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全部文章 > 寿关顺先生文章 > 正文

寿关顺老师对《身边的武林》作者老师的答问

2012年12月28日 全部文章, 寿关顺先生文章 ⁄ 共 548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8,621 views 次

寿关顺

 

按:2012年11月,应《身边的武林》作者老师采访,寿关顺老师就孙禄堂武学及研习经验的答问,考虑答问涉及孙氏武学的关键理念,对同学相当重要,因此本人录下供同学参考学习。

寿关顺老师 讲述 施勇整理

1、 你认为,你所练的拳最核心的秘密是什么?只用3个词语来概括,每个词语你的解释是什么?

我们所学的孙氏三拳,以孙氏形意拳作为基础,有核心但不存在所谓的秘密,秘密者,相对而言,不知是秘密,知者则不是秘密。孙氏武学体系开放完备明晰简易,学习者能在豁然开朗后再回顾孙氏著作,可以发现孙老先生无所隐瞒,虽然确有难以参悟之道理,但没有刻意隐秘的诀窍。

孙氏武学的核心要义在孙禄堂祖师的著作中已经备述,可谓公诸天下,只是不得要领者不能对孙氏武学的核心思想---拳与道合有所感悟,也难以对核心体系:九要、三害、四正八柱、三根三尖、一气含四象等有一番明白的体认和历练,这当然有赖于传授。

如须要就孙氏武学的学习理路进行归纳,以我们一家之言,有三个词可以勉强概括,即规矩、变化、合道。

一、规矩:如《列子》云:歧路多亡羊。拳术锻炼欲达成果,恰如歧路寻羊,岔路越多,越难以抉择寻羊的路,一旦走入歧途,则人羊两失,拳术锻炼也是如此,不知道理路,必然迷失,蹉跎岁月一无所得。唯一可以凭借的就是过来人的经验教训,恰如识途老马可以使人免于迷途,拳术家将拳术规律总结为规矩,使后来人不致于走错路走弯路,道理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规矩是学拳练拳的“捷径和正路”,如果自作聪明,舍弃规矩而枉自摸着石头过河,名曰创新发明别有见解,实际上无异于重走前人走过的错路和弯路,殊不足取。守规矩者正如生富贵家儿女,坐享其成;不守规矩者却似丧家白手奔波的贫子,无所福荫,前途难卜。此中难易,智者自辩。

二、变化:所谓变化,因时因地、因人因目的,拳术的本质、形式、功用都可以作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譬如人的身体是一定的,但身份、所作的事业等等要根据外界情况不断调整才能适应需要。同理,拳术锻炼不能拘泥于特定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有所变化才有全面的效用和价值,如果固执于某个练法、某个拳式是孙氏拳的、或是绝对正确不可更改的,这就如同刻舟求剑一般不合时宜,孙氏武学的观念是拳即使练对了还是要改,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否则就相当于承认有个绝对的“最高形式和最高境界”,走向僵化和反动。学习者的高矮胖瘦是变化的依据;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也是变化的依据;经验阅历性格都可以是变化的依据,变化才能生生不已,推陈出新。

三、合道:孙氏武学讲求拳与道合,狭义而言是练拳要与拳道相合,即符合拳术规律,广义而言是练拳应推广至与一切规律相符合,养生之道、为人之道、事业之道都可以在练拳中体认,孙氏武学自始便是全体大用的学问,不止是武术,而是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教化体系,懂得人际之间须有礼义,则能反推练拳之时须有规矩法度;懂得人文历史有兴亡盛衰,则能反推练拳之时须有起落钻翻;懂得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则能反推练拳有九要三害,其他各类学问都可以援引入拳术之中,道理相同,所论范围不同而已。孙氏武学的精神拳与道合,恰如滴水入海,使拳术之一滴成大海之用,而万事万物又都可以反过来开启丰富拳术的智慧,这是拳与道合的意义所在。

2、你的拳讲究“中”吗?如果讲,那么什么是“中”,你是怎么来达到中的状态的。(请用比喻来表示)

孙氏拳讲究“中”,但这个“中”是广义的,是指安居本位、不求自得的意思,而不是形而下的中线中轴尔尔。孙氏武学练拳讲究中和,其理论依据出自儒家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譬喻而言,听音乐时,未闻之时,能听而无所听,这是中;既听之时,五音列辩无所偏差,这是和。同一道理,孙氏武学所言中和,即拳术运动的原则,拳法能动而无所动时,动的所有可能性不被破坏,就是中;拳法既动而能无过无不及,动的现实情况达到合理,就是和。因此孙氏武学之中,如何达到中的状态,法则就是“不妄动”,妄动者不能达到中的状态,好比听音乐的人耳病产生幻听,不是处在听的正常本位上,终究也不能如实听闻音乐。而拳术练习如何不妄动,具体就要求依照九要三害等拳术规矩切实体会。

3、你是怎么来练“丹田”,不同的阶段感受有什么不同?

丹田之说,多出于道家修炼和中医诊疗,孙氏武学也多有对丹田的论述,如四肢气力缩至丹田等要言,在“九要”规范中“缩肩缩胯”就是养丹田的方法,又有云:丹田居内腰应在外,“九要”规范又有“塌腰”是固丹田的方法,“起落钻翻分明”是运丹田之法,可以说孙氏武学的丹田功夫已经统摄在“九要”规范中。究其目的是要保全神气于丹田一体而运用,丹田所在是人体重心,理所当然的力势大本营,身法的根本,依孙氏八卦拳的理论看,丹田具有“无极而太极”的意象,是拳势的发端与归宿。至于坊间另有练“丹田”诸说,孙氏武学反对有意造作,应以顺乎自然为宗旨,所谓“有若无、实若虚”,世俗有致力鼓腹、幻想搬运等方法或有效果,均不是孙氏武学所着意,因此感受实在不值得一提,因人而异,没有特定的现象,如有丹田温暖充实概是锻炼得当和健康人的常见现象,至于丹田有物跳动或沿任督二脉环游,万不能刻意为之,孙氏武学所说“气不可御,御气反之而奔腾”,是至理要言。

4、你觉得放松重要吗?为什么?你怎么一步步来实现放松的?

放松对于练拳很重要,拳术是松紧矛盾的统一,做不到放松也就不会紧,对于人体而言松和紧是统一的,如练拳需要节节贯穿,俗语所说“打通关节”,减少力量传导的阻碍,方能形成整体的效能,关节必要能够松开,然而关节的松是相关肌腱的紧造成的,反之关节的僵滞是相关筋肉松懈无力造成的,所以讲求放松离不开紧张,两者相辅相成。譬如气球充气,内开展外包合,全赖橡皮膜的松紧统一,内不松则气不能充入,外不紧则气不能周全。

孙氏武学的实现放松可以用“抻筋拔骨”的方法,也可以在三体式中练习,其目的在于开筋骨关节以放松,方法却反其道而行,用尽全身力气而不影响呼吸,术语称为“伸懒腰劲”,譬如人伸懒腰的状态,气力用足但呼吸反而顺畅,关节反而放松一样。这也是孙氏武学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本能中汲取的智慧,用于拳术自然增进。

5、你在站桩吗?站桩的好处和要领是什么?你尽量用你自己的语言和比喻来描述。

孙氏形意拳三体式站桩是基础根本,要通晓拳术必定要站桩,站桩的好处很多,看从什么角度什么层面、针对什么问题来讲,仁者用之得仁,智者用之得智。

浅显而言,站桩重点改善的是练习者的身、息、心三个层面,也可以说是增益精气神三宝,也可以说是调理身体、呼吸、心理三部分。从身体的部分看,站桩锻炼很全面少偏颇,内在的精血气息、五脏六腑,外在的筋骨皮肉可以在一式之间同时协调锻炼;心理部分能明心增慧,与止观法门同用。拳经所说:三还九转是一式,意思是同一个站桩形式的内涵可以从表及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螺旋进化,可说是形式简单内涵深邃,不是其他常见方法可以比拟。

至于要领,均在“九要”、“三害”、“四正八柱”、“三根三尖”、“一气含四象”等孙氏形意拳的教范之中,细节过多难以语言讲述清楚,简要意思,九要所求在于内开外合,合三体成一体;三害防止气力逆行不能归根;四正八柱是筋骨成型的规格要求;三尖三根是整齐血肉筋骨四梢及调息的关键方法;一气四象是虎抱头、龙身、熊膀、鸡腿仿生功夫的意象。

6、意与气,在内家拳里多次被提及,你认为什么是意,什么是气?你怎么来修炼意和气?

意气在孙氏武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意气的观念在孙氏武学的体系里不是孤立的,是统摄在六合中内三合的范畴内,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所以常常突出意气是因为意气正是枢纽于心与力之间,心为主体、力为功用,两者是因果两端,而意气居中使之实现,意是心的动态,意因动而气生,力因气生而显现。再做比喻,心比如海水本体,性质数量如一;意比如海之流动;气比如海潮集起的势能;力好比海浪外显的冲击。

粗浅的说,心是精神本能没有形象,意是心理思维有所形象,气是微观生理活动不显形迹,力是外显的质量运动。意、气对于拳术之重要在于,精神本能无形无相不可捉摸,力是最终结果无须造作,只有意气是可以人为把握、锻炼、调节的,而将意气与心力合在一起有什么作用呢,简单说,是为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使人的力量运动契合本能,提高拳术的效能,因为没有锻炼内三合的人,在拳术应用时会发生意识迟缓、气息不调的弊端,最终动作失效,气力不彰,也就是常言所说的“力不从心”,因此力要从心,人心里的想法能够通过形体和力量表达出来,必定绕不过意、气的锻炼和统一。练习意、气,在孙氏武学的体系中,有三体式前一环节——两仪式,用于体悟锻炼心、意、气、力“内三合”。

7.内家拳里有许多种矛盾,比如开合、虚实、动静等,你觉得那几组矛盾最重要,你练习时时怎么做的?

拳术中所有的矛盾,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都归纳为 “阴阳”,开合、虚实、动静都是阴阳的特殊表现,从这个角度看,不存在哪几组矛盾最重要的问题,好比我们吃饭用餐,自然品味到色香味及营养等等方面,色泽明晦、香气浓淡、味道甘苦都统一在菜品之中,其实无由分割,因为色香不脱离于味而孤立,反之也是如此。

又如拳谚云:打人如走路,且看走路之时,双足交替开合、动静、虚实可能分割而作?说开合时,虚实动静已在其中,说虚实时,开合动静亦在其中。《证道歌》说:一法遍含一切法。拳术思辨也是一样,说阴之时阳已在其中,所以可以说认识拳术中的矛盾,要认识到它的“不一不异”,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对练习拳术的指导作用,岂不闻《形意拳经》:“若专以求力,即被力所拘,专以求气,则被气拘,若专以求沉重,即为沉重所捆堕,若专以求轻浮,神气则被轻浮所散”,须知气力、轻重沉浮均是一系列矛盾,尤且不可专求,举一反三,重开合,则被开合所拘;重虚实,则被虚实所拘,其道理如一。

谈及拳术练习中的矛盾,借用《证道歌》说: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只要确实按规矩练习,所谓开合、动静、虚实等等都已经包含其中,无须头上安头,多此一举。难道不见古人立论,只是捻提一个“阴阳”就不再多言了,何曾将一“阴阳”唠叨出远近、高低、前后、刚柔等等,看似细密,实际已经挂一漏万,落形而下了。

8、内家拳对你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请你举多个例子来说明

拳术的锻炼对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初学时给人新鲜感和保健的实际功能,经年累月之后,拳术中的道理和功能逐渐和身心交汇,使人感到无比受用。

除了身体体质的改变外,特别有感触的是拳术对于心理和智慧的提升,帮助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事业的推动。

比如我从事骨伤科治疗,自年轻开始练习孙氏形意拳,在认真按九要等规矩长期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对自身的身体有了内照的体验,对于人体的骨节位置等等了然于胸,又形意拳功夫增长了劲力,使治疗手法之力可以轻易渗透病患之处;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太极拳推手锻炼,听劲功夫渐渐深入,拿捏来力时心里一清二楚,以至于作骨科治疗如正骨复位时,手法越见轻灵细腻,病患常在无痛之间豁然而愈,至今想来,《庄子》说的庖丁解牛真是实在的道理啊。

除了医疗技能随着功夫渐渐提升,拳术锻炼还开启了其他方面的智慧,比如待人接物,面对人际关系中间的冲突时,言语行为不卑不亢,讲原则也要会变通,都可以从拳术的法则中去体会,恰似太极拳不丢不顶的要领,我在教学生太极拳推手时也这样讲述道理,劝诫以蛮力相搏不是应对阻力的办法,而是想法与阻力融为一体后将其改变为好,为的都是保全自己同时减少对抗和消耗,人事与功夫道理相同,讲求的同样是长久的和谐共生而不是一时的意气利害;又比如同陌生人打交道,要懂得辨识来人的善恶与贤愚,就要通过谈话和做事去探知和了解,也要看对方的反应,恰似太极拳的问劲听劲功夫,都是一般无二的认识方法,所以练拳练到人的内在素质---精神品质思维智慧,以能够应对万事万物,而不停留于肢体脏腑,方才可以说是“内家拳功夫”,如同趋向佛家所说的“内明”,而非“外道”,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和观念,可供同道分享。

9、为什么你练拳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是什么核心力量在支撑你的坚持,期间有没有想过放弃,为什么能坚持下来。

我因为得到了前人的真实传授,自己在多年实践之中有很大的受用,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好拳术如孙氏武学真是国宝,能够有缘学到真是有福,过去我的老师支燮堂老先生拜孙禄堂祖师学习孙氏形意拳太极拳等,还得到了内修的传授,可谓获取了巨大的富足,终其一生虽然人生境遇困厄磨难不绝,但始终以拳为乐趣,深深地痴迷其中,也达成了很深的功夫境地。而我时至今日以练拳为生活之特别享受,实在不是靠什么力量来坚持,更谈不上放弃,因为孙氏武学等拳术,道理很深邃,但切实于日常生活之中,每每给人益处太多,用前辈的话说,我们学拳真得到其中的味道了,好比得病的人整天捧着药罐子一辈子都放不下,又好比小孩品尝到甜蜜的食物终是欲罢不能,哪里还有放弃的道理?

10、你觉得你练的拳还有什么值得分享的,最想告诉大家的道理和秘密?

拳术不是小道,是关乎身心的大事,从表面上看,练拳是在操持身体,实际上,练拳是对自我的重新一番认识,既认识自己的身体是怎么一回事,也认识了拳术运动的道理有科学的一面、有文化艺术的一面,有究天人之际的一面,增长见闻也陶冶性情,还可开启的内心智慧,所以练拳从小了说不过自己强身健体,从大的方面说,可以推己及人,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扩展开来利益大众。

最想告诉大家的道理是,练拳的功夫不在拳本身,拳本无法,因人而有境界,人是本,拳是末,人是体,拳是用。学拳练拳和做世间其他事业是一样的,事在人为,拳在人练,学在规矩,悟在变化,证在合道。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