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叔容先生文章 > 正文

以德为本文武兼修承传孙氏武学——陈体庆

2013年02月22日 孙叔容先生文章 ⁄ 共 379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13,364 views 次

(注:本文是发表于《武林》杂志第五期的文章,作者陈体庆、沈阳人,系孙叔容老师的弟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把家师专程接到沈阳教学, 在孙氏拳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家师生前及神子都曾劝陈体庆先生写些文章发表,但体庆兄一直自谦,文章未能在家师在世时问世,很是遗憾!此是体庆兄纪念家师 的一篇文章)

 

以德为本文武兼修承传孙氏武学
---陈体庆

孙氏武学第三代传人孙叔荣老师于2005年5月22日仙逝,享年87岁。她老人家的英容笑貌和教习武术的形象总是浮现在眼前,那爽朗的笑声和谆 谆教诲总是响起在耳边,仿佛她老人家并没走,只是笑着睡去了。古人云:大道无形,天地是有形的道,天地无言,圣人是有言的天地。说的是圣人能体悟道,并能 将道的真諦教化于人。孙叔容老师虽不是圣人,但称之为承传孙氏武学的大德之人不之为过,想习武有缘见老师之人多愿从其学,凡与她接触过的习武或非习武之人 多愿于之交往,盖因其言甚善,其德凝聚人,其行感人,其家传功夫重德、理明、合道。笔者将了解的部分老师的情况向大家简要介绍,只是希望人们知道并记得曾 有一位值得大家尊重的有德之人为传承中华武术瑰宝,为培养文武兼修的后学作了大量无私的工作,希望通过对老师的回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孙氏武学的内涵,供同 道及后学共勉。
她老人家从小就得到一代武学大师祖父孙禄堂、父亲孙存周的家传,重德尚文,身心并练,文武兼修,习武、教人、授拳数十年,常讲中和论拳道,传承孙氏武学。 她老人家先后整理、出版及发表了《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简注》、«孙式太极拳竟赛套路教于学»、《形意拳浅论》、《八卦剑》、《八卦拳今译》、《孙氏雪片 刀》、《孙氏太极剑》、《孙氏太极剑对练》等著作和文章,及纪念父親孙存周诞辰110周年的专辑等,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希望能更大范围承传孙氏武学,在孙氏 武学研究会的筹备和成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领军作用,相信未来将会对这段历史做出客观的评价。她老人家也曾和学生谈过现在孙式拳影响不够理想的原因,应该 继承什么,如何继承等问题,惜当时初学,只有提纲,未敢动笔,容日后补写。孙叔容老师主要在北京、河南开封、辽宁沈阳义务授拳,弟子及再传学生也在以上三 地及深圳居多。

一 、 以德为本文武兼修

孙叔容老师一生豁达,开朗乐观,其习武重德,文武兼修,常讲练拳如做人,要中和于道。她特喜欢祖父孙禄堂(讳福全、号涵斋)所写“君子立身,务 求其本”的条幅,她说:“德就是本,做事先做人,习武先讲德,要像先辈那样,要讲武德,一是要讲口德,不要张口某不行、不要讲脏话、过头话;二是要讲武 德,和他人比试,手要点到为止,手下留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她还说“功夫不高可以学练,武德不可不行,武德不高害人害己,难成大器。孙 家拳非常重人品,重德行,武德高可放松身心,可得人和,可得真传”。她在写给学生的题字这样写道:“武德高时武艺精,孙家拳重此师承,请看万丈高山顶,有 志攀登尽可能”。希望弟子立大志,从头学、反复练,修德、习武不偏颇,努力继承好孙家拳内涵。在所写条幅中还说:“孙家拳法重师承,内修外养意从容,及门 若欲问家法,武德问教第一宗”。她老人家是这样说、这样做的,她也要求每一个入门弟子和学生按孙禄堂老先生要求:“务以德行为先,要恭敬谦逊不与人争,以 涵养拳本”。 学承好孙家武学门风,体味拳与道合,德与艺合,人与天合的至高的境界。
当学生们说孙氏拳讲德、讲拳道合一,后人难以继承的想法时,她写道:“莫言大道人难得,自是功夫不到头。赠古人语愿尔我共勉之”。她将平常心与道合, 练拳、教拳都讲中和、自然。从其所言,我们当知其好,知其德,信其行。笔者认为,孙氏武学讲究拳与道合、崇尚武德,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精神,是在统传 武术意义上的升华。天下功夫种类无数、身体基础条件好的武术爱好者无数、从名学艺的人也无数,但大成就者有限,为有德者得之。其原因有三,一是有德者心与 道合,拳与道合,心与意合,意与神合,形与体合,体与用合。虚怀若谷,如炁无常势,水无常形,无意而达八方之外,自然而知动静,至柔而无坚不摧。二是有德 之人不怒气拔张,重修心正德,法阴阳合数术调刚柔,自然顺逆而有天缘;谦谦君子,致知力行,容纳百川,温厚和平而有师缘、人缘;坦荡心怀,诚于内,形于 外,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动静无碍处处落脚是仙境,慧日常明随遇而安得地缘。三缘具备,三才相和,天人和发,尽矣。三是有德之人重道轻名利, 非为己而学、非为己而教,非为名而练,非为利而谋,故能得大道,走正道,传真道,文武兼修,身心并练,德艺双收,是武而非武,是拳而非拳,是无意而有真 意。

二、科学练功契而不舍

老师说: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论学拳、练拳、教拳、比拳,都应当科学,不可间断,要不断学习,时时勤习”。她知道,推广孙氏武学很难象以前那样选人、教人,人 未选好不教,一式有一点不对,不教第二式。现学武人也极少有人像过去人那样天天练基础功,一式未练好,不学第二式。现在人的观念和追求不同,首先要工作, 要生活,然后才有可能有时间学武,多数人仅把武术当锻炼身体的形式和技击的手段,究其内涵的不多,故炼成武术体操的多,习得技艺、武艺的少。对此,老师也 根据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作了适当调整,但她仍然注重学生基本功的练习,要求学生炼好三体式、五行拳、走好八卦圈等基本功,打好基础再往下学。老师经常 讲“练拳如写字,先要知规矩,然后要守规矩,再后脱规矩而合规矩”。练拳如写字,即先要知道什么是练拳的规矩,再按规矩要求一招一式的学习基本动作和基本 功,研究拳理及静态的力学结构和平衡,然后再脱规矩,研究动招、变招、自然之招、无招之招,研究拳的体和用,研究动态的力学结构和动态平衡,如游身八卦连 环掌、推手、散手等,进而研究拳与道,合规矩,行自然,身心并练,内外合一,不断习练,逐渐掌握合符规矩的武学艺术。其祖父孙禄堂先生对此亦有精辟论述: “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桲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即内中神气之合,外面形势之正,即内中意气之中。故见其外,知其内,诚与内, 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
老师在领学生和弟子练拳时,除对学生因人施教外,讲究讲练结合,体用结合,对比结合,教学练拳同时也教教拳方法。常常眼观六路,发现某练的不规矩时,就仿 其动作,学的维妙唯俏,边做边说“你是这么做的,我是这么做的”。学员可以看到动作不同的对比,找到问题所在,从而改正之。另外,老师还讲明各式的基本规 矩和用法。当学员练的对时,老师除了予以肯定外,还同时告诉学生,今后自己应如何巩固,以后如何教别人。老师还将其父孙存周先生在江苏武术馆任代理教务长 时培养第一代武术教师的讲义等文章整理出版,让学员不仅知道学拳的规矩、练拳的规矩,还要知道教拳的规矩,让武学瑰宝一脉相传,代代相传。
老师不反对学生学习其它拳种,因为拳理是相通的,很多知识可以借鉴,孙氏拳也是在学习中发展的,她希望学生们学明了自家拳或有了一定基础再学其他,否则,哪个都不像。

三,读书写字、修心育人

老师喜欢读书,遇有先贤妙语及欣赏词句,常有学习笔记,老师常鼓励学生和弟子博览全书,文武精进,她说“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海者得蛟龙”。 “有学识才有本事,下功夫才有功夫”。她喜欢读《武林》等武术类杂志,了解武术动态,也常发表些关于孙氏拳的有关文章,她也喜欢《读者文摘》(后改《读 者》),对有骨气的文人很敬重,她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对有文涛武略的爱国将领更是有加。她常把一些典故和趣事讲给大家听,鼓励弟子多读书,长本事,作 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家庭保姆小芳边做家务、边习武、边读书,几年后,这个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很好的河南农村女孩完成了大学学业, 并在北京参加了工作。

老师喜欢写字,尤其喜欢写隶书,她把写字与休息、修心与育人相结和,她常读常写不断,也把有感而发的小诗及名人警句用心写好,与弟子、后学和朋友共勉,现抄录三段如下:
“不积積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希望深思此中深意,身体力行,必有好处”。
“活动养身,静坐养神,读书养智,临池养性,勤俭养德,诚朴养品”。
“或问何以为学?曰:致知力行。何以为治?曰:厚生正德。何以治己?曰:存理遏欲。何以处世?曰:首正不阿。何以待人?曰:温厚和平。守此五者,其庶几乎”。
看到这工整的隶书,体味其中内涵境界,想先生言传身教,足见老师用心之良苦,品行之高尚。

2005年2月中旬,老师身体不如以前,她还坚持活动,鼓励学生,她在信中说:“能干多少就干多少,能继续不断就行,照常看书写字,也不算虚度光阴吧?希望你保持练拳的习惯,坚持务稍懈怠”。这是老师写给学生最后一封信,也是对弟子的真诚、殷切的希望。
“松柏常青,积健为雄”这八个字是老师隶书封笔之作,也是一生自我的总结。一代名师孙家拳传人,德高望重的快乐老人走了,她留下了自己对孙氏武学的诠释,留下了对中国武学瑰宝追求的足迹,培育了许多孙氏武学接班人,其对孙氏武学的贡献后人难以企及,如松柏常青,精神永存。

“绝技扬威不自神,
天枢妙传武林春,
遍栽桃李成蹊径,
留得清光照后人“。

以上是老师“书呈姑母(孙剑云)教正”对先祖生平的感悟,题有“甲子冬日缅怀先祖涵斋公,蜚声中外而鸣谦,贞吉一庭,兰桂光霭如也”,也是老师一生的追求和写照。愿老师走好,愿同门及后学知难而进,学好、继承好孙氏武学,都成为强国的健康有用之材。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