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禄堂祖师文章 > 正文

“一代武圣世间楷模”孙禄堂先生逝世七十六周年祭——蒲阳武者

2011年11月06日 孙禄堂祖师文章 ⁄ 共 577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6,972 views 次

一代武圣 世间楷模——孙禄堂先生逝世七十六周年祭

蒲阳武者

熟悉近代中国武术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在我国有一种兼具技击、养生之妙用的拳术——太极拳,都知道太极拳发源于元末明初的世外高人张三丰。张三丰乃世外高人,为大明王朝数代皇帝苦苦寻觅的精神偶像,上至朱元璋这位曾经当过和尚的马上黄帝,下至他的后世子孙,他们无不以寻找真人张三丰为己任。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武术家,创立了武当派,所谓武当游身八卦掌、武当太极功,创立了太极十三式,完成了太极拳的奠基工程。可以说太极拳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和水平,我们不能将其功劳完全归功于某一位武术家,应该是一代代武术家智慧的结晶。太极拳这朵盛开在祖国竞技场上的绚丽奇葩,是一代代勤劳智慧勇敢的武术探寻者精心浇灌的结果。这些人历史应该铭记,他们是陈王庭、陈长兴、杨露禅、武禹襄、郝为真、孙禄堂。这些人为发展和弘扬中华武术魂呕心沥血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而其中的佼佼者。笔者以为当属于孙禄堂先生,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首先,卓绝的武功,是孙禄堂先生屹立于武林的基石

孙禄堂先生的武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的刻苦锻炼,天分、悟性。孙禄堂先生幼年时代就表现出迥异于普通孩童的超常天分和智慧,他很早熟。就记载,在他九岁那年,因为父亲去世,家中只有母亲,家境十分贫寒,孙禄堂一方面思念父亲,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身为男儿却无力奉养老母,因而忧伤过度,竟至于产生了轻生的年头,那一年的一个早春的清晨,孙先生竟然来到村外的小枣树林里选择了上吊这一途径,要结束自己幼小的、痛苦的生命。幸亏村人发现的及时,将他救起,否则,中国的武术历史上就不会有这样一个光辉闪耀的名字了。孙禄堂先生家学深厚,他的父亲是个饱学之士,为满清政府的文林郎,奔走于仕宦之途。因此,孙先生自幼便受到父亲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当时的满清官员已经全被汉化,他们也不再是那个活跃在大兴安岭一代的游牧民族,只知道嗜杀成性,而是已被汉文化融合了的民族了。孙禄堂先生出生于1860年,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林则徐因为禁绝鸦片引起列强不满,他们疯狂地对我中华进行侵略,而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在与西方洋枪洋炮的碰撞中,大刀长矛难于抵御洋枪洋炮,很快败下阵来。一个个码头口岸被占领,领土沦陷,帝国主义列强要瓜分中国。被迫无奈的情势下,一些大臣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这是外部环境;在内部,洪秀全在南方发动了起义,战火烧到北方,朝廷震动,民心浮动。孙禄堂先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战乱频仍的环境下,他的家乡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比邻保定,是一个山区半山区交汇的地方,他的村庄虽然在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上,但人民的生活在那时依然是极其的艰难困苦,割地赔款、剿灭起义这些灾难最重要落到一家一户来承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侵略让农民群众苦不堪言。具体到孙先生家里那可以说因为父亲得病去世,母亲一个小脚女人难以下地生产,只能靠亲戚朋友的救济过日子,你想一想他的处境难不难?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他该承受了多少磨难?有道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然后增益其所不能”,孙禄堂先生幼年的艰难困苦,给他上了生动深刻的人生教育课,磨练了他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那就是一定要自强。当经父亲的好友介绍,他进入保定在一个作坊里当学徒的时候,他格外的努力工作,珍视来之不易的生存权利;当他有机会一面学徒、一面师从著名形意拳家李奎元(一说李存义)先生学习形意拳的时候,他学习的又是那样用心。他珍视那样一个来之不易的系统全面接受拳术的机会,学拳数年,被恩师视为得意弟子。以后,将他推荐到北京八卦掌名家程庭华的门下,程庭华欲以师兄弟之礼相待,然而孙先生却执意以师徒之礼相称。后跟程先生学习数年,在知己的功夫上达到了一定境界,程庭华告诉他,欲真正成为名表天下的武林高手,还要广泛游历,在交流和实战中提高本领。于是,本着一颗执着的探求武学真谛的心,孙先生从25岁开始徒步漫游中国南方数省,访武当、少林、峨眉,遇同道者往访之,那种一心要寻访世外武林高人的心情,让我们想起了《西游记》中,踏竹筏漂泊远洋、不惧艰险的孙悟空,这也巧了悟空本性孙,竟与孙禄堂先生同一个姓氏,而孙禄堂先生的武林绰号名“活猴”,你说巧不巧?我们莫如把禄堂先生换做武林孙行者,应该还比较贴切。你看孙行者保护师傅唐僧到西天取经,一路上遇到的风险无数、妖魔众多,孙行者一一扫灭;而孙禄堂先生这时的壮游南方诸省,在当时交通不便的环境下,登难遇上青天的蜀道,期间不知又经历过多少危险、书写了多少传奇。据说孙先生一次在山间行走,累了就在一块巨石上歇息,不知不觉竟睡着了。醒来一看,坏了,自己竟被又粗又硬的藤条缠了个结结实实,再一看周边竟有数只黑猿,在一边欢呼跳跃,禄堂公无奈,此情此景也只有听天由命了。谁知黑猿后来不知是中了何种邪,还是禄堂先生命不该绝,竟化险为夷从藤条中挣脱了。当然在游学的过程中,也有话不投机,或者功法秘密绝不外传的,拒不切磋交流,你又奈我何?也有的见是一个外地人,寻来切磋,故意欺生的,两下较量起来,有的是单对单,有的是多打一,禄堂公竟无一败绩。

于是孙禄堂先生的威名鹊起,名冠大江南北。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于开阔知识视野,在实际锻炼磨砺中增长才干,确实十分有道理。你看大诗人杜甫、李白,那个不是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因而写下了辉煌壮丽的诗篇。假如他只生活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他有怎么就会写出那样生动传神、恢弘壮丽的伟大作品呢?诗人如此,武术家亦如此。孙禄堂壮游南方数省,广泛切磋交流,使他的所学得到了实践磨练检验。此行以后,他已是武林一流高手了。后来,他投身军界,先后做过大总统府的武承宣官,国务院的卫队长,也就是我们看武侠小说常说的一个词“大内高手”。孙禄堂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大内高手。作为一个出生在大清王朝的人,他的思想上已经牢牢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也就是什么是自己该追随的,什么是自己所应该舍弃的,他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古人说: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孙禄堂先生一身武功,他也有自己的选择,他选择了为国家出力报效。他当了兵,很快就被提拔到大总统府作起了卫队长的差事。设想如果没有一流的武功,如何大总统府安全保卫工作的重任回落到他的肩上?

其次,深厚的学养,是孙禄堂先生屹立于武林的保障

我们通常对习武之人有一种偏见,认为这种人多数脾气火爆乖戾,动辄就会剑拔弩张、怒目相向,要和你对决一番。我们还经常说习武之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为练武而荒废了学业的不在少数,身为武者虽然神功盖世,但目不识丁者,也实有其人。像单田芳老先生在《隋唐演义》中描述的呆霸王李元霸、傻小子罗世信,虽然神功盖世,但遇着人就知道拧脑袋、开瓢。于是遇有武者我们往往会敬而远之。孙禄堂先生不但武功卓绝,而且学识渊博。对于他的学识,我们怎么定义呢?他先后出版过《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八卦剑学》《拳艺述真》《太极拳学》等5部著作(孙剑云女士总汇为《孙禄堂武学录》电子文本),前四部武术理论著作在系统地总结前人的武术智慧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学识和观点。后一部《太极拳学》则完全是自主创新的产物,他将形意、八卦、太极融为一炉,创编了开合鼓荡的孙氏太极拳。每一部书论理叙事都深刻精微细致,比喻形象入微,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孙禄堂先生在文化、文学造诣上也已经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试问当今的武术家,能够做到文武兼修,兼具极高造诣者能有几人?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在1919年创作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白话小说的横空出世。在二十世纪初,旧文人与新文人曾经因为是继续采用古文写作,还是推行白话写作而进行过你死我活式的大pk、大辩论,刘半农先生的白话诗《尝试集》、郭沫若先生的《女神》,都是文学百花园中具有破冰之旅意义的伟大作品。而在武术界,1919年前后就相继出版了孙禄堂先生的白话武术理论著作,而且每一部著作上面都配有多幅黑白照片,这足可以见出孙禄堂先生在思想上是多么的先进与开放,用现在的话说叫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一点孙先生的确做到了。

孙禄堂先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机会上学。但这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武者。他是中华武术的集大成者,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武术家,同时他又是一个武术理论家和教育家。在武术理论方面,他不独研习固定的传统的武术套路,而且有自己的独创,也就是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在武术的普及推广方面,他在十九世纪末期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培养了一批德艺双馨的弟子,最著名的有齐公博、任彦芝等八大弟子;在他的晚年,他再次回到家乡传习武艺,当时的完县县长也成为了他的入室弟子。这种尚武好义之风,至今在他的家乡代代皆有优秀传承者。正是因为孙禄堂先生在武术上的造诣,他被聘任为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的武当门长,后被聘任为江苏省国术馆的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先生传武育人达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程度,这可以从他的著作中可见一斑。试想在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的书籍中,他都能要将每一招一式介绍的那样细致透彻,那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他还有什么保守的必要呢?他总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面对学武者,启发后来者,他不像一些旧时代的武者,生怕别人超越自己,而不肯设教。他不囿于门派之间,总是以宽宏豁达的心胸来包容和学习其他门派之长。这原因,在于他有着很高的思想境界,人的思想境界高了。什么事情能够看开,就不会封闭于个人的小天地。

他提出了习武者做人的标准:刚勇和平。刚接触到这样一句话我感到十分震惊,“刚勇和平”这四个字多么全面准确。试想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因为我们刚勇不够,我们没有能力刚勇起来!我们曾经被西方人污蔑为东亚病夫,是因为我们的先人很多服食鸦片,一副病态;同时,我们的国家贫困、人民潦倒,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因而在体格上难以刚勇。由身体而至于性格、操守,刚强坚毅、勇猛无敌、不惧强手,这种性格在当时的中国人身上还太少,我们的民族在旧时代受尽了欺凌,因而我们是多么急切的希望每个人都刚勇起来。虽然那时孙禄堂、霍元甲都曾打败过日本浪人、俄国力士,但这还不够,还不能说就算是一个整体的刚强勇猛。如果每个人都刚强勇猛了,外国人还敢欺负我们吗?同样,我们日常为人,即便是现在学习武艺、强健身体、增长技能,也是必要的,首先你有好的体魄,不会得病;其次你可以在遇到坏人行凶作恶时保护自己,同时还可以大吼一声伸张正义。这样来看,学习武术,弘扬武术精神,该有多么重要。孙禄堂先生的第二个意思就是和平。这个也很重要,我们学武不是为了打架劫舍,无事生非,是为了得到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体验到一种放松、舒缓、自由、洒脱的精神境界。修道者爱追求成仙成佛,其实这种空幻的追求到头来皆是一片虚无。其实成仙也好、成佛也罢,追求的无非是一种自由洒脱、无烦无恼、天马行空的境界。习练太极拳虽然不能让你长生不老、万寿无疆,但是却可以使你在习练过程中忘掉烦忧、自由放松、气息匀长、倍感舒泰,这不是短暂的成仙成佛又是什么?刚勇平和,从小的方面看是一个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大而视之,大到一个国家我们发展国防,还不是为了不受外国的侵犯欺凌。我们增强军力,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威慑敌人,捍卫和平。孙禄堂先生提出的刚勇和平理念,不但适合于做人,还是适合于处理国家大事,足见孙先生的远见卓识。这也难怪,他在中央国术馆任教,这相当于大学教授一级的职称,有这样的见解并不奇怪。同时,他还提出武术是“强国之基”,一个人没有好的身体素质,建设国家就是一句空话,凡此种种足见孙先生绝非仅是一个武者。

孙先生一生好学不辍,孜孜以求,这是他超越常人的根本,兼之他天资极高,所以对于当世武学的造诣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的书法造诣也很好,至今我们在网上都能搜索到他的墨宝,潇洒飘逸、刚健质朴,一如其人。他还是一个不错的书法家了。

再次,高尚的武德是孙禄堂先生屹立于武林的根本

孙禄堂先生随身怀绝技却从不恃强凌弱、横行乡里,据乡间传说一拾粪老者在一片荒坟边经过,突然看见一道白光倏忽即过,以为遇到了鬼,回家之后就吓病了。后来家人得知孙先生晨练路过此地身着白衣,怕老头不信,告知孙先生,先生一身素服走到老头床头,连声示歉,老头方才恍然醒悟,病愈。孙先生名号活候,身行机敏,非常人可以预料。又传说秋天,孙先生在旷野之上能捕捉奔跑的野兔,逮而放,放而逮,如嬉戏一般。孙禄堂眷念家乡,曾将自己辛苦积攒的千元现洋散发乡间救济受灾的穷苦百姓。同时,先生不慕功名富贵。他随东北督军徐世昌到东三省履职,俗话说“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官发财是一些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却被孙先生谢绝了。孙先生一生的信条是凭自己的真本事吃饭,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他终于离开了军界、政界,进入中央国术馆,成了一个以传习中华武术、弘扬太极文化的纯粹武者,也证明了孙先生的高洁志向。孙先生的高尚人格、卓越武技,决定了他在武林中享有的崇高地位,在民国时期拍摄的一组照片中,是十几位内家拳高手,孙先生居中而坐,其余武术家杜心武等以次排开座次,一个细节可见一斑。可以说孙禄堂是与霍元甲齐名的武术家,他曾与霍元甲一道赴上海与俄国人比武。孙先生一生以传习太极为至要,诲人不倦,他反复教导弟子们学习无疑要以强身健体为要,切勿人前卖弄。孙先生的谆谆善诱,也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他的次子孙存周先生是著名的技击家,其女儿孙剑云等人更是把孙先生的武学精神不断发扬广大。笔者粗学孙氏太极拳数年,认为在养生方面孙氏太极拳却具独到之功效,首先说动作舒缓柔和、难度不高,适合于广大年龄段的人群学习;其次久练孙式太极拳改善身体机能,终年不易感冒。孙剑云女士享寿97岁,蒲阳孙氏太极高手任兰芬老先生享寿94岁,都是习练太极拳终年不辍的人,已为实践和时间所证明:习练孙氏太极拳确实能延年益寿,没有任何负面作用。再次,场地要求不高。冬天可以在室内练习,哪怕不练全部套路,只把几个招式连起来练习一样能够起到锻炼的效果,也不会扰乱邻居的休息,因为孙氏拳崇尚动作轻灵、与宇宙同体,所以悄无声息。诸如此类,我们说感谢孙禄堂老先生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部高妙绝伦的拳法,让人们在习练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超凡入圣之境。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