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有关孙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理论贡献的问答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5986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634 views 次

问方:有人认为孙公因形意八卦功夫太高了,所以影响了他对太极拳的理解与吸收。
所以孙太不是纯的“太极”味道。
或说没杨武吴还有陈“太极”味道浓。

答方:其实孙氏太极拳才是最合乎易经和老子学说的。但其形式确实与陈、杨、武、吴各家太极拳都有很大的不同。孙氏太极拳是即不求松,也不求软,即不求整, 也不求散。只是在规矩中求虚无,在虚无中显功能,显功能不自恃功能,则机圆,复归于虚无。所以孙氏太极拳形式至简,神意至深,法约效灵,卓然冠群,将老子 学说体用无遗。因此世人认为孙氏太极拳的“太极”味道浓不浓是无所谓的,孙氏太极拳就是正理。
孙太是三体式为基础,身法由此而定。就这拳式的基础与武派就完全不同。两种拳。孙太是球劲,武太仅在轴劲上。
孙派形意主要得自郭云深先生,所以与尚派相近。孙派的八卦与现行的各派都不同。

问:我对武太所知甚少,所以无法评价您所说“孙太是三体式为基础,身法由此而定。就这拳式的基础与武派就完全不同”对错。
1。我曾经问过家师,孙太身法(应是步法)是否是形意的鸡步。家师告诉我说,不能说全对。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它是武太的“转梅花”。但是孙禄堂还融入八卦的 步法在里面。他给我们演示了形意步是个什么样子,八卦步法是个什么样子,单走武太“转梅花”又是个什么样子。它们是怎么合起来的。再合起来又是什么样子。 仅靠文字去描述这些是极其困难的,大概这就是我们要找一个好老师的原因吧!
家师还讲,作为学问,多知道点这些东西挺好!但孙老已经把它们合而为一了,你们照着去练,把功夫练上身才是重要的!有了这个功夫,不知道那是形意,那是八卦等等就无所谓了!
2。我记得在我刚学杨太不久,家师讲拳(杨式太极拳)时就告诉我们。太极拳不可以理解成纸张上画的那个太极图。它是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可以从各个方向上 化走人劲。平素练拳推手时,也一再就具体问题强调这个!用他举的例子就是,可以紧紧刮着地面,也可以你高扬起手,让他从你手指尖上飞过。完全要看他人如何 动作!我个人的感觉,杨澄甫晚年的拳照对此表现的最好。武太真真的就是“仅在轴劲上”?
别是我们的误解吧!

答:不仅武派是轴劲,孙派之外的其他各派太极拳以及大成拳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轴劲。心意六合拳和郭云深传的形意拳练到高深处能走出面来。孙禄堂先生又将此 面升华为球。没有孙氏三体式的基础,孙氏太极拳是练不到深处的。只要对比一下孙剑云演练的孙氏太极拳和吴文翰演练的武式太极拳的光盘,其中技术上的区别是 非常明显的。这种区别绝对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技术基础的不同和理论上认识上的不同。
轴劲的层次是身体产生不动而动的功效,能以静制动。但是还做不到“动若不动”即“动静合一”。
将中轴移动起来形成一个运动平面才能在移动中发挥中轴在静定时同样的作用,这种移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鸡腿力的专项训练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 没有孙氏三体式的基础,根本做不到。即使意思到了,身体却做不到,所以这不是拳意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建立什么样的技术基础的问题。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 只可能是各家各派在某些神意上或在某些形而上的认知上有可能殊途同归,但在能力上,只有形、八、太三拳合一才能使技击的基础技能完备,因此三拳合一必定高 于只练某一拳或某两拳者。三拳合一构筑了完备的融通百家百拳的枢纽。孙氏三拳是一个互补相成的武学体系。孙氏武学确实是传统武学集之大成的制高点。
中轴以及由此为根基的轴劲,不是我的创造。而是孙存周先生的传沿下来的理论。
无极式站什么?第一步的究竟以什么为标志?那就是在身体内切实感受到有一个无形的轴在逐步形成。只有身知这根无形的轴,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才可能以这根轴为 根基为参照。张烈师兄讲:孙存周要求这根轴如精钢一样顶天立地才算合格。这是松柔的基础。这根轴没有形成,松就无异于软。联想到吴式经常用来比喻的伞、挂 衣轴、陈式的牌位,杨、武拳论中的立身中正等,大概各派太极拳在中轴的认识上是相近的。但相近并不相同,认识的深度也不一样。所以孙氏太极拳无极式的站法 有别于其他的任何一家。这种区别就在于对动静合一的体认上,孙氏太极拳更有超胜之处。这也是孙氏形意、八卦的超胜之处。技击大家马承智先生生于1888 年,在认识孙老先生前,己练过多年的八卦掌,功夫很深,在首界国术国考中获最优等。这样一位有功夫的人在学习孙氏八卦拳近两年后才豁然大悟道:“以前转八 卦时,是人围着树转,现在转八卦时,是树围着人转。”什么是动静合一呢?马先生的体认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所以动静合一是有实际意义的,但不是容易达到 的,这是孙门武学在理论上的创见和对拳术技能上的独到贡献。
对于老谱我所接触过的孙门前辈都几乎不提的。我跟老师认识10余年,我的老师从来不讲太极拳老谱上的东西。张烈师兄曾不只一次对我讲,他年轻的时候曾拿太 极拳论请教孙存周。孙存周不屑一顾地明确告诉他这东西没用。孙门前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有时为了随俗,对外公开的文章和书中并不公开否定这类老谱。但是 对入室弟子是绝对不谈这些东西的,讲授的是孙门自己的东西。孙存周如此,孙剑云亦如此,我以为这绝非偶然。在我协助老师编写《孙氏太极拳剑》这部书时,原 本在附录中只列孙老先生的拳论,没有其他人的东西,后来因为该书的页数与其他几家太极拳的书比起来比较少,有人提出是否再增加些内容,有的同道提出增加太 极拳诸家老谱,老师本不情愿,后来出版社的编辑讲别家的书就类似这样做,57年的书也是如此,当时是胡希圃的建议。最后老师才勉强同意。老师反复强调孙氏 太极拳是孙老先生独创的。这与其他几家太极拳之间的一脉相承的情况是不同的。孙氏太极拳与其他太极拳绝对不仅是技术风格的不同,而是建立在不同的技能基础 上。所以孙存周、孙剑云等前辈从不认为太极拳是越古老的就越好。

问:好,孙老写过哪一本(篇)太极拳论?

答: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理论本身有独到贡献,这种贡献的性质是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这主要体现在孙先生的如下文论中:
1、《八卦拳学》中的“太极学”和第十八章及第二十章。
2、《太极拳学》中的“太极拳名称”。
3、“详论形意、八卦、太极拳之原理”。
对比诸家太极拳老谱,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和独到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问:“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是为真阳,所谓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 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跟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开者为伸、为动;合者为收、为缩、为静;开者为阳,合 者为阴;放伸动者为阳,手缩静者为阴。开合像一气运阴阳,即太极一气也。

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不(并) 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古人不能明示与人者,即此也。不能笔之与书者,亦即此也。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 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气周流无碍,圆 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此太极拳之所以名也。”(孙禄堂,太极拳名称)

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和独到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答:孙禄堂老先生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和独到的贡献在“太极拳名称”一文中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首次提出拳中开合动静伸缩的根据应是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即拳术中之太极本体。
(见文中所谓“拳之开合动静即跟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以及“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
2、揭示出中和之气本是先天具有的,平时隐于自身体内,有其自身的规律,非后天可强为。
(见文中“人自赋性含生以后,本藏有养生之元气,”“中和之气是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浴于百骸之内,无所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流行不息。”)
3、首次揭示出中和之气即太级,体之为太极,用之即一气。因此以中和之气为根据所建立的拳术必然是超越了任何固定形式和形态。
(见文中“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时上则上,时下则下。阳而阴,阴而阳。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
4、中和之气在拳中表现为一种自动调节的功能。
(见文中“此气周流无碍,圆活无方,不凹不凸,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与密,其变无穷,用之不竭,皆实学也。”)
5、有无并立、圜研相合,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太极拳的运用的根本原理。
(见文中“有无不(并)立,开合自然,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以及“学者能于开合动静相交处,悟澈本原,则可在各式圜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圜者,有形之虚圈是也,研者,无形之实圈是也。斯二者,太极拳虚实之理也。其式之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
故童先生说,孙禄堂先生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和独到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事实的确如此。
孙老先生首次揭示出“有无并立、圜研相合,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太极拳运用的根本原理。这是孙老先生对太极拳理论的升华。而且对一切内家拳术都是指导原理。

问:说了那么多“首次”真真叫我知道如何表达我自己的意思了!!!

早在<<周易参同契>>或<<抱伏子(内外)>>之中的描述是一点也不必孙老少!!要说详尽和神秘,大概只能用“有过之而无不及”来形容了。
任何一个研究丹,道,禅经的人对这些耳熟能详。
那些“首次”在陈鑫的<<图说>>中可能都不能算“首次”。相比之下太“小巫”了。我建议你去翻翻看看。

本人没有不尊孙老的意思。那是本门先贤。但学术问题最好还本着事实来好。
孙老的太极拳理论在太极拳理论界并没有大的反响,不是事实吗?
你要讲天下人多是瞎傻之辈,人们何以对孙太大声叫好呢?千万不要小看天下人儿!

孙老好易经,受易理的影响极深,说事理好引用易。在那武人多文化水平极低的年代,博得了大多文人的好感,引为佳话!不是吗?

答:陈鑫的<<图说>>发表于1934年,比孙老的《太极拳学》晚了10多年,而且在<<图说>>中其 前半部分的易理与后半部分的拳理相脱节。孙老的著作是易理与拳理浑然一体。至于<<周易参同契>>或<<抱伏子(内 外)>>等书与拳术无关。孙老是将拳术与易理真正在机制上完美结合的第一人。
现在的反响小就不是真理吗?武术界有几个人真正能看得懂孙老先生的著作?恐怕是屈指可数。
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当年孙老培养的学生达到国内一流技击实力者有三五十人。而传统太极拳培养的人能达到一流水平的没有一个。他们是真正的普 及,所以现在人多势众舆论膨胀。真打?陈发科、杨澄甫、郝月如、吴鉴泉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们的学生在当年何曾有过善技击的反响或者在擂台赛上取得过次? 根本没有。他们只是因为普及面大,学的人多,于是后人为吹嘘的就多。什么太级一人吧?当年根本就没有这类记载和反响。这是文革后才冒出来的“反响”。但是 当年的历史记载可不含糊:只有孙老才是当年中国太极拳界唯一名手。(京报记载的评语)谁的太极拳理论更具实效、更有指导性,实践可以说明一切。牛胜先的学 生们能独步北京太极拳界,靠的是什么?孙氏三体式的桩功和劈拳的劲路。而这两项技术是不可能产生于孙门之外的那些太极拳老谱中。按照那些太极拳老谱的拳 理,永远也摸索不出这两项技术。一百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问:童老既然您在这里能讲点“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该如何理解吗?

答:这正是老子的哲学在拳学中的体现。空而不空是心法。是要求在练习拳术时或在技击时,虚无主观意向,练习拳术时要体会内中消息,进行技击时要感受外部消 息。只有在主观意识虚无的状态下,自身的良知良能才会出现,才会起作用。这就是形意拳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不空而空也是心法。不空是指 规矩、方法。不空而空作为练拳是指要由知规矩守规矩,到忘规矩却合规矩。走架时或技击时,虽有拳之形式,主观之意却要虚无,如是本能的灵动作用才能出现, 所谓感而遂通。

问:"虚无主观意向"与“练习拳术时要体会内中消息,进行技击时要感受外部消息”
会不会有矛盾呢?

答:不矛盾。内中消息不是主观意向,比如气之开合升降。外部消息也不是主观意向,比如听劲。这都需要虚无主观意向。

问:可“体会”与“感受”之结果则会是“主观”意向吧?

答:在虚无之意下感受到的消息就是真意。是客观存在,而非主观意向。

问:真的对不起!
我还是无法真正理解您的意思。很多地方度是瞎猜,自己也不能确定是否是您的意思。

比如说,什么是"虚无主观意向"?是自己什么也不去想吗?不“先入为主”地去想?
“主观意向”是什么? 又如何“虚无”?
“体会内中消息”又指的是什么?
“感受外部消息”中的外部消息又是什么?
“主观意识虚无的状态下”是个什么状态?
“自身的良知良能”?
真的,我觉得比阴阳还要难解。

“内中消息”和“外部消息”是不是“主观意向”要依靠什么来判断?
“内中消息”和“外部消息”按您的说法都是“感觉”而来,又有什么原则来说明这个“感觉”所得“意向”与“主观意向”的区别呢?

答:那您就按照您能够理解的理论来练拳吧。

问者结语:古人用“阴阳”是在简化我们的世界。而不是复杂化!

或许您觉得用阴阳既含混又不科学,所以想用现代的,更先进的办法来解释太极拳?

可是您把那些现代哲学概念,如“主观意向”用很文言化的方式来表达(“虚无”抽象名词动词化),再加入些王阳明的“良知良能”,“内中消息”,“外部消息”变得更加晦涩难懂。
这些“主观意向”“良知良能”,”,“内中消息”,“外部消息”“虚无之意”都是没有被定义的概念。读者只能去自我揣测。很有可能您的意思与读者所想完全不相吻合。
我知道孙老的“空又不空,不空又空”就像禅家的那些。。。。具有很强的多意性。有的时候拿话一去解释就变了味道。可能是只能以意去会,以身去晤吧!

答者结余:
1、“良知良能”源于孟子而不是王明阳。
2、我没有觉得用阴阳既含混又不科学。
3、“主观意向”与“内中消息”,“外部消息”,“虚无之意”并不比阴阳更难定义。举例说来,想的状态就是主观意向。听的状态就是虚无之意。
4、并非是“空又不空,不空又空”,而是“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这里“而”是因果关系,又是并列关系。两者含义并不等同。
5、“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老子哲学在拳学理论中的具体体现。具有指导性意义。这是孙老先生在拳学理论上的重大贡献之一。
此外,您觉的什么理论对您有帮助,您就按什么理论去练。我也一样。以我的研究和经验,孙禄堂老先生的太极拳理论远高于武、李及王宗岳和陈鑫等人的太极拳理论。对我修习拳学具有非常明确的理论指导意义。也许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造成认识事物的观点也就不同。可以理解。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