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六象”—形意拳早期名字的背后——31

2012年02月08日 中航工业制造所太极协会 ⁄ 共 5070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5,764 views 次

“五行六象”—形意拳早期名字的背后

形意拳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采用过的名字很多,如形意拳、行意拳、意拳、岳氏意拳、形拳意拳、形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五行六象、五行六合拳等等。五行六象是其中最神秘的一个说法:口口相传李洛能由山西回到河北后只传授了形意拳的一半即“五行六象”,即众所周知的形意拳劈崩钻炮横五行拳(含五行连环拳),和十二形中的六形,后其徒孙李存义去山西时才补全十二形及其他各种单练对练套路。这个说法使得不少形意拳传人多年来一直都在寻找那个原始的“六象”。
笔者查阅了众多的相关资料后认为,“五行六象”的背后隐藏了形意拳最原始、最真实的面目。特撰本文试分析如下:

一、姬际可拳系中有关六象的记载

在姬际可拳系中,五行六象中的五行大家都理解,但“六象”二字有事实依据的出处就不好找了,据笔者收集的资料勘察得出:
1、六象为六形说。
姜容樵1930年出版的《形意母拳》上拥有五行六象的原始记录。该书第一章“形意拳之名称”中写道:“形意拳亦像形取意之一种,而其包括甚宽,其演式至简,似较专采一形一像者为完善。北方自李洛能传授形意拳时,仅五行、连环、十二形半数而已,至郭云深先生仍之。后由李存义先生及同门某公赴山西,寻访同门前辈精斯术者,乃尽其所学,而载之归,形意至是,乃又一变。”
姜容樵是李洛能传入河北形意拳的重要传人之一刘奇兰的徒孙,此说出版于形意拳三四代多还健存于世的时代,众所周知李洛能在世时徒弟们没有人回山西交流过,李存义也是因避祸才去的山西,此说属实。文中“一形一像”与“十二形半数”的提出,也很可能会形成六象的概念,事实上很多关于六象的话题也多直摘五行六象于此书。
2、六象为六艺说。
姬际可创拳时以“内三合”“外三合”之六合理论,与身成六艺即:“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鹰捉、雷声”互为表里,后人不断的充实与发展使得始于姬际可的拳术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拳学体系:河南心意六合拳、戴家心意拳、金家功夫、形意拳、大成拳等,但各家核心依然直接于此。
相关姬际可拳系的资料中,孙禄堂《形意拳学》是第一个把“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直接称为四象的。孙禄堂《形意拳学》六版正文五页第二节形意太极学中写道:“谓之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之谓内三合也。又云式立定之时,谓之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取名一气含四象也。易云:四象不离两仪两仪不离一气,一气自虚无兆质,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鸡腿者:有独立之形也。龙身者:三折之式也。熊膀者:项直竖之劲也。虎抱头者:两手相抱有虎离穴之式也。”此四象的母集为姬际可拳系中的六艺(有称六式也有称六法等)。
姜容樵在《形意母拳》将六艺与六合合为一谈,并说明:惟近今北派一支,缺此雷字,闻诸吾师兆东先生云:郭云深先生常用此,后因雷声涉俗,删之不用。
姬际可拳系中主流拳谱中六艺为:鸡腿、龙身、熊腰、猴背、鹰膀、虎豹头。戴家拳是“鸡腿、龙身、熊腰、鹰膀、猴背、虎豹头和雷声”。
形意拳爱好者们对六形说与六艺说各有支持,说法不一。

二、五行六象不等于五行六形

六形为六象说支持者常常引用姜容樵《形意母拳》书中的“象形取意”、“一形一像”两句,因为这两句让形意拳练习者习惯性的将“十二形之六形”引申为六形六像即为“六象”。
其难以自圆其说之处:
1、姜容樵《形意母拳》没有讲到“五行六象”这个说法。
虽然用形意拳练习者的习惯思维得出五行拳与五行进退连环拳可以用五行来表示、一形为一象的引申就是六形等于“六象”,但是事实上姜容樵的原文只是如实陈述。《形意母拳》之前的拳书拳中只有“象形取意”,到姜容樵这里方形成“一形一像”的概念,六形强做六象的解释只有姜容樵1930年出版的《形意母拳》之后的人们才可能形成此概念。
2、无法证实的两个六形。
不管是原传还是后补,令人费解的是传言中的李六象与车六象各“六形”到底是对应十二形中的哪些至今无法分晓,更无人说出其练法,如确有其六形,历史怎么不留下相应的记载?
3、按各家拳谱所示,拳术的命名与拳术本身是有直接联系的。
据此推断,最有理由的命名应该是“五行六形”,因为“形”字与“象”字毕竟在戴家之前的拳谱中没有做通用或引用,拳术不可能引入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六象”却不但在原有的拳谱上无依据,而且也没有产生新的拳诀或拳谱。
另外,在一则很重要的“五行六象”传闻中也出现了差错:“郭云深最后一次到山西太谷,与师兄车毅斋等商计十二形之排列序次,经研究决定将原先李飞羽所传之六象排在前、车毅斋所传之六象排在后的序次,改为‘龙虎为开’排在前,‘鹰熊为合’排在后。自此,鹰、熊二形不再单独演练,形意门人谓之‘鹰熊合演’。”在这个传闻中,比心意六合拳体系多出来的二形分别放在了前后六象里,不管这两形是李洛能所传还是车毅斋所补都让此说法无法自圆其说。(也许本文发表后会有人亡羊补牢但为时已晚)
由此可以判断“十二形”的动作与“六象”是没有关系的。

三、五行六艺与五行六合说

据查,姬际可拳系中将六艺与六象首次关联出现在孙禄堂1915年出版的《形意拳学》一书中,此后,六象=六艺之概念方为各家所接受。所以六艺说的“五行六象”也不是李洛能所言。但是“六艺”说的背后还有文章:
1、传统文化的六象
“象”有二重含义:(1)指现象、形象,是有形可见的具体器象,所谓“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2)指象征、法象,即《易经》用卦爻等符号象征自然变化和人事吉凶,《易传•系辞》论曰:“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王夫之进一步论曰:“天下有象,而圣人有《易》,故神物兴而民用前矣。”
儒道佛等各种学术体系都对六象有定义。影响比较大的是易经中坎离艮震兌巽所代表的水火山泽风雷六象。
儒家六象为:天时地利人和;
道家六象为:天日月风地纬、头足背翼尾目;
佛家六象为:色、声、香、味、触、意;
医家六象为:春夏秋冬昼夜、三阴三阳六经;
易学六象为:三阴三阳六爻成象、;
民俗六象为:上下左右前后、天地四方。
其中北方民俗中老百姓们讲的六象和六合同指一个意思。
2、六艺与六象的关系
从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着手:1、六艺与道家六象有着惊人一致的吻合点:头=虎抱头、足=鸡腿、背=熊膀、翼=鹰捉、尾=龙身、目=目口相近于雷声。2、六艺也与北方的民俗中“上下左右前后”这个六象概念接近:上=虎抱头、下=鸡腿、左=熊膀、右=鹰捉(左膀右臂)、前=雷声、后=龙身。与医、易也可套应。
3、六艺与六合理论互为表里
孙禄堂《形意拳学》四象接下来的内容中谈了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谓外三合。并称阴阳相合、上下相连、内外如一,此之谓六合也。
姜容樵前辈的《形意母拳》第二章第八页六合歌:身成六式,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雷声。六合者,鸡龙熊鹰虎雷,形意拳之身法。六形合为一体也。又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共为六合也。
此段内容,与孙禄堂《形意拳学》书中一样将“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鹰捉、雷声”与“内三合”、“外三合”----“六合”合而相提并论。
举此二例即可说明二位前辈的眼里六艺与六合互为表里。
查《姬际可自述》:
“老朽备受艰辛,真乃言莫可喻。只身宿古刹,四壁肃然,单将东配殿修葺以避风雪,深夜为猛兽咆哮所惊,难以就寝。一夜掣剑逐兽返归,偶见西配殿内隐隐有光。当时明月皎洁,老朽疑由破窗射入。仔细辩别,更为可疑,顿生好感奇之心,燃油松上照,土蔽尘封,显出点点微光。纵身一跳,跨上横陀,竟见承尘之上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古雅,剑光耀目,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知其人。再启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合经拳》,其中五行变化灾害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之奥妙,武技之精华尽集于此。老朽感焉,悉心研习其精义,十易寒暑,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曰心意六合拳。”
自述所言,“六合”二字正是姬际可拳系最大的特征。传言中的李洛能五行六象,应该是五行六合拳的别称。

四、五行六合拳

李洛能前辈功成名后回到河北总结了一身武学,传授给了河北弟子时也正言是从戴家学来的拳。但传授的内容无论从拳架到训练阶次完全与戴家拳不同,戴家拳本称“心意六合拳”,李洛能前辈河北传拳之初,或称“意拳”、或称“五行拳”,或称“五行六合拳”,或称“五行六象”,或称“心意拳”,或称“行意拳”等等,但河北子弟从未使用加入“戴家”字样或“心意六合拳”这个名称。如“五行六象”,更是连“六合”二字都避开。在这里有理由仅从名称就可以推断出李洛能前辈已经把在戴家所学的内容完全的融入了(暂不知是其创编还是另有传承的)五行拳拳术中,此命名可以佐证“五行拳”已经是彻底独立于“戴家心意六合拳”之外自成体系的新拳术。
从命名方式上看:“五行六象”与“心意六合”的命名方式基本接近。使用“六象”后,一是可以区别于原有“六合”,二是所拥有的内涵更加广泛。仅“五行”一词就已经囊括了天地间万物的属性,而“六象”所代表的除了所有优秀拳种都具有的拳术内外“六合”概念外,还带有儒家六象的“天时地利人和”、道家“六象九苞”、医家“春夏秋冬昼夜”“三阴三阳六经”、易学的“三阴三阳六爻成象”、民间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等,等等,非常好的配合了五行拳横刀立马永往直前的气概,又在名称上与“心意六合拳”区别对应开,赋予了形意拳传人常言的“象形取意”更深层的寓意。
与所有的拳术发展一样,“五行六象”随着交流与发展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先是发展过程中一度多种拳名并存,约1900年后在拳术内容上又增加了许多,直至《形意拳学》出版后慢慢的众约成俗,最终成为人们熟悉的名字----“形意拳”。
在“五行六象”时代,河北弟子们练一个出一个好手,与“八卦掌”、“太极拳”同期并称为“清末三大内家拳”。随着河北传人们的努力,实力雄厚的形意拳终于突破了地方拳种的发展模式而传播到全国各地,成为传统武术中最著名的拳种之一。

五、当今形意拳人应做的反思

古拳谱表明,姬际可立拳之初,重理法,立意高,拳法简明。
理法基于阴阳五行变化以身成六式为表,以大六合理论为里,仅有刚柔各六势的练法。
六合理论为:身俱六面内外三合。内三合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拳术强调六合、五行和刚柔变化。基本要领要求身成六式。
今天,形意拳的发展落到了低谷。套路越来越多,动作越来越花梢,实战性却越来越小,派别宗派宗师倒日增无数,毫无疑问,这与违反了“五行六象”时代的简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在1900年以前,形意拳的根本就是五行拳,五行六象就是众多拳术的母集。李洛能拿五行拳教一个出一个,只能说五行体系针对性强、理法完备、捷然高效,所以才能教一个出一个。孙禄堂《形意拳学》称五行拳为“形意混沌辟开天地五行学”。姜容樵将五行拳单独编著为《形意母拳》。李存义董秀升的岳氏意拳精义分为五行精义与意拳十二形精义,内中称五行称为意拳与书名重合,而单称十二形为形拳。靳云亭将五行拳归集为《形意五行拳图说》。等等,这些名家的书中,无一不把五行拳当做非常重要的技术推崇之极。
清末民初是形意拳发展壮大的黄金时代,虽然五行拳刚配齐了十二形,但由于重五行之风余威蔚然,形意拳还是涌现出不少好手,但是再往后,随着形意拳各地域及各拳种之间大范围的交流,十二形及其他套路、对练和众名家个人修炼的心得不分良萎强加给后人,严重地扭曲了五行拳训练体系的比例。以五行为术六合为体取变为用的思想被理解成了五行练劲十二形及其他套路内练打法的市俗之见。形意拳人练的内容越来越多,看似系统完整好手却越来越少,李洛能的五行六象如同古少林拳一样在今人手里古风尽失空留形式。
有识之士一直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尚云祥先生极其重视鹰捉式,而孙存周先生提出来形意最重要的练习是三体式劈拳崩拳,更激烈者如王芗斋先生的拳学观把武学的核心直指内三合外三合之“上下左右前后”六合概念,全面强调六合一体。
从姬际可至李洛能一脉相承的六合拳拳种,都是以阴阳五行六合中华传统思想所体现的对立、转化、中和,从而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精髓是古人与生俱来的那个骨子里就根深蒂固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观,这个观念融合在古人的生活、拳术思想中、拳术训练体系中,也深入今天我们这些人的世界观深处。不管五行八卦十三势,都是这个内涵。我们练形意拳要练那个灵气,要记住形意拳原本的面目,不要再被错误的固定模式框住我们的思维方式了。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