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全部文章 > 孙 伟先生文章 > 正文

谈谈三体式——孙伟

2012年02月08日 孙 伟先生文章 ⁄ 共 6969字 ⁄ 字号 暂无评论 ⁄ 阅读 7,171 views 次

  自黄老板的三体式大全帖子贴出后,不少人贴出自己的三体式,我自己站的不好,这里只是谈一谈自己对三体式的认识。
  三体式的理论前辈已经讲的许多,这里摘一段孙禄堂老先生《拳意述真》中的一段话,以及老先生在《八卦拳学》中所述的“三害九要”的道理,我认为几段话对站好三体式至关重要:
  “人未练拳术之先,手足动作,顺其后天自然之性,由壮而老以至于死。道家逆运先天,转乾坤,扭气机,以求长生之术。拳术亦然。起点,从平常之自然之道逆转,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两足要前虚后实,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虚空,至静无物,一毫之血气不能加于其内,要纯任自然虚灵之本体。由着本体,而再萌动练去,是为拳中纯任自然之真劲,亦谓人之本性,又谓之丹道最初还虚之理,亦谓之明善复初之道,其三体式中之灵妙,非有真传不能知也。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姿势之中,非身体两腿站均当中之中也。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之谓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其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内家拳之名即此理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止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式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不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至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三害者何?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腆胸提腹。用努气者,太刚则折,易生胸满气逆、肺炸诸症。譬之心君不和,百官自失其位。用拙力者,四肢百骸,血脉不能流通,经络不能舒畅,阴火上升,心为拙气所滞,滞以何处,何处为病,轻者肉中发跳我,重者攻之疼痛,甚之可以结成疮毒诸害。腆胸提腹者,逆气上行不归丹田,两足无根,轻如浮萍,拳体不得中和,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地步。故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明之自能因人如圣,必精心果力,剔除净尽,始得拳学入门要道,故书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练习诸君,慎之慎之。
  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顶;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缩;九要起躜落翻分明。 塌者,腰往下塌劲,尾闾上提,督脉之理。扣者,开胸顺气,阴气下降,任脉之理也。提者,谷道内提也。顶者,舌顶上腭、头顶、手顶是也。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松者,松开两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两手往外翻之时,两肘及力往下垂劲也。缩者,两肩与胯里根,极力往回缩劲也。起钻落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参照孙老先生的述真,我谈谈自己的初学的一些体会。站三体式,我想了很久,怎么才能使初学者掌握。想了很久,可以说用“逆中有顺,顺中有逆”来掌握。九要实际说的就是这道理,要塌和要提相对,要顶和要缩相对,等等。这有点像自行车的车轮中的轮圈与车辐条与车轴的关系。车的轮圈(北京叫瓦圈)通过车条与车轴上的轴皮与轴联系成一个整体,你说是车条起着支撑作用吗?不是。车条是起着拉着瓦圈均匀受力不使瓦圈变形。但你说车条没有支撑力,它在使瓦圈和轴形成一体时,又使你腿的力量通过链条、飞轮使力传达到轮子外周使整个轮子整体转起来。这里面就是一个“逆中有顺,顺中有逆”的整体效应。所谓“逆中无顺则滞,顺中无逆则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人初学三体式,多在塌顶裹扣上下工夫,却忽视了提缩松垂,这里的缩十分重要。形意拳练习有一重要目的,就是明劲的规矩练法,将身体散乱之气用规矩的方法收回在丹田,这就是所谓的“方者,以正其内”,再用练暗劲的方法使其气在全身纵横联络,达到周身上下浑圆一气,即所谓“圆者,以应其外”的意境。
  形意拳有明劲暗劲化劲三种练法,三体式虽是三种练法的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但对初学者,还是要求筑基最为重要。筑基,就是明劲最初的易骨之法。易骨,不是换骨之意,使练就一个坚实的骨架外形,就像自行车的车轮瓦圈,它首先要结实,然后才能通过车条和轴皮与轴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又是均匀受力,如果受力不均,就会造成瓦圈的“龙”。三体式要求三尖相对,又要求不要三害,做到九要,就是要求身体有一个整,而不是出现凹凸,就像自行车的“龙”。三体式虽然是腿吃力,但通过长时间的锻炼,就能感觉到全身浑圆一气,所以三体式还是要求多站,千万不要相信什么只要姿势正确,时间不要求长的说法。另外。三体式也不要求杀气腾腾,而要求一个静,站到“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之谓中,亦谓之道心,因此再动,丹书云: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所以拳术再动练去,谓之先天之真意,则身体手足动作即有形之物,谓之后天,以后天合着规矩法则,形容先天之真意,自最初还虚,以至末后还虚无端之理,无声无臭之德,此皆名为形意拳之道也。”(〈拳意述真〉语)这种正气复初的动,就是形意拳的真意。以身体的外形动作(五行十二形)包含着这种真意而锻炼,达到六合。达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意境。这才是形意拳的本义。
以上只是个人的认知,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zuaji : 真言老师:您好!向您请教:您所说的缩是否指练三体式时的意念,将周身散布之气回聚丹田之意;另外请教一个很粗浅的问题,请匆见笑,我对裹仍没理解,“裹者,两肘往里裹劲,如两手心朝上托物,必得往里裹劲也”。可三体式手心没有向上的。先谢了。

  真言:
  zuaji 先生你好,裹劲是练形意拳的要求之一,三体式的裹劲就是肘下垂带着两肘的合劲,举个实例,三体式两手手心向上,坠着肘,两手心拧向向前,两肘合着劲,就是裹。
  缩实两肩两胯根往回收劲,其实两手心也往回收劲。提肛也是缩劲,就是顶中有缩。
  另外,我这里所讲,是站桩的最初要求,并不是形意拳暗劲的要求,,练到一定程度,还是要松,因为全身老是合成一个整劲,反而发不出劲,滞住了,只有松下来,才能在瞬间发出抖绝 的整劲,也就是常说的卷之则说退之则卷藏于密,一气合于丹田。放之则弥六合,即身形形式,内中神气放开圆满无缺,以至其意放之能至六合之外。
  glen9999 :
  请教真言老师:三体式的意念如何?
  呼升吸降吗?
  谢谢!

  真言:
  我不知别人怎么练,我的练法是将神气归于丹田,勿助勿忘,助则是后天血气加于丹田而真气不能萌动,忘则是顽空,不知练习拳术的根之所在。所以呼吸要自然。
抄一段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在前文中,我引用孙禄堂老先生的话中已有解释你的疑惑的意思:“内中之意思,犹丹道之点玄关,大学之言明德,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又与河图中五之一点,太极先天之气相合也。”“其拳中之内劲,最初练之,人不知其所以然之理,因其理最微妙,不能不详言之。免后学入于歧途。初学入门有三害、九要之规矩,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八卦拳学详之矣),手足动作合于规矩,不失三体式之本体,谓之调息,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顶上腭,要鼻孔出气,平常不练时,以至方练完收式时,口要闭,不可开,要时时令鼻孔出气。说话、吃饭、喝茶时,可开口,除此之外,总要舌顶上腭,闭口,令鼻孔出气,谨要。至于睡卧时,亦是如此,练至手足相合,起落进退如一,谓之息调。手足动作要不合于规矩,上下不齐,进退步法错乱,牵动呼吸之气不均,出气甚粗,以至胸间发闷,皆是起落进退,手足步法,不合规矩之故也。此谓之息不调,因息不调,拳法身体不能顺也。拳中之内劲,是将人之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之内劲也,丹书云: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术调呼吸从后天阴气所积,若致小腹坚硬如石,此乃后天之气勉强积蓄而有也,总要呼吸纯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虽实而若虚,有而若无。《老子》云:绵绵若存,又云:“虚其心而灵性不昧,振道心,正气常存”,亦此意也,此理既拳中内劲之意义也。” 这段话十分重要,请你仔细揣摩 。“以凡人之呼吸,寻真人之呼处。庄子云: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呼吸以踵。踵是人的脚根,人的立脚之根,这里是比喻,人的呼吸之根则是丹田,是生命之根,所以是人的真呼吸,所以说“真人呼吸以踵。”呼吸以踵还有另一说法是呼吸均匀等,这里顺便说一下,有兴趣可看一看有关资料,网上就有。
仅供参考

  拳是我性命 : “逆中有顺,顺中有逆”
  这八个字说透了三体式,也说透了形意拳,顶! 不如此就体会不了形意拳的“中和”。

  如按早年照片站,几乎重心在后腿上,但中心在两腿之间,见全部照片的头和身体的中心线。但练出一定基础后,可三七劲甚至六4劲,要不然两脚跟向外扭劲两膝相合不好掌握,两脚跟扭劲也不是蛮扭,两膝相合,两脚跟自然外扭,但要注意两膝相合是不要显出相合的外形,膝盖的方向基本和脚尖还是一个方向。
  前手要顶,掌塌住劲,指尖领起,虎口撑开,肘含垂劲,后手掌塌住,大指根(从大指尖数第二关节处)挨肚脐,坠肘,有微微的拉意或不拉即可。
  说句实话,我也是站了几年后才能站到15分钟之后,刚开始哆嗦,心乱,别提要求静,能心里乱跳的坚持五分钟就了不起。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看电视时站桩看,分散痛苦,我这样说可能有人说这样不对,但我确实是这样做的,虽心不专,但却把腿部的肌肉站出来了,大腿,膝盖周围的小肌肉群都练出来了,这时腿不累了,再到外面静心的站,经过常年累月,逐渐增加时间,现在,我每天早上练一个多小时拳,晚上有时练拳,天气不好,就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站,看电视虽然心不专,但也比站时心猿意马强。以至我现在每天看电视都是站三体式看,累了就歇会,不累就站。
  我这样站桩,完全是自己为了适合现代社会时间少的现状以及我自己,不是什么家传,只供参考。说出来可能贻笑大方,但确实有实效。可试一试。
另外,我见有人站桩后腿要求膝盖与脚尖垂直一条线,我觉得初学这样太伤膝盖,这里提请大家参考,仔细看看孙老先生前后腿的角度和形态。仅供参考。初学可站高一点,就按照老先生晚年三体式站即可。
  站桩时胯缩劲不是抽胯,是两胯根往回缩劲,就象我们前手顶劲,要求两肩往回缩劲,两肩缩劲,这时两手心就有往回缩劲的感觉,这点孙老先生在《八卦拳学》中的太极学中讲到两手心与两肩一起往回缩劲一样,胯根缩劲也是一样道理,提肛,缩劲,为什么,不是把意念放在胯上或腿上,是缩回身上,腿虽然承受力受锻炼,但同时整个人却是“虚其心,实其腹”,特别是前腿膝盖微顶又缩劲的状态,久之能感觉气归丹田,一气腾然的感觉。
  有的朋友说孙禄堂先生晚年三体式是双重,其实不是双重,是单重,还是后腿支撑力大,三七劲或者说是四六劲,站桩久了,即使是外形象双重,但前腿还是相对后腿虚,双重如突然启动,前脚稍迟滞。单重则快。
  站三体式身体成也要成45度,只能后脚后肩后臀一边贴墙(是似靠非靠),腰不能靠,靠则有点哈腰了,失去腰往下塌劲的要求。背的夹脊就更不能也不可能靠上,三体式站好是一个最好的发力姿势(象孙禄堂老先生晚年三体式。初学可按照前面所说,站久了找劲最终会站成晚年三体式的样子),夹脊靠上了墙身体不是45度,力岂不是全存在了前臂的肩窝里,就没法做到肩催肘肘催手了。

——————————————————

二、再谈三体式

 

三体式就是一个分出阴阳的静止,

就像一个圆圈,一般黑一半白,阴阳,

或者像太极阴阳图的阴阳鱼,

阴阳鱼里又各有黑白点。

天地人、头手足、但是没动,

实际上还是太极体三体式就是一个分出阴阳的静止。

天地人、头手足,没动,实际上还是太极体。

开始的是无极生出含一气,然后变成太极式,

太极式是混元一气,阴阳未分,

三体式是那个太极式一动,分出阴阳,

呵呵,定那了。

定在那里,呵呵,难受啊

实际上是让你增加肌肉骨骼强度,

让你去心中的燥火

让你静下来

和坐禅一样,双盘不是那摩容易滴

我从小就胳膊腿硬,柔韧性不好,

盘不了单盘,盘腿坐都很难受 。

但是坐禅首先就要求你单盘然后双盘。

然后定住、、、、、、

 

三体式也是一样,开始也是很难受。呵呵,

但是没有不经历痛苦就能随便成功。

三体式也一样,明劲暗劲化劲,易骨易筋洗髓。

这不过是开始,易筋骨的前奏,基础,

我认为三体式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三生万物,天地人,阴阳相交,加上人的孕育,

求发而未发的那个中。也就是那个意。那个内劲。

其实这些都在书上写着呢 。

《形意拳学》第四节 形意三体学

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在拳中为头手足是也。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腰为根节(在外为腰在内为丹田),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头为梢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丸)。肩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也。此理乃合于洛书之九数。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此之谓也。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内劲为何物,皆于一身有形有象处猜想,或以为心中努力,或以为腹内运气,如此等类,不可枚举,皆是抛砖弄瓦,以假混真。故练拳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学者不可不深察也。以后演习操练,万法皆出于三体式,此式乃入道之门,形意拳中之总机关也。

 

请注意这段:

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此之谓也。所谓虚无一气者,乃天地之根,阴阳之宗,万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内劲也。

而后孙老后面在劈拳学里又说:劈拳者(属金),是一气之起落也。前四节三体重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象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气以动而生物,其名为横,横属土,土生万物,故内包四德。按其五行循环之数,是土生金也,故先练习劈拳。

“前四节三体重生万物张,三体总是阴阳相合。阴阳相合,总是上下内外合为一气,故其形象太极,是三体合一,是气之静也。”

三体式就是阴阳微动,生出天地人,实际上还是太极身,

是动与不动的那种状态,求中。求意动,也就是慢慢培育那个根,内劲。

有的人的理论是带你进入天堂,虚幻。

我的解释是带你回到现实。简单。

三体式即使姿势不太标准,即使双重,但你能站半小时一小时,呵呵,也比姿势正确只占五分钟强。

双重也没什么坏处,是敌将之法。

形意拳有敌将之法,有修道之法

单重就是修道之法,道艺之法

双重就是敌将之法,武艺之法。

请看《拳意述真》: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三体式,

动而生物,

劈崩钻炮横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由衷(中)而发,形意拳之开始也。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