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我的”门户之见”——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3503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921 views 次

中国武术界有门派,这是势所必至,理所固然。德国的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这样的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原文是:凡是现实的都是符合理性的,凡是符合理性的都是现实的)。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我们将其套用于中国武术界所见之门派:"门外无门,闻所未闻;门内无派,千奇百怪"。
  武术界之所以有门派,这是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原因很简单,因为武术是非常人性化的东西,带有极其鲜明的个人色彩。每个门、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和它的创始者、传承者的个人特点紧密相连;究其来源、地域、个人的禀赋、资质、身体条件(身高、体重、力量、灵活性、反应)、性格、个人经历、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等,都是直接影响这一拳种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
  例如:南拳多扎马步,起脚少而动手多,也少用蹿蹦跳跃,多是近身短打,这就和南方多水有关。往往是在码头和船上打斗,甚至是在跳板上开打;地方狭窄,没有大幅度移动的空间,所以只能扎牢马步,在手上较量。而北方的拳种,因为陆地的地域宽广,进退幅度都可以很大,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所以善起脚、用脚;这就有了"南拳北腿"之说。
  再比如:在广阔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拳种,与在崇山峻岭中开创出来的拳种就一定有不一样;在军中作战使用的拳种和文人之间传习的拳种,也一定是风格迥异。因为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虽然其拳理则一,然究其表现形式,必然是丰富多彩,一源多歧。这和我们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戏剧、音乐等等都一样,不同的出身、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传承;在他们的作品中,一定刻有深深的烙印;从而不同的流派,也就此形成。
  所以,当我们看到中国武术界有不同传承的门派、有各家风格的流派,这本是件好事,这有利于保持拳种的多样性;而一旦有了多样性,人世间才有了生命力。在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只适用于政治领域。在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里,历来都是推崇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百花齐放、争妍斗艳的百花园;如果只容一花独放,就没有了竞争力,这既单调又容易使得物种退化。
  先让我们回顾一个有趣的小史实:在美国的黄石公园里,人们为了养鹿,曾经把狼赶尽、杀绝了。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鹿儿的种群却越来越衰退:由于养尊处优,鹿儿们大量地生病,出现如:"三高"、肥胖,这导致鹿儿们的心血管不堪重负而死亡。于是人们又重新引进了狼,让鹿群在饿狼的追逐下,整日地奔跑"被运动",从而鹿儿们的身体素质大大提高。
  这就是竞争的好处。所以,我们的古人早就告诫我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大庆的铁人王进喜说过一句大实话:"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竞争的压力只会使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生物就进化了。武术何尝不是如此?
  武术本来就是为了竞争而且是最激烈、最严酷的竞争(说白了,就是打)而产生的,又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日趋丰富和完善。回想当年,武术鼎盛之时,繁花似锦,门派林立,哪一门、哪一派不是在打斗、拼搏中成长起来的?不要说是开门立派,就是在某地开个场子(用现在的话叫做武馆)教拳,也至少要把地面摆平,不打出个样来,立不住威,谁跟你学?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对学生负责,那些嘴把势、假把势、花把势们少了(不能说没有)滥竽充数的机会。
  时至今日,打是打不成了。因为早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国武术界就曾广泛开展过反真功夫的运动、反唯技击论的运动,那时不要说是真打,就是嘴上说说打也不成。于是,武术界就此整体转型,向着表演化一路狂奔,向着高难美的道路蜕变。这样的历经几十年下来,现在就是想打、允许打,也打不成个样子了。
  正是因为没有了真正的竞争,所以鸡毛上天、大师遍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就看你"秀"的功夫如何。于是乎,许多热衷于学拳者,入错门、烧错香、拜错庙的大有人在。等到进门之后,方才发现没有找到真佛,悔之晚矣。世间360行,投师学艺,就如同二次投胎。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练拳向学者,也怕入错门。轻则耽误青春,重则伤病缠身。而练不出功夫来倒还是小事,如果练出毛病伤害身体,大夫都没法治。
  这决非是危言耸听,许多人学拳落下了膝盖疼痛的伤病,就是个例证。当初老师没有教他如何正确地保护膝关节,使之无知无畏地只是一味地下功夫去折磨自己的膝盖;到了最后,不仅拳打不成,更因腿不良于行,连路也走得非常艰难。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生活好了,大家有条件去学拳、练拳,其目的绝不是为了早死。如果因为入错门而习拳不得法,使得人伤身努气、落病致残,则还不如不去学拳。
  那么,在真假难辨的今天,如何才能不走错门呢?最好是在拜门之前,多下点调查研究的功夫,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现在的网络信息发达,什么资料几乎都可以查到,我们可以检索文章,看看视频,听听口碑,了解学生,等等,就算是外行看热闹,看得多了,也能看出点门道来。看门道就是抓特点,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其立身武林的依据;各个教拳的人也有自己的特点,选择老师就要看他的特点是什么,对不对你自己的胃口,适合不适合你个人的特点来学习。
  门派之间原本就无好坏的分别,只有各自特点的不同。常遇到有人问:什么拳好?什么拳不好?其实,天下从来就没有好拳种与坏拳种之分,有的只是练得好的人和练得还不够好的人之别。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打拳也如此:打对了,正确的拳式和动作,大家练得都一样好;如果打的不对,则每个人的不足都不同,各有自己独特的问题。
  一个拳种,一个流派,能传到今天,就说明其有存在的价值和理由。所以,选择入门学拳,就要看你喜欢不喜欢这个拳种或是这个流派的特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是,人生在世,能否遇到一个好老师,那就是缘分了。好老师的首要条件是德而不是艺,为人师要有师德,武德还分为口德、手德;这些都不是虚的,是可以实实在在地考察的。
  例如:口德,真正的大师从不论说别人的短长是非,更不会脏口出恶言,他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有德与无德的界限很简单,打个比方:敬业者就像卖瓜,你可以夸自己的瓜甜,怎么夸都不算过分;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的瓜苦、也不会说自己的瓜苦,但你不能说别人的瓜苦。你可以不称赞,甚至什么都不说,但就是不能说别人的瓜苦。这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界线,对于选择入门者同样重要。"先做人、后做事"。不会"做人"的人,心中少的是仁义而多的是名利;这样的话,教拳也不会好好教的,更何况是耳濡目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把人品也都耽误了。
  实际上,门派之争,在21世纪的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过去的内容和意义。过去争个高低,在以武术为饭碗谋生的年代,或者还有着些许意义;但在今天,已经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如今,门派之间应该是团结共进的关系,树立大中华、大文明、大武术的概念,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俱荣则存,独荣则亡。在武术本已经日渐衰落的今天,内斗、倾轧只会把残存的一点元气加速耗尽。如果说我们今天仍然要争的话,那就要争做中华文明的优秀传承者,争做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武术,不管是哪门、哪派,都是中华瑰宝。可是,曾经被称为"国术"的武术,如今的普及率和对国民的强健体魄、对国家的发展强盛,其所起的作用却十分有限;远不如同为中华文化三大支柱的中文与中医,这应该让所有热爱武术或从事武术的人都为之汗颜的。每一个有幸接触武学、又有能力的人即或尽毕生精力去做、都做不完的,哪里还有时间去闲扯什么"门户之见"?争,就要争国家之光、民族之光,文化之光、武术之光。
  练武者,就要有大气度、大胸怀、大目标。尚武精神讲究的,是正大光明。斗智也好,斗勇也好,赢也好,输也好,堂堂正正,坦坦荡荡,方为武者之英雄本色。至于鼠窃狗偷者流,搬是弄非之辈,古已有之,将来也不会绝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令世人恼火,却也无奈。唯一的策略就是:走你的路,让人家去说吧。鲁迅先生说过:最大的轻蔑就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掉过去。

  孔夫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凡是做正经事的人,都不去理会别人怎么看自己。因为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又阳光,不靠别人的褒或贬来活着;甚至都没有闲功夫去管别人在说什么,因为要做的事太多。而小人则心虚,总觉得世上他人的存在,是在妨碍着自己;总是"不悦,有不得隐曲",怨天尤人;所以,就只剩得脏口骂人;而武术门派之间的正当竞争,也就被败坏了。
  争,就要争贡献。练好我们的拳,教好我们的拳,不负此生数十寒暑,就是对祖宗报恩,对后代尽责,更是对我中华武术的贡献。
  总之,要有门户,但又不唯门户,才能光大我中华武术之大门户。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