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童旭东先生文章 > 正文

关注两个十字,太极拳的有、无、松、紧——童旭东

2012年02月14日 童旭东先生文章 ⁄ 共 1722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833 views 次

一、关注两个十字

无论何种拳术,若要产生劲力通畅饱满的锻炼效果,就必须把两个十字做好。孙氏三拳要求两个十字同时做到,行拳时不离须臾。

一个是顺肩通背与开肩撑背形成的十字。

另一个是塌腰与开胯形成的十字。

有人问,开始练拳时做不到怎么办?其实只要老师会教,就没有做不到的。当然也有笨一些的,那就只好分步去找十字,有的先找┃再找━,有的先找━再找┃,然后再找合成后的字。

找┃方法很多,如通背拳的摇肩。找━的方法也很多,如浑圆桩。孙氏三体式之所以高明,就是因为入手就出两个字,而且下盘还是单重,生成球劲。这一点让其他各式的太极拳、形意拳、心意拳等也望尘莫及。

有人问:“你童旭东把孙氏拳说的这么高,怎么当代孙门也没有出现几个高手啊?”

这是在传承上出现了问题。

问题之一是,知道孙氏拳这些关窍的人很少。如孙氏三体式要站出球劲,当今几人知道?至于如何站,知道的人就更少。

问题之二是,知道一些关窍的人又很少去下功夫练习。为何如此,原因很多。如我本人,知道一些孙氏拳的关窍,但是为什么没有下功夫练习拳术?恐怕这个谜底要在我临死前我才会揭开。说早了,将破坏我的生活。

知者不练,练者不知,造成孙氏拳目前开展的不好,后继无人。因此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知道的一些孙氏拳的关窍(九牛一毛而已)告诉有志于继承孙氏拳的人。只是现在具有这样条件的人太少了。

二、太极拳的有、无、松、紧

世谈太极拳,多谈虚无松柔,鲜有讲“有”和“紧”的,然而在太极拳中没有“有”和“紧”也就没有真正的“无”和“松”。

“有”是什么?规矩。学习太极拳都是从“有”中求“无”,运用太极拳则是由“无”中生“有”。因此孙禄堂先生指出:“有无并立,有无不立。”孙氏太极拳自无极式开始将此要则贯穿拳学体用始终。

“紧”是什么?规矩。练习太极拳,在每个瞬间身上永远是松紧共存,其中背部的肌肉永远是紧的,这是由两个十字形成:纵向的就是脊椎,脊椎永远要处于拉伸状态,横向的有二,一是胛骨,二是髋骨,这两个部位要永远横向张开。所以,对于初习者而言,自己练习是否正确有个检验方法:三紧三空。

三紧:太极拳行拳时,后背、小臂和小腿外侧肌肉要感到酸紧。

三空:太极拳行拳时,胸、腹感到松空,掌心始终涵空。

在气息顺畅的情况下,做到三紧三空,无论具体姿势有无瑕疵,太极拳锻炼的基本效果有了。否则,外形动作模仿的再好,也还是没有摸到太极拳的门。

三、活肩活胯

发力与松开大节(两个十字)紧密相关,几为老调重弹,作为站三体式、走架子(无论形意、八卦、太极)重点之一就是脊椎拉抻、开肩、开胯。但是在运用时,则不可在发力前让身体处于这种状态,而是放松的状态,唯竖顶虚领、腰椎塌住(命门饱满)即可,两肩两胯完全处于松活状态,肩胯处不可有一丝拘着之力。

放松只有在周身骨节已经松开的基础上,才是发出惊弹冷炸之劲的条件。

因此,作为发出惊弹冷炸之劲的身体素质的条件(第一条件)是松开,作为发出惊弹冷炸之劲的即时状态的条件是放松(第二条件)。所以,松开与放松不可混谈。

当实际运用于技击时,仅仅是身体放松还不够,还必须具备肩胯松活之意。以意轴为枢,肩胯松活如滑轮,肩胯的协同转换迅疾自如。如此,发出惊弹冷炸之劲才能用于实战之中。

所以,松开、放松、松活是锻炼肩胯在发力素质、发力条件、发力运用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心法要点。

因此,当身体具备了发出惊弹冷炸之劲后,就要从活肩活胯上面下功夫。活肩活胯不是孤立的工夫,而是必须配合步法、身法的练习。肩胯、身步与发力协调一致,身步肩胯的变换轻灵如踢踏、芭蕾,惊弹冷炸之劲随着步点自然发出,连续自然、倏忽若电。有了这样的功夫,武技才开始有了提升到武艺的门径。张烈先生回忆孙存周先生:“他兴致所发时,打拳没有形意、八卦、太极之分,力量、速度、协调、节奏、技法融为一体,漂亮极了。那精气神,让看的人都惊呆了。”

孙振岱先生说孙存周先生打人如同“提笔、插花”,完全是艺术的境界,所谓尽性。拳合于性,并已经成为尽性挥洒的艺术。孙存周先生在拳术上是如此境界,足球场上的贝利、马拉多纳、普拉蒂尼、齐达内,篮球场上的乔丹、科比也是近乎如此境界。

松活轻固、灵捷空妙、惊弹冷炸之拳艺皆要从活肩活胯入手。练好两个十字、不断研悟两个十字是技击技艺提高之门径。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