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剑云先生文章 > 正文

武林风范——记孙剑云大师

2012年02月08日 孙剑云先生文章 ⁄ 共 10201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968 views 次

   一、当代武术名师

  孙剑云,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中国武术九段。1914年6月6日生于北京(农历5月13日),为中国著名武术大师孙禄堂之女。在1995年全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并被聘为中国武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孙剑云9岁随父习武,得家传。17岁时随父赴镇江江苏省国术馆女子班任教授。其间又与其兄孙存周同赴南京,随武当剑名家李景林习武当对剑。同年在上海致柔社成立6周年大会上,与父、兄同场表演八卦变剑,深得赞许,时人评曰:得其父神。”
  1934年,孙剑云考入北平国立艺术师专,师从周元亮习工笔画,擅山水、仕女。1937年,她在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被誉为北平四小名画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孙剑云先后撰写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形意八式》《纯阳剑》《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孙氏太极拳、剑》,并编写了《孙禄堂武学录》等作品,出版了《孙氏太极拳》的教学录像带,《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剑》的教学光盘等。多次出任全国和北京市武术比赛的裁判和裁判长。1957年,她在全国武术表演赛上,被聘为四个名誉国家裁判之一。1959年,第1届全运会上,被聘为我国第一个武术女裁判。
  1962年,在北京高校运动会上,担任副总裁判兼裁判长。1963年,北京太极拳表演赛上,担任副总裁判兼裁判长。1979年,被选为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3年,当选为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首任会长。同年,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任会长。1985年携徒刘树春赴日本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赞扬。
  孙剑云修武近80年,守武德,远名利,自强不息。其师兄、美国加州武术院首任院长刘如桐先生曾写对联赞曰:“灿若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孙剑云为新中国成立后孙门武学的主要传播者。她的学生、弟子遍布美国、加拿大、英国、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及香港特区和国内各省市。
  二、幼承庭训,习武修文,为一代女中豪杰
  武学大师孙禄堂育有三子一女。孙剑云出生时,大哥已24岁,二哥21岁,三哥15岁,她比大哥、二哥的女儿还小。父母及兄长把她视为掌上明珠。在孙剑云7岁时,北京发生了一件震撼武林的大事,这件事的影响决定了孙剑云一生的道路。
  “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困苦,屡遭外国列强的欺凌,被称为“东亚病夫”。日本国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入侵中国,就连民间武术也要波及,梦想在中国称霸武林。日本大正天皇派了一个武士道大力士板垣一雄到中国,指名道姓要与中国国术大师孙禄堂比武。板垣一雄身高体壮,一米八几的个子,重约200磅,在日本曾三夺金牌,被授予“大正天皇特级勋章”,号称天下第一。当时孙禄堂已年逾花甲,但其功夫已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孙禄堂身材瘦小,并又遭丧子之痛,但为振国威,凛然应战。在老北京府右街罗圈胡同甲10号孙宅的客厅里,孙禄堂采用游身八卦、闪展腾挪之招式,躲过板垣一雄的一次次进攻。突然,孙禄堂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一伸手就把板垣一雄击倒在地,把客厅靠墙的一排书架撞倒,板垣一雄当场认输。事后, 日本天皇用两万银元的高价请孙禄堂东渡日本教奉,被孙禄堂拒绝了。孙禄堂高超的武技和品格震动了武术界,也在孙剑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孙剑云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功夫,击败外国挑衅者。从此,她就偷偷地跟在其父的徒弟后边练拳。
  有一天,孙禄堂见剑云在盘架子,十分惊讶,问及什么时候开始学拳,跟谁学的拳?剑云答道:“没谁教,我自己看会的。”孙禄堂问:“你学拳做什么?”孙剑云回答说:“见你打败洋人,我心里特别高兴,长大了也要跟你一样,练好功夫,打败敢欺侮我们的外国人。”孙禄堂见剑云人小志气大,就严格地亲自培训孙剑云。   孙禄堂每天平4点起床练武,同时也把女儿叫起来练拳。孙禄堂教女儿练拳、练剑只示范三次,不会就得挨罚。这样促使孙剑云更加认真,多动脑筋,免得三遍不会挨父亲罚。当时跟禄堂公学拳的徒弟、学生不少,剑云就事先看他们练,记个八九不离十,待父亲教时,示范三遍也就能过关了。但也有不熟练的时候。一次练八卦剑练得不够熟,孙禄堂不满意。门外正大雪纷飞,孙禄堂把女儿赶出去练剑,不练熟不让进门。就这样,孙剑云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勤学苦练,很快就学会了形意、八卦、太极三趟拳和形意、八卦、太极三路剑。

  在单练套路的基础上,孙禄堂开始教授孙剑云对练套路的拳、剑。要求在要领上,不仅要知其然,还必须知其所以然。孙禄堂常常用木剑与手持竹剑的孙剑云对练,一有破绽,剑云的手腕上就被砍得流血不止,痛得直哭。当妈的虽然明白孙禄堂对女儿的一片苦心,但还是心疼得要埋怨孙禄堂:“你这样砍,老让她流血,这怎么行呢?”孙禄堂不是不心疼女儿,而为了造就人才,就必须严格,劳其筋骨,练其意志,他对夫人解释说:“不这样练,她怎么知道躲闪和进攻的奥妙,只有练过而后,受过其挫,她才会吃一堑、长一智,技巧才能纯熟,功夫才会长进。”
  孙剑云从小聪明、淘气,很讨父母亲的喜爱,尤其对父亲的脾气,父亲一会儿见不到孙剑云,就嚷嚷:“老姑娘哪儿去了?”但响鼓还要重捶敲。孙禄堂在拳架和推手上既授她要诀和技巧,也促她进行实战练习。有一年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炉烤火,孙禄堂高兴起来,就叫“老姑娘”与他推手。孙剑云一与父亲接手,自己就像皮球一样被抛出,并且直冲火炉而去。家人一见大惊失色。说时迟,那时快,孙禄堂一把又将他的“老姑娘”抓了回来。此前,孙剑云常见父亲与徒弟练打手,沾连黏随,走动起来,两人进退相随,直看得眼花缭乱。听师兄弟们谈论起推手,津津有味,变化无穷。这次一经身试,才真正感到了父亲的神奇功夫及太极推手之奥妙。
  孙剑云17岁时,随父在镇江江苏省国术馆任教女子班,一边教,一边学,得其父口授身传,日积月累,由量变而产生了质变。套路学会了,拳理领会了,因此在致柔社成立六周年大会上表演时,受到“得乃父其神”的称赞。一直到孙禄堂逝世时,孙剑云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孙禄堂嘱咐女儿及弟子们,关键还是一个字:“练”。因此,孙剑云至今耳聪、目明,行动轻灵敏捷。她与一般女性不同,手指特别粗壮,手掌通红,而且柔如婴儿,说起话来,诙谐有趣,底气十足。这就是长期练功而气贯指梢、内劲充足的表现。
  孙剑云的成长道路,不仅与武有缘,而且是文武双全。孙禄堂是近代武术史上的一代儒侠,学识渊博,武功高,而且更具文采。他是中国近代武术史上集形意、八卦、太极于一炉的孙式太极拳创始人,也是能将自己所练、所创写书成文出版的奇才。在对孙剑云的培养上,他也遵循这一模式。孙剑云小时,看见父亲写字、画画,她也学着写字、画画。有一次,淘气的孙剑云在孙禄堂的一位朋友来访时,在其书写的条幅“中和之气”上,又写上了“中和”二字。这位精通书法的老先生,就是做过冯玉祥将军老师的高道天先生,他看见这两个字,觉得很奇怪。孙禄堂说:“准是我那调皮的小女所为。”老先生说:“把她叫出来我见见。”剑云来了,老先生问:“这两个字是你写的吗?”剑云点点头承认了。老先生说:“还行!”并主动对孙禄堂说:“以后你教我拳,我教她书法。”当时孙剑云才11岁。从此,孙剑云开始临“张迁碑”帖。孙禄堂后来还请过几位画家教她画画,如西四大红罗厂名画家方曼云等。还请过古文老师教她四书五经。一直到1934年,孙剑云考入北平国立艺术师专(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师从周元亮习工笔画、仕女画,为周先生得意之女弟子。1937年毕业时,孙剑云在中山公园举办个人画展,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当时北平的四小名画家之一。
  孙剑云修成了很深厚的文学底蕴,至今仍能背诵四书五经,高兴起来,还引经据典,讲述古人的故事。孙剑云送给每个徒弟书时,总是写某某“贤棣”,而贤棣是什么意思呢?孙剑云告诉人们说:“古代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这是入门为贤人,未入门为弟子的区别。跟我学拳的人成千上万,而入屋为徒弟不过百人,对徒弟的爱称是为贤棣。”
  孙剑云得其父真传,加上自己的努力,文成武就,成为一代女中豪杰。孙禄堂逝世之后,她举起“孙式拳”这面大旗,一扛就是六十多年,在武林界享有盛名,并扬名海外。
  三、耕耘武林,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孙剑云20岁从父亲手中接过孙式太极拳这杆大旗,在中华大地传播,并开花结果。
  孙剑云不仅自己天天习练孙式拳,著书立说,而且授徒成千上万,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早些年,孙剑云总是在国内云游授徒,参加各项比赛表演活动,担任裁判工作,并亲自下场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武术工作,也很重视前辈的传人。1957年举行全国第1届武术比赛,孙剑云被聘为中国的第一位武术女裁判。那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对孙禄堂的武功和为人十分了解。在见到孙剑云时,说:“你要好好地继承你父亲的东西,你父亲一生不容易,他文武兼备,德艺兼修。你要把你父亲用文言文写的书,改成白话文,好让广大群众看懂,并跟着习练。”孙剑云为元帅对中华武术的关心爱护,尤其对孙式拳关爱得如此具体而深深感动。不久,孙剑云就把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一书整理成白话文,写成《孙氏太极拳》一书,于1957年出版发行。
   随着太极拳的推广、交流,孙剑云感到,对传统孙式九十七式太极拳套路,练起来不易记住。1983年,在人大会堂,孙剑云参加了一个关于“武德”方面的讲座并发表演讲后,见到李梦华主任,他对孙剑云说:“为了更广泛推广、习练太极拳,限你两周内编写出孙式太极拳简化套路。”回去后,孙剑云立即着手对传统套路进行简化,去掉原套路中一些重复的和难度较大的动作,保留了原套路中身、手、步法及承接转换的规则,同时完整地保留了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将原来的九十七式简化成三十五式并于当年,即1983年7月,在《武术健身》杂志上发表。
  太极拳运动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爱好这项运动,尤其在邓小平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之后,其势更是风起云涌。孙剑云先后编写了《形意八式》《纯阳剑》《孙氏太极拳特点和要求》。1997年,又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剑》一书,其中孙式太极剑图文并茂,是首次问世。2001年又编著出版了《孙禄堂武学录》一书,把禄孙堂生前五本著作《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进行点校,把文言文加注标点断句,并改写成简化汉字。为了太极拳运动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孙剑云还编写了《孙式太极拳十三式》一书,不久即可问世,并收入本书中。
  孙剑云在笔耕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的武术活动,1957-1963年期间多次出任全国、北京市武术运动会的裁判工作,并担任“形意拳研究会”首届会长,担任“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至今,1982年和1984年,她参加了南京、武汉两届国际太极拳表演,其功架纯正、内涵丰富,受到业内人士好评。1985年,孙剑云携徒刘树春赴日本传授孙式太极拳,在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赞扬,并由其日本学生将《孙氏太极拳》一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刊登。1988年,在广州举办了孙式太极拳骨干学习班。1991年,在濮阳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任主席团成员,并被赠予“桃李成蹊”匾幅。同年,还出席了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任主席团成员,下场表演,并作了“读孙式太极拳”的演讲,后收入《太极名人谈真谛》一书中。以后历届联谊会,孙剑云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出席并参加表演。1992年,中国武协及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体院召开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孙剑云以耄耋之龄应邀前往,并与到会的诸位名家进行推手交流,在场名家对她推手功夫的技巧精湛,功力浑厚无不叹服。孙剑云自1982-1993年,曾两下广州,六赴江南,数出关外,授艺教拳,为武术的普及工作作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年,孙剑云随团赴香港,参加国际武术观摩大会,在大会上表演了孙式太极拳,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赠联曰:“年高体健惊四座,身轻步捷成明星(武术)。”同年,香港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
  1995年,在全国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从此孙剑云大师的名声在中外更为响亮。
  1997年,在邯郸第四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孙剑云以84岁高龄,在大会开幕式上表演孙家拳术,只见她由太极拳起势,连绵不断,刚柔相济,接着入形意拳之刚猛矫健,继而进入八卦拳变掌之闪展腾挪,真是千变万化,似龙飞凤舞,与会者掌声雷动,大饱眼福。尤其是她在武术研究方面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她说:“习武德当先,不应有行派之见,各派之形式虽不同,然其理则一也。”一番言论使多人当场要求拜孙剑云大师为师,习练孙式太极拳。孙剑云成了大会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受到众人尊敬,找上门来合影的、请教的、拜访的络绎不绝。她则有求必应,和蔼可亲,不愧为大家风范。正如吴彬先生评价过的,孙剑云是:“才高而不骄,辈尊而不傲。”
  1999年,孙剑云大师受“首届中国武当拳国际联谊会”的邀请,率弟子多人出席。其中有远从美国回来的冯健、有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主要策划人翟金录,有第一批入门弟子金继香、张振华,有带艺投师的袁德安以及第四代传人孙琦等人。他们在武当山受到主持道长王光德的盛礼接待,道乐声中,鼓炮齐鸣,孙剑云大师在徒弟及广大拳友的簇拥下,手握阴阳太极结,一口气登上了紫霄宫,畅谈道家之“中和”。下山时,又在道家武馆表演了八卦变掌,行步如飞,赢得满堂彩。然后她又书写了“悟天下大道”五个大字,送给道长。因孙禄堂生前曾云游武当山,所以大家对孙禄堂生平轶事特别感兴趣。另外,孙剑云大师的入室弟子黄万翔先生,在全国武术比赛上获得过八卦拳的冠军,并曾在武当山“五龙武馆”授过拳。因此,晚辈们对孙剑云大师备加尊敬,佩服不已。
  1996年,应科学教育出版社之请,孙剑云大师录制了“孙式太极拳”的教学录像带,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学习之用。1999年应人民体育出版社之邀,出版了《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剑》《孙式器械套路欣赏》等光盘。其中《孙式太极剑》为首次制作教学光盘公诸于众。孙剑云大师在拍摄过程中,边练,边讲,连草稿也没有,一切都烂熟于心。《孙式太极拳、剑》套路中的一投足、一举手,都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就像计算机的存储器一样,随时调出来,随时就用。86岁高龄竟能滔滔不绝边示范边解说,思维敏捷,可见功底之深厚。
  孙剑云近80年的习拳教拳生涯中,慕名来学拳拜师的人很多,但她择徒很严,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熟悉后,还得有一两个师兄弟引见。她虽无门派之见,但别的门派来学孙式拳,必须征求原来师父的同意,以示友好。孙剑云大师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先父孙禄堂聚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于一炉,创孙式太极拳,就是博采众长而创之。”她的择徒标准,也就是孙禄堂先生的择徒标准:“如果你为了锻炼好身体,我教你绰绰有余,要争天下第一,你就另请高明。”孙剑云大师常以孙禄堂公的高尚武德教育跟她学拳的人。孙禄堂要求徒弟、学生必须守“武德”,“武德”包括“口德”和“手德”。“口德”是不许说谁谁不行,谁谁练得不好,因为我们不知道人家练的是什么,我们也不会人家练的东西;“手德”是与人切磋技艺不动手伤人,不树敌,不结怨,能饶人处且饶人。孙禄堂设馆授徒,因他长得瘦小,不少人登门挑衅,要求比试,孙禄堂总是客气相让,实在不行,才点到为止,让人心服口服。就是当年对板垣一雄,也并未伤他性命。
  孙剑云大师以她高超的拳艺和人格魅力吸引着中外太极拳爱好者。除了国内同胞以外,她的徒弟还有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瑞典人、加拿大人。而职业方面也是多种多样,有教授、博士、讲师、工程师、领导干部、企业家、普通群众、学生等等,她在择徒授徒时不分等级,一视同仁。日本的徒弟后腾自1979年始至今,每年利用工休假来北京学拳,虽然每次只有1—2周时间,但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说明徒弟有毅力,更说明孙剑云大师有她独特的魅力。后腾由青年进入中年,由未婚而已婚,婚后其夫人也是年年跟随来习拳。英国的大卫·马丁,一句汉语也讲不了,但从1991年始,年年利用假期来北京学孙式拳。他的60岁生日也是在北京和孙剑云大师及其师兄弟一起过的,即使他夫人去世的当年也未间断过。美国人柳杰士,连续5年来北京学拳。他在美国已获得双硕士学位。虽然父亲是英国人,但他是中国知名人士柳亚子的外孙,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敬仰,不会汉语,就来中
国学汉语,去年也拜入孙剑云门下为徒。
  孙剑云大师授徒不知疲倦,亲自示范,还用生动的比喻讲解,让弟子们体会。如孙式太极拳的单鞭,要像捋一长杆一样,两手左右分开;如练拳“起如挑担,行如槐虫”。让学生记得住,练得正确。
  孙剑云大师在1995年初做了一件令武术界瞩目的事情——确立了濮阳孙门同学会第三代掌门人。1月8日在北京梅地亚宾馆举行了“庆祝孙式太极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确立第三代掌门人”大会。有百余人出席。孙剑云向大家说:“先父说过‘拳非私有,惟德者居之’。这句话让我信守终生。我的拳学技术,于先父万不及一,但我继承了父亲的德,不管多困难、多么穷,始终不敢离开‘德’字一步。”根据“德”字当先的原则,她确立了孙永田先生为第三代掌门人。孙永田与孙剑云老师同姓不同宗,毫无血缘关系。孙永田1982年从孙剑云大师习拳,他武德好,热情助人,能团结人,且年龄合适,有利于孙式拳的发展。孙剑云大师为孙永田写了八个大字“宽容忍让,德艺双修”。要求孙永田要宽厚待人,遇事能忍耐,门里门外都要谦让,当然不谦让坏人。要为人师表,德在先,艺在后,有德无艺也不行。要德艺双修。孙剑云大师说:“先父把门户之见打破了,我孙剑云更应该这样做。”这对武术的发扬光大,走出国门,对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不可谓不大,对那种拳属私有、传子不传女的传统观念也是一种挑战。
  孙永田在2001年率队参加了在三亚市举办的国际太极拳健康大会,由他培训的学生们参加了团体表演赛。在上百支代表队中,孙式太极拳得到了团体特等奖,也是传统孙式太极拳的集体形式公诸于世的尝试。孙永田是个企业家,最近由他策划并担任董事长,开办了“中国太极拳网”,以继承、弘扬太极拳文化为宗旨,以普及太极拳知识、深入研究太极拳奥妙、提高太极举水平、开展太极拳交流为目的。
  孙剑云大师说过,她有两个愿望要实现,才能自我欣慰。第一个愿望已经实现,就是再版孙禄堂的五本遗著,即前面提到的《孙禄堂武学录》。第二个愿望就是给孙禄堂先生盖个纪念馆或造个塑像,作为对先父的怀念,并让广大孙式拳爱好者有个瞻仰的地方。经过1999年半年多的努力,得到广大孙门同学会成员的热情捐资赞助,几经周折,铜像已塑成,只待刻碑、立像。
  孙剑云大师为武术界树立了榜样,为中国太极拳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她还常常勉励自己,“老牛明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

   四、生活坎坷,笑面人生

寄情山水,泼墨写丹青

  孙剑云出生在一代武圣之家,她还未出世,家里就准备好伺候的人了。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当年也是过着张口“张妈,给我拿毛衣”,闭口“李妈,我要喝茶”的生活,不知生活困苦为何物。后来父母相继过世,国家处于动乱时期,民不聊生,孙剑云也被迫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担子。母亲去世时,孙剑云的大哥、三哥都已过世。在二哥、二嫂、大嫂及师兄弟商讨家事时,由于世俗观念,对大哥的姨太太及其四个幼儿的安置上,有人就提出:“给他们四百大洋,一个孩子一百,领着走。”孙剑云当时认为,大哥的姨太太是清皇族正黄旗出身,让人伺候惯了,家务活都不会干,养活自己都难,何况带四个幼儿呢?孙剑云说:“我不能让人家戳咱脊梁骨,让人说:‘瞧瞧,孙禄堂的后代流落街头。’爸爸刚过世一年,妈的灵还没有出堂,不能这么办。”“那怎么着,谁要?!”孙剑云说:“我要!”大哥的姨太大当即跪下了,感激涕零,说:“你这么年轻,以后要结婚怎么办?”孙剑云说:“为了大哥的几个孩子,我不结婚了……”不到三年,大哥的姨太太也去世了。为了抚育四个孤儿,孙剑云含半茹苦,独自拉扯着这几个孩子,他们都在孙家长大了。其师兄赞扬孙剑云说:“师妹抚育四孤成人,须眉有愧。”孙剑云在60年代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主动找过她的侄儿们联系,以求报答。而是侄儿们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姑姑的下落,才得以重叙亲情。
  孙剑云困难时,给人当过保姆,给人看过孩子、做饭……什么活儿都做过。她说:“我觉得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出卖劳动力,凭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不丢人!”孙剑云不贪财,当时保姆30块一月,她只要10块,够交房租水电费就行了。惟一的条件是休息日她可以有一个教徒弟们学拳的时间。孙剑云,小时候使唤别人,这回也尝到了被人使唤的滋味。她想想,也没什么,挺好玩的。因而师兄们戏称她为“游戏三妹”。
  孙剑云克己待人,助人为乐,她原来住在一套两间的大北房,后因某学校教师结婚登记后,只有一间4.7平方米的小屋,夫妻无法搬进去住。孙剑云知道后,竟然无偿与之交换,自己搬进这4.7平方米的小屋,一住就是10年,直到有关单位分给她如今住的一室一厅的单元房。4.7平方米的小屋,在唐山地震时,几乎要坍塌,房管局就东支一根棍、西加一根棍,弄得小小一块床铺也贴不了墙,只好让侄儿们“改造”床板,才勉强使之贴在墙边。这块床板至今仍然留着,也算是个对往事的想念吧。孙剑云说:“斗室堪留知己,杯茶尽可谈心。”虽苦犹乐,笑面人生。
  孙剑云安贫乐道。她的房子虽是一室一厅,但面积不足30平方米。曾有外国朋友来拜访她时,一上楼梯就把皮鞋带解开了,准备进门脱鞋,但门一开,客人愣住了,说:“孙老师,这就是您的住所?!”孙剑云说:“对呀,你有什么疑问?”来人说:“在我印象中,您的名声享誉中外,房间里不说富丽堂皇,至少也得铺上地毯呀!我真不敢相信。您这屋内只能以两字冠之:‘寒酸’。”确实,这屋内没有装修,也无配套的家具,最多的是各色纸箱和徒弟们淘汰下来的柜子、沙发等等。
  孙剑云从小不贪吃、不贪财,穿着朴素,什么样的苦也不怕。每日三餐有咸菜、有烧饼就很知足。她吃得很少,以素为主。从小就只吃个五六成饱。孙禄堂在世时,孙剑云刚吃个半饱,父亲就说了:“不吃了,一会儿再吃。”这一会儿就要到下一顿了。这种半饱的生活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也成了孙剑云的养生之道。
  孙剑云对待她的徒弟们爱护得无微不至。到孙剑云这里来学拳,赶上吃饭就管饭,因此,哪个徒弟吃素莱,哪个学生不吃姜,不吃香菜,哪个徒弟爱吃花生米,哪个徒弟爱吃辣椒,哪个徒弟爱吃牛肉、爱吃茄子等,她都记得一清二楚。爱吃茄子的徒弟来学拳,一学就是十天半月,中午孙剑云管饭,每日茄子不断,换着花样做,素烧茄子、茄子饺子、茄子包子、西红柿闷茄子、茄丝、炸茄合、炸茄片等等,人们都听说过全羊席、全鱼席、满汉全席等等,这半个月下来的茄子式样凑在一起,岂不成了一桌茄子宴席了吗?!
  孙剑云热情好客,不仅有很多武术界的朋友,而且也有其他行业的朋友。有一位加拿大人,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一音乐学院小提琴硕士毕业生,来华作音乐交流。他听说过孙禄堂,十分敬佩,一到中国就去拜访孙剑云。一见到孙剑云,他说“你像我外祖母一样慈祥可亲,我也要姓孙”。于是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孙端天”。第二年他和他的老父亲再次来华访问并旅游,也专门去拜访孙剑云,快70岁的老头也向孙剑云提出要姓孙,并当场起了个中文名字:“孙福山”。
  1998年,歌剧《图兰朵》在北京紫禁城太庙实景演出,男高音卡洛,阿莱马诺携夫人拜访孙剑云,请教太极拳拳理与歌唱时的吐纳有什么相似之处,谈得无拘无束,甚至还和孙剑云练起了推手。最后,他和他夫人对唱了意大利歌剧原段来答谢孙剑云对他们的款待。
  由于种种原因,1963年孙剑云退职了,她靠给一个单位描图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另外,她还给西珠市口宫灯厂作画,用来作外贸出口之用。一张四开的画才三分钱,相当于当时一根冰棍的钱,而且画画用的笔、墨、颜料均自备,可见维持生计之艰难了。“文革”时,连这种活也做不成了。只好变卖衣物、用品来补贴生计。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家徒四壁的她,倒免遭“红卫兵”的冲击了。一直到当选了西城区政协委员,每月给生活补贴,孙剑云才算有了一笔固定收入。
  孙剑云教徒弟,从不讲条件,也不靠设馆教拳敛财。时下市场经济,什么都讲钱,孙剑云看不惯这种行为,因为有些东西不是以钱的多少来论价的。她说:“武术是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怎么可以变卖呢?!你们谁喜欢练孙式拳,我就教你,你要拿钱买,那不行!你说孙式拳97个式子,我不知道是卖两块钱一个式子还是卖五块钱一个式子?!”
  孙剑云大师一生坎坷,从钱财上讲,可以说她一贫如洗。但她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她是中国武林中一代奇侠,她桃李满天下。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她的徒弟、学生,或者武林界同仁。她到哪里,就受到哪里的人们敬重。她独身一人,没有亲生子女,但她说:“和尚无儿孝子多。”逢年过节,总有侄儿、徒弟与她一起过。每年除夕,也是高朋满座,彻夜长谈,谈文论武。她一生无怨无悔,她生活得很开心。她用“德”争来了当今在武林界的一切荣誉。她用她人格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弟子们。她对每个人都热情、真诚,她善良,朴实无华。她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