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更多作者文章 > 正文

《中华武术著名人物传——李天骥》

2012年02月22日 更多作者文章 ⁄ 共 4928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9,192 views 次

李天骥是闻名遐迩的武术大师。他自幼随父习武,擅长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拳、武当剑等。他身手灵活,发力适时,刚柔随意,招数分明,功力十分深厚。他长期致力于太极拳的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1956年,他和另外几位太极拳名家创编了易于普及的“简化太极拳”套路。为太极拳在广大群众中流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习武近六十年,武术与他的生命始终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一 自幼随父习武

  1914年农历12月20日,李天骥出生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水乡中央的圈头村。

  他的父亲李玉琳,自幼体弱多病。李家生怕这个唯一的男孩夭折,断了香火,便免去他繁重的田间劳作,送他去当地有名的武术家郝恩光门下习武强身。不料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李玉琳弃农从武,一生走上了武术事业的道路。

  李家在圈头村是由外地迁入的小族,人单势孤,全家的头等大事就是盼望着多生男孩,人丁兴旺。比李天骥早两年出生的哥哥李天池小时候曾得过一次重病,奶奶心急如焚,整天抱着孩子到娘娘庙去向神仙磕头求拜。可哭干了眼泪,喊哑了嗓子,孩子的病仍不见好转。李玉琳即为孩子难过,又为老娘心疼,一怒之下,趁夜深人静,跳进娘娘庙,对着送子娘娘的神像一顿拳打脚踢,边打还边喊:“你这个黑心的娘娘,害得我全家不得安宁,我老母亲和孩子有什么三长两短,我找你算账!”没想到,不久,李天池的病却一天天好转了。

  李玉琳殴打娘娘像的事,不知怎地很快传遍了全村,人们都议论纷纷,说李玉琳人厉害,连鬼神也害怕他。从此,李玉琳在村子里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且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主持公道,见义勇为,乡亲们都很拥护他。

  从7岁开始,李天骥就和哥哥李天池一起习武,老师就是父亲李玉琳。在郝恩光去世后,李玉琳又拜武林大师孙禄堂门下,且得到过李存义先生的亲授,深得少林、武当、太极、形意、八卦诸派拳法精髓。有这样一个精通武功的父亲为师,自然是李天骥兄弟的福份,这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接触了中国武术的最精粹的部分。

  李天骥和哥哥常常半夜就起床,到院子里或村边的场院练习。从踢腿、压腿、站桩开始,接着学习少林拳、形意拳。他们练得很苦,冬天北风刺骨、滴水成冰,他们必须脱去棉衣,一直练到满头大汗、父亲满意为止。有一次李天骥练三体式站桩,两腿酸疼难忍,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跌倒在地。但他一看到父亲严厉的目光,便不由得咬牙站起来,活动一下接着练。渐渐地,他对武术着了迷,到了晚上经常和小伙伴一起举石担、仍沙袋、摔跤,有时乘船途中,也要拿起船篙反复抖动锻炼臂力。

  1926年,李玉琳赴天津“中华武士会”任教。该会是辛亥革命后由国会议员叶龙表成立的,是北方最大的武术组织,旨在团结武林人士,交流武术技艺。

  次年,李天骥离开家乡到天津探亲,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为的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当时“中华武士会”聚集了一大批武林名宿,如张兆东、王俊臣、李耀亭、程有龙等。他目睹里各门各派的武术练习,感到十分兴奋。

  李玉琳的第二位师父孙禄堂每逢来津,便与李玉琳同吃同住,情同父子。一天深夜,孙禄堂会客回来,见李天骥还在连拳,十分高兴。第二天,李天骥又起了个大早给孙师爷买回了早点。孙禄堂吃完后,说:“天骥,打趟形意拳给我看看。”李天骥二话没说,拉开架式便练了起来。孙禄堂一边看一边给他纠正、讲解。当时,李天骥为能得到师爷的指点,真有一步登天的幸福感。

  二 国术馆生涯

  1930年,李景林创办的山东省国术馆邀请李玉琳出任教务主任,李玉琳应邀前往济南赴任。此时李天骥已经16岁,李玉琳认为应该叫他外出深造。这样,李天骥便再度离开家乡,成了山东国术馆的正式学员。

  山东国术馆由于李景林的号召力,创办之初便成为中国一流水平的国术馆。馆内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荟集了不少武林高手,如郝家俊、林志远、杨法武、李庆兰、于化龙等。李天骥在馆内当一名练习员,整日与这些武林高手相互切磋,苦练精磨,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李景林和李玉琳的主持下,国术馆课程很多,各门拳术、器械、散打、短兵及西洋拳击、中国摔跤都是必修课。李天骥和师兄弟们每日清早便跑步来到济南市郊四里山马家坟,在空旷的野地里,几个人分别站定,把好一个树趟子,拉开架势,来回反复练习拳法,直打到大汗淋漓。他的勤学苦练另李景林十分高兴,教学时对他特别关照和严格,使他的武功迅速长进。此外,李景林还将平生绝学武当剑传授给了李天骥。1931年底李景林病逝后,李天骥和郭岐凤把武当剑加以充实、完善,把“武当活步对剑”做了不少修改,使之更趋完美。

  从山东国术馆毕业不久,李天骥获得了山东省各县武术馆长训练班比赛的第一名。

  当时,齐鲁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阎锡山兵临济南城下,韩复榘大败,大街上到处是逃难的百姓。同时,对山东垂涎三尺的日寇不断制造事端。内忧外患,使年轻的李天骥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他认为,帝国主义列强欺辱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治本之法是提倡尚武精神,强身、强民、强种、强国。这种体育救国的思想虽然很幼稚,但给血气方刚的他注入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1936年,李天骥22岁。他担任了山东陵县国术馆馆长。虽然地位不高,薪水很少,但他把这差事当成一个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机会。上任以后,他东奔西走开班教学,并把全县政府公务人员召集起来学习太极拳。当时陵县贫穷落后,交通不便,有的武术班距县城很远,骑自行车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到达,常常他回到住地时已是半夜了,遇到刮风下雨,他就彻底变成一个泥人。

  陵县国术馆的条件也很差,由一个破庙改建而成,李天骥就在这里吃、住和工作。

  几个月之后,奇迹出现了,人们奔走相告:“国术馆真灵,不花钱,不吃药就可以治好病!”于是登门求教,道谢、拜师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冷清寂寞的破庙热闹起来。每当他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时,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他却自得其乐。

  三 隐姓埋名传武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战火很快烧到了山东。逃难的人们四处流窜,情况甚惨。

  怀着对日寇的满腔怒火,李天骥参加了由武术界人士组成的“抗日武士队”,投入抗击日本鬼子的战斗中。但是武功再高,在现代战争中也是很难有用武之地的。在日军强大的活力下,这支队伍很快就被打散了,武士队的队长、原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窦来庚等人也壮烈牺牲。李天骥只得逃回家乡。

  此时,整个华北都已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到处战火纷飞,李天骥在家乡无法生活,只好携带新婚的妻子前往哈尔滨投奔父亲。

  哈尔滨处在日本人的傀儡满洲国的统治下,管制十分严密。李玉琳在那里创办了“太极拳研究社”,把太极拳率先传播到东北。李天骥到哈尔滨后,李玉琳给他定了五条严规:一不给敌伪做事;二不准参加敌伪组织的武术表演;三不教授格斗攻防武术;四不再用李天骥的名字,更改为李龙飞,以避人耳目;五专心传授太极拳,研究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防病方法。

  李天骥牢记父训,专心地、默默无闻地协助父亲开展太极拳的活动。

  在哈尔滨李天骥一熬就是十余年,其中包括七年亡国奴生活和三年国内战争动乱的日子。他曾经为了躲避日伪迫害而连夜潜逃,东躲西藏;曾经在战乱期间饱受失业之苦,被迫弃武经商。

  十余年中,向李天骥父子学拳的人逾千名。他们使得很多患者恢复了健康,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太极拳人才,如近年来多次担任中国太极拳比赛总裁判长、现任哈尔滨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张继修就是当时最年轻的学员;现任哈尔滨市工人疗养院太极拳教练的栾剑秋,也是当时的病患者,后来变成了全国太极拳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

  四 又有了用武之地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李天骥的武术事业也获得了新生。

  1950年,他被推选为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主任。从此,他为了武术事业的振兴而四处奔走。

  1951年,李天骥得知天津市武术界将举办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时,顿时激动万分,热血沸腾,主动向市体委请缨,并自费南下参加义演。

  在这次盛会上,李天骥作为特邀来宾,被安排在最后一天的压轴节目中进行表演。他选择了曾苦练多年又被埋没多年的武当剑法作为表演项目。临上场前,他抚摸着那把心爱的龙泉宝剑,思绪万千:“这把宝剑已伴随我沉默了多年,今天,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表演时,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灵敏捷、自由流畅。一套剑舞下来,博得了观众热烈喝彩。当时《天津日报》称:“李天骥武当剑最出色。”大会为了表示感谢还奖给他一面锦旗。

  1952年春,李天骥被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术讲师。

  在校园里,他接触到一些病病歪歪、身体虚弱的体育课免修生,这使他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把所有免修体育课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一个特殊体育班,教他们练太极拳,让他们强身健体。

  特殊体育班的效果很不错,从此,练太极拳的队伍也越来越长。不久,哈工大由此掀起了一股武术热。学校成立了武术班,由李天骥执教。报名的人简直要踏破门槛,可谓哈工大的一个盛举。

  1953年,李天骥参加了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武术裁判员。会后,他参加了表演团,向首都人民作了27场表演,并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作了汇报演出。

  1954年,李天骥40岁,他被调到北京,担任新中国第一支国家武术队的总教练。在武术队里,他培训过很多武术高手,如蔡龙云、成传锐、邵善康、李文贞、刘万福、马春喜、肖应鹏等,他们后来大多成为武术界著名的教授、教练和专家,为武术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 武术普及及整理工作

  1955年,李天骥因工作需要调往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研究室(后改为武术处)。从此,李天骥将后半生献身于武术的普及、推广、整理、研究和组织工作中。

  武术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历来重文轻武,落后的小农经济保守思想,又把武术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和派系内流传,这使得武术活动缺少研究整理、缺少统一组织、缺少交流规范。为了使武术走上现代化的群众体育道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李天骥及其同事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是着手清理武术队伍,取缔反动、迷信、骗人的组织,大大加强武术界的团结,反对保守和宗派习气,统一思想认识。

  其次是努力做好武术的普及推广和文化整理。为此,他们制订了简化太极拳教材和各种武术套路,使武术易于为人民大众掌握,便于在学校、工厂、农村、医院中大规模开展,变成真正的大众武术。

  其三是把武术纳入了正式竞技体育的轨道,制订了全国武术竞赛规则,建立了等级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制度,并使全国各级武术竞赛制度化。

  其四是积极培养武术人才,开展武术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各大体育院校都设立了武术专业,中小学开设了武术体育课,各省市纷纷建立了高水平的武术运动队和武术协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召开了武术工作会议,挖掘整理会议。出版发行了各种武术书籍、杂志和影视片。

  其五是加强了武术国际交流,团结海内外武术有识之士,积极把武术推向世界。

  李天骥从一个普通武术教师走上如此重要和繁忙的工作岗位,内心常感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一切都需要从头学起。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先后四访少林寺,向吴山林、释素喜、释德禅、释德根等诸位大师求教;上武当山访问王教化道长,查阅武当山道藏;为了研究太极拳历史,他查阅了陈氏家谱,访问了河南陈家沟和赵堡镇的拳师和群众,与唐豪、吴图南、顾留馨等专家多次研讨、探索、争论;为挖掘、整理、完善武术遗产,探讨武术规则和发展方向,他多次拜访郑怀贤、温敬铭、张登魁、杨松山、常振芳、徐致一、徐哲东、褚桂亭、陈微明、李雅轩、郝家俊、陈发科、姜容樵、张玉、蒋馨山、杨禹廷、郝少如、陈照丕、马礼堂、李剑华、崔毅士、李剑秋等著名武术家,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反映。他答复了上千封群众来信,接待了大批来访的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整理出版了“六路弹腿”、“八段锦”、“太极剑”、“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推手”、“杨式太极拳八十八式”、“武当剑”、“甲组剑”等武术教材,出版了《武当绝技》、《中国武术指南》等武术专著,总计100余万字。

  六  制订简化太极拳

  太极拳是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之一,在理论上

(未完,陆续补齐——福刚)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