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禄堂祖师文章 > 正文

孙禄堂先生五大武学贡献(4)—童旭东

2012年02月08日 孙禄堂祖师文章 ⁄ 共 301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96 views 次

第四章 开创了文武并修的教育体系
  考数千年来武术的发展,直到孙禄堂先生的三部拳学著作出现,武术才得以确立为修身的学问。换言之,孙禄堂先生通过对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本身的归纳总结、去粗取精、凝练优化,升华了武术的功能,使技与道合,于是使武术在完善了技击功能的基础上突出了修身育人的效用,从而开创了文武并修的教育体系。

  孙禄堂先生在其《形意》、《八卦》、《太极》三部拳著的凡例中开明宗义:“是篇发明此拳之性质,纯以养正气为宗旨。”“是篇专讲究为修身而作。凡我同胞,无论何界,男女老幼皆可习之。身体过懦者。可易之强,过刚者,可使之柔,或有身体极弱及有劳伤病症者,或因他种拳术非血气之力不能练习者,亦均可练习之。将气质驯至中和,气固而神自完。”这就把武术的功能与目的拓展到修身的境界,使之成为修身育人的一门学问。这在武术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需指出的是,孙氏武学并不是硬将文武两道牵强附会地拼凑在一起,而是从实践、技术、理论三个方面改善并升华了武术的功能。孙氏武学是以形而上的学理为起始,通过改造生理,来启迪良知,完善人的良知良能、变化人的精神气质,来完成修身育人的目的。

  早在1888年,孙禄堂先生创立“蒲阳拳社”的时候,就开始了文武并修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蒲阳拳社”里,孙先生并非仅仅传授或交流武艺,而是文武并授,普及于乡民。他倡导“不以气粗力猛为勇,而以不粗不猛刚柔相济为勇也”,提出文武一理,通过习武修文,明理修身、格物致知。孙剑云大师曾说:“‘蒲阳拳社’从成立那天起其宗旨就是变化气质、改善精神、修身育人。强调善养正气、文武并修、格物至知、体物不遗。这是‘蒲阳拳社’的传统和特点。”因此,历代孙氏门人中鲜有好勇斗狠、粗俗蛮野之辈,而盛行书剑合壁、武人文相之风。“蒲阳拳社”从修身育人的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术学校。

  孙禄堂先生通过其天才的武学实践和体悟,总结凝炼出中和——内劲理论及其技术修为体系,从而使文武两道源于一理,有机融合。换言之,中和——内劲理论及其技术体系是文武并修教育体系的“武”的方面的基础,此为由形而下步人形而上之梯。而其“文”的方面的基础就是易学及儒释道之理,此为由形而上指导形而下的标灯。而两者所以能妙合为一,是因为孙氏武学与易学及儒释道之理皆是道性的一种体现,皆反映着万物的本原或曰基本规律即所谓天道。

  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自序中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因此,只有当内劲成为武术修为的核心时,文武两道才可能真正在本质上得到统一,妙合于道,成为一门能从中求真、得真的修身育人的文化体系。

  那么,孙氏武学又是如何使拳术与儒释道三家之学相表里,构成文武并修的教育体系的呢?首先,由孙氏形意、孙氏八卦、孙氏太极构成的孙氏武学是《易》之奥蕴在拳术中的体现。《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孙氏武学所体现的也正是《易》的这一基本精神。

  孙氏形意拳合于儒家之理,以中庸为原则,修为正大直刚之精神。孙先生在《形意拳学》中指出:“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五行拳合一演练,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五行炮(对练)谓家齐,是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善也。”孙先生在《形意拳学》中还详尽论述了拳术从体用两个方面对习者的精神气质以及心智所产生的影响。其一是通过练习拳术使身体机能得以改善,进而产生改善精神气质增益心智的作用。如孙先生在论及崩拳时指出:“其拳顺则肝气舒,其拳谬则肝气伤,肝气伤则脾胃不和矣。其气不舒,则横拳亦必失和矣。此拳善能平气舒肝,长精神、强筋骨、壮脑力,故学者当细研究也。”这就揭示出拳术所以能改善习者精神气质的机制,同时也提醒人们错误的拳术修习方法不仅对人体无益而且有害。这似乎也能说明为什么一些著名拳家往往或身患重病或夭亡早逝之困,同时也说明拳术虽为形而下之法,但要想产生修身的效果还需要有形而上的哲学的指导,故需文武并修。其二是通过练习拳术使习者掌握正确的作用方法即所谓机窍,并在传统哲学的指导下使形而下的机窍上升为理论,产生形而上的意识,从而获得格物至知、体物不遗之效。如孙先生在论及五行合一进退连环拳时指出:“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钻落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告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这就揭示出正确掌握了拳术演练的方法、规矩,在中庸思想的启发下,能使人体悟出中和的道理和作用,产生形而上的慧识。再如,孙先生在论及孙氏安身炮的作用时指出:“其劲能与诸家道理会一。亦可以同登圣域。”这说明孙氏武学与诸家道理相合,文武一道,武文一理,皆可使人获得至高的品性和悟识。

  孙氏八卦拳合于周易之理,并能体现数不离理、理不离数,数理兼该,乃得万全的《易》之精微。孙禄堂先生在《八卦拳学》的凡例中指出:“是篇为修身而作。取象于数理,立体于卦形,命名于拳术。谓之游身八卦连环掌。皆以实行体育、强壮筋骨、保护身体为正宗。”这说明孙氏八卦拳是一门以《易》为指导的、技理合于数理的拳术体系。又云:“是篇粗浅之言,以明拳术至深之理。简约之式,能通拳法至妙之道。拳中数形,不过作为万物之纲领。若能熟习,则纵横联络全体一致,。不惟取数形数式习之则已也。朱子云: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理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拳术始教。”从而阐发了孙氏八卦拳之宗旨为修身、明理。孙先生在《拳意述真》中又进一步揭示了八卦拳的功用:“体用一源,动静一道,远在六合以外,近在一合身中。一动一静、一言一默,莫不有卦象焉,莫不有体用焉,亦莫不有八卦拳之道焉。其道至大无所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将此道得之于身心,可以独善其身,亦可以兼善天下。”由此可知孙氏八卦拳是将《易》之奥蕴—一形之于拳术的一门教化人之身心的学问,是用以修身明理,既可独善其身又能兼善天下的一种教育手段。

  孙氏太极拳则与道家精神相表里,使人之心性驯至中和,庶几近于道。孙先生在其《太极拳学》中指出:“是篇拳术不尚血气,纯任自然,不能伤其后天之力,专以善养人之浩然之气为主。”他在揭示太极拳之本质时指出:“太极者在于无极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其气隐于内也则为德,其气显于外也则为道。内外一气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阴阳,故拳术之内劲,实为人身之基础,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内家拳术。名称虽殊,其理则一。故名之曰太极。”又云:“古人云:无极而太极。不独拳术为然,推而及于圣贤之所谓执中,佛家之所谓圆觉,道家之所谓谷神,名词虽殊,要皆此气之流行己耳。故内家拳术实与道家相表里。”从而论证了孙氏武学所以能成为修身育人的一门学问的内在机理,同时也说明了孙氏武学所以能与儒释道之学相互补,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可实证的体验体系的原因。

  总之,孙氏武学开启了文武并修、寓教于武之门,凝练出中国传统武学的精神本质,启蒙着后来出现的各派武学思想。因此,孙氏武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武学集之大成的一门文化体系,也是今天武学思想的正源。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