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孙式三体式(3)身法——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3955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256 views 次

胯:站三体式,最重要的不是姿势的高矮,也不是前后重心的分配是否精确,而是后胯是否真正松开抽住了,后脚跟是否坐满了,坐爽了。现在大部分人站三体式,后胯都有毛病,都没有做到极力松开抽住。检查方法就是自己用手摸胯根的地方是否松软,没有筋在里面绷着。后胯抽不住,轴就不正,气就沉不下去,根基就不牢。后胯真正抽住时,身体一定是斜45度半侧面对正前方的,而不会是正的。

这种45度斜向前方,是孙式拳的基本姿势。这是一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看阴似阳,看阳又阴,既不太顺也不太背的姿势,不单是形意,太极,八卦也如此,因为都是来自三体式,有共同的基础。现在许多人站三体式都是后胯有毛病,没抽住,后脚跟没坐满,身体太正,这样,要一轴到底就很困难,轴在胯那里拐弯、变形了。
道理很简单,由于两腿一前一后,那么两胯的连线就必定与你手伸出去的方向有一个大约45度的夹角,如果你的身体太正(两肩的连线与面对的方向垂直),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的两胯连线不是斜对着前方,而是与前进的方向垂直了,胯不可能抽住,整个身体就过于顺而无逆,大平板对着前方,不符合技击的基本原则;再有就是胯斜着而肩顺过来了,肩与胯不合,轴在腰那里被扭曲了。我们说轴重要,是因为这是你的骨架,又是基准坐标,一切都要以之为准。轴有毛病,偏了,那么一切判断和反应就失真;而胯就是对轴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部位。
胯为什么那么重要?因为三个原因:
一.它是承上启下的;
二.它是全身最大、最有力的关节;
三.它的活动能力最强、活动范围最大。
整个轴上,头颈和胯是两处最最关键的部位。但头虽然居于领导地位,领起全身,但本身不承担多大重量,活动范围也有限;而且稍有不正,一眼便可看出,纠起偏来很容易。胯就不同,本身在中轴之外(不在正中),承受着上半身的全部重量,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容易出偏,且在衣服的重重包裹中,有偏差不容易发觉,纠正起来困难,不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很不容易发现。很多情况下,有些姿势上面的小毛病,不用手摸,都不容易检查出来。所以,初学者在练习时,对胯要格外注意。
许多人担心,使劲抽胯,会不会翻臀(撅屁股)?应该承认:在一开始腿力不够时,在所难免,但这也比扭着轴、站不稳强。在老版的《太极拳学》上,有孙老先生与孙存周先生父子推手的照片,上面孙存周先生就明显地在极力抽着胯,从外表看,就是有些撅屁股。道理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站得稳,才能和老先生推得起来,否则即使以孙存周的功夫,也仍然站不稳。所以初学者不必担心翻臀的问题,先站稳了再说。等以后功夫长了,慢慢就会敛臀,切不可牺牲抽胯、去照顾臀部的美观,莫“务虚名而处实祸”。等你的腰真正立直了,塌住了,胯自然不会有大的翻起,塌腰与抽胯,是互相制约的“阀门”。
头:顶头的问题与抽胯有类似之处,宁可在开始的时候过分些,也不要不足。开始时梗点脖子,不要怕人家说脖子僵直,总比曲颈、勾头强得多。等待养成竖项的习惯后,再往回松一点,就恰到好处。没有练过功的人,头是顶不住的,没有人天生地、自觉地去顶头,所以“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先过点再往回找。头顶好了,肩、背、胸、肘都不会有大毛病,腰也能够被带起来了。
肩:除了沉肩、松肩外,还有个缩字,“两肩里根极力后缩”,对这一点光靠肩本身找有困难,要和手、臂配合起来,就容易多了。缩肩与手臂前伸是对应互动的,手臂极力前伸时,肩自然就在后缩。再与松和沉配合,实际上整个肩是在三个方向上运动:后缩,下沉和外开,光缩和沉还不够,还要向外开,撑开、撑圆。存周先生说过,形意是在十字中讨生活,一横一竖,一个横轴一个纵轴,上面是肩向外撑开,下面是胯向外打开,共同构成了横向的这个—轴,所以,若肩打不开,架子就搭不牢。有人会问:肩真的能开吗?当然能。而且,只有肩真正打开了,前面的松,沉,缩才有意义。沉,缩,开,在三维空间上的合力(两肩合起来看)把肩做成一个稳稳当当,下面有根的圆弧面,也就是把后背撑成一个拱形,这不就是含胸拔背所要达到的吗?
臂和手:前手极力伸出,立掌,虎口撑开,拇指横平,另四指中食指上挑,其余三指在伸直的同时微向里扣,掌心不可外腆,要有从劳宫穴向内吸之意。小臂以平为度,不可倾斜,肘自然下垂,既不能翻起来,也不能过分里裹。上海王禧奎先生曾经说,前手整个应该像从腰上直接长出来的,非常形象、到位。肩完全松开,力的传递中间没有丝毫的阻碍,根节发的力可以直接达到梢节,在大小和时间上都不打折扣。后手臂自然弯曲,不可翻肘,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
也有主张用虎口捧肚脐的,初学者最好不用,因为这样的动作如果肩肘控制不好,容易僵劲,等练到一定程度,肩肘怎么动都不会紧张了,或可一试。捧虎口对背,肩,胯的撑圆有帮助,但在两肘之间的配合上有难度,等待手臂都抻开了,自如了,再捧虎口就不会有问题了。
两手之间的配合要如拉弓,或像有一根粗弹簧拴在两个大拇指上,手在拉着劲。形意拳:手的意念集中在大鱼际,走阴经,而八卦是在小鱼际,走阳经。太极拳的在劳宫穴。肩松得越开,手伸出去的越长,胳膊的沉重感就越强,先是自己觉得重,觉得胳膊在变粗,此时站三体式就不仅是腿累了,手臂也累,全身的整体感就开始有了。随着功夫的增加,别人会觉得你的手臂很沉重,而你自己却没有丝毫的用力。你越放松,手臂就越沉重,打在别人身上的分量就越大。而你越是想加把劲,使劲打,打在人身上越没有分量。这大概就是拳中的辩证法吧,其实前人之述备矣,只是一般人总也不相信。佛说: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就不会有得。舍什么?舍掉你的拙力,舍掉你的一相情愿的主观意识,才会得到整力,活力,真力。太极拳讲舍己从人,也是一个道理,只是取舍的范围更大了。总之,妄想执着就不能舍得,所以佛要我们戒一切妄想执着,习内家拳者,尤须将此理悟通。
膝:如果胯和脚对了,两头卡住,膝应无大碍。但现在的情况是,许多人由于胯的问题,总是在不断折磨着自己的膝。膝怎么是对?只有一条原则,即膝尖的方向要和脚尖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决不可向内扭。因为膝关节与肩、肘、髋、踝关节不同,膝是人体最大的一对承重关节;关节面上薄薄一层软骨没有再生能力,十字韧带较薄弱,只在关节内部起固定作用。因为膝的生理结构只是让你弯曲、伸展的,没有扭动的功能。如果你非要去扭它不可,比如:一定要膝也去缠丝,年轻时或许还不觉得;中年以后,气血一旦衰退,膝会走不了路。前辈拳家中有不少名人,年轻时好生了得,而五十以后却不良于行,其中原因之一,就是膝的使用方法有问题,姿势过于低矮和过多的扭动是直接原因。大、小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时,便成死角,气血到此则不畅通,膝以下的部位经常处于气血不足的状态,怎么能够不落下病根?年轻力壮时或可顶过去,并不觉得怎样,但终究埋下隐患,成为定时炸弹。过于低矮已经使膝盖不堪其负,再要去扭它,更是雪上加霜。人的姿势一过矮,步子就会分得很大,比如大弓步出去,再向后坐时,因步子太大,重心不可能完全收回到后脚上,这个时候后腿的膝一定是被向里扭着的,表面看起来是在扣膝,实际膝是被压瘪下去的。所以,孙式拳的优势:站桩行拳,都要求膝尖与脚尖一致,这样最饱满有力,膝盖得到最好的保护,即使到了老年,也不会因膝关节的伤病而走不了路。
足:足踏涌泉穴。既然坐满在后脚跟上,怎么又要踏涌泉穴呢?二者岂不矛盾?不。坐满脚跟,不等于全在脚跟,而脚掌虚浮。脚跟固然是主要支撑点,但我们不是以一个点在与地面接触,而是以一个面贴在地上,而且不是一般的挨着就行了,是要有很好的亲和力,要像章鱼或壁虎的吸盘一样,牢牢吸在地面上,不光是中间要好象没有空隙,而且还要好象没有空气,被大气压压得非常紧密。这就是脚感,光靠脚后跟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脚不是戳在地上的,而是扣在地上。或者说,承重在脚跟,而控制,掌握,运用则在涌泉穴。
所以,在自己练功站三体式时,要用临界态方法,即坐满后脚跟,而在用三体式时,就要用意念再把重心往前抓一点,从脚后跟抓到涌泉穴上,让自己的轴从涌泉穴上入地,这样的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运动时,脚的蹬和拔;因为向前蹬时,不只是足跟用力,脚掌也要用力;脚的弹跳力主要是靠脚掌(或叫足弓)的力量,涌泉穴恰好是连接后跟与前掌的关键部位,起着居中协调、调度整合的作用。坐满脚跟在静止不动时可以,动起来就不够了。临界态是不稳定的状态,要有阀门调控,阀门就是涌泉穴。
与脚趾不抓地相反的另一种偏差是抓地太过,所谓“过犹不及”了,那就是抓地太狠,以至把脚都抓空了,不是全脚掌吸在地上,而是只有几个点在与地面接触,这怎么能站得稳?有人把练拳时脚附着于地的感觉称为“敷”,也很贴切。用什么字来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脚要与地亲和,找到那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地不是死硬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你与它交流得好,它就会支持你,帮助你。想想看,我们一切发力的源泉都是来自于地,“消息全凭后脚蹬”,蹬什么?不就是蹬地吗?
所以,练拳一定要找脚感,这和跳舞,滑冰一样,那种感觉是精致细腻的,微小的变化就可以影响整个上层建筑。这种脚感在站桩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养成习惯。总之,脚也不能僵硬,也要软着陆,有弹性又有粘性。
附带还要说说:如何运用脚腕(踝关节)的技巧。胯和脚腕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膝,脚腕的活动性和弹性是巨大的,我们只要用手摸一摸脚后跟的那根筋(跟腱)有多么粗壮就知道了。在胯,膝,腕三者中,膝是最脆弱的,要尽量少用膝关节,能够用脚腕解决的移动问题,就不必去麻烦膝。以向前纵跃为例,事实上,胯一松,脚腕一使劲,人就蹿出去了,动作小,隐蔽性强,速度快;而若用膝来完成就要麻烦得多。说这些,是提醒多用脚和脚腕,既保护了膝又提高了动作的质量。脚腕的运用关键在如何巧妙地,无障碍地把重心从脚跟移到脚掌上,这也就是足踏涌泉穴的意义。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