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孙氏太极拳学的观念和方法——施勇

2012年05月23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774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145 views 次

孙氏太极拳学的观念和方法
--对孙禄堂太极拳基本认识


    孙禄堂祖师的《太极拳学》初版于1919年,民国8年,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太极拳专业著作。
   《太极拳学》是孙老继《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后的第三部巨著,是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的太极拳学术开先河之著作。
    众所周知,孙氏太极拳是我国太极拳主流之一,然而相比较其他大流派如陈氏、杨氏、吴氏太极拳等,总体来看传学不广,其中因素非只一二,也可谓因缘时节人力难为。
    观陈氏太极拳标榜缠丝劲,运行婉转优美;杨氏太极拳舒展轻松,雍容贵重,各家太极拳特点鲜明独到,令广大群众容易从外观上便能了解其优点,更因其拳史长久,奇闻逸事颇多,富有文艺价值,爱好者益加喜闻乐见。
     而观孙氏太极拳属年龄最小的太极拳流派,传播可赖的师资难寻外,其立意曲高和寡,普通学生不明本旨,经年所学不过皮毛,不明所以,无论于骨血神髓。


孙氏太极拳学的观念

    孙禄堂武学素来讲究“有道缘者得之”,因孙氏武学旗帜鲜明的“拳与道合”,其拳学体系中实有道家修炼之血脉,孙老在《八卦拳学》中引清代丹家大师刘一明《周易阐真》作境界功夫的注脚,且孙老明言武学与丹道即表里关系,此节孙氏武学学人不能不留心。
    我师寿关顺在教大家孙氏太极拳时,常在无极式时提示“内丹点火”,在“白鹤亮翅式”时提示“还精补脑”,此类都是孙氏太极拳中内修要领,若不知道家内丹修养知识而妄言拳架,或以现代体育的研究方法来指导练习,则似是而非,离题甚远,不明孙老“拳与道合”之本心,误入“野狐禅”而不自知。此其一也。
     或有人说以现代体育的研究方法来指导孙氏太极拳的学习有何不妥?为何要用东方传统哲学来指导?
     这个问题在于对孙氏太极拳认知层次上有所区别。
     西方科学是以“系统观”为界限进行研究的,而东方智慧是以“整体观”来认识把握事物的。
系统是在整体中按一定特点和法则提取的要素集合,整体中包含无数个系统,例如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可以按晴雨之别提取出气象系统,按高低远近可以提取出地理系统,按生命情态可以提取出生物系统。一个系统的知识集合就是一个学科,因此有气象学、地理学生物等学科。
系统是整体的片面认识,它易于认知和检验,但不能完全反映真实世界;而整体是系统的综合,但它不容易被认知和检验,往往只能靠经历者的传授来领会,至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东方的学问为何特别注重师道的口传心授。
     因此以现代体育的研究方法学习太极拳,只能了解其在身体运动如何稳、快、有力(体育层面的),对于太极拳如何改善整个身心状态则难以名状,必须在东方传统哲学的指导下才能体会其内涵价值。
     其二难者,孙氏太极拳的创制是在孙老形意拳、八卦拳基础之上,且其基本功未出形意拳八卦拳之范畴,因此我师在教授孙氏太极拳前三年,均要求孙氏形意拳三体式与劈拳基本功达标。而孙氏形意拳的三体式之严密难学也非自作聪明者可以想见,尤其忌讳以自身的一点感觉擅自发挥,自加注解,画蛇添足。非有老师在旁经年修正,自己朝夕揣摩苦练才能得其大概,我和师兄弟徐思恩、孟繁荻曾有几年每晚练习基本功“鹰熊斗志”,后膝离地不过三拳高,一打三四十分钟不停,每动三息再换一势(练时身边有《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读诵声约35分钟故知),其中甘苦非经历不能知。
     因此,我们可以说孙氏太极拳之少见于世,实在是它是太极拳中的“奢侈品”,要懂得其中修身养性的内含和方式,必要时日和艰苦功夫,必须学问增进才能渐窥三昧。
     然而学习孙氏太极拳又很简单,因其形式在各流派太极拳中最为简洁易学,较之陈氏太极拳每动需缠绕转关,杨氏太极拳拳式丰富繁多,孙氏太极拳动作简朴素雅,学习时容易记忆,身体运行幅度均如日常,人人力所能及。
      其道理用逻辑学原理解释,内涵越丰富,则外延越少,因此孙氏太极拳内在意义的丰富,因此形式上反而不复杂。
      同时人们学习任何学科都是自外而内的,从表象开始逐步了解本质,因此形式的简单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道德经》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孙氏太极拳深得其旨。
      依上所说,孙禄堂祖师合形意八卦创出孙氏太极拳,其中主旨是道家修养为主线,形式简易,目的是治理后天血气以返补先天元气。其用意即道家而言为返老还童,禅谓本来面目,医学所谓抗衰老。
     其中道理与途径,孙老在《太极拳学.自序》中示以文字如下:
    “乾坤肇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和,随生万物。是为后天,而有象。先天元气,赋予后天形质,包含先天元气。故人为后天合一之形体也。人自有知识情欲,阴阳参差。先天元气渐消。后天之气渐长。阳衰阴盛。又为六气所侵(六气者即寒、暑、湿、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躯日弱,而百病迭生。”
      初读者常常对文中的先后天不明所以,然而这个问题却很重要,要理解先后天的意思,不妨以比方理解。先天元气如同一国之民心,后天血气。 如一国之民风民俗,先有民心良善是其本质,后有民风淳朴是其现象;所以古时内圣外王者,想要民心向善,必先移风易俗。
      其实我们东方文化的生命发生论,都是认为先有生命力(先天元气),由有元气活动便产生生命与肉体,这在佛学唯识学看来,阿赖耶识缘起,然后色法(物质世界与人身)逐一呈现。
      就道家与中医观念,人先秉元气而后有肉体,父母遗传的精血只是肉体的建筑材料。
      然而人类一生中,因从童年开始,知识一开欲望越来越深重,精力都用在满足外在世界的种种欲求,被四季邪气、酒食不节、不良的情绪伤害到整个生理系统尤其是免疫和内分泌系统,令人失去抗病能力,并使原有的生命力(先天元气)日渐凋零。
      这个过程就是后天的血气用事伤害了先天元气。
      而护卫先天元气之道,在于整治后天血气。
      医家补救人体先天元气,必定先调理后天血气,否则无下手之处。
     圣人孔子更是用心良苦,教人年少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血气已衰,戒之在得。教人从心理源头治理后天血气,以防先天元气被伤。

     “古人忧之,于是尝药以怯其病,静坐以养其心。而又惧动静之不能互为用也,更发明拳术,以求复其虚灵之气。迨达摩东来讲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伤神,形容憔悴,故以顺逆阴阳之理,弥纶先天之元气,作易筋、洗髓二经。教人习之以壮其体。至宋岳武穆王,益发明二经之体义,制成形意拳,而适其用。八卦掌之理,亦含其中。此内家拳术之发源也。元顺帝时,张三丰先生修道于武当,见修丹士兼练拳术者,后天之力用之过当,不能得其中和之气,以致伤丹而损元气,故遵前二经之义,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洛河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生之妙。”

     此节讲到,古人对后天血气伤及先天元气而致百病丛生,采取药物的内服外用来调理身体疾病,又通过静坐等方式来修养心理情绪的健康。除此以外,又发明拳术解决身体动静不合一的问题。
     古代不独和尚、道士通过静坐来修炼改良体质,文人雅士也好静坐调心,但过于静止的生活方式容易使血脉精神萎弱,气血不流,这和我们现代大多数办公室工作者一样,都是长年久坐,另加高强度用脑,其实对血气最为不良,伤气淤血。
因此像禅宗初祖菩提达摩、道教张三丰分别创制易筋经、洗髓经和太极拳帮助久坐修炼者改善身体,康复先天元气。

    “此拳在假后天之形,不用后天之力,一动一静,纯任自然,不尚血气,意在练气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
    太极拳的道理是治理后天身体血气以修养先天元气,用身体的固有的形态但不用血气之力。身体动静运转出于自然,反对血气用事,通过调理气血以提升先天的身体功能(练气化神)。


孙氏太极拳学的方法

“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
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
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
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
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
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
六合者,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
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
八卦者,朋、捋、挤、按、采、挒、肘、靠即八卦也;
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

   这节讲太极拳的方法论即是按照“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的理念一一执行。
   常人多不理解这个方法论(一到九)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厨师制作美味佳肴,起点是一道菜的整体观念和形象,“一理”就是这个,也是它的重心,随后会从各个层面去做好这道菜,如色泽怎么调则鲜亮,味道怎么做才有滋味,香料怎么用气味才芳香。色香味就是“二气到九宫”的各个烹调方面。
    然而做好的色香味,最终还是体现在这道菜的整体观念和形象上。
   “始于一,终于九,九又还于一之数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太极拳非常科学的方法论,即从整体把握分层验,分层印证再统一。
具体而言,我们练习孙氏太极拳开始的第一阶段,不必多说动作要领,动作路线取得大致准确即可,只需留心自己的身体整体重心(腹内中和之气)要不偏不倚,不仰不俯,不可勉强用力鼓劲,呼吸不可人为控制。
   至第二阶段,可以注意身体动静要分清,此是将人体运动以运动和静止两分来研究。因身体一有动作,则必有力点,有力点则必有支点,支点应(相对)静则整体安定,力点恰当则运动平稳。万不可不分动静,妄动或不动都不合太极拳两仪道理。
   至第三阶段,可以留意头部和四肢的位置和运动,此是将人体上下三分来认识,因头部、手足属人体最远端,与人体重心遥遥相对,也是人体运动的主要承担和实施者,决定了运动的最大范围和方向,故测量动作远近和迟速不能不查“头手足”三体。孙氏武学有“三尖”“三根”的具体应用。
   至第四阶段,可以注意身体在空间的运动方向,此是方向路线如何有效的研究,因人体运动进退左右转身是缺一不可的能力,缺少其一则必定有所不至。譬如驾驶车辆,基本方向仅有进退和左右转向,缺一不可,多一不必。然而必须锻炼至进退左右环转十分合度,才能无所不到。
   至第五阶段,可以注意身体在移动时重心要起到主宰作用,因第四月侧重在进退路线合理,顾盼方向准点;本节反客为主,用意在重心操纵头手足趋向前后左右的能力。譬如驾驶车辆本质不在行驶路线而在于驾驶员的驾驶能力。
   至第六阶段,可以注意身体呼吸和意识的配合及力的传导规律,这层重点是理解人体运动物质和能量转化规律和解剖学观念看力的传导规律。
   物理学所谓物质是凝结的能量,能量是释放的物质,对于人体而言,精是含能量的营养物质,神是营养物质转化的生理功能,两者通过气的运动得以统一,精气神对于人体好比冰、水、蒸汽对于地球,形象和作用不同,但本体则一,三者协调统一则利于生命,三者不合则生机凋敝,此内三合的意思。
   从解剖学看,肩胯关节是类型一致为球窝关节是躯干和四肢的连接处,因此是气力之根,故名根节;肘膝关节类型、活动范围相似,是力量传送的中转站,故名中节;手足关节活动灵便迅速但气力最小,是落实力点的地方,如草木开花结果都在梢端,故名梢节。
关节是人体运动的枢纽,决定人体形态和力量传导的效果,外三合之意在于根节的力能传导到梢节,梢节的获取外部信息要回传到根节,两者往来中节要能及时配合。
   至第七阶段,可以留心头、手、肩、肘、胯、膝、足七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前一节外三合所讲是分区的问题,将身体力量运行从根源到目的地分成三个路段;本节所重的是定点的问题,好似各个的路段之间设置站点。
   至第八阶段,需要留心肢体运动的形式,“八卦”在手法上,是分清运力的方式方法,朋、捋、挤、按、采、挒、肘、靠就是身手在三维空间里上下前后内外的循环往复运动,因此太极拳任一往复动作必含八卦(八种力势)而非一式只有一卦。      
至第九阶段,需要留心肢体运动是,各个肢体自己的重心把控自己的行动,手脚各有重心,既要配合总重心(小腹),也要管好自己的部分。

    联系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和九宫而作比喻帮助理解。
一理是物流公司成立,老板“中和”就位;
二气是业务管理功能厘清,“静”在公司里坐镇,“动”在市场上跑业务;
三才是确定物流范围,“头手足”向内各管一片(上中下),向外围成总边界,不可越界经营;
四象是运输方向,东南西北,行动必有方位;
五行是司机“中定”驾车行驶,不可离车半步;
六合之 内三合是装载货物“精气神”,外三合是运输货物“精气神”;
七星就是卸货地点,精气神在体内是身体运动的能源,在七星处以力的形式释放出去;
八卦九宫就是卸货装置加上卸货的工人。
太极拳的学习方法是从大体到细节,层层深入,纵横交错反复认知,九个层次的相互交错,如九九乘法表一样,或五行与八卦同练;或二气与六合同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整体把握分层验,分层印证再统一”中再统一的过程,古人所谓修炼“九九归一”。


   孙氏太极拳本意深刻,旨在治理人身后天血气以弥补先天元气,其中修身养性的道理深奥,但学习途径清晰明确,九层法则按部就班可以渐渐理解体会其中的精蕴,只要有恒心、耐心,静下心来学习,学到一层有一层的收获。希望有缘的同仁能够以孙禄堂祖师的《太极拳学》为圭臬,潜心体认其中“拳与道合”的心迹,真正拥有健康与智慧。

——————————————————————————————————

孙氏太极拳学的观念和方法--对孙禄堂太极拳基本认识》导读和回复

本来不打算补充这个《导读》,所谓导读,是给读者看文章的一个指示牌,为使读者不至于误解而作的“阅读指南”。
因为在武术万维网这个论坛上,大多数人是有一定文化的,读过书的,经历过各种考试的,至少具备审题的能力,所以理解一段意思简单的短文应该不会很容易离题,不会连短文在写什么主题都不知道。
可是我还是被深深的震惊了。
我写此文,通篇是以孙禄堂老夫子的《太极拳学.自序》为文本,以我自己浅薄和片面的认识加以释义,算是给坛子里各位达人的汇报心得,也期望得到高人的指点和纠正。
想不到我写作的主题A,被有些同道理解成了B,还被有些朋友扯到了C,最离奇的是有位奇人还整出了事件D(见某层链接)。
首先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一,孙禄堂老夫子的太极拳,以“拳与道合”为宗旨,是一贯的,自始至终的,因此探讨“拳与道合”不是高谈阔论,而是学习孙氏太极拳的思想纲领,是路线的定性,不是功夫的定量,功夫的定量另有体系衡量,《拳意述真》中论之多矣。
搞不清定性和定量区别的朋友,好比我跟你探讨男女的性别差异,你却和我扯到了体重大小,还试图告诉我女人体重增重了就成了男人,因此男人是女人的高水平阶段。
孙禄堂老夫子没有一句话指示“拳与道合”是“后面的高水平”,更没有一句话指示过“搏击水平”是基础的小学生功夫。两者在逻辑上是并列的,《拳意述真》上在讲双重为浊源这一章已经讲明了单重“拳与道合”和双重“亦可无敌于天下”是两条学习路线,不是哪个高级哪个低级的问题。如果有哪位朋友能够在孙老五部著作中找出“搏击是基本功,拳与道合是高级功”之类思想的语句,哪怕是牵强附会,我都可以给你鞠个躬。
其二,在此我还是说明一下我这篇不太好的短文,仅仅是对《太极拳学.自序》的依文解义,仅仅是我对孙老意思的“曲解”,没有涉及到第三人,文中只有孙老的“拳与道合”的思想,和我自己不成熟的经历和认识,所以没有必要让其他人“躺着也中枪”。
顺便回答有位“**形意”的朋友一个问题:某老师有没有达到拳与道合? 我觉得这位朋友应该自己去求证,我文主题与此毫不相关。
当然除了孙氏父子,没有人被认为达到拳与道合,现在活着的人更没有人标榜自己达到过,只是还有认同和实践这种思想的人群在逐步探索和总结。
至于您的另一个问题:没有达到拳与道合怎么教别人?我觉得您的这个问题问得似是而非,譬如我质疑一个男妇产科专家,你没有分娩过,怎么能给孕妇治病,这么问是否能得出这个专家不懂妇产科的结论呢?或者质疑一位商贸学老师,你没有做过生意,怎么能教别人经商贸易的知识,这么问是否能得出这个老师不懂商贸的结论呢?如果这种质疑的逻辑可以成立,恐怕这世上没多少人可以做医生和老师了。
其三,我这个“路线不正确”的短文,发错了地方,我原来以为“太极拳”论坛是不拘视角和立场探讨太极拳学术的地方,只想谈谈自己对于孙老在太极拳学习中要关注“道”(哲学和宗教思想和养生学范畴)这一命题的理解,不曾想在这里发文还要经得起“搏击”“实战”的考验,看来拙文只能另转他方了,此处以后改名为“太极搏击”论坛更妥。
当然有朋友非要指导我们写太极拳的文章必须懂“太极搏击”,或者学习太极拳一定要以太极拳搏击为基础,那我们其实也懂一点,但不多,我们愿意向你讨教学习,上海中山公园,每周日上午,恭候仁者赐教了。但有朋友非要和我们嘴上谈谈笔下较量,那还是珍惜各自的时间为好。
至于有位朋友问某大师打过谁?如果你指的是孙禄堂,那请自行上网学历史,如果你指的是别人,我文中没有其他“大师”,如果您已经假设某位老师是大师,那是你客气和懂事,我应该向你学习,而某位老师是从来不要这顶帽子的。
如果这位朋友还想知道某位老师打过谁,只有打的和挨打的自己心里知道,其他人想知道无非就是挑拨是非,这类事情2010年7月已经发生过了一次,从上海闹到江苏北京,让大家不安宁,我不知这位朋友问这个有什么用心。
我总觉得,不同观点的碰撞对事物认知是有帮助的,但碰撞是用理论和论据来进行,有逻辑和条理的支撑才有帮助,再不济,引用一两句“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思想也好啊。
通过问出一些“打过谁”的问题来质疑理论是否正确,这又让我认识到自己很不现实,原以为我们现代学武人会太执着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式,忽视传统文化的研究方法。我得承认我错了,连以原理、逻辑和文据为讲理的基础要求的现代科学认知方式都不屑,还会在意传统文化的道理吗?
最后我得回复一位很有娱乐精神的朋友,他转了一个所谓孙氏门人暗示寿老师不是学自孙氏的陈年旧帖,我也不知其用意何在,因为好几年以前就有一个不起眼的回帖,大概有人选择性瞎眼故意看不到。发帖人是支燮堂老先生的嫡孙支彤先生,帖子内容是回忆到其幼年看着寿老师和其师兄弟朱建华一起从学于支老先生。
我处还留有陈文辉先生亦孙老夫子学生,后随支老先生进修者,文革时期给寿老师的信件影印件,内容足以证明寿老师由支老先生教授,陈文辉先生督导习拳的事实。
寿老师处尚留有支燮堂先生的太极拳(孙氏)讲稿全本等等材料。
还有一位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孙氏"名师""大师"万勇南,支老先生多年的邻居,也已在不久前上海一次武林聚会上为寿老师公开辟谣。
我不免要问,一些远在异地他乡年轻的朋友,对于四十几年前发生在上海一个小弄堂里证据确凿的学拳史实,你们否认的态度怎么比当事人确认的还坚决呢?方舟子大师"打假"至少还要断章取义,花些心思去曲解事实,有些朋友似乎连断章的工作也不做,曲解的过程也没有就能信口雌黄,向壁的功夫真让人佩服。
特别的心理和利益使然吧?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