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武学之文化贡献

2012年02月16日 孙禄堂祖师文章,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017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9,622 views 次

孙禄堂武学体系是以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构架,以中和为宗旨,以修为内劲为核心,以融通百家之技化归内劲为体用,构成的大武学体系。孙氏武学在文化上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极大地提升了技击的实效性,使技击合于道。另一方面表现在哲武一体、修身复性的特征上。孙氏武学在哲学上的意义,是通过对内劲的修为,提升完善身心性能,从而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学说注入了新的精神。本文重点论述孙氏武学对东方哲学以及人类文化的贡献。

一、儒家学说与孙氏武学

儒家学说是以六艺为代表,六艺者,《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现代儒 宗马一浮先生认为,此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为学术之原,而六艺又统摄于一心。因此,儒家的哲学依据就是其生命道德哲学,即其心性之学。其学说的基础是建立在人之初生性德本来具足这个命题上。由此人们不禁要问:何以证明人之初生性德本来具足的?

这是整个儒家哲学得以确立的基础。这个问题在汉唐时期,并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汉唐时期,道、佛两家学说的兴盛,促使宋明时期的儒学家借用佛道两家的学说和修习方法来证明人之初生性德本来具足这一儒家哲学的根本命题。于是出现宋明时期的三教合一,外儒内道以及以佛证儒等学说。但是无论佛、道,其与儒家宗旨的根本分歧就是对现实世界和现实问题的态度,佛道两家基本上是一种出世的学说。因此以佛、道来证儒在宗旨上存在歧义,在实行上更受到社会人群绝大多数不得不入世这一客观现实的限制。因此,三教合一也好,以佛证儒也好,都只是极少数人也许可以从中获证的途径,即使如此,佛道两家的获证途径多在本体和认识的层面,其弊在有体无用,与以道德实践为最高目标的儒家学说不能完全匹配。而儒家自己提供的途径,则是通过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印证,这条路线比较漫长也不够直接。更重要的是,这种间接的印证,往往使人在没有看见果实前,就已经疏于浇灌了。因此,从身心性能的发挥上既不直接也不完备。所以,儒家哲学的实证基础长期以来存在缺失,究其根本就是没有直接从身心性能上使人获得人之初生性德本来具足的体用兼备的实证体系。这也就造成儒家哲学与西方科学哲学缺少融合的接口,因此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一时难以找到立足的根基。同时,也造成广大人群在践履儒家哲学的时候由于缺少内在体验的参照航标,使得儒家哲学的精粹不能为广大人群所直悟、所掌握,千百年来反而衍生了种种流弊和歧义。这也是两千年来尤其是近代以来的儒学家们不得其解的难题,也就是如何为儒家哲学的本体论命题建立实证根基的问题。孙禄堂先生创立的武学体系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路径。孙禄堂先生的武学是“立象以尽意”,通过对其武学实践的体认,以自我身心性德的提升作为印证依据。于是通过无极式证以复初之功,以先天真一之气的产生证以复初之真。又通过建立了以中和内劲为核心的孙氏武学体系证以先天真一之气具有体用完备之功,于是印证儒家“人之初生性德本来具足”的命题。

此外,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适合于一切人群,无论是儒家还是佛、道,乃至西方科学哲学,也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因为孙氏武学是直接针对人的身心性能的提升与发挥的,所建立的体系是一个以自身实践的体用效果为实证的,使本体、认识、实践高度统一的修习体系。孙氏武学将儒家哲学的本体、认识、实践高度统一在其修习体系中,使人通过每日练习,日日有得,性德自证。换言之,孙氏武学直接以身心性能的体用实践为依据,构成一切心性哲学实证基础。因此孙氏武学不仅证以人之初生性德本来具足,而且还揭示了后天修习对发挥先天潜质的影响。说明后天实践与实践方法的重要。也就是根于先天、达于进化。因此,孙氏武学虽然在语境上全部是取自儒释道三家之理并以儒家心性哲学为其宗旨。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已经超出了三家的藩篱,而是对自身宇宙全面直接地、内外交互地、体用兼备地实践和体悟。于是,孙氏武学为儒家哲学建立了实证的根基。孙禄堂先生一生所体现的极高的道德修养和卓绝的技击造诣,使孙氏武学复性合道的实效得以实践的检验和确立。换言之,就其体而言,孙氏武学在于复性合道,就其用而言,孙氏武学在于技击实效的绝伦与完备。由此证得孙氏武学与道相合并非仅仅停留在义理上,而是确有实证效果。

孙氏武学对儒学的实证功效,使梁漱溟先生在“文革”甚嚣尘上、举国都在破四旧的1968年,全然不顾个人处境的艰难,上书力陈保留孙禄堂先生的《拳意述真》等武学著作。

孙禄堂先生的武学体系解决了儒家哲学实证体系中存在缺失的基础问题,成为可以在自我修习中检验其真,不断提升自我性能显发性德的、体用完备的学术。

二、道家学说与孙氏武学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道家学说的两位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其思想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老子的思想更具有宇宙论的意义,老子是从宇宙的本原——道的角度,来考察人的心性与事物的善恶。而庄子更多地是从人的心性自由、精神解脱的角度来体察人生的意义。可以说从庄子开始其哲学就已经与老子有了不同的旨趣。孙氏武学所承接的是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开山之作,老子学说的核心是以道为宇宙的本体,以无为为认识道的途径,以致柔为在实践中运用道的方法。老子哲学中把宇宙本原或万物自然规律的根本强名之为道。这里所谓宇宙本原或万物自然规律的根本这类对道的释义,事实上都隐含着用西方哲学的概念来解释老子哲学中的道的涵义的意味,这种解释并不能十分贴切地表达道的本义。因为老子对宇宙的认识视角与西方哲学对宇宙的认识视角是不同的,在语境上不存在对应关系。老子哲学的宇宙具有生命的特征,但又不存在一个第一推动力的上帝。而西方哲学的宇宙是由上帝与其创造物所组成的。因此,很难用现代惯常使用的西方哲学的概念集合来解释老子的道。此外,老子的哲学就其本质而言是非解释性的,老子告诉人们宇宙万物存在着一个统御——道,道即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也是存在之所以存在、演化之所以演化的原理。这个道只可以通过体验认知而难以言说。所以,真正认识道的途径是体验,而非用其他概念来解释。而且这种体验也非一般意义下的经验,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的体验。有人将其称之为超验,其实这种提法也不确切,因为道是可以体验的,不是一个不可体验的、绝对的哲学概念,道并没有超出可以体验的范畴,所以用超验一词并不贴切。事实上任何对道的文字或语言的解释只能是盲人摸象,人们真正能够认识道的惟一可能的途径就是体验或体悟的方式。

那么如何体验和体悟道的存在呢?由道家传衍下来的内丹修炼方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悟道、证道的一种途径。但是有关内丹的修炼,其宗教色彩浓厚,往往导致人们偏离了老子以道理的体认为宗旨的本位,而陷入了对修炼果位的迷执。因此,对内丹修炼有着极深造诣的孙禄堂先生,为了有助于广大人群能够体认道的功用与存在,进而体悟其原理,于是创立了拳与道合的孙氏武学,使人们能够摆脱宗教的桎梏,通过自我身心性能的改善,从机理上去体悟道的功用与存在,使对道的体认从宗教的信仰上返归于天地人间之道理。

孙禄堂先生创建的武学体系与老子的哲学相表里,甚至可以说是老子学说的一个体验、解读、认识、实践、实证与校正的体系,为老子学说建立了实证的根基。

例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指,道虽然是宇宙的本体,无处不在,但是如果用语言去定义,则就不是原本那个普遍和永恒的道了。进而又指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款物之宗。”意指,道是无形的,空无的,但存在于万物,为万物之根本。那么如何体验呢?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孙氏武学使人们从自我身心性能中体验道的存在与作用。孙禄堂先生指出:“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因此,孙氏武学是通过完善人体之内劲,使人们直接获得体验、认识、验证并实践道的存在和功用。孙氏武学是以内劲为拳术体用之本,以中和为化归内劲之门,以体乾用坤为内劲致用之方。从而与老子学说相表里。

再如,老子哲学中无为与致柔的含义是:人的行为要服从于宇宙的本原或自然规律的根本,否则将会劳而无功。因此,对于道,人们只能顺从,也就是无为、致柔。无为是人们体验道的法门,也是运用道的法门。因为人们不能主观地改变(即违反)宇宙根本规律,因此,身心只有通过无为的方法,才可能体验到道的存在。同理,要运用道,也只有顺从道,所以身心要致柔,这个致柔不是对外在物的完全屈从,而是致柔于道。因此,道是老子学说的本体论,无为是老子学说的认识论,致柔是老子学说的实践论。所以,老子的学说并非是消极的,而是强调人们的一切实践和努力都要顺从于宇宙的根本才可以成功,而不要去主观行事。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为并不是提倡无所事事,而是通过无为排除主观意志,如此才有可能体验到真实的客观实在。所以无为只是人们认识道的方法,而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同样,致柔也只是人们在实践中运用道的方法,而不是实践的目的。孙氏武学建立了中和内劲技击体系,充分体现无为、致柔的功用,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讲究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身形变化似水流。并通过孙禄堂先生、孙存周先生自身技击能力的展现与实战效果,印证了老子哲学中无为、至柔的功用与含义。印证了老子哲学是通过无为、致柔来获得道的功用,二者是认识、把握自然规律的方法。因此,孙氏武学为这一伟大哲思的继承与实践提供了实证的体系,做出重大贡献。

孙氏武学体系还揭示了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之理,通过自我身心实证,校正了后世学人对老子哲学中有无关系的理解。

孙氏武学揭示的有与无的关系是有无相生的关系。有人错误地认为无就是道,并且夸大无的功用,以为只要静立站桩就能发挥本能作用于极致。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孙氏武学认为无只是体验道的法门,由“无”所发挥的性能离不开相应的“有”。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有”的条件下进入“无”,“无”才能发挥什么样的相应的性能。即由“无”所发挥的性能与这个“无”所处的“有”的条件是相关的。正如老子所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以,孙氏武学的技术结构是建立在技击极限条件下求无。如此才能使无的作用在极限的技击状态下得以发挥。同时也为《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思想建立了基础并发挥到极致。比如,孙氏武学中的动静合一技术,就是发现了技击中静之极与动之极的统一,建立的技术结构,使人在极限运动状态下内劲仍能具备静止时的状态,也使人在极静的状态下具有感而遂通的至动能力,穷动静之善。再有,孙氏武学的技击境界是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其修为过程是由无至有,再由有返无。使利与用相得益彰,所以,桩架、拳套都是不可缺的,这是建立“有之以为利”的条件。因此孙氏武学的有无并立又有无不立之理揭示了老子哲学中有与无的作用和关系。

此外,孙氏武学中的三体之学可证老子三生万物之理,孙氏武学的动静之机可证老子有无相生之理,孙氏武学的顺逆之理可证老子反向相助之理,至于孙氏武学的虚中之义、抱元守一之道完全就是老子的学说的直承。因此孙氏武学无不是对老子学说的实践、解读与印证。所以,孙氏武学对于正确认识老子的哲学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具独到意义的是通过孙氏武学的体用实践,使道从哲学的抽象概念中解放出来,不隶属宗教,也不仅是公理,而是成为可以实际体认的实在。

三、佛家学说与孙氏武学

源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其学说在本质上是学理性的,而非宗教性的。但佛家则不然,作为来自印度的佛家学说,其本质是宗教的,其学理是为其宗教服务的。这是佛学与儒、道两家最重要的区别。所以,孙氏武学在其学理和语境上皆取自儒、道两家。这表明孙禄堂先生是把孙氏武学作为一门学术而非某种宗教信仰的工具。但是孙氏武学并不排斥佛家的学理,而是把佛家的学理也融合在其武学体系中,换言之,孙氏武学关注的是现世的身心修养,似乎并不注重来世的学问。但是,孙禄堂先生所提供的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所合者就是道理。那么,孙氏武学与佛学相合在哪里呢?

就其思想而言,孙氏武学所揭示的万法一理、融会百家、圆融无碍的武学思想与佛家圆悟一心、妙契三德、摄而为一的学理完全一致。

就其原理而言,诚如孙禄堂先生指出:“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现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已耳。”因此孙氏武学之内劲与佛家之圆觉,皆是一气流行之理。故修习孙氏武学亦可证佛家之圆觉。

就其心法特征而言,孙氏武学的体用心诀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而佛家之入门也是个空字。故而,两者相合。

就其体认方式而言,孙氏武学认为:内劲是人之性德在拳中的体现,为人本来所具有,并非后天外加之物,通过无极式即可以直接体认,再经过拳式,将此起点之意能贯穿始终,则无微不至,拳道相合。此种认识方法有些类似于禅宗六祖慧能的单刀直指,见性成佛。慧能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本身。一切般若智慧,皆由自性而生。其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是“无所住”,慧是“生其心”。其与孙氏武学的复其本来之性、发挥性德之理相通。所以,孙氏武学与佛学道理相合,体认与禅宗相似,两者全是直入自我心性的体认。孙氏武学从不徒作什么禅语、机锋、棒喝等表面形式,而是诚如陈微明先生所言,是简约实学。其学至简而至深。禅学自达摩立教之初,也是简要质朴的,没有那么多禅机可讲,棒喝临机也是不得已而偶一为之耳。如今有些人奢谈禅武一体,以为习武法门一定要有什么禅语、机锋、棒喝之类,实为偏颇、肤浅之见。

四、现代科学与孙氏武学

孙氏武学是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来立论的,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基础,以儒家的心性哲学为宗旨,并融合佛家思想。因此,从表面上看孙氏武学似乎与现代科学思想毫无关系。其实不然,由于孙氏武学是门以实践检验为第一性的学术,所以,孙氏武学在价值判断这一重要原则上与科学思想是一致的。也就是通过实践效果和亲身体验,来判断理论的正确与否。事实上在孙氏武学形成的年代,科学发展的水平还不足以解释、指导孙氏武学所实践、所研修的领域。相反,倒是后来的科学发展一再证明了孙氏武学在理论与技术上的正确性。换言之,孙氏武学独到的实践性决定了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某种超前的启发或启迪。

孙氏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身心能力包括潜在的精神与心性的能力。确切地说孙氏武学是以人为对象,以技击为条件,研究人的身心内外的整体能力。因此,这是一个关乎到人体身心各个系统——从内到外、从肌体到精神、从生理到心性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当1915年孙禄堂先生完成了《形意拳学》这部著作的时候,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成果体系也无法支撑这么复杂的研究领域。直到20世纪30年代,坎农和贝塔朗菲才分别在人体稳态理论和系统研究方面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工具。因此在孙禄堂先生撰写其武学著作的年代,科学成就还无力涉足到武学这个领域。但是令人惊异的是孙氏武学中技术理论与技术要求不断地被后来的科学成果证明其正确、合理。比如,作为孙氏武学的核心概念是内劲。孙禄堂先生对内劲性状的体认与其他各派武术家对内劲的认识皆不相同。孙禄堂先生体认的内劲不是一种劲力而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换言之,是一种生命机制。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写到:“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又说:“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为人性命之本,造化之源。”那么关于内劲的性能,孙禄堂先生描述道:“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又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由此可见内劲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自组织的人体负反馈调节机制。这种机制与坎农揭示人体存在的内稳态机制完全吻合,并以后被维纳总结为适应机制。

1932年美国生理学家坎农通过大量实验证明撰写了《躯体的智慧》一书,揭示了人体内稳态的存在。并且揭示了内稳态主要是以人体循环流动的液床为主控因素并以神经系统为次控因素。进而指出内稳态是自组织调节机制,是人体一刻也不会静止而又一刻也不许偏离的东西,是生和死的界限。

由此可见,孙禄堂先生体认的内劲概念与现代生理学和系统理论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由此印证了孙氏武学体系关于内劲这个核心概念具有科学依据。

再如,孙氏武学关于内劲发生机制的由无序到有序的理论,被后来的协同学和耗散结构所证明。孙氏武学的三拳合一的功能完备性(即三种机制的互补理论)被现代控制论所证明。孙氏武学身法要领规定的中轴线,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人体最佳的运动中枢。而孙氏武学身法要领规定的曲腿角度则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最大的发力和受力角度。孙氏三体式所规定的传力、启动方式也被现代生物力学证明是最佳的传力模型和启动模型。如此等等,还有许多,不一一枚举,说明孙氏武学的技理符合现代科学的成果。另一方面,孙氏武学的修习效果也对现代科学,特别是对生理科学提出种种挑战并激发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冲动。比如心性的作用机理、内劲的作用机理与效果、动静合一的作用效果以及意识对重心的改变效果等等。都将对人体科学本身提出新的课题。

总之,孙氏武学在体系上是以实践为第一性的,在理论上是以实证的结果为判断依据的。所以孙氏武学在其精神本质上与科学原则是一致的,在技理体系上是开放、包容、实证的。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前面所说的科学是泛义的科学。泛义的科学按照辞典的定义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体系。如果按此泛义的科学定义,孙氏武学就是武学中的科学。而现在一些人谈及科学,常常是指实证科学,也就是严格按照科学实验的结果被确定的知识体系。实证科学看似严谨,具有确定性,但实证科学仍不等于真理,实证科学只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定的方法。谈论一个事物,所谓科学与否,是指其是否能够通过实证科学的认识方法来认识此事物。实证科学确定事物有三个必要条件:其一是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包括统计意义下的实验结果)。其二是逻辑上的无矛盾性。其三是没有反例出现。若如此,就认为这个事物在科学的意义上是真实的,或这个假说是科学的。但是,当人们认识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样本时,就不存在可重复性的意义。而逻辑本身,事实上也是不可能排除悖论的。所以,实证方法只对本质上近似恒定的样本才有效。逻辑也只是在某个具体条件下进行推演的约定。所以,实证科学能够确认的事实,就全部事实而言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因此,非实证科学条件下的体认未必就不是真理,也未必不是存在事实。实证科学所确定的结果,未必就是真理,也未必就是存在事实,实证科学的含义只是按照当今的实验方法所能确定的现象而已。那么实证科学的意义何在?其实实证科学的意义就是其所具有的确定性的方法。但是这种确定性的方法使实证科学在事实面前显得很狭隘,其优点则是能使人比较放心,因为具有可公视性和可重复性的特征。因此,一方面不应该让实证科学的方法束缚人们的认识,另一方面提升科学的认识能力,是人们在认识行为中避免迷信、逐渐摆脱狭隘的重要途径。孙氏武学通过身心的体用功能和性德的实践与体验,在提高人的认识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当今一些人把实证科学与真理混为一谈,笔者则强调:实证科学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延伸人们对外操作的确定性。无论是从技术上讲还是从理论上讲都是如此。因此在人类对外操作的领域,实证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独领风骚。但对人的身心性能,对于人类对内在的自我性能的认识、提升与发挥,就不是实证科学方法所能擅长的领域。即使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实证科学方法也有其局限性。从文化背景这一更广泛的意义上讲,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并非是人类认识宇宙实在的惟一路径,尽管这个路径在人类认识的某些领域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这条路径仍然只是人类认识宇宙实在所选择的路径之一,并存在缺陷。对此观点,当今的西方哲学家也越来越认同。

五、孙氏武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关于孙氏武学与儒家、道家、佛家乃至现代科学的关系及意义,本节前面已经略述其梗概。事实上孙氏武学与其中任何一家的关系与意义的研究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论题,如若详论,非本文的篇幅所能承载。本文所要展示的是,孙氏武学巨大的文化贡献和不朽的人文价值。

孙禄堂先生通过对当时最高水平的技击实践的总结、提炼与理论升华,并结合自身对儒释道三家哲学的反复研磨、验证和体悟,发现了技击原理与儒释道三家哲学的一致性,于是创建孙氏武学,使之成为由拳合道的修身体系,由此使人悟道证道得道,将哲学与拳术融合一体。此外,孙氏武学作为一门以实践和实证为特征的学术,这一特征使孙氏武学又与科学的基本精神相吻合,并具有提升人性进化的意义。

孙氏武学承续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并以拳术修为实践的形式对其检验、校正,使其生根。但是孙氏武学并不排斥西方科学文化,反之与西方的现代科学成就相吻合,事实上,随着现代科学的进展,现代科学成就对诸多经典科学观念的否定,使孙氏武学与现代科学理念之间的平行性甚至一致性愈加显著。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理论方面,乃至具体的技术形态,都是如此。这些在前面已有例举。因此,孙氏武学一方面是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释道来构建其学理,另一方面又以自我身心的修养实践和技击实践来印证和校正其学理。从而使孙氏武学完全建立在实践和实证的基础上。而实践与实证也是西方科学的基础。因此孙氏武学就具有融合和连接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桥梁的重要作用。

孙氏武学的包容性,表现在对儒、释、道三家乃至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无偏无执。皆以武学实践的身心体证为依据。比如,孙氏武学以形意拳证儒家诚中之理,以八卦拳证佛家空中之理,以太极拳证道家虚中之理,又以内劲之体认统一三家之原理。使习者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能够从三家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真理、显发性德,使身心得以完善、得以升华。同时内心图式的完善,也为认识、理解、实践科学原理以及其他学术提供了重要的内心依据。孙氏武学在思想上圆融无碍,通达万物,正如孙禄堂先生所言:“能体万物而不遗。”不囿于一家一见,而是面对人体这个小宇宙,通过技击实践,使人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认识和体悟孙氏武学所承载的原理。可以是东方的哲学,也可以是西方的现代科学。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哲学视角的特点与短长,能力与限度。为东西方不同哲学与文化的比较、交流与沟通,建立了一个实际可依的载体。

孙氏武学又是开放性的,体现在思想与学理、技术与能力等各个方面的不断创新。就思想而言,因其源于无为,有无不立,有无并立,在自我否定的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故无疆域。就学理而言,孙氏武学根于实践,故能不断发现不断创新。就精神而言,孙氏武学所培养的是一种根本性的独立精神,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与事业中,从立身行事的根本处体现其价值。如孙存周先生所言,是一种“文能素手发科,武能舍身临阵”的生命彰显,是不断提升自我生命价值的意志力。就技术而言,孙氏武学在融合百家之技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就能力而言,孙氏武学要义在启良知良能,因此具有体备贯一、格物致知之功。

孙氏武学的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还体现在将许多对立的概念在孙氏武学中得到统一,如有与无,动与静,刚与柔,易与庸,轻与固,松与紧,恬淡与自强,自然与极致等。因此,孙氏武学是把对立的两端融合为一体,极大地提升了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所以,孙氏武学“岂仅健身体,延年寿而已哉?”

当然无论是儒家、道家、佛家还是现代科学都只是人类认识宇宙、认识世界的不同的视角,作为一个学说,其容量与功能都有局限性。孙氏武学也不例外。作为认识的功能,孙氏武学的功能在于修身开悟,而不在于添加多少具体的知识。作为实践的功能,孙氏武学在于完备良知良能,完善性德,而不在于匠心于多少技击技巧。但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技巧不重要,而是孙氏武学所具备所开发的功能不在于此。孙氏武学铸造的是人的精神根本:完善的性德。但是这种完善的性德的发挥,还是要通过具体的生活和事业来体现。所以一切生活的知识以及所从事的事业的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此外,孙氏武学的立论是儒释道三家之学,所以了解三家学说对于体验和实践孙氏武学也是不可或缺的。孙氏武学与儒释道三家之间交互影响,通过实践的印证,归于至善。孙氏武学与儒释道之学以及现代科学所不同的是,孙氏武学是通过技击实践检验并完善自我身心的适应能力,从中发现自我、建立自我,以自我身心性能的改善为体验,以自身技击能力为实践对象和体验的本体。因此具有整体的、直接的、体用兼备的、即是安内又可应外的印证与体验。这是当今其他任何学术都难以替代的。

综上,孙氏武学的复性之功为人类不断完善自我品质、提升生命价值建立了实践参照的范本和实证的基础。因此,孙氏武学是人类文化的至宝,具有不朽的人文价值。从人类文化进步的角度,孙禄堂先生是一位世界级的文化至圣,是人类文化进步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