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推手诌议——童旭东

2012年02月13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61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649 views 次

推手也有称打手或揉手的,目前有关推手的定义大多不够完整和准确,要想完整、准确地定义什么是推手,似乎很难,因为各家甚至不同的人对推手的理解就有区别,理念不同。按照孙氏拳对推手的要求,大概可以这样来描述什么是推手:以粘连粘随、和顺自然的形态,而不是用抓、撕、搂、抱、扛、拉、锁、撞的方法,通过双方的相互接触而能控制对方的技术,并可以由此种接触中为演化击打而创造条件。
因此,推手就不是一项单纯的竞技运动,而是一种相互体认、相互意会的训练方法。前提是双方对合理性有内在的认同,而不是外在的公平性。所以推手虽可体认双方的高低,但是内省式的,不是外在规则能够形式化的,因此不能用来比赛。凡是被外在的形式——比赛规则确定的推手,都将远离推手本身的价值和目的。
所以,尽管官方设定了推手比赛,但是真正懂得推手内涵的人是不愿意参加这类比赛的。因为任何外在的、固定的规则都不可能与动态的、内在的合理性完全重合。因此,无论怎样修改规则,也不可能使竞技推手真正符合推手的本原目的和价值。
推手是一种相互体认的训练方法,需要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体认。
事实上,不同门派之间如果没有建立起来共同的价值认同,就无法进行推手交流。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双方在推手中的用词用语的语义甚至都有很大的差异。
那么是不是推手就无法交流了吗?也不是。这种交流一定要以双方共同的价值认同为基础,而且这些价值,往往是双方内在感性的意会,是无法完全用外在的形式来衡量的。所以推手绝对没有加入竞技体育项目的可能,也没有这种必要。
推手只是对某种控制能力的训练和体认,不是对全方位技击能力的培养和体认,因此推手能力不等于实战能力。事实上,很多技击家完全不懂推手,同样也能获得很好的战绩。但是作为技击大家就必须研究推手,因为推手中体现着很丰富 的相互作用的技击原理。用课程来比喻,推手相当于理论课。
推手所求者,理也,是为身知其理,而不仅是停留在心知上。
所以,推手的旨趣不是争胜负,而是为了检验自己身知其理的程度。因此,推手讲究用意不用力,旨趣落在相互体认上。孙氏太极拳的推手,体认的内容除了相互作用的方法与原理外,更要体认自身内外虚灵神气的感应与作用。这种虚灵神气的作用不是我要如何作用,而是自然流出的作用,如水生波,如火作焰,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寸、分、厘、毫之说,而是感而遂通,诚如孙剑云老师所言:“我们孙氏拳只有一。”方为巧妙。要求化与发在同一个瞬间同时形成。如果化与发是两拍,那就是错了。当然推手训练也有入门的方法,就是把这个“一”进行分解,于是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以及封、随、串、导,捆、搬、提、摧之意,其作用原理就是孙禄堂祖师总结出的圜研相合。俗话说就是把圈合上,这个圈一半在对方哪里一半在自己这里,要合的圈可以一个,也可以是多个,能把这个圈合在对方虚根上,对方即失衡,于是就可以进一步利用而控制对方,这是非常巧妙的艺术,有理可循又变化无端,这是推手的旨趣所在。
现如今推手比赛中经常出现的是,为争胜负连扯带绊,气踹如牛,实在是与推手追求的本义大相径庭。
有人在推手中追求发放整劲将对手击出丈外,也非推手体认的主旨。推手体认的是把圈合在对方的虚根处,不需要发劲,合上了,对方就失衡了,根本用不着发力。所以,在推手时追求发力放人,这种做法很容易把人引向误区。可笑的是,有的人为了给他们的前辈和某大师粉饰内幕,竟硬撑着说,他们的前辈被某大师连续发力放出是什么难得的学习体验。既然这么难得的学习体验,还要别人劝什么停手?说什么怕把别人的红木家具碰坏,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到院子里让某大师继续发放呀?事实是,学习推手根本就不是这么个路数。如果老师按照这种路数教人,学生是很难学好推手的。
有人问:你童旭东会不会推手呀,讲这么一大堆?
答:我不会推手,也没有练习过推手。但我聆听过剑云老师等一些孙门前辈介绍过孙氏拳的推手,也时常看别人推手,因此有些感触。故本篇叫做诌议。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