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學習孫門武學的心得——大A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469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57 views 次

一、我在之前就學過一些內外家功夫,也包括形意與太極。
後來遇廖師、姬師,示我以孫門內勁,
拜服之後才開始學習孫門武學。
不過我並沒有詳細學習孫門三拳套路動作,
我仍沿用我原先所會的動作,只是將老師所授內勁道理融入,
練著練著,原來會的動作也都因應做了適當的調整。

我所感覺,孫門功夫是將四肢縮回軀幹,但不是動作縮回,
而是動作打出,但是氣力縮回,縮回也不是無勁出去,
縮回是為了貫串,使得天地人三盤貫串成一氣,
於是動作打到人,全身也成了一氣,那也就是整體勁在打人,
那種份量是相當沉重的,如廖師捶我,我感覺如遭鐵槌。

孫門武學的太極式,三拳似乎不同,但其理一致,都是總機關,
是站桩的意思。在定勢的狀態之下,按照九要的要求將外形先確定下來,
但是手之伸出,氣力乃暗暗縮回,手臂就成一氣。
腳之踩踏,亦是暗暗向上提拔,腿亦成一氣。
肩與胯打開,術語叫鬆開,是讓手臂接上身,腿也接上身。
腰一鬆,身如背鍋,督脈一提,全身就串成了一氣。
這便是我所了解孫門武學太極式的道理,成了一氣,才開始打拳。

我按照老師所敎,把一氣的道理(太極式)貫穿在我過去所會的動作裡面,
演練拳架連續動作注意不破壞一氣的規律,進退旋轉蓄發開合等等,
愈練身體愈剛束,但也不失靈活(不是輕浮),
漸漸得到了一種渾厚與轉換並存的力量,
與人較手,總覺得對方的脊柱沒有力量,連帶四肢也沒有力量,
我們用一氣的整體勁一捶他,他也受不了。
一帶他,他就失根;我們也不怕擒拿,他一拿我一縮一轉,
感覺他的手在抓我的脊柱,抓不住的意思。

我感覺孫門武學是很好的,與部分內家拳的確是有些差別,不一樣。

下面是作者关于缩劲的回帖

我可舉例。

先將手臂完全伸平,手腕、手指也都是平的,不留彎曲角度。然後暗暗施力,使得肘部下垂,則有縮回的味道。再來,手腕暗暗施力坐下(坐腕),五指暗暗施力,先撐張後抓扣。手臂本來是直的,但是肘、腕、指皆有彎曲,就是有了縮回。另外,肩的部分,手臂前伸時,肩胛骨前推(扣胸),然後肩頭下落(鬆肩),亦是使得該處處於曲折狀態。

初學試驗,先直而出,曲縮再回,再直而出,再曲再回,反覆體感,到達一伸手便是直手曲形(形意術語叫做形曲力直),那麼就是動作出去而氣力縮回的意思。

我雖只舉例在手臂上,但其餘部分亦以此理類推。

而形意為何說這是『形曲力直』呢?因為完全伸直的時候力量反而不是最大,每個關節處在某種彎曲角度時力量才會得到貫串,貫串也就是力直了。

順便再談,孫存周先生談過三拳的大概,我判讀,形意求『┼』,左右是手臂之伸縮,上是脊柱、下是腿部(脊柱)。八卦求『┴』,八卦仍練脊柱與左右手臂,但原傳八卦腿部姿態其實與形意不同,可觀尹派八卦宮寶齋老師拳照,或壽山八卦王明渠老師影片,他們的腿部跨根,形式與形意有異,所以八卦的『┼』略去下方一豎。但是現在的形意、八卦往往合練,所以差異可能就消失了。而太極的『○』,是指主要特色,也就是在開手與合手,合手抱球,如抱不攏,開手拉球,如拉不開,此球開合便是太極的特色,故說太極練『○』,但不是沒有『┼』的意思。此處太極的球形開合不同於形意的線形伸蹜開合。

所言體會僅供參考,但總不能無誤,因為仍在修練當中。

 
二、關於開合鼓盪,按照我的了解,孫公在形意拳學、八卦拳學、以及拳意述真皆未談到『鼓盪』二字,所以鼓盪該是從太極拳引進的術語。

我只能以我目前所能做到的部分來理解鼓盪,可以談看看,但不能正確無誤。

鼓盪,是鼓面受擊之後,鼓裡的音波迴盪現象。若說在人體,便是一氣內勁在體內迴盪。

氣宜鼓盪,有主動與被動之別。

被動是受敵力而迴盪,太極拳講的挨著何處何處發,靠接地彈簧勁機制將來力發回,便是被動鼓盪。
在孫門太極式修成一氣後,周身便漸漸會生成彈簧勁機制,是節曲筋縮之彈性力量。
五行拳發拳之後手臂若有些微彈性盪動,便可能是手臂的彈簧勁現象。
但是發人則要用全身三盤一氣接地的彈簧勁才夠威力,。

主動鼓盪則是自我將體重下壓、後壓、踩地,使得彈簧勁以地面為支點迴盪,用以打發敵人。
而這個自我下沉,便是拳式中的合,反彈而出,則是拳式中的開。
所以在練功方面,則是合勢與開勢之間,練至產生彈性力量,便是達到氣宜鼓盪的要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ZUxyBFCLTo

以上這段是個人過去所拍攝的虎撲態勢,我覺得合與開之間略存彈性力量,便是體內的一氣鼓盪。

正解還需諸位孫門前輩指導。

三、一氣流行的戰鬥思維

年輕的時候練武當然會有想要與人切磋的興趣。在接觸孫門武學之前,我已經懂得一些拳腳應對之道,對踢、打、擒、摔皆有了一定的了解,與人切磋互搏的經歷是有累積了一些。後來在廖師、姬師身上所學到,覺得孫氏武學的作為與觀念是比較不同的。

孫門的技擊思維是以內勁破勁,要讓我方的一氣在戰鬥中自我流行,而不受制於人。
我目前在技擊的作為上,其實仍然保留我先前的模式,因為覺內家拳得藝不易,所以我珍惜孫氏武學的內容,並不輕易展示與人,只在自己人的切磋裡面施為,與外人切磋我仍使用原先的連環抽打模式,還可以勝任。
在網路上也有拍過我拋摔手的影片:http://tw.youtube.com/watch?v=98xGNbc8lTc

而孫氏武學,我用形意之理,則是一氣伸縮,用八卦之理,則是一氣旋轉,用太極之理,則是一氣開合。
說得很抽象,不過這就是內勁的戰鬥思維,不陷於以招破招的表面形式。
凡對峙(我談的是個人的切身經驗,非憑空想像),我拉攏一氣,尋機邁步而上(術語叫『束身而進』),但非要丟拳出手了,上步逼近還不到出拳時刻也,如虎撲上,對方必有反應(若真未有反應,我逕自發手打之莫待也),通常對方的反應都是出手阻擋我之前進,一但我手臂與對方交上,縮即是合,太極履勁的意思,合了便可出手,伸即是開,我便可拳擊掌打對方要害。而出手此時,是有個奇妙處,就是對方是不會動彈的,因為他被我的一氣之歛給吸住,產生了抗力但不會動作。這是實話,我的學生與好友都可以是人證,一氣在接觸時可以吸住人使其產生抗力而不動作,但也不能往玄虛處想像,不是意志力、魔法之類的。

形意的打法,伸開比較尖銳,如崩拳易傷人,太極的打法,展開比較圓融,按掌將人打發走。若說八卦用法,乃借上述吸力走轉開(接手即為支點),通常走到對方側面,拍打其防禦不到的角度,我的老師則是喜歡用抹眉、摘盔方式將人抓下。其實若走得順暢,過程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施為各種技術,能走(能吸化的話),打、摔、拿是個人的習慣與取捨而已,就怕走不了。

遇到功夫不錯的,我也可能會在靠近時會挨到拳,不過孫門的一氣不只是表現在打人而已,它其實有連帶排打護身的效果(束身之能),並且,我們在周身動作上,有八卦擰轉的習慣,所以對方打在我們身上的角度並不容易準確,非打不到,乃打不牢的意思。
而一氣功夫愈練下去,就覺對方手腳愈軟,我要伸就伸,我要轉就轉,我要開就開,漸漸能夠在互搏當中自我從容(也視對手程度),從容自我即是呈現一氣之流行。

以上是個人幾年來,受老師指導以及親身驗證的孫門武學戰鬥思維,提供與同道愛好者,但年輕資淺,謬論在所難免,還望請孫門諸多賢達海涵,但總是本著喜歡、研究孫氏武學的心態所言。

三、孫門三體式

拳式的角度,從學開始,是主動模仿老師拳式的外觀形狀,或者被動受到老師的指揮安排,這也可以說是明勁的功夫,因為不牽涉到暗勁的易筋騰膜變化。但是拳式其實是以技擊為基準而創立,所以在模仿老師到達一定程度之後,須從技擊攻防力量的角度來繼續做加強,這也可以說是深入到暗勁的功夫,此時手指不是說因為擺這樣而擺這樣,而是因為這樣手指有勁才擺這樣,腿也不是說曲這樣就曲這樣,而是因為這樣站得穩才站這樣。如果沒有從力量的貫串優劣與否來修正拳式,那擺個漂亮只是花架子,還在外行功夫。

研究孫公的九要當中,可以發現,九要有八都是在講定式之下的動作(外形站定不動),只除了『起鑽落翻要分明』是在指動作進行當中的要求。孫門目前所見三體式,可以發現很多老師站的其實跟孫公有所差別,有些獨坐後腿,有些兩腿分擔,有些立掌,有些俯掌,有些五指微舒,有些五指撐脹,還有些扣球,有些偏正身,有些偏側身,差異是不勝枚舉的。這些現象也可以佐證我上述言論,在孫公一個動作外形傳下之後,很多弟子對於各部位力量有各自的著重,於是產生多種不同外形的三體式。當然,其中也有可能是有人犯了錯誤,但可能要更高輩分的功夫才能夠明白指出。

以我個人現在對孫公拳照的模仿,自我體感內勁,覺得孫公晚年拳照是已將力量往前推出,所以前腿有了些許支撐,然而也還是坐在後腿的姿勢。見後手臂圓曲,手部高度在臍左右,而如果臂伸更直,手部高度會更降下,所以我判斷這是從技擊上的考量,因為後手下腹的高度攻防適中,若更下去雖然手臂更具伸勁(手頂),但是如此則更不利攻防,門戶更開。另外後手指尖朝上,確定孫公選擇立掌而不用俯掌。四指均分以及彎曲的角度,應該是有抓球。再觀前手臂,是伸意(手頂)過於沉意(垂肘),這是孫公所示的比重。高度則是腕高齊肩,中平出槍。

頭部,頭部亦有頂進(頭頂),因為推掌亦是周身一氣齊出之故。兩肩圓形順下,說這是鬆肩很容易理解,但是亦有扣肩(孫公言扣胸),當然扣肩也就拔背,後面有勁。後大腿之角度可知歛臀坐跨,坐跨之上乃鬆腰,此處鬆腰、歛臀、坐跨本有連帶關係,孫公稱塌腰、谷道內提、鬆跨。至於縮跨,仍是從腿之曲折中看出,觀腳、膝、胯之間曲折有收縮的力量,反例則是如外行人之弓箭步後腿,全然蹬直,內中無縮勁也。

但也據說,孫公此張照片非標準三體式,孫公所傳標準三體式乃全然坐後腿,不推進往前讓前腿支撐。若觀孫公後人所示三體式,我相信孫公所傳該是全然坐後腿無誤。我過去也不修習孫門三體式,有我自己習慣的三體式。不過最近開始模仿孫公的三體式,站起來其實還蠻累人的。以初學心得與大家探討,還望大家指正不及之處,感謝萬分。

四、幾種打法介紹

1.強調前後手的打法:

前手劈下,後手崩拳(鑽拳、劈拳)出;前手橫裹,後手崩拳(鑽拳、劈拳)出;前手上鑽,後手崩拳(鑽拳、劈拳)出;亦可前手劈下(橫裹、上鑽)之後,仍用前手打出。這是繞後、上、前、下的圓圈打法,特色在於兩手輪替如海浪一波一波。形式簡易,但也因為如此,所以好用萬分。

2.強調架勁的打法:

保持架勁,未與敵接觸,或與敵接觸皆可,龍形動作,旋轉架勢,以架勁撞擊對手。架勁是我在童老師文章所見,我原稱之為內勁、混元一氣。此法須修成架勁,方可旋轉架勢以做撞擊,其勢不可擋。亦可使用架勁擒拿對手,使不得動彈,但旋轉總要靈活不可呆滯。

3.強調上鑽下撲的打法:

這是打一氣之起落,遇手則起,上鑽、虎抱頭,將敵勢上提,我復而下落,塌按(虎撲)、栽捶(馬撞),打其力在上不及下防。此法須深明鑽拳之理,若不能將敵勢上提,則無法用之。熟練後,遇敵出手每提、每落,讓敵沉著不得而敗之。

4.強調下劈上鑽的打法:

此法如炮拳,先往下砸,再往上開打。遇手來則落打,下劈,將敵勢下扯,我復而上鑽,撲胸、托颚,亦是打其不及回防。此法須深明劈拳之理,必須將敵人劈下,熟練後,遇敵每劈、每鑽,讓敵不得中正而敗之。

5.強調拋摔的打法:

此法為蛇盤猴縱,蛇盤柳為防禦蓄勢,猴縱山在攻擊靈巧速捷。遇敵以蛇盤之勢防守,尋覓時機,見有漏洞,以猴縱之速進身拋手,可連環拋面,使其措手不及,乃以快打連環驚嚇之,使其不得片刻安穩。終可輔以金雞食米(崩拳)徹底敗之。

以上打法,我未強調橫勁,其實橫勁皆暗藏其中,影響甚大。龍形、蛇形都是橫勁的功夫,起為橫,落為順(豎),是基本的攻防機制。這五種打法,配合使用手法的不同(劈或鑽或崩或橫),可生成無數的招式,但最後也可以說五種打法只是一種,都是鷹熊競志。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