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太极宗师孙剑云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

2013年12月07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1304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8,264 views 次

孙剑云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
前 言

2013年6月,孙剑云宗师入室弟子、邯郸孙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王武泉先生,筹划组织编辑出版《太极宗师孙剑云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以深切缅怀孙剑云先师逝世十周年。孙剑云先生系出身名门而淡泊名利。先生一生高风亮节、大家风范,且德艺精深、胸襟博大。先生历经坎坷却傲骨从容,生活中也不失风趣幽默,先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孙氏武学的推广,传播技艺遍及世界各地。
在纪念文集的编辑过程中,王武泉先生恪守先师之嘱,丝毫未敢懈怠,为了使本文集资料更加全面和详实,他曾远赴天津、保定等地跟张茂清和戴建英、高建设等师兄弟组织研讨,核准资料。为使纪念文集早日出版,王武泉先生白天忙着教学,夜晚还要熬夜改稿子,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以报先师教诲之恩。张茂清先生和戴建英先生,出于对恩师的一片深情,为画册出版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孙氏拳同门也都纷纷响应,将自己的资料邮寄而来,大大丰富了文集的内容,促成了文集的早日出版。
在纪念文集的文字、图片资料整理过程中,本着尊重历史的客观态度,认真、精心地挑选较具价值和意义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全面颂扬孙剑云先生的德艺精神和宽阔胸襟,立体的展现了孙剑云先生一生的武学业绩。
王武泉先生尊师重道,多年来在邯郸地区倾其全力发展孙式太极拳业。他曾创办燕赵武术院担任院长,十几年来培养了大批的武术人才。后来又在邯郸成立了邯郸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他谨言慎行,团结同门,不负孙剑云先师委以重托与同门厚望,近年来先后多次参加国内外的武术太极拳大赛,并荣获了十余枚金牌,为孙式太极拳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本书的编写人员,均是孙剑云宗师的家人、弟子或再传弟子。他们不仅有着精湛的技术经验,同时对孙剑云宗师的拳道思想也有着很深的理解。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以“继承、弘扬和推广孙剑云宗师拳学技艺,全面呈现孙剑云宗师拳学思想精髓”为指导思想,分别从孙剑云先生生平轶事、后人缅怀、拳学研究及宗师传人在各地发展等几大大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可以说,此书是迄今为止比较全面的介绍孙剑云宗师拳学思想的学术文集,是研究和学习孙剑云宗师拳学思想不可多得的珍贵理论资料。
此次全国孙氏拳同门齐心协力,编写《太极宗师孙剑云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一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国孙氏拳同门的凝聚力,为孙氏拳同门提供一个交流技艺、增进情感、探讨学术、共谋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扩大孙剑云宗师拳学思想以及孙氏武学在国内外武术界的影响。
孙氏拳发展到今天,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孙禄堂和孙剑云两位宗师已将“孙氏武学”这面旗帜高高树立起来,作为他们的传人,我们更加任重而道远。希望诸孙氏拳同仁端正态度,实事求是,精成团结,勇于实践,为弘扬国萃而不懈努力!
由于时间较短且水平有限,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太极宗师孙剑云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中尚有不尽如入意之处。期间,特别是还有一些亲友、弟子、学生联系不上,加之出版篇幅有限,一些珍贵的资料尚没有收录在册,望各位孙氏拳同门予以包涵、谅解!
《太极宗师孙剑云逝世十周年纪念文集》编委会

第一部分:缅怀宗师

一代太极名师——孙剑云

  孙剑云宗师像
  孙剑云,1914生,河北省望都县人。名贵男,字书庭,孙禄堂老先生之嫡女,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
1931年随父赴江苏省国术馆任教,1957年被聘为中国武术表演赛国家名誉裁判,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创立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4年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1931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中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在1982年、1984年,她参加了南京、武汉两届国际太极拳表演,其功架纯正、内涵丰富,受到武术界人士的好评。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1985年,孙剑云老师赴日本表演太极拳,在东京、大阪等七个城市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孙氏太极拳》一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她精太极,通八卦,善形意,尤其八卦变剑更是深得其父之精髓。孙剑云天资聪慧,志趣颇广。少年时期曾随高道天练书法,又随吴心谷习诗文。1933年入张恨水创办的北平北华美术学校学绘画,专攻山水、仕女,尤精工笔。其在练功之余,常临池挥毫,寄情笔端。其书如游龙飞凤、天马行空,圆润酣畅、潇洒淋漓;其画若高山流水、云中飞雁、气势恢宏、婀娜端庄。孙剑云一生秉承父志,大有其父之遗风,以“习武之人最重武”为座右铭,不以“正宗”、“嫡传”而自居,谦和待人;不以家传武功为私有,倾囊相授;不以授武为谋利手段,安贫乐道。著述有《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孙氏太极剑》、《八卦拳变拳》、《八卦剑变剑》等书,并有《孙氏太极拳》、《形意拳》等录像带问世。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在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曾多次赴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教学及表演。
  孙老师倾毕生之精力,为继承、发扬并传播中华武林一奇葩,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3年10月2日12点10分,一代武术宗师孙剑云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
  “记住孙剑云老师的教导,把孙氏太极拳发扬光大,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孙剑云宗师的一生

  孙剑云:名贵男,字书庭,“一代宗师”、“赛活猴”、“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孙禄堂老先生之嫡女,孙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人。1931年随父赴江苏省国术馆任教。1957年被聘为中国武术表演赛国家名誉裁判。1959年任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裁判长。1983年,为继承和发扬其父的武学体系与武学思想,恢复其父曾创建的蒲阳拳社活动,并将该组织更名为蒲阳同学会。同年创立孙氏太极拳研究会,被选为会长,并出任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的第一任会长,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84年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武学成就

孙剑云宗师演示三体式

  孙剑云7岁始父亲传授她武功,至1931年家学已有所成,随父赴镇江国术馆任女子武术班教习。1959年中国第一届武术比赛中被国家体委聘为名誉国家裁判。1962年和1963年在北京市举办的两届武术表演赛中被聘为副总裁兼裁判长。1982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武术工作会议,并做了关于《武术与道德》的专题发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为使孙氏太极拳加速普及,先后编写出版了《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行意剑》等专著。孙剑云幼承庭训,承父之绝迹,得拳中真谛,同时也继承了其父的高贵品质和尚武精神。无论是身在顺境,还是身在逆境,总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武术发展和传艺之中。在1982年、1984年,她参加了南京、武汉两届国际太极拳表演,其功架纯正、内涵丰富,受到武术界人士的好评。1983年她一手成立了北京武协孙氏太极拳研究会,并以此为基础,与海内外孙氏太极拳传人广泛取得联系。多次到上海、广州、南京等地传艺授徒。并担任四民武术研究社名誉副社长。1985年,孙剑云老师赴日本表演太极拳,在东京、大阪等七个城市讲学,受到日本武术界的高度重视。《孙氏太极拳》一书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1986年孙剑云虽已73岁高龄,又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在她的帮助和指导下国内、国外相继建立了孙氏太极拳组织或研究会。美国加州中华武术学院长赞许孙剑云“灿如繁星集万人视线,明如皎日放一代光辉”。
  1988年,在广州举办了孙式太极拳骨干培训班。1991年,在蒲阳国际传统武术大会上,任主席团成员,并被赠予“桃李成蹊”匾幅。同年,还出席了河北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任主席团成员,下场表演,并作了《读孙式太极拳》的演讲,后收入《太极名人谈真谛》一书中。以后历届联谊会,孙剑云老师都作为特邀嘉宾,多次出席并参加表演。1992年,中国武协及中国武术研究院在北京体院召开太极拳推手研讨会,孙剑云老师以耄耋之龄应邀前往,并与到会的诸位名家进行推手交流,在场名家对她推手功夫的技巧精湛、功力浑厚无不叹服。1982~1993年,孙剑云老师曾两下广州,六赴江南,数出关外,授艺教拳,为武术的普及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94年,孙剑云老师随著名武术家、北京武术院院长吴彬赴香港,参加国际武术观摩大会,在大会上表演了孙式太极拳,吴彬院长赠联曰:“年高体健惊四座,身轻步捷成明星。”1995年,在首届“中华武林百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
  她精太极,通八卦,善形意,尤其八卦变剑更是深得其父之精髓,曾被当时著名武术家李景林先生誉“女中魁元”,贺龙元帅也曾赞其为“五朵武花”之一。
  孙剑云天资聪慧,志趣颇广。少年时期曾随高道天练书法,又随吴心谷习诗文。1933年入张恨水创办的北平北华美术学校学绘画,专攻山水、仕女,尤精工笔。其在练功之余,常临池挥毫,寄情笔端。其书如游龙飞凤、天马行空,圆润酣畅、潇洒淋漓;其画若高山流水、云中飞雁、气势恢宏、婀娜端庄。可惜,她老人家这些绝笔真品,均散落民间。
  孙剑云一生秉承父志,大有其父之遗风,以“习武之人最重武”为座右铭,不以“正宗”、“嫡传”而自居,谦和待人;不以家传武功为私有,倾囊相授;不以授武为谋利手段,安贫乐道。著述有《孙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简化套路》、《孙氏太极剑》、《八卦拳变拳》、《八卦剑变剑》等书,并有《孙氏太极拳》、《形意拳》等录像带问世。其弟子遍及海内外。在中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台湾及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均有孙氏太极拳研究会。曾多次赴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教学及表演。孙老师倾毕生之精力,为继承、发扬并传播中华武林一奇葩,做出了杰出贡献。

艰苦岁月

孙剑云宗师生活照

  孙剑云一生坎坷,她说:“我的一生就像照的那心电图似的,曲曲折折。”
  母亲去世时,剑云的父亲、大哥、三哥都已过世,家中只剩下她和二哥。为母亲办丧事那天,大嫂、二哥、二嫂还有几个老师兄都聚在一块儿,商量以后的家务事怎么办。二哥说:“老姑娘,大哥这姨太太怎么办?要我说,给他们400块钱,一个孩子100,领着走,咱们养不着。”大哥的姨太太是满族正黄旗出身,让人伺候惯了,什么家务活都不会干,孙剑云说:“那哪儿行呀!那皇族没干过事,什么都不会,弄四个孩子,远了让他们活两年,赶明儿拉着棍子要饭,丢咱们孙家的脸,人家戳咱的脊梁骨:‘瞧瞧,这是孙禄堂的后代!’爸爸刚死一年,妈的灵还没出堂,不能这么办!”“那怎么着,反正我没法儿要。”孙剑云说:“我要!”大哥的姨太太感激涕零,当时就跪下了,说:“你这么年轻,以后要结婚怎么办?”孙剑云说:“为了我大哥这几个孩子,我不结婚了。”那年,孙剑云只有二十一岁。
  没想到三年不到,大哥的姨太太也死了。孙剑云辛辛苦苦地拉扯这四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孩子长大成人,并没有求他们的报答。六十年代孙剑云最苦那阵子,始终没有跟几个侄子联系,最后还是侄子自己从体委打听到了姑姑的下落。孙剑云常对她的侄子们说:“我供你供到你拉车让你认识胡同,我只是想让你们在孙家成人,不图你们的回报。”
  “我把四个孩子都抚养成人了,我对得起孙家,我虽然今年86岁了,至今仍孑然一身,但我无怨无悔。”

乐观性格

  教拳是孙剑云老师最快乐的事情
  孙剑云没有责怪命运,始终微笑着面对遇到的一切坎坷与困难。
  母亲41岁才生剑云,剑云又是家中唯一的女儿,按照孙剑云自己的话来说,没出生就有伺候的人了,自己经常是:“张妈,给我拿毛衣。”;“李妈,我要喝茶。”但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孙剑云也从来没有说过“想当年”这样的话,安于现状。
  困难时期,孙剑云当过保姆,给人看过孩子,帮人做活、做饭……什么都干过。孙剑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我出卖劳动力,自己凭本事养活自己。“当时保姆一个月30块,我说您就给我10块钱就成,因为10块钱就够我交房租水电的了,多了也没用。我想小时候老使唤别人,这回也尝尝当保姆是什么滋味,老觉得挺好玩的。”难怪孙剑云被老师兄们称作“游戏三妹”。
  提起当年住的小平房,孙剑云说:“在西绒线胡同,4.7米,是一个四合院里人家堆东西用的小厨房。小屋唐山地震的时候房要塌,房管局就这儿支个棍,那儿支个棍,等我搬过去买了铺板,哪哪儿都是棍,靠不了墙,我侄子就拿锯,在铺板上这儿锯个月牙儿,那儿锯个窝儿,那铺板还留着呢,上边又有四棱又有拐弯,有纪念意义。”
  如果不是开朗地笑对人生,如果不是坚强地直面坎坷,她也许根本活不到今天。

文武兼修

  孙剑云老师墨宝
  孙剑云多才多艺,攻书画,尤精山水、仕女,可谓文武兼修。
  孙剑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父亲一会儿见不着剑云,就嚷嚷:“老姑娘哪去了?”
  成天见父亲教师兄练太极拳──孙剑云早就自己看会了。有一天,剑云正一个人在小屋里练拳练得起劲,正好被父亲撞见:“这是谁教你的?”“我自己会的。”父亲很高兴:“哎,来来来,我给你改改。”从此父亲就开始教剑云练拳了。
  孙剑云说:“家父仙逝65年,比起我父亲,我的功夫是万不及一,但是我继承了我父亲的遗产,是金钱买不到的──德。”剑云回忆,父亲曾说过,练武之人要讲口德和手德。不能随便说人家练得不好,说谁谁不行,这是口德;不能刚会两下子就见谁都想跟人比划比划,这是手德。一个“德”字,孙剑云因循了六十多年,从未曾走错过一步。孙剑云认为正是用德才挣来了如今自己在武术界的一切荣誉。

简朴生活

  孙剑云老师一生清贫却最富有

  孙剑云住的一间一居室是市委特批的,人们对孙剑云生活的评价是两个字:“寒酸”。可孙剑云说,这比起4.7米的小平房简直是“天堂”了。屋里的家具都是徒弟、邻居、朋友们要搬家或是要换新家具时淘汰下来的,孙剑云用“五颜六色”来形容她的家具,她笑着说:“徒弟要给我刷房,我说别介啊,墙白了家具就不配套了。”
  孙剑云从不追求那些生活的享受,对一切都泰然处之。她的要求很简单,精神上好,生活上温饱。这种无欲无求的心境使86岁高龄的孙剑云耳不聋、牙好、睡眠好,看上去起码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她说:“忘掉了年龄、忘掉了疾病、忘掉了恩怨,这是我养生的三大法宝。”
  孙剑云的学生遍及海内外,已过千人;徒弟也已近百人。她教徒授拳完全是无条件的。孙剑云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练武术是没有国界的,只要是你喜欢,我无条件教;但你想拿钱买,那不行。因为你说孙氏太极拳97个式子,我不知道是两块钱一个式子还是五块钱一个式子。”

深切缅怀

2003年10月2日12点10分,一代武术宗师孙剑云走完了她的人生旅途。
“记住孙剑云老师的教导,把孙氏太极拳发扬光大,对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北京市武协副主席、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孙永田
“缅怀孙剑云老师情操,继承发展孙式太极拳”
——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于季芳
“谦受益,满招损,老师教导记心中。”
——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张振华
《悼剑云先生逝世周年》
宗师永享万佛园,
德艺双馨耀世间。
桃李争艳树楷模,
孙派功夫世代传。
——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刘彦龙
牢记老师的教诲:“习武德当先,不应有门派之见,各派之形式虽有不同,然其理则一也。”“精诚团结,继承优良传统,创新发展太极拳,造福人类,共同奋斗。”
——北京市武协委员、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秘书长周世勤
“德艺双馨武林楷模”
——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袁德安
“尊师教诲德艺双修”
——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金继香
“孙老师驾鹤西去,您的遗愿我们一定会承继。”
——北京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冉槐

拳非私有,惟有德者居之
一一听孙剑云老师一席谈
王庆宜

孙剑云老师

1995年年初,年过八旬、德高望重的孙剑云老师,做了——件令武术界瞩目的事情一一确立了蒲阳孙门同学会第三代掌门人。
  掌门人年事已高,健在时选定接班人在武术界并不稀奇,但此事奇就奇在孙氏嫡派亲属中习练孙式太极拳且有成就者并不乏人,而新确立的掌门人孙永田先生,与孙剑云老师同姓不同宗,毫无血缘关系,这在向来重视家族血统传衍的中国民间武坛,不能不说别开生面并具有某种革新的意味。为此,记者专程走访了孙剑云老师。
精力旺盛、身体健康的孙剑云老师,在她的家里接待了我们,就这次确立第三代掌门,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孙老师说: “此次之所以这样做,首先要谈到先父孙禄堂先生对我的影响。先父—生致力于拳学的研究与创新,但始终并未把拳术看成是自己一家私有的东西。早年在家乡,他创立了蒲阳武学和文化夜校,广收农民子弟习文练武。他认为拳不是属于某—个人的,大家都应该会。我有三位兄长,大先兄不好武术,三先兄得病早天,二先兄身体不好,父亲把孙家拳继承传播的希望放在了我的身上。他晚年时说过:“拳非私有,惟有德者居之”。
  这句话让我信守终生。我的拳学技术,于先父万不及—,但我继承了父亲的德,几十年没有做错一点儿关于“德”的事情,不管多么困难,多么穷,始终不敢离开“德”字一步。
这次第三代掌门人确立孙永田,也是从德上考虑。孙永田1982年从我习拳。经过十几年的观察,他武德好,心眼好,性情好,有热情,能团结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有热情且年龄合适。选他做掌门人,有利于将来孙式拳的发展。孙永田随我习拳时间不算很长,其实在许多老徒弟(包括孙氏亲属)中,不少人功夫好,品德也不错,但全面考虑,或者身体不好,或者性情暴躁,或者年龄偏大,总有不合适的一面。当了掌门人,就要为人师表,不能为人师表不行。我召集徒弟们开会,征求意见,大家一致拥护立孙永田,师兄们拥护,师弟们也拥护。大家都觉着,武术不是私有财产,重要的是想办法把孙家拳继承发扬下去,这个目标要多想。
  这次我为第三代掌门人写下了八个字:“宽容忍让,德艺双修”。要宽厚待人,遇事能忍耐,门里门外要谦让,当然不是谦让坏人。为人师表,德在前,艺在后,然而有德无艺也不行,要德艺双修。”
  讲到最后,孙老师爽朗地说:“先父把门户之见打破了,我孙剑云更应该这样做。我对孙永田和众徒弟们说了立了掌门人,如果做不到德艺双修,‘小子鸣鼓而击之’,照样把你轰下去。”

斯人已远 余音犹绕梁
——纪念孙剑云先生逝世三周年
孙永田

孙永田与恩师孙剑云先生合影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代太极宗师——孙剑云先生,驾鹤西去,离开我们三年了。在这些思念的日子里,老人家那些殷切的话语,慈祥的笑容时常浮现在眼前,那深遂的目光,默默地鼓励支持着我,为孙式太极拳的发展多做一些实事。
忆犹指尖,思绪万千,悲歌长空,往事历历在目。。。。。。。
2003年10月2日,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敬爱的孙剑云老师,用坚强的毅力走完了她九十年的风雨人生,平静而又安详地离开了我们。北京的金秋十月,天高云淡,阳光明媚,可是我们却沉浸在悲痛之中。我们再也见不到老师慈祥的面容,再也听不到她老人家的谆谆教诲,再也感受不到她对我们温馨的关怀与爱护。
10月5日,开完追悼会,我从保定回到北京。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老师的遗像,历历往事挥之不去,一时间情动于衷,潸然泪下……
1982年5月,北京的街头已是春暖花开,姹紫嫣红,一片生机盎然。在师兄张永安的引荐下,我第一次见到了孙剑云老师。说心里话,我虽然自幼习武,町是对太极拳却一无所知,只是碍于师兄的热心,成就了这一次情非由己的见面。
没想到的是,我和孙剑云老师一见如故,分外投缘。见面伊始,孙剑云老师先是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孙式太极拳的历史,她的父亲孙禄堂宗师如何创立了孙式太极拳,深怀绝技,以…—敌五战胜日本武士的精彩故事,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出神入化的太极神功及其蕴藉深厚的民族内涵,深深感染了我。彼时起,孙式太极拳走进了我的生命,改变了我的人生价值。
随着接触渐多,了解的深入,孙剑云老师突现的人格魅力,更是强烈震撼了我。孙剑云老师学识渊博,练书法、习诗文、画艺精湛,尤擅山水、仕女。她秉承家学,深得父亲孙禄堂宗师的真传,拳艺高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孙老师寓拳理于人生,德艺双修,为人处世若习拳,要办:身中正,不偏不倚,匡扶正义,明辨是非,使人极拳修为内外、动静俱合一。她常教诲我们习拳即修身,胸怀宽广,达济天下。
春风化雨,孙老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不仅努力学习好太极拳,为继承、发扬孙式太极拳而尽心竭力地工作,同时还在工作生活中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人。
1995年,在北京梅地业宾馆,孙老师做出了一件让中国武术界都惊叹不已的举措一一立我这个毫无血缘关系,同姓不同宗的人为孙式人极拳第三代掌门人。为解除我的顾虑,孙老师反复做我的工作,鼓励我多为武术事业做贡献,摒介个人的私心杂念,勇于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把这个担子承担起来。
在孙剑云老师的感召下,我从给孙禄堂宗师立铜像,到协助孙剑云老师整理出版孙式太极拳的书籍;从全国各地推广孙式太极拳,到创办太极拳网站,将传播孙式太极拳融入企业文化中,使孙式太极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承传。
孙剑云老师晚年,曾先后住在河北保定,她的表弟张文义和徒弟戴建英家里,受到了精心的呵护与供养。张文义先生是孙老师失散多年后闭聚的唯一亲人,感情甚为深厚。那时,我经常赶赴保定看望孙老师。有一次,我携爱人李秀荣去看望孙老师,数日未见,老师日渐消瘦,心中一阵酸楚。孙老师却乐观爽朗的招呼我们,饭后与老师合影,万没想到,这张照片是孙老师留给我的最后影像。
2003年7月28日,我接到孙老师的电话后到了保定。与此同时,孙老师还通知了表弟张文义,天津的张茂清、戴建英及侄孙女孙琦。孙老师态度非常坚决,执意要写下遗嘱:再次确立我为孙式太极拳第三代掌门人,指定我为孙老师的唯一继承人,并委托我全权处理她身后的一切事情。孙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以为我让你当我的接班人是你占便宜了?你没有占便宜,我是把最重的担子都放在了你的肩上了。你要给我承担起来呀。”老师是将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我决不能辜负她老人家的重托,一定要竭尽全力去做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此后,在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孙老师就病重住院了。在孙老师住院期间,我每隔一天就从北京赶到保定看望她老人家一次。在病床上,孙老师拉着我的手,深情地说:“永田,咱们的大事都定了,今后就靠你了。咱们师徒一场,拜托了。”我安慰她说: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以前几次还不是都渡过来了?您安心养病吧,好了以后,我接您回北京。”

武者如斯
——记孙剑云老师
余功保

一代宗师孙剑云先生
10月2日,惊闻孙剑云老师去世,十分挽痛。
  孙剑云老师一生习武、喜武、传武,扬武,心无旁骛,恬静清廉,以自己的一生经历,实践了对武术技术、理论、境界的追求,是当代一位真正的武者。
  因为工作和研究的关系,我与孙剑云老师有过数次交往,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深感其武学修养与武德的高尚,前不久,我曾向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人物栏目重点推荐她,准备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给她作一个专题,可惜未能完成,孙老师已去,实乃一大憾事。
  第一次和孙老师较长时间的交谈,是在1995年评选 “中华武林百杰”活动中,在那之前虽然也有过多次会面,但都是在一些武术活动中,只是见面打招呼的泛泛见面。“百杰”评选活动涉及全国武术界,孙老师和其他一些武术前辈德高望重,当选"十大武术名师",被邀请到山东莱州参加颁奖大会,作为活动的组织人员之一,我和孙老师有了机会进行更多的接触和谈话。当时我记得,在谈到对太极拳的认识时,她不仅谈到孙式太极拳,还主动谈到其他流派的太极拳,称赞各种太极拳既然深受群众欢迎,都有突出的优点,大家应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这一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在庆祝宴会上,我提议给当时出席会议的孙老师和杨振铎等几位太极拳名家拍张合影照片,大家一起举杯,祝愿太极拳事业美好的未来,孙老师突然说到“等一下”,她转身招呼站在一旁的高佳敏、王二平等年轻的太极拳冠军们一起来照相,并说“太极拳的未来要靠年轻人多多努力”,于是我拍下了这张太极拳珍贵合影“祝愿太极”,并特地将其收录在《随曲就伸——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一书中,记录下老一辈武术家对武术发展的殷切之情。当时我就想,也许孙剑云老师当时对年轻人的厚望之情,正源于她自己年轻时就承继父志,寄信武术的心境的深刻体验。作为一位武术家,继承、研究、传授是应该完成的三大步骤,孙老师完整实现了这一循环,她一生热衷扶持后学,诲人不倦。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体现了许多优秀文化的要素,但也还是留有一些旧的思想的不良影响。由于封建社会中“武无第二”的观念,一些武林中人自认老大的现象还很严重。北京市武协的一位负责人第一次向我介绍孙老师时,专门强调,孙老师从来不说他人的不是,没有攻击过任何人的功夫,在武术界深得敬重。这一点在我多次和孙老师的接触中得到印证,的确从来没有从她口中听到过贬低别的武术家的言辞。但对于一些不良的武术现象,她却深恶痛绝,我印象中她的少有的一次谈话激动,就是强烈批评武术界一些人贪图金钱,误人子弟的行径。
几年前,为了准备写作《随曲就伸》一书,我专程到孙老师安贞里的家中拜望,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孙老师的家中。尽管我已听说她的甘于清贫,但居室的简单还是让我出乎意外,简单到只剩下“必需”,没有任何能称得上“享受”或“奢侈”的东西。她热情地招呼我和同来的朋友坐下,并没有先谈武术,而是谈起了画画,聊起了艺术,我看了她的画,其中充满了清雅,有一种从容的趣味,结合她的拳,我当时脑子里蹦出了一句话:“无得失”。人生如此,每个人在追求的同时,失去了很多,在放弃的同时,也获取很多。只要心地从容,天地阴阳,得失相随。那一次,和孙老师谈很了多,也是谈及武术、太极拳最具体的一次。她动情地谈到父亲,谈到太极拳的规律、要领,谈到练拳的程序,谈到一个练武者的素养,这是一次对一位当代真正武术家的全面感受,后来,有人问及这次谈话的体会,我用了两个字“感动”。长时间的谈话后,年已高龄的孙老师不显疲惫,看我拿着照相机,主动问道:“是不是要拍照?”看我有些担心她的身体情况,就说:“没关系,我能练。”于是,我们来到她小区楼前的古城公园内,拍下了一系列宝贵的拳照资料。拍完太极拳,她又主动提议,“我给你演示一些形意和八卦的拳剑套路吧,你也拍一下,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其对武术的挚诚和坦荡令人难忘。在整理和收录这次谈话的部分文字和图片内容时,我毫不犹豫用了四个字做标题:“武之大者”。
  我想孙老师应该是含笑而去,她完成了许多自己想完成的志愿,将前辈、父辈开创的基业发扬光大。如今,孙式太极拳已是影响巨大的太极拳流派之一,传播到世界各地。
  我想孙老师也是带着一些遗憾而去,全世界武术界都在为武术进入2008年奥运会努力,她未能亲眼看见这一武术界宏愿的实现。这些都是许多武术的后人们应该加倍努力的。
  一个普通的人,一辈子尽心尽力地做着一件事,一件自己深情地喜欢的事。这就足够。
  一个武者,纯粹得如同一杯水,清澈润物。
  武者如斯,传承不息,
  逝者如斯,武德长存。

恩泽五洲育英才,师德高尚铸武魂
——缅怀一代宗师孙剑云先生
梁凤祥

前排中间为梁凤祥老师

我于一九六一年九月至一九六四年国庆节后,被借调中央教育部编写工农业余学校教科书工作,一九六一年冬去哈尔滨调研,一九六二年春去上海调研。回来后,五月份一个星期日北京市太极拳比赛,我花两角钱买了一张票去参观。见到了孙剑云老师任裁判长。上午结束了我从台上下去对孙剑云老师说:“我是练孙氏太极的怎么半天没见一个练孙氏太极的呢?”她说有几个大学生正期中考试没来了。这更好,我这裁判好当,没偏向。你下班到我家去,我给你看看,我住东单水磨胡同37号。于是,我回到前门外教育部招待所吃完饭就到她家去了。待了抽一根烟时间,她说走吧,到点了,有两个女同志老跟着她。我说我还没买票呢!她说你跟我走还用买票吗?于是我跟去又看了半天。以后她叫我每周一、三、五下班到她家去。去了之后,我练一遍太极拳,她说你练得挺熟练的了,就是有好些风格特点不对,于是就给我改。一次改一个开合手,改了一个来月,她说:就这样练,不要再变了。因此我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实际这时候,这套太极拳我已经练了五六年了。我在教育局工作,是一九五六年市直机关工会,聘请张玉书老师教的,叫干部们晨练健身。
孙剑云老师给改了太极拳之后,一边看着我练太极拳,一边教我形意拳,一边站三体式,一边练五行拳,劈、崩、钻、炮、横,以后教连环拳。以后教八卦,单、双换掌。其他掌没学,先教我八卦剑。此后,我就回到了唐山。
回唐山后,每去省里开会路过北京或节假日,我都看望老师,跟老师学。八十年代她搬到了西城西绒线胡同。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把孙家的三拳三剑学完。在学期间,老师常讲:习武德为先,武德不好的人,练不好武。老师要教的人是她看上的人,看不上的人,她不教。我觉得习武的人必须具备五颗心,才能习好。诚心,决心,恒心,悟心,虚心。决心,恒心,光练不悟是傻把势;光悟不练是假把势。必须边练边悟。还要虚心,虚心使人进步。艺无止境嘛!
我于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四年连任两届唐山市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后任顾问。一九九七年唐山市成立太极拳联谊会,被推举为顾问。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多次参加唐山市武术比赛,表演大会,均获大奖。并多次担任裁判员,裁判长,评委、仲裁等职。2002年获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被编入《中华武术大典》第二卷《中华太极人物志》等书。并发有出国教学证书。
从一九七零年就开始从事孙氏武学的教学工作。多年来,在教弟子和学员们练拳的过程中,讲解每个动作的基本要领及理论依据。在国内外授课育徒千余人,并收入室弟子三十来人。唐山市孙门弟子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武术竞赛活动,多次获得大奖。获1997年国家体委和武术研究院举办的国际太极拳邀请赛金牌。北京国际太极拳邀请赛金牌;2005年在江苏盐城举办的全国孙氏拳术观摩交流大会获两项一等奖;2006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大会获银牌;2007河北定兴、2009年河北保定孙门武学交流赛获多枚金牌、银牌。
我教人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工、农、商、学、兵,只要你是正派人,本分人,你想学,我就教你。不收分文,不记报酬。教的时候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有的接受快就快点,有的接受慢就慢点。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由低到高,由动作到理论。所以我的弟子中什么人都有,连入室弟子也是这样。其中,有大学教授,研究生,有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有中小学教师;有企业干部;有普通工人、农民等。
缅怀恩师孙剑云先生
剑虹贯日浩气在,云山晓月巍风存;
恩泽五洲育英才,师德高尚铸武魂。

孙门武学在唐山传承
孙禄堂

孙剑云

梁凤祥

霍双新、张振亚、杨春强、高久元、常继轩
许国青、赵立敏、陈国祥、刘亚东、刘立国
陈国顺、宋福安、张学峰、王定文、邓福明
蔡建丰、马择春、杨建国、叶瑞生、宋海浪
贾鞠堂、吴志光、王淑华、朱翠珍、沈树川
李宝金、马瑞雪、吴德海、张英杰、李平。

怀念孙剑云先师,继承弘扬发展孙式太极拳
——纪念孙剑云宗师逝世十周年
北京市武协原副秘书长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武协孙式太极拳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
中国武术八段 周世勤 2013年8月26日

                    孙禄堂武学文化网:http://www.sunlutang.com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