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练拳心得笔记-孙昌瑞》第三集(上)

2012年02月23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12754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4,348 views 次

我平时练功、读书或是与人探讨问题凡感到有所司便随笔记下,免得过后忘掉。可是 记的时候很草率,不象写文章,想得那么周密。遣词造句,精雕细琢。我写的这些草录,往往词不达意,诘屈聱牙,令人费解。可是记下来的东西却都是有感而发, 是我当时感情到的灵机真实记录,至于是否正确有待验证。我所珍视的是它不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孙昌瑞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三日  古稀

练拳心得笔记第三集

太极拳为什么练时慢用时快呢?这种速度不是靠手脚抓挠的快,而是靠拳法省工的科学性。燕子与蛤蚧比念十个数,燕子自以为快,从一数到十,而蛤蚧却不 慌不忙的说出“两五一十”,结果咀慢的反而快了。太极拳是圆球动作,始终保持自己处于圆心地隹,伸手便是圆的半径,距离自然近,所以快极拳讲究放松,周身 没牵扯,注意力常放于腰胯间,用时劲如箭矢一样迅速到达攻击部位。
吴式拳在师杨禹亭有句名言:“两脚分阴阳,两手不用劲”。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奥妙无穷。我们常说不得机不得势的时候要从腰求之。首先两脚要不断的进行阴阳 虚实转换,所谓转换就是把自己的重心不断的由这个脚过渡到那个脚。这里的过渡很重要,过渡不好便立身不稳,表现身子突然长立起来甚至前栽后仰。两腿如车 轮,身子如车厢,重心由后脚向前脚转移,必须靛步过渡,待重心完全由后脚到达前脚,后脚完全解剖一丝不挂时才算完全过渡完毕。比方站好弓步,重心在前脚, 当对方把劲打在了你的前脚,你立即暗中把重心转移到后脚,此时对方扑空,不打自倒。如对方又把劲打在你后脚上,不等打实便又把重心暗运到前脚,此时对方又 扑空栽倒。
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这当然是立身中正,可是练拳或推手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可要在运动中保持立身中正,必须在两脚虚实转换中,身子象车厢一样 随着车轮转动,竖直着稳稳当当的过渡过去。两肩、两胯必须随着移动押运成一条横线。如向前掤劲时,后腿的胯窝随着重由向前移动,必须暗向前上运劲,此时朋 劲势不可挡。如用挤劲时,随着后胯窝向前暗运劲,要靛步正肩正胯,前手回劲,肘向对方的按手挤去。
两脚如站在弹簧上,似如向上的弹力,支撑重心的脚如踏动物,既不让它跑掉也不踩死。经常有这样的意念,久之气通涌泉,两脚发热。
粘劲在于灵,化劲在于变,拿劲在于堵。不灵活就无法粘,呆滞的手自然就硬。硬东西就不粘,石子硬就没有粘,泥巴软就能沾在手上变就不能化,帮称做变化,化 劲之妙在于不丢不顶随热变化,不让对方变劲为拿,如若不让对方变劲就在于巧妙的把对方的劲路堵住,使对方动弹不得,从而成为挨打的背势。这一切都赖于通过 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去听劲,懂了劲便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从心所欲的去堵住、截住、从而拿住 对方的劲。
欲化掉对方来力,必须将其力向三个方向分化即向后引退;腰胯向下沉向左右旋转。这三个动作几乎同时发生。
练拳推手应注意的几点:
(一)练拳推手注意身手脱离,首先中正的调整好身子,好像用身子练拳用身子推手,假当没有手。两只手松着在前面引路,当身子调整中正以后,两只手还要向前或向后运行。如前推身子动行到位不再动时,手仍向前运行推按,向后捋时,身子站定手不停仍向后捋去。
(二)腰胯向做饭的大屉一样,有时扣在一起,有时分开。如懒扎衣向前下推按腰随身子下沉,与胯合在一起,向前上推按时腰从胯里拔,手不用劲,只用意念展开挤去。这一切身子必须保持中正,重心稳定。
形意拳讲究三节即:手肘、肩;头、背、腰;胯、膝、足等。在用法上是前节起,中节随,后节追,肩催肘,肘催手,梢节被捆中节上,中节被捆根节上。以上原则 为大家熟知,但前节放松不用力,只用根节吐劲放入,则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对此点也不轻易传人,今草录如下:如我的手与对方接触,手不用力只是粘住对方,肘 是中节也不用力只是擎住来力,肩是根节吐肩放力。如对方控制住我的肘,此时肘便成了梢节,肘放松不用力只粘住对方,肩成了中节也不用力只用意念擎住来力, 腰成为根节,塌腰向前送劲。用这样根节吐劲的方法得心应手,奥妙无穷。
与人交手,前节勿要放松,不顶不抗,用意念引、化、拿、发、沾、连、粘、随,千万不能懈劲退缩,周身鼓荡膨胀,虽不用力但意念如水捧舟向外有掤劲,两手迂到强力进攻,要在旋转中变换,避实击虚,或左旋右旋,或上引下引,或前穿后捋,但不能向自身退,以免把敌人引到屋里来。
刘玉均跟我练拳已有六、七年了,他学了八卦老八手和六十四掌,又学了形意拳五行十二形,后又学了孙式太极和推手,有了一定功力又向大师兄任忠信学了陈式拳 一路、二路、不但学习认真,而且肯下苦功,应该进步很快。但由于他总有一力降十会的思想,不太相信以柔克刚,练拳推手不肯在松柔上下功夫,误把用拙力僵劲 顶抗当成掤劲,把浑身摇摆歪歪扭扭的当成内功。我经常提醒他要立身中正,周身放松,力要下沉,他总是笑而不答,似有不相信之色。有时干脆把我用力按住说: 看你怎样用松柔化掉?拳经说:“一举动周身务要轻灵尤须贯串”,只一味轻灵还不够,必须节节贯串,只有贯串周身才能整,只有整才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 不静。用轻灵的整体动作,云对付局部的蛮力,等于用杠杆原理橇石头。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大法,在这方面有许多误区,如有人认为刚柔相济就是一半柔、一半 刚,结果练成了混合僵劲。这里的真意是说只有极柔软才能达到极坚刚。练太极拳就要相信柔能克刚。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向他的弟子说:吾有齿乎?弟子说没有。 又问:吾有舌乎?弟子答有。又问:吾齿亡舌存是什么道理?老子说:齿亡因其刚,舌存因其柔,柔能克刚者也。
两人交手,胜负的奥秘全在两点:(一)进退能追上对方的劲。(二)随对方的劲不断变换重心。技艺不高主要是对上述两点领会不深、使用不熟。两人都明白这道 理,谁使用的巧妙熟练谁便是赢家。对方使长劲推按令人动弹不得,你只要降低中心进行反击,必能转败为胜。如对方推住你双肩,即便把你推得上身后仰,只要你 两个胯窝带着前腿后引,当引到与后仰的上身垂直时,便能把对方击出。凡对方用擒拿术拿住你手上任何关节或用蛮力抓住你手臂不放,你只要把周身放松,顺随来 力旋转,不但能解脱自己,反而把对方击出。
石玉峰向我讲述力学“三维空间”,我说化解对方来力时向后引、向下沉、向左右转这不就是利用三维空间的道理吗?玉峰说就是这个道理。看来太极拳欲要出迷 谷,非用现代科学加以解释不可。在宇宙飞船忆登上月球的今天仍在相信月里嫦娥、兔儿大仙,岂不可怜!推手不讲杠杆、切线、惯性等而专云讲黑心宇宙、扭气 机、踏五行、托日月,岂不浪费时间。
设若你坐在椅子上,臂放在椅子扶手上,有人一手按住肩一手按住肘,此时只要你浑身放松,肩臂下沉,头上顶,腰胯下塌坐实,意要向外鼓荡,一放劲对方跌出矣。
设两人活步推手,对方侧身把你右侧,一手按手臂,一手按肘,此时肘外旋,手握拳叉在右侧腰间,上身整体向左方转,对手被击出矣。
设两人推手,我被捋顺随对方,当身子落实在前足时,身子不动只是展臂前随,待对方力尽,不待他转换便趁势用挤,此时腰要拔起,胯窝裹着劲,后肩下沉吐劲,对方按手不起作用被挤出。
对方两手按住我小臂,此时小臂已横贴胸前,我迅即用另只手托住对方肘部,被对方按住的手微向外线,腰旋转着向前发力。便把对方击出。
对方双方按着我胸,我沉肩松腰,一手按住对方肘部,手从里向外旋 ,此时随着转腰,当对方所跌出而向后腿移动重心时,我外旋之手迅速改变方向向里旋把对方向后上击出。
吴式太极开式大有讲究,在这里只说两点:(一)起式肩松开肘松沉,两手也放松,手指向下垂松沉,只有腕部向前上膨胀着由下向前上捧起,向下后按捋时,手指 不翘起,仍松垂着,只以腕部为轴向下松塌,待把手塌平再向下沉,先是腕粘实下捋,再换掌部粘实不捋,再换手指粘实向下向后捋,掌似牛舌头舔东西。
(一) 单鞭坐勾要注意三点
(1)立掌,掌直立下弯,腕顶向前鼓劲,有把对方的掌压下之意。
(2)手指下垂成勾,腕顶向上向前突劲,有用腕顶把对方顶出之意。
(3)坐勾的同时,后脚松开,准备成单鞭式。
这坐勾的样子很与孙式拳三通背掌弯腰挺腰极相似。
谈谈孙式太极拳的掌,不论是平掌或是立掌,掌在前千万在塌掌时不能回劲,掌指触物粘着不放,也不使力而是向前鼓腕。当立掌(不论单双掌)前推时遇到顶抗,不能回缩,而是略微松沉,鼓腕,即能化掉来力又能把对方击出。
关于周身膨胀鼓荡劲,石玉峰说在力学上叫做“渐开线”,不论练拳或是推手,周身放松圆满着追着对方的劲膨胀着转动着把对方击出。如对方按住我的双肩,我即 不退缩又不顶抗,而是双肩松沉着向外舒展,同时跟着对方的劲双臂向前圆着合拢,这样既化掉来力又把对方击出。不懂劲,不会听劲,不会追劲,是骓以做到的。
吴式拳搂膝拗步,手指朝下巾着衣扣向上提,此时手务要中正不偏、手腕紧贴身子,否刚遇到阻力,便提不上去。
单鞭坐勾的手的集团不得向左移位,这样才能体现两臂两腿的互拔,裆才能撑开,击身才有捧劲
关拳书上写“朋履”印刷找不到这两个字,我建议改用捧捋,今后我就这样写,请不要误解。
关于发手的时间 与方向问题是听劲中的关键。时间不后不先,正当他力将发未发之际,方向正用到他难转难化,不可抗拒之处。如推四合手,彼捋我,我当作为被 动,跟着顺随,待彼捋劲已尽,我立即转被动为主动,在他捋劲将仿宋时,我手再向前上展一点,在这个点上转腰挤他,对方难转难化,觉得不可抗拒。不要把时间 误当速度,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要动急急应,动缓缓随,不早不晚,恰到好处。所谓速度是指对方的劲被我拿住,完全背势,我不错过良机,迅雷不及掩耳,一 触即发。
关于推四合手的挤,很多新学员使用不好,要求我用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性的通俗语言加以说明。因为杨志新善用挤手,兹把她的经验介绍一下:
(一) 完成捧式两腿已成弓步,立身中正;
(二)对方用捋手,我重心放在前腿,后脚趴实而后腿虚着。
(三)手臂顺随对方捋劲转腰不丢不顶的跟上
(四)方捋劲已尽新力未生的时候,我展臂、转腰、手肘肩一着挤去时后腿一定要需,很多人挤不出人就是因为挤时后腿变实。
对方由前向后推住我的双臂或单臂,此时不缩不抗不转,只无原则松开双肩并外展,两手开展着向前收拢,便能解脱而且把对方轻而易举的击出。
什么是无为、无不为呢?练拳推手主要是按着规矩练功夫,不要热衷于学习什么招式,这便是无为。功夫上了身,便能随机应变,何目千招万招,这便是无不为。
太极拳是武术,他既能健身养生,又能技埚。它不同于练保健操,更不舞蹈杂技,也不同专练击打的硬功。
太极拳击人是顺应机势,捡现成的,别人送到手上来的,不能存心主观的去盲目出手打人。
站式要有头顶一碗水、脚踏一活物,胯以上拔着,胯以下沉着的意念。所谓一动无有一动,是指全身所有部位、甚至连汗毛都跟着打拳。周身松开稳静的练拳,收收 品尝虚灵的味道,会感到飘飘然。拙力损伤内脏,束缚盘骨肌肉。练拳内一心、外一身,身心合了,各单位自然不和而和。对于拳式是否正确不必琐琐碎碎从局部去 找,要从总体上去检查,周身放松,头顶坚起来,气沉下丹田,上提下沉就可以了。不要总追求有多少发人的方法,一心在听劲上下功夫,只要懂了劲,便千变万 化。跟老师练拳追求神似,不要追求形似,孙禄堂的儿子孙存周大师说:像就是不是,是何必说像呢?
只有放松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劲忽隐忽现,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才算变化神奇。练拳讲的是练神练意,不讲神气意念,便是一 大堆肉在那里伸缩涌动,毫无味道。只有放松脚下才稳,腰里才活,手上才灵。要松得整松得匀,松得一致,但不要松懈,当你把全身松干净了,便能体察到自身的 沉重,这样便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荣誉称号的境界迈进了一大步。
练套路又叫盘架子,在盘架子时要讲究松、圆、慢、匀、轻。松怕懈,松得好必顺加柔劲、韧劲。松和柔比松易柔难。圆怕死,怕出棱角,所以必须加活,圆和活相 比圆易活难。慢匀要配合,慢匀相比慢易匀难。轻怕呆滞,轻必须加灵,轻与灵相比,轻易灵难。松、圆、慢、匀、轻,都离不开节节贯串,只有贯串才能上下齐 动,一动无有不动。练拳时不但周身所有部位都动,甚至带动周围环境及空气都跟着动。
练拳时不必结合拳式呼吸,用气则滞,周身放松气自然下沉,丹田气不可用力去鼓,应绵绵奩存。内气足了自会布满全身。推手时只用意念想着化时吸,放时呼,气沉丹田,带脉鼓荡,似有向全身散布之感。
眼神与意念务要保持一致,但不要瞪眼,不要装凶,不要追求炯炯有神,神宜内敛,把眼眉、眼皮松开,漠视体内,思想罩满全身,但不可合眼,沉沉欲睡的样子。
虚灵顶劲这句话可不简单,越是咀上常说的话越容易被忽视,越是重要的地方都往往掉以轻心。练拳时头顶项竖是多么重要呀,以顶劲领起全身,体内虚无,头脑爽 朗,内外相兼,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相辅相成。单说外形则虚无不明,单说内意顶劲何指,只有内外相合才能正确领悟虚灵顶劲的真意。
练拳的人最怕不谦虚、最怕犯主观主义、最怕见异思迁、最怕急功近利、最怕知难而退、最怕不认识真人。喜欢别人吹捧,就是无自知之明,一得自矜,不知道自己 是吃几碗饭的。这样的人如同蚕作茧自缚,把自己封闭起来,难以再发展、再进步,固步自封,练到白头也断无出息。主观主义就是盲动主义,不知己不知彼,一味 蛮干,不懂审时度势,不懂舍己丛人,不懂化解顺随,不懂以柔克刚,凭匹夫之勇,拼蛮力、僵劲、拙力,终究也难达到内功拳的高深 境界。见异思迁,宛如打 井,不在一地勤掘深挖,而是这里挖一锹,那里掘一下,既是把地全挖一遍也挖不出来泉水。急功近利,想一品吃个胖子是幻想,必须虚心求教,潜心揣摩,苦苦练 功,不贪图机取巧,不企图寻个高人学点诀窍一夜成名。知难而退,学了一段时间,未能打天下第一,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结果前功尽弃,当了逃兵。不认识真 人,总想投名师而不是投明师,投老师要投明白人,所谓明白人就是对拳理明白透,善于表达,拳架标准,起码没有毛病,推手知道规矩,为人厚道,武德好,不但 能教人练拳,而且能教徒做人,不误人子弟,这样的人才是真人。有的人抬起老师专寻武功高、有名望。实际上,学拳如同上学,开始找明白的小学老师,大学教授 教小学生,不但浪费,且教不好,逐级的寻找老师,不必一棵树上吊死人,但重要的是选好启蒙老师,特别是选正经人,对于那些专会寻衅闹事,迷信邪门歪道、搞 黑道的人更要远之。寻师难,同样老师寻徒更难。我学内功拳四十多年,虽没练出功夫,但做到了对老师教的拳架一丝不苟,不管遇到什么逆境,晨昏必练,不骄不 躁,不急不悔。
忽然想起几则:
(一)前推消息全凭后脚蹬,但后腿必须放松。
(二)提腿不论高提,平提必须由两侧髋骨部位拔腰。
(三)吴式提掌必须指微向外撑,掌根靠紧身子上提,做勾突腕手指要下垂,待勾做成鼓腕时勾指又有外撑上提之意。
(四)推手不争力,不争快,而是找机寻节,所谓找机是找有利的机势即人背我顺,寻节是寻找对方老力已过新力未生的节骨眼,所以不在乎力大,不在乎快慢,而 在乎恰到好处。当然放人时力大总比力小强,但力大不是用僵劲拙力去硬顶抗,而是用周身连贯之整劲,用意气一致之内力。快比慢好,但快不是手快打手慢,而是 在得到有利的机势时,不可拖泥带水失掉机会,丢掉战机,而要一触即发,迅雷不及掩耳,当对方醒悟过来忆躺在地上矣!
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在于能否放松,究竟怎样放松总觉着是个难题。杨志新说:两臂如同有无形手托着,否则便掉下来,这才叫放松。对他的上述见解,我未摇头也没 点头。如果两臂上起或下降时追认有人托着,自己不用力,前推或后捋时似有依托,都还可以说得过去,但两臂毕竟是局部,周身怎样托法则无着落。
我以为如能作到松而不懈,柔而不软,心静不失神賙身虚空而不空,轻灵不漂浮,圆活而不留滑,才是太极拳要求的松,不要把松的内涵太简单化。有人说,松就是 不使劲。这句话也无可非议,但太简单化。可是该怎样表述,我又说不出来,没有明确的思想,就没有明确的语言,连自己也没弄懂,怎么能说清楚,只好说点糊涂 话,我以为放松就是外求中劲,内求中乞,有了中劲才能擎住披劲借彼力,才能听对方的劲,才能做到彼不动我不动,彼要动我先动,才能不顶不抗,不丢不扁。所 谓中劲就是中正节节贯串,互争互拔,支撑八面的整劲,形不外露,力不出尖的中和之劲。所谓中气就是气自然下沉,由丹田再沉到涌泉,然后自然上返,辐射布满 全身,自自然然,融融和和,舒舒服服的中和之气。这与憋气、努气、大喘气毫无共同之处。如站一弓步,重心在前脚前腿,后脚踏实后腿松开,胯以下向下沉,前 胯窝松开,后胯窝向前,拧着送劲,左右髋骨上端向上拔,头要坚直,虚灵顶劲,臂要沉肩附肘塌腕,手要虚灵着前送,后膀向回抽劲,腰送劲到肩,肩催肘,肘催 手。这一切都是用意不用力,这样自然出中劲,得中气,周身才算放松。
我对“力如平准,活似化”的理解。秤物权衡轻重而求平,练拳或是推手不论身手如何变动必须始终保持自己重心平衡。把自身比做秤准,把腿脚 比做秤砣,两脚 分清虚实,通过腿脚转换,保持重心稳定。通过两脚交互相代支持全身重心,任意变动姿势不会使重心提高或失去平衡。一脚支持重心叫偏沉,重心随脚移动叫做 “偏沉则随”,这样不但动时稳定,还可以边动边发劲。若练出秤准 一样的功夫,周身自然灵活且能使处处圆转不滞。能全身处处圆转,则与外力接触时,可以顺 势滑过,不变他力,这样叫做活似车轮。如我站定三体式,对方伸手按住我前臂,另只手按住我后臂,我翻转两臂托住对方,此时我重心由后脚向前脚移动,同时胆 臂方向转腰,重心平如秤准,腰臂活似车轮,对方失重倾倒矣。
何谓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为阴,攻为阳,化为阴,发为阳,中有攻,攻中有守,化中有发,发中有化,便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粘是阳,走是阴,粘中有走,走 中有粘便是粘即是走,走即是粘。明白以上道理便明白一分为二,合二为一,顺中用逆,逆中用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必须相合的道理。教粗容易教精骓。 所谓教粗是指当老师的只能教有形的招式和无形的道理,却难教练在身上精益求精的功夫。比方学生问怎样听劲和跟劲?老师只能说:两相接触,听着对方的劲路方 向进行走化发放,不可自作主张亡动。如对方珦 上托你的肘,你就用复合劲先上引卸掉来力,紧接微转腰用肘尖贴着对方手心向侧方运转,然后松腰沉肩附肘向下 向后落打。这向上引、向侧转、向下落便构成三个复合劲。这些方法和道理只是粗浅的公式,如遇高手,精中又精,变幻莫测,奥妙无穷,若功夫不抵怎能逃脱,所 以只能粗浅的讲方法,讲道理,却无法讲练在身上的功夫。
我们乐亭人的地方话称百会穴为“顶”,俗称“脑袋顶”,由此可见即便是常人也无原则要把头顶竖起来,以便提起精神。说整天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人没有尚武 精神。头的顶坚不是用力僵直的梗脖子挺脑袋,而是放松坚直虚虚领起,这领起的劲不在上边,而在下边,胯两边髋骨上边虚虚拔起,头自然向上领起,同时腰胯下 沉,上起与下沉形成互争之力,把脊柱上下拔直,拔直脊柱才算塌住腰,不要以为塌腰就是就是一味往下坐,互拔腰脊,才有力量,才能形成钢柱。练拳推手经常保 持立身中正,上下虚虚互拔国,这种姿势不仅能使周身劲整,且能避免把全身重量都死死的压在两腿两脚上。
说到放松,往往有的人认为把两只胳膊不用力便算放松了。两脚分虚实,两手不用力是对的,但这还不够。试想只把两手放松而整个身子却像一戴盆望天石块瘫在那 里,硬梆梆的,怎算周身放松呢?练拳推手肚子要放松,气在丹田绵绵若存,不能鼓得很硬,气徐徐下沉,身才能松开。体内所有关节、所有肌盘都松开,随着动作 运行,体内越来越轻灵,越来越虚实,只有空得一无所有,最后才能算真正放松,才能空而不空,得心应手。
步随身换,是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往往被初学者所忽视,我原来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举动先动手先成迈腿,而后动身,是身随步换。后来知道了用意打拳、用腰练功,才对步随身换有所悟。每一举动先用意领,腰里出弧,身子先动,然衙手足随上,这才是一动无有不动。
神舒体静很重要,心不静,体不静,精神不集中,身便散乱,只有静如山岳,耳能听到心脏跳动的声音,眼内视似乎能看到内脏跳动,才能感到体内虚空,只有虚空才觉察出毫发的重量,这时必感到周身轻灵,得到轻灵周身也就自然放松了。
关于气收敛入骨的问题,实在费解,如果是练小周天,吸气由丹田经会阴尾闾到督脉,然后由任脉下行归丹田,这里边似乎有敛入脊骨的感觉岢这是练气功,不是练 拳推手呀。练拳推手怎样体现气血收敛入骨呢?我个人体会必须在体内外拳架正确的基础上,要用意把肚腹放松,切忌鼓腹努气,丹田如若无底气袋,全身各部位都 似有一根向气袋疏气的同时,全身各单位随着吸气向脊背回缩抽劲,这便是气敛入骨。再随着呼气,气袋之气向外辐射,布满全身,这便是以气运身。
站三体式,前后脚 支撑重心分担的比重是前三后七。在意念上把重心放在后脚尖前三寸许的地方,不可把体重都压在后腿上,后脚一定踏实,两个胯 窝上边的髂 骨处要徐徐上拔,保持后脚需灵,说透了就是脚实腿虚,而前脚虽是三成劲,但在意念上要把前后脚当成前后拴起来的持架,前边支柱软了,后边支柱也顶不上劲。 尤其当前边有人进攻,更应把意念放在前脚上,用开汽车的司机踏刹车的动作,前脚用意一踏,便能把人击出。身子的姿势如同一个直角,如△形前脚与头形成一条 线,后脚与头形成一条线,两脚之间形成一条横线,这样的三角架最有力量。
练拳顺要注意内外上下。这内是用意不用力,这外是节节贯串由脚由腿而腰肩沉肘坠等,这上是虚灵顶劲的拔劲,这下是气沉丹田的松沉劲。心要放平周身松柔虚空,外形尽力伸展,如探海角。懂了这些拳意一日千里,真可谓:“劈开木笼飞彩凤,挣开金锁走蛟龙。”
神舒体泰才是追求的目标,检查自己是否有了神舒体态的味道,就看你口中有没有口水。
练推四合手有几个地方提醒注意:
(1)捧时两手不用力,只存水捧着船的意念,后脚踏实后腿松开,意念在前脚似乎脚长了几尺,好像脚顺伸到了对方对方后脚跟外边,膝盖前运但不能超过脚尖。
(2)对方捧我,我要后引,引时必顺周身放松,粘着对方的手他进一寸,他进一分我推一分,虽然粘着不离开,但不能贴得太老,如果贴老(紧)了容易被对方追上劲,要保持贴而不紧的轻灵劲。
(3)挤劲,对方捋我,我顺随着对方珠劲运,一面转腰,一面松肩(肩松开沉下去,臂就能伸长)但不可移动重心,转腰时肩与胯保持一致,待对方后手超过他自己的衣扣(中心线)便可挤靠。
(4)对方来在接手时手要微前伸,等待对证送上门来再迎接,不可主动去截,更千万不要有挑劲,开始留点空隙在引中逐步轻灵的接住,然后再捋。
(5)推四合手让要是练听劲功夫,听劲的关键在于提高神经的灵敏度,周身松开,全神贯注,接触点像秤准那样灵敏,听其劲,顺其劲,追其劲,打其劲。
读了汪永泉讲授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深感遗憾,耳闻汪老师拳艺精深,口述成书,定会字字珠玑,不知怎的我读了几遍亦然是茫无所知,大概是我功夫不到难以 理解其深奥吧。最难受的是把话说到一半便无下文,如说九曲珠是上身四个下身四个,腰是中间的一个。那我心中想问,上边四个都在什么部位,下边四个又都在什 么部位,这九个珠子又是怎样节节松开的怎样节节贯串的呢?可异没有说。
但有几点甚有研究价值:
(一)引进四梢空,是讲将对方来力引到自身十字四个梢的一个梢上,然后再空此梢使来力落空,十字的四个梢全都能空,根据来力情况,哪个梢空着方便就空哪个梢,并不是四个梢一起空。
如果对方此办法空我,可以空上打下,空下打上,空左打右,空右打左。
空梢不能只空外形不空内气,要内外同时空。
(二)欲引对方来力,先把来力引到肘上,然后肘一松空,来力自然落空,注意肘空手不空。
(三)对来力不能直着平接,要侧接,使其力一半落空,另一半被我借力。
(四)手心贴在对方手背上,不能平压,要意想我的手心下对方的手背上中间有一个枣核,由自己这边的枣核尖爬坡前按,然后下按对方一边的枣核尖,如不生效再返回来。如遇拙力反抗,即先旋转意想中的枣核,那边尖转到这边,两尖转一周,我手随着尖转沿圆弧把对方击出。
(五)两人相接,一手按在对方前胸,贴实后将手轻轻抓起对方必随之前倾。同样双手按在对方前臂上,贴实后轻轻抓起亦必随之前倾。
(六)螺旋包括两个含义,一个是手势的旋转变化,二是指内劲发出旋转前行但不表现在外形上。一个表现在意上,一个表现在外形上。但一个共同点便是为了错开对方之力不与其相顶。
(七)五指放松展开犹如打开的折扇,劲在扇根,与对方接手用掌根接对方的力点。
(八)要重视神、意、气的练习和应用,想象置身于大气球中,接力放转都可借住大气球,身手脚即不能去硬推,也不承受对方来力。当我在接对方来力时就用意念 收缩气球,将来力引进落空,同时蓄好内劲,然后快速膨胀起来碰击对方,用形成的弹性劲把对方放出。根据对方来力确定气球旋转方向,对方击左我向左转,击右 向右转,击上向上旋,击下向下旋。平圆、立圆、直线按实际情况选用。球一动就兼有化发两方面的作用。
(九)外形为招,内功为术,抛为阳,术为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术离有招,招里有术,内外相合。不能外动内不动,内转内不转,外开内不开,内合外不合。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才是刚柔相济。
(十)弹性劲体现在一开一合之间,合要合到自身将来力引进,使之落空。开要开到对方身上。只有在先合后开中使内气鼓荡,才能把人发出去,但弹不是推,是钱投鼓,球击墙壁上弹簧被弹出去。
(十一)要点不要面。手与对方接触时,要接对方接触面中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求中心。
今天忽有个新感受。一则叫做“展指吐掌”,展指才能力达盘梢,只要用内力把指伸展出来(不用拙力),与人接触即能把人粘住 。同时由掌心和中指根部吐力, 便产生无坚不摧的效果。展指还可以在俯掌前压,仰掌上托,左旋右旋中,手掌不瘪有弹性。二则,对方推我臂或肘,我的臂肘随着来力下沉,腰微微上拔,随即转 腰,肘臂沿渐开线向外膨胀,便在化解中把对方击出。三则,在推四合手时,甲乙双方一只手相搭,另一只手按在对方肘上。如甲方先先捧来,乙方必须身退肘空才 能化解。简言之就是相搭的手前进与腰相连,引退与胸相连。被对方控制的肘前进要张肘,后退要手实肘空。
所谓九曲珠,我理解在外形上主要指九个关节,腰是中间的珠子,上身四个是肩、肘、腕、手,下身的四个珠子是胯、膝、踝、足。腰是九个珠子的枢纽,腰一伸一 开九个珠子节节贯串成为整体,腰一缩一合九个珠子节节脱离松开。以上说的仅是外形,必须内外相合,内气和外形必须协调配合。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这一节一 定顺其自然,可外部动作先行,强制内气供应,每一动作先把内里调好,使内气从容的从脊背通过肩、肘、腕,到达手上,通过胯、膝、踝到达脚上,然后再把节节 接回体内,如此一线一弛循环往,一浪接着一浪。
今天早晨练孙式太极,在练倒撵猴时忽然思想走思,想到有位学生议论我练拳劲放不出去,好象在体内含着。想到这里下意识的向前张肘吐掌,当臂伸得不能再伸 时,意犹未尽,觉昨内劲仍向外发,竟通出手外有三尺。随着后脚落实向后转身时,在退手时用意念将内劲顺着原路收回。接着练懒扎衣时有意识的演练亦有以上感 觉。于是每式都如法去练效果都很好,周身发热舒适,四肢百骸畅通,头脑清醒,非常得意。下竿我又照法练习,效果极佳,还显现出每个动作外形和内劲相辅而 行,还能分出节奏的起始、运行、终点、转换等步骤。到终点时还觉内劲未飞仍有余力,转换到下个姿势非常轻松。
化劲和化境。常听到化劲和化境混为一谈,实际上两都有质的区别。化劲是指太极拳推手或散打中运用引、化、拿、发等劲路,其中的“化”字就是指的化劲。不与 来力生顶硬抗,而是用化劲化掉来力。而化境是指太极拳家把各种功夫练到出境入化的高级程度,对各种劲路融会通,自身全体透空,交手一接即通,承受机应变, 无形无象。
所谓膨胀劲来源与丹田和腰劲,这也叫内劲。与对方拴手,用内劲把接触点贴实,这里说的帖实是指把对方的全手掌包括掌指掌根全部粘实,不让他有活动余地。但 不可用僵力、拙力,需灵着膨胀。既不让他走脱,也不让他摸到劲,此时在不牵动自己重心的前提下摆动胯腰,撼动对方重心,把他击出。对方把住我的手腕,我前 臂不可用力,只沉肩附肘化去来力,然后运用肩肘前推把对方脚跟拔起,再转动前臂展指吐掌把对方击出。
孙禄堂大师在他著的孙式太极拳书中常有要“一气看”的话,这一气看的意思是指的什么?我每次练拳都琢磨这句话。近来似有所悟,但不知对否,先记下来。
我集会主要是外形与神意气保持一致,外形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不拖泥带水一气哈成,体内要调整顺畅气沉丹田周身松空,以意得气布满全身,神惊四梢,形承受意 转,意从形生,内外密切结合。形进一尺,意进一丈。如练懒扎衣,形未动气已沉到脚跟,然后内气内力返上布满全身,气到指尖。向前推掌外形与内力相辅而行, 此时重心承受前脚徐徐移动,两个窝均要上下拔劲,两窝与腰三点合成一股劲推动上下肢随着重心前移,当前足到位已完全承担起支撑重心的责任,要站稳脚跟不得 摆动,此时后脚已解脱,用虚步轻轻跟金到前足后边,两手展指吐掌推到极限,但内力不停仍在前伸好象要伸到天涯海角,然后随着后腿坐实把伸出云的内力徐徐收 回体内,随着内力的回收,两手也同时收回转入下式。
有一位复员军官李师傅(不知名字),自称曾跟傅钟文学过杨式太极拳,他是到唐山来探亲的。有幸在南湖公园相遇,他正在聚精会神的打拳,见他周身松柔挺拔,形状圆满,内劲深厚。简谈了几句,他随便讲了点体会:
(1)两腿如蹬软梯,有弹性。
(2)化解来力要从体内找化劲,不要追求外形的走化方法。
(3)化劲要曲,放劲要直。一气哈成。比方向对方臂上放劲,如对方有顶劲便代力打力,对方软化便直逼打在身上。
推四合手,捧捋挤按四个劲既要分清又要一气相连,捧与挤不要断开,捋与按务要相连,劲不能断,意更要连。挤手要节节串又能节节脱开。如对方捋我,我必须手 心向上转动着顺随,但不要被动的一味让人牵着走,先是手向对方躺在身上帖挤,手被捋开而用肘贴挤,肘没起作用,再用肩挤靠。向回来仍然是先用腕挤,再用肘 挤,肘没起作用,再用肩挤靠。向回来仍然是先用腕挤,再用肘挤,再用肩靠。总之要节节贯串一气哈成。如对方挤我,我先把肩关节松开再转腰正胯使用按手。注 意捧捋挤按式式相连以意为先,捋时就要先想到转腰正胯松肩沉气用按,否则对方挤来时你思想早无准备必败无疑。另外当对方按手时,我身子稍下沉继续挤他效果 较好。
有感武术界晋段
近来武术界熙熙攘攘谈论晋段,说是定等级共分九段,最高为九,最低为一,不能晋段的尚无需努力。定等级的标准,不表演,不比赛,只凭练武的年限,师承何 人,有无拳论,授徒多少,在武术组织中任过何种职务,在武术界的威望等。我觉得不表演,不比赛,无法衡量一个人的实际水平,段位高低不能令人心服口服,唐 山市太极拳联谊会评我为五段,我怀有矛盾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水平低名不副实,另方面如果论年限、师承、授徒、著作、任职等又似乎觉得有人在这方面不如自 己为何段位在自己之上,如论实际水平又没有比赛,怎知高低,基于这种心理,开始我放弃了进段评比。后来徒弟们埋怨我不该放弃,王建国拳友自作主张联系要来 了表,动员我填写,对此好意却之不恭,同意上报,但心理总觉得不甚欢快。
我在1950年在唐山市东矿区经王清海介绍拜王美老拳师学八仙拳,1954年改拜张玉书(孙禄堂大弟子孙振川的弟子)学练内功拳,学习了孙式太极拳,形意 拳和八卦拳。1957年拜张士镛(曹钟升徒弟)学习尹式八卦六十四掌。后来多次受孙禄堂儿子孙存周、女儿孙剑云的指点。从1964年至现在我教授徒弟四十 七人。1996年被聘为唐山市太极拳联谊会顾问。我喜欢研究拳理,曾整理心得笔记五万多字印发给弟子们。虽练拳近半个世纪,虽矢志不渝、持之以恒,但悟性 不敏,练功不勤,功夫不上身,没缗出惊人成就,勉强划做一个一般练拳的。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