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拳学规矩避免入门“三害”正确练习方法最重要—李洪钟

2012年05月0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131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983 views 次

来源:《武魂》 作者:李洪钟

笔者幼年即随侍祖父李敦素先生左右,学习形意拳、太极拳等内家拳法,常听祖父告诫弟子要谨守拳学规矩,勿入“三害”歧途。祖父去世后,又从父亲李茂林、伯父李长林研究拳术,经自己多年练拳体会,与观摩同道演练拳术,对入门“三害”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 何谓“三害”

孙禄堂先生曾明确告诉人们:“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引人入圣。”笔者认为“三害”之 中,拙力是核心,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故本文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1、 使用“拙力”的主客观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2、“拙力”的表现

“拙力”往往表现在用心劲太大,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重心前移,拉动后足,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 轻如浮萍。付诸实战则阴阳不分,虚实不辨,刚柔不能相济,招势变换不灵,易为对手牵动。如此长期苦练,也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 慌,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二、 如何避免“三害”

1、 练拳要建立在中和之性(气)的基础上

练形意拳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正确的锻炼,克除拙气、拙力之病,恢复人的良知良能,达到中和之气质。故自练拳之始就应该把心态放平,不要先存一个一 拳把人打死的心态,要以变化气质、修炼武道为目的。去掉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 不可拔苗助长。

2、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首先要在“放松”上下功夫,要获得肢体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矩站桩。久之,腰、胯、肩等部位,自然松开。二是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 劲,初练时对上肢要求: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这样可以形成二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 后手用力。对下肢的要求: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肩催肘,肘催手,劲力由内发于 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以上只限于初学者应掌握的部分形体要求,熟练之后,还应在松活的基础上,将人散乱于外的神气,顺中用逆,缩归于丹田之内,与先天元气相混融,渐 渐积蓄,自微而著,自虚而实。所谓顺中用逆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 劲。所谓缩劲就是肢体打出后立即松开,用意将手心、顶心、足心之气往回收引,尤其要与松腰(腰向后松)提肛相配合,收回丹田(古谱所谓“三心要并”)与人 体先天元气(肾间动气)混和,进而将后天气化成先天气,从而提高身体健康层次。

以上是笔者粗浅之体会,由于水平所限,难于表达于笔下,错谬之处,恐难避免,聊以抛砖引玉。望武林前辈、同道批评指正。(文/李洪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