怀贤表演结束后,德国体育部长和希特勒心血来潮,走下主席台,祝贺郑怀贤。德国体育部长专门与郑怀贤握手,突然全身瘫软,双脚跪地,认为对方手上带电,仓皇阻止希特勒与郑怀贤握手。也有人说,希特勒是感到害怕而不敢与郑怀贤握手。

后来,成都有记者专门就握手一事向郑怀贤求证。谈及这段传奇,郑怀贤说,当时得知希特勒怀有种族歧视,拒绝与美国黑人运动员欧文斯握手,我心生愤慨,于是在和德国体育部长握手时,故意手指用力,摁住他的穴位,小小惩罚了对方。自己并未与希特勒握手。
郑怀贤在海外威名经久不衰。不久前,郑怀贤的一名学生到意大利旅游,参观一家武馆。没想到一进门就看见高挂着郑怀贤的照片。郑怀贤与奥运会的缘分并没有就此中止,从1984年开始,他的弟子总作为随队医生,为参加奥运会的中国健儿保驾护航。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