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雷世泰先生文章 > 正文

太极之道(4) 避实击虚——雷世泰

2012年02月20日 雷世泰先生文章 ⁄ 共 149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3,378 views 次

太极阴阳双鱼之间的斗争好比是在互相追逐、互相竞赛、互助搏击,而这种斗争不是头对头、硬碰硬的,而是首尾相接,避开头部,攻击尾部。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的原则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也不难,真正做起来却绝非易事。如果仅是功夫不深,无法洞察虚实,找不准,无法入手,到也罢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思想上的障碍。比如,要避实击虚,首先必须“避”,即避免正面的冲突,避开敌人正面的攻击和压力,这在一般人看来就是怯懦,胆小,没骨气,面子上十分不好看。当年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才有日后的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十面埋伏逼得楚霸王乌江自刎,但是他一直到死都没有摆脱掉“胯夫”的恶名,许多人为此蔑视并羞辱他。

当时韩信所面临的选择是受辱或拼死,二者必居其一。两难之间择其轻,他选择了前者,虽有损于虚名,却避免了实祸。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真正能够忍辱避祸的是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惟大英雄能忍耐”,因为他们能够忍受“避实”的时候所招来的一切歧视、非议甚至危害,只为着将来的“击虚”成功。不能忍耐,“避实”就是一句空话,将来也绝无“击虚”成功的希望,这是其道难行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阻碍“避实击虚”原则应用的因素是骄傲自大。自以为很有实力,即使是硬碰硬也可以把对方压垮,何须劳神去搞什么“避实就虚”,让旁人耻笑。历史的经验证明,许多人的失败就在于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而过低估计对手的力量,自己不能击对方之虚,反而让对方击了自己的虚。迷信自己实力的人总是认为只要实力超过对方,就一定可以凭借硬干而战胜对手。

这种拼实力、拼消耗的战法在西方是很流行的,只要看看西洋拳击比赛就行了,选手全部按体重分出等级,体重大力量一定就大,就是这种分级的指导思想。这当然有利于竞赛的进行,但决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试想如果不在比赛场上,警察与歹徒要展开搏击之前,难道还要先检查一下彼此的体重以确定打斗是否公平吗?西方人的这种思想来源于他们的机械论的自然观,以为一切都可以用牛顿力学的机械运动公式表达和计算出来。

我们东方的哲学与之不同,尚智不尚力,以力胜人只能胜一人,以智胜人则可以平天下。东方人的智慧是把人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考虑在内,并且特别强调人在自然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儒家学说所崇尚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修养方法就是从个人的主观意识逐渐外推的。这就是东方智慧的特点,而作为东方智慧精髓的太极理论则将其具体化,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不但在没有实力或实力弱时要“避实就虚”,就是实力强大、明显超过对方时也要采取“避实就虚”的原则,总之,要巧妙地战胜对手,要用最少的损失、最小的代价去取胜,坚决避免死打硬拼的方法。打蛇要打七寸,打狼要打狼腰,是它们的虚弱之处,击之可以事半功倍。狼是铜头铁臂豆腐腰,如果放着腰不打,偏要迎头痛打,恐怕就要反遭狼咬了。

中国的武术比赛原来也是不分体重级别的,因为在中国的武术家看来,虽然“身大力不亏”,但后天的锻炼所成的功夫完全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在“力”与“智”两者中,东方人更推崇智慧。力的大小可以计算出来,而智慧的作用却是无法估量的。军事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充分说明了在战争的实力较量中,智慧仍然是决定的因素。所以,有力者不可恃力,仍然要小心谨慎,避实就虚,力争最少的消耗去获最大的利益。果能如此,可说是得了虚实之道。

不辨虚实,不计后果,死打硬拼,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尚武精神是实力强要打,实力弱也要想办法打,办法就是避实击虚。孔夫子讲:暴虎凭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拳术,兵法,谋事,理则一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