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禄堂祖师文章 > 正文

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5)—童旭东

2012年02月08日 孙禄堂祖师文章 ⁄ 共 473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020 views 次

第五章 开启武术文化传播、普及之门

  孙禄堂先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启了近代武术的文化运动。孙先生不仅为近代武术文化运动奠定了完备的理论基础,而且是这一运动实践的领袖人物,使武术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在孙先生的《形意举学》出版前(1915年5月出版),武术的传延主要是以门派私传的形式进行。其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师徒间的传承,二是拳经或拳脚谱的秘密传递。这两种方式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武术传播的主要途径。其共同特点是非公开性和模糊性。因此,皆不利于武术作为一门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民初,孙先生率先打破武术传播过程中的封闭保守陋习,开创了以拳照和文字理论说明相结合的全新的传播与普及方式,进行武学著作的公开出版发行。孙先生在武术传播普及中的这一创举不仅使武术的传播由私下变为公开,而且改善了武术技理传承上模糊性的问题,使之精确系统。孙先生的这一贡献影响至今,他当年开创的这种形式仍是武术传播普及的基本形式之一,其泽惠后人无可限量。

  话说到此,不得不提两个典故。其一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回到西班牙,一些朋友对他的伟大发现表示庆祝,但是也有一些同行或出于不服或出于嫉妒在宴会上发表言论故意贬低他的发现。他们说任何人像哥伦布那样沿着海岸线一段一段地航行都可以发现美洲大陆,甚至连白痴都能做到。这对哥伦布拿起一个鸡蛋放在桌子上,对那些贬低他的人讲:你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立在桌面上?众人试了半天,谁也没能把鸡蛋立起来,最后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于是哥伦布拿起鸡蛋用点力往桌面上一放,鸡蛋虽然破了,但立了起来。哥伦布说:这件事做起来这么简单。但是如果我不示范给你们看,你们都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当然,现在你们人人都可以效仿了。同样,在武术的传播与普及方面,当年孙先生的工作也是始创性的工作,由此开拓了一个时代。

  其二是关于孙先生的《形意拳学》出版后第二年发生的一件事。保定形意拳家刘纬祥在保定小察院成立武术研究会,邀请孙先生前往。一见面,刘纬祥就说:“你摄了那么多影,不怕把功夫摄丢了吗?”因为当时流行说照相能夺人的元气,甚至减寿。当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孙先生说:“那你就试试吧。”俩人一过手,刘即被放出。刘始信照相不会丢功夫。这就是说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一些常识,在当时却有很不寻常的意义。所以,对于孙先生的五部拳著在武术的普及和传播中的作用,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看,从这个意义上讲其确实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当然,孙先生的五部拳著在武术普及与传播中的作用,远不仅是由画像改为拳照这么简单,其所阐扬的拳学思想已远远超出了武术范闻,而深入到中国传统哲学领域,并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孙先生的五部拳著不仅使武术成为一门修身的功课、成为由形而下至形而上的阶梯,而且也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创造了一套可以检验其真的实践体系,从而完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结构。

  因此,孙先生的《形意拳学》出版后,学术界名流如辜鸿铭、陈宝泉、刘春霖、马一浮、蔡元培、胡朴安、陈微明等对孙先生的学识、见地与修养无不叹服,常登门拜访或书信往来,相互交流心得。这使当时传统文化界的一些学术权威改变了对武术的认识,促进了对武术文化功能的认同,为武术的普及与传扬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为武术进入学校,成为一门必备的教育手段奠定了文化与理论基础。换言之,武术的普及与传播若无理论与文化作为基础与内涵,也许会风靡一时,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演化成为一场闹剧而烟消云散。武术从民初到抗战爆发前这二十多年所以能蓬勃发展,直到进人奥运会,是与孙先生为其建立了深厚的理论与文化底蕴分不开的。直到今天,武术最使人们着迷的还是其蕴含的文化理念。太极拳的广泛传扬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孙先生对传统武术普及、传播上的贡献还表现在破除传统武术的自秘保守旧习上。《拳意述真》的出版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拳意述真》(1923年出版)是孙先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会对前人拳论进行的一次系统整理、总结升华,从而揭示阐发了拳学的真意,奠定了传统武学统一的基本理论。可以说其后出现的各家或传统或现代的武学理论皆可以从《拳意述真》中找到出处,但又皆不及《拳意述真》对武学宏括得完整、深刻、系统、贴切。比如今天武学研究中比较热门的关于拳学中意、气、形之间关系的讨论,以及有关武术中套路作用的争论和技击理论中有法与无法、有限与无限的认识,皆在《拳意述真》中早已有了精确、系统、完整的答案。

  可以说《拳意述真》的出版使武术已无任何神秘可言,其把武术由托神附仙归还到对自然法则的认识与掌握上,为破除武术界的保守陋习,促进武术界各派的交流与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然,《拳意述真》揭示的是武学的核心和本质,建构的是武学的基本理论,而不是一本拳脚谱。因此后人若把其当作什么拳学秘笈,想从中得到些什么特殊的秘诀,恐怕就要失望了。这也就是当年田镇峰先生一再抱怨孙先生的原因。因为两人对武学的认识所站的高度不同。田纪峰先生想知道的是孙先生的功夫所以能独步天下的特殊心得和特殊练法,而孙先生所关心的是武学中的共性及其基本规律。

  孙先生对武学传播、普及的贡献不仅在理论和著述方面,还体现在有关武术教育普及的实践活动中。孙先生不仅创立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业余武术学校——蒲阳拳杜,而且一向热衷于武术的教育工作。民初,孙先生先后在法政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堂、北京体育讲习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传授武术。普及武术教育。以后又受聘于中央国术馆担任首任武当门门长,嗣后改就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并且与张静江、李景林、虞洽卿、杜月笙等共同筹备和主持了浙江国术游艺大会和上海国术大赛,孙先生担任这两次大赛的筹委会副主任和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评判委员会副委员长以及上海国术大赛的评委主任。同时,孙先生还培养出一大批武术教育的精英骨干,如中央国术馆教务处处长朱国福、湖南省国术馆教务长、总教官朱国桢、山东省国术馆教务主任李玉琳、浙江省国术馆副馆长郑佐平。一等教习曹晏海、江苏省国术馆一等教习胡凤山、马承智、孙振岱以及上海国术馆教务主任靳云亭等。

  孙先生在武术传播与普及方面的活动并非一帆风顺。他始终坚持拳与道合的武学思想,既反对牵强附会地把武术的本体精神与政治主义硬扯到一起,也反对唯技击论忽视武术的修身功能;既反对少林武当孰优敦劣的pai xi之争,也反对奢谈武术的统一而不研究何为武术中基本法则的模糊论点。强调拳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拳术越是遵从自身的客观规律,就越能给人以启迪,产生“体万物而不遗”的效果。如对马良的“新武术”,孙先生就很不以为然,由此曾遭到一些人的嫉恨,并引发了中央国术馆开幕典礼事件。孙先生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使刚刚开始的国术运动免遭pai xi斗争的损害,主动辞去以马良系为主体的中央国术馆的武当门门长的职务,改在江苏省国术馆任职。然而当马良系的一些骨干份子跑到江苏省国术馆一定要与孙先生一见高低时,才发现孙先生仅于闲庭信步、举手投足间竟打得他们魂飞胆丧,无不惊服。于是马良系的几员大将如胡凤山、袁伟等复拜在孙先生门下习艺。可见,孙先生在进行武术的传播与普及中是有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要以拳与道合为基础。否则,武术在传播与普及过程中将由于偏离本体而逐渐丧失原有的作用和功能。总之,武术要想健康地传播与普及,就必须有理论基础、文化内涵和基本原则。这是当年孙先生已经解决,但却被一些后人逐渐淡忘的一个重大问题。总结孙先生这方面的贡献,对今天传统武术的开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本文行将结束时,笔者深感本文所述的内容与孙先生对武学的实际贡献相比只能是挂一漏万。这是笔者的学力所限。但笔者所以要勉为其难地完成此稿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一)孙氏武学所代表的并非是哪一个门派,而是代表了整个传统武术所曾达到的最高水平,是传统武术集之大成后的结晶。我们继承、研究传统武术若不以孙氏武学为基础,就永远不算能从古人的身影下走出来,也就更不可能产生具有实质意义的革新与发展。几十年来传统武术的开展现状,已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由于历史的原因,真正能够理解孙氏武学的人不多,真正能够对孙氏武学有所掌握的人就更少。孙氏武学的技术内容目前已几近绝传。所幸者,孙先生留下了五部武学著作,可以作为今人继承与研究的基础。

  (三)目前传统武术的开展很不正常,今天管理和研究传统武术的某些管理者和专业人士的素质更令人堪忧。功利、浅薄、偏狭、浮躁,严重损害着传统武术的继承与研究。因此,如实地、客观地对前人的贡献作一介绍,对今人如何研究、继承传统武术就显得非常必要。

  (四)传统武术的宣传需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解放以来,孙氏武学长期未得到认真的研究与公正的对待,实在是传统武术研究与继承上的一个重大失误。这也是目前社会上一些传统武术在理论上经不住敲,在技艺上经不住实证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传统武术是学问而不是宗教,打破门户之见的根本是以理服人。以理服人,其一是历史的真实。什么是历史的真实?如何论定?不能靠什么家谱、什么自篡的轶事,更不能靠什么道听途说,而要靠真正经得起推敲的史料文献。可以说从唐豪先生起,这件事就始终没有做好。其二是科学的实证。科学实证不是在武术中仅仅增加一些时髦的名词,更不能以偏概全地仅仅用某一门或几门科学理论去解释作为复杂的科学系统——人体科学的重要分支的武术学,而是首先要引入科学的观念和科学的方法论,其次是要以实证、实效为依据。

  (六)尊重本民族的圣贤、英雄是弘扬升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途径。孙禄堂先生不仅创建了空前的武学文化成就,而且具有极高的个人品行。时人称“其忠义之心肝胆相照,非常人可比”(《国术周刊》载)。“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大公报》评语1934年1月29日)。孙禄堂先生一生,无任何不良嗜好,不贪不赌,不抽烟、不嗜酒、不二色。乐善好施,常助济同道,赈济乡民。生活甘于清淡,轻利而重道。一生致力于武学的研修与传扬。清史馆篡修陈微明写道:“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盖先生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尝曰:‘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今岁庚申冬月十五日,先生六十初度之晨,无以为祝嘏之献,仅略述先生行谊,以为寿言。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摘于陈微明“孙禄堂先生六十寿序”一文)由此足见孙禄堂先生超凡入圣的人格魅力。因此,孙禄堂先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其成就和品行与古圣贤一样具有极高、永恒的人文价值。

  本文的形成就是以上述几点认识为出发点的。

 

  童旭东
  1998年8月22日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